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点评王玉作品

完达山人王玉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名家早年点泙王玉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选两篇文章如下:</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完達山的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文/郎绍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二:做艺术家贵在真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1, 1, 1);"> 文/宋 滌</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完达山的风"</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57, 181, 74);">一 — —王玉山水画读后</b></p><p class="ql-block"><b>文/ 郎绍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注:郎绍君为当代最具影响的美术理论家之一,现为中国艺术研究院美研所教授,博士生导师)</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山水画家王玉,因出生在黑龙江完达山林区,自号完达山人。他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玉操一口东北话,是个典型的北国汉子。他的创作题材和艺术灵感,也始终未离开家乡。在《月下黑山铁铸成》一画的题跋中,他写道:“黄山、桂林、庐山、峨嵋,我虽去过多次,但始终画不出一张得意之作。它们虽美,但不是我的,我只画我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用我自家的点和线,谱写我心中的乐章。我的画总离不开童年的记忆,离不开生我养我的完达山。”居住在北京的几十多年中,我还是经常往家乡跑:到那里写生,搜集素材,寻找梦境。完达山的森林、风雪、春光、秋色,总能激起我创作的灵感和热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荒茫的大地,幽邃的山谷,无边的草地,银色的雪原,是王玉所喜欢的。他着意于大空间、大气势、大境界的描绘与表现。这源于他的黑龙江生活经验和气质个性,也源于他的理性追求。地方景观对山水画家风格选择的影响,如江南之于温和秀润的董源画风,关陕之于雄强崇高的范宽画风,太湖之于平远幽隽的倪云林画风,是人们熟知的史证。但这并非说,熟悉某一地方景观,就一定会画出与这种景观相一致的画风。“只有那些对地方景观、地域心理有敏锐的感应,并善于将这种感应化为视觉艺术的画家,才可能成为某种地域风格的首创者。”(见拙作《现代中国画论集》,第381页,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年)。</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王玉在《月下黑山铁铸成》、《小草》、《完达山初雪》等作品中,王玉显示了他把握大景观和恢宏境界的能力,即便在《冷月映霜林》、《清音图》等刻画边角小景的作品中,也透出一种阔大的气势。这表明他有创造以刚阳雄阔为主要特色的东北山水风格的潜力。</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刻意求大境界、大气势,稍稍把握不住,就可能流于空。这在当今以做效果替代笔墨的画作中屡见不鲜。王玉虽也有较为空泛的作品,但总的看他粗中有细,重视笔墨。像《曲径通幽》、《完达清音》、《故乡月》,都有对景物的深入刻画,较为丰富的笔法,不仅整体感好,也很耐看。对于尺幅巨大的作品,靠泼墨和造肌理可能得到远望之“势”,却难以获取近观之“质”。若想两者兼得,必须有具体的刻画,扎实的笔墨,以及沉宁静远的心态。王玉《月下》、《初雪》诸作,在风格、画法和心境方面,都在力求兼得。沿此求索,应该会有更加可观的前景。</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  当代东北的山水画家,如卢禹舜、宋雨桂、于志学等,都在探索富于地域特色的画风。他们有的着重于意,有的着重于法,有的着重于技,并都在努力寻求和塑造着自己的艺术个性。而王玉在意、法、技诸方面都付出了艰苦劳动,正在处于稳定的个性风格的形成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一种山水艺术风格的建立与成熟,意味着画家有一种诚于中而形于外、只属于自己独有而别人不能摹仿的东西,并稳定地贯穿在他的题材、构图样式、笔墨、色彩、款书、气息、韵致和一招一式之中。它是自然形成的,也是有意追求的——有意追求,无意间获得。可称之寓于个性中的地域风格。</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  如果说个性风格重在于地域、画家间的区别,格调则重在不同风格间的雅俗高下,——是一种无法避免的价值比较和判断。中国画向来讲格调,而高格调之得,首先在人的品格和素修。清沈宗骞说:“求格之高,其道有四:一曰清心地以消俗虑;二曰善读书以明理境;三曰却早誉以几远到:四曰亲风雅以正体裁。”(《芥舟学画编》,见俞剑华编《画论类编》下卷,第903页)如果我们批判而有选择地理解这些话,仍能获得有益的启示。要创造格调超迈的北方山水,除了明断的目标,深厚的乡情,对造化的深入观察和相应的技巧之外,还须有自觉得意识,博大的胸怀,长远的目光,对中国山水画历史与全局的深入理解,对急功近利流风的适当距离等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237, 35, 8);">王玉是个质朴、勤奋、讲究人品的画家,以他的功底与经验,必将会取得可观的成功。</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一一一1997年3月22日於北京</b></p><p class="ql-block"><b> </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237, 35, 8);">下图为郎绍君先生与王玉在探讨研究水墨画新技法如何创新之问题。