中国的三大干龙是什么?

三空文化

<p class="ql-block">风水家以南海、长江、黄河、鸭绿江四水域为界,将中华山脉地势分别三大部分,称为三大干龙,即北条干龙、中条干龙、南条干龙。一、 北干脉络:黄河和鸭绿江中间夹着的是北条干龙。延续到辽海河北的龙,是从昆仑山起止的。一直到达白登县以西。其中一枝是壶口东岳泰山。另一枝向南伸展为析城又扭头向西成为雷首,其次一枝成为太行山,再次一枝便是恒山,再次一枝成为燕然山,直至平滦碣石才停歇下来。《山经》说:“昆仑山延伸于阗便是颜山山脚,每条山脉都是战争之地,山脉延绵不断,一直伸入沙漠瀚海北面。那里的风俗都很精野强悍,人们非常粗犷刁顽,儿子生下来十岁便学习骑马射箭,个个学得性格硬,身体强健,它的水源是山西的汾河,发源于管州绛州,一直东流到海。 二、 中干脉络:黄河和长江,中间夹的是中条干龙,一直绵延到东方大海,黄河以南和长江以北,是中干龙新在的地方。它从西倾开始,经过甘肃西部伸守凤翔:“各条山脉延绵不断,一直达到大散关,可以看到大好的河山横布中间,大缠大护直到函谷关,河水从黄河中流淌如同秀美的玉环,”长安的一枝山脉发源于熊耳,这便是中岳篙山。从汴梁直到兖州是太岳山《经》上说:“黄河处在北方,而长江在南,这两条江水夹住中间地域,生气一直不断。在龙脉行青齐之时忽然耸起山峰,兖州和东岳两山横立其间。龙脉分支的山峦非常灵秀。鲁地上涌现了不少圣贤。”还有一枝龙脉到达登州和莱州地界。一枝到达沧州直隶一带。它产生的水源是济水,发源于垣曲县,流到温县境内时汇入了黄河,由从黄河南部流出,泛滥成柴河。又从东北方向直抵青州境内流入大海。汉水则到汉阳境内汇入长江。三、 南干脉络:长江和东海夹住中间的南条干龙,尾部消尽在东海南部。它的龙脉从岷山开始,逐步曲折向西进行,又向南转到云南的地域,再越过夜郎,穿过桂岭,到达零陵,这边是九嶷山,又进入桂连,通过大庚岭,从南雄出发,过兖州,过邵武,抵达广信穿行过徽州,向东延续成为天园山,其中一枝支脉成为钱塘江,另一枝脉分别进入海口,杨公说:“海门气势旺盛,连通福建和广东,南龙和支龙相交接在一起,这本是海门的南方脉络,主发财至富和文武百官的山脉交错横杂在中间。”其中一枝龙脉起始于建康,一路直达江淮,一枝从灵州发端扭头奔向鄱阳湖边,它的水源则是:湘水发源于永州零陵县,到达洞庭湖,延伸进入长江。以上所说的三条干龙,都是从昆仑山开始。</p> <p class="ql-block">毛主席一生博览群书,酷爱读史。“二十四史”中,毛主席尤爱读三国,并对三国人物评论颇多。在与他人谈及三国中的“智绝”诸葛亮时,毛主席总会扼腕叹息道:“诸葛亮的一生,犯下了三个错误,这注定让蜀汉难以一统中原!”</p><p class="ql-block">那么,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三个错误究竟是哪些呢?诸葛亮的决策,如何影响了三国的历史?而毛主席又是如何以史为鉴,治国治军的?</p> <p class="ql-block">今天,本期节目为您讲述:毛主席眼中的诸葛亮。</p><p class="ql-block">错误一:隆中对</p><p class="ql-block">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隆中三分天下是自古流传已久的一段君臣佳话。年不满三十的诸葛亮,为屡败屡战的刘备提出了“跨拥荆益,东和孙权,两路北伐”的统一战略方针,令当时的刘备茅塞顿开,更让自己在民间“卧龙”的称号实至名归。</p><p class="ql-block">然而,这份在古今被大多数人都视作良策的“隆中对”,在毛主席看来却有很大的问题。毛主席在和旁人谈到为何刘备不能一统中原时,主席感慨道:“刘备始误于隆中对!”</p> <p class="ql-block">其一,毛主席认为诸葛亮“跨拥荆益,以图中原”的战略方针并不可取。荆州的范围主要在今天的湖北地区,益州主要在今天的四川地区。在毛主席看来,荆州四通八达,进可攻,退可守,古今中外都是图谋中原的据点。</p><p class="ql-block">然而,益州虽号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却有山川阻隔,蜀道天险。自古以来,入川建都的王朝都是收成易,进取难。在诸葛亮的“隆中对”计策中,跨拥荆益的战略方针虽让刘备在天下博得一席之地,但也让蜀汉政权从荆、益两州跨越山川,图谋中原变得格外艰难。公元219年,关羽丢失荆州后,蜀汉仅剩下的益州更是让诸葛亮的“北伐之路”寸步难行。</p> <p class="ql-block">正因吸取了三国“刘备入川”的历史教训,在1935年6月的红军长征途中,毛主席坚决不同意“南下”在四川一带建立革命根据地,而是向陕北秦地挺进。在陕北建立延安革命根据地后,我党逐渐发展壮大,并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这是对毛主席战略眼光最好的证明。</p><p class="ql-block">其二,毛主席认为诸葛亮“隆中对”中“以荆州之军向宛、洛,将军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的北伐战略,犯了军事上“分兵”的大忌。</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看来,当时曹魏“天下九州得其六”,实力远比孙、刘两家雄厚。兵家上想要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就需要避其锋芒,以实击虚。在实力远不如敌方强大时,最理性的应对策略应当是局部集中己方优势兵力,歼灭局部敌方弱势兵力,消灭敌人有生力量,如此才能扭转敌强我弱的局势,并取得胜利。</p> <p class="ql-block">如果在本身力量弱小的情况下,不顾实际情况进行分兵,就可能面临被敌军各个击破的风险:公元219年,曹刘汉中之战进入尾声的同时,关羽率荆州兵北伐,发起襄樊之战——刘备、关羽同时北伐,相互呼应的军事动向,符合诸葛亮的“隆中对”策略。</p><p class="ql-block">然而,在汉中之战中,刘备虽然大胜,但并没有动摇曹魏根本,汉中百姓悉数被曹操迁出,留给刘备的只是一座空城。在襄樊之战中,关羽虽然在前期获胜,歼灭魏军3万以上,生擒于禁、庞德,但在随后被曹、孙联军击溃,非但三万蜀军全军覆没,反而还丢失了荆州,这让原本蜀强吴弱的三国局势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襄樊之战的失败,证明了诸葛亮“兵分两路,北伐中原”的战略,确实存有一定的缺陷。</p> <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领兵打仗的过程中,主席非常注重对局部优势兵力的运用。譬如由毛主席亲自指挥的四渡赤水一役中,红军四个军团,只有3万余人;参与围剿的国民党军队,至少有40万人。在这场旁人看来敌我悬殊的战役中,毛主席镇定自若,多次指挥红军部队避实就虚,集结兵力一处多次痛击敌军,不仅累积歼敌3万余人,俘敌3600余人,还率领红军成功跳出敌军包围,逃出生天。</p><p class="ql-block">若没有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没有以史为鉴的经验教训,红军很难赢得这一场战役——而这就是毛主席鉴史用兵的精妙之处。</p><p class="ql-block">错误二:用关羽</p><p class="ql-block">在毛主席看来,诸葛亮一生中犯下的第二个大错,就是任用了心高气傲的关羽来镇守荆州,最终导致了关羽败走麦城,身首异处的悲剧。而关羽的死,则是后来刘备不顾劝阻,执意伐吴的重要原因之一。</p><p class="ql-block">公元214年,刘备与刘璋决裂,益州之战爆发。由于兵力不足和军师庞统的意外身死,刘备急调远在荆州的诸葛亮、张飞、赵云等人入川——除了这三人外,关羽在荆州的资历最老。刘备此举,其实已向当时负责荆州防务的诸葛亮不言而喻地透露了在他心中,谁是下一任的荆州防务负责人。</p> <p class="ql-block">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任用关羽镇守荆州,是刘备的决定。面对创业集团老大的人事任免,半道入伙的诸葛亮自然不便多说什么。但作为蜀汉的主要谋士,刘备任用关羽镇守荆州一事,诸葛亮也需要承担一定的历史责任。</p><p class="ql-block">因此,为让一贯性情高傲的关羽镇守好荆州,诸葛亮临别前再三对关羽强调了“北拒曹操,东和孙权”的隆中对战略方针。</p><p class="ql-block">肩负大任的关羽虽然嘴上满口答应,但在随后的执行过程中却是另一回事了:公元215年,曹刘汉中之战即将爆发之际,孙权忽然派遣使者,要求已夺下益州,有了安家之所的刘备将荆州归还东吴。刘备向东吴使臣回应道:“以湘水为界,将一半荆州归还东吴,剩余一半待刘备攻克凉州后再归还。”史称“湘水之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