</b></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做艺术家贵在真诚</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 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读王玉作品有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文/ 宋 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color:rgb(57, 181, 74);">(注:宋滌先生为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国家一级美术师、彩墨画开宗立派之巨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王玉先生曾在文章中这样写道:“我非常庆幸自己是一个平民画家,大半辈子都过去了却身无任何官职。尽管有的时候感到有些孤寂,有些场合会被冷落。但我是生活的主人,一切时间全由自己来安排,那些无故的烦恼和无奈的应酬离我而远去。我能够非常坦然,非常从容地专心致志地在案头上下功夫,想写就写,想画就画,也颇觉得活得挺潇洒挺自在。</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在境内外(如新加坡,韩国,马来西亚)等多国举办过个人画展,虽然我的画价没有那些美术界显赫人物卖得那么贵,但是我确实是用实打实的艺术作品的吸引力而被收藏家认可的。在这一点上,我却感到十分的欣慰和自豪。</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当今绘画市场上,有的人画价随着身价一再标高,一路看涨,可画的品相却一直在走下坡路,从画面上一眼便可以看出作者的心思早已不在画上。尽管这样,他们的画仍一再抢手,难怪有人说,现在画家疯了,收藏家也疯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我深信"虽然市场是无情的,但是历史将会更无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 1, 1); font-size:20px;">  王玉先生这段话看起来似乎很平淡,仔细品味,却能咀嚼出味道来,确能体现出王玉的人生追求和价值观,也勾画出当今画坛的怪现象。</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位绘画艺术家的成功,是多种因素造就的。这里包含了天分、勤奋、师承和环境影响等因素。一位艺术家在社会上享有声誉和地位,主要还是看他的艺术成就。这应该是正常的因果关系。在古代世界,皇帝,国王或教皇赏识某些艺术家的成就,授予荣誉、官爵,致使艺术家名利双收的事很普遍。</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代社会有成就的艺术家被政府或社会团体认可和支持同样会取得成功。但近百年来情况则有所不同,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各种媒体在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愈来愈大,一位有成就的艺术家如果脱离了媒体的宣传则很难出人头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近百年来东西方绘画界出现了“美术不美”的怪现象。一些不怎么会画画儿的人与惟利是图的画商及一些毫无艺术良知的评论家勾结在一起,借助媒体的力量居然被吹捧成“艺术大师”而享誉世界。</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改革开放以后,画家们大概也逐渐通晓了这条现代社会艺术家成功的必由之路,尤其是近几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的迅猛发展也给画家们的“艺德”冲击很大。于是,认真作学问的画家少了,纷纷开始了与画商、评论家和拍卖行四位一体的炒作。一些不怎么样的画家的水平很差的作品居然也卖出了高价,而且节节攀升。时下中国书画界还存在一个独特的怪现象:一个书画家一旦在书协或美协,画院或美院谋上个主席或院长之类的头衔,其作品价格也会马上看涨,这应算是中国“官本位”的特色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在我看来,我国目前的收藏家群体很不成熟。他们还没学会用自己的眼睛看画。他们也不相信自己有一对天生就具备审美能力的眼睛。他们总习惯于用耳朵“听”画。因此他们只能按“名”索骥,良莠不分了。我常戏言“中外许多收藏家,他们在做生意赚钱的时候是智者,但在收藏艺术品时则变成了弱智"。</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不成熟的收藏家们无疑在为画界和收藏群体投机、炒作之风推波助澜,这是一件很可悲的事情"。</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我历来推崇那些靠自己艺术上的实力在社会上拼搏的画家。他们一没有官位,二不靠”权威“机构,他们有些人甚至没有”铁饭碗“,他们是真正意义上的职业画家。他们靠自己孜孜不倦对艺术上的追求而取得成就,而逐渐被社会认可。王玉先生就是我认识的这样一位画家。</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与王玉先生相识是在1979年春,当时参加为北京站布置陈列品的活动,北京铁路局组织画家旅行写生。在旅途中,王玉、我和张仁芝经常在一起。那时王玉三十岁出头儿,给我的印象是憨头憨脑的,说话十分直白有趣。</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王玉那时是北京燕山石化公司的外事办工作人员。当年他所在的工作单位是待遇最好的地方,令人羡慕。闲谈时,他表示将来要作画家,这使我很不理解。因为在我眼里,他当时基础很差,又不是专业院校出身,恐怕将来很难以画谋生。</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写生活动结束后,大家各奔东西很少来往,偶在美术馆相遇也只是寒暄几句。</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记得在九十年代初,我在团结湖一带碰见他。我问他在干什么,他说早已离开燕山石化,在中国东方美术交流学会任艺术展览部主任了,已经我为一位职业画家了。</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这令我大吃一惊,他却乐呵呵地说没有问题,瞧好吧!</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以后我去新加坡住了五、六年。在新加坡时曾接到他的电话,说是他来新加坡在南洋艺术学院举办个展及学术交流。因时间仓促也没来得及见面。</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我2000年回国后开始与他联系多了。我曾去他家拜访过,他拿出大批的作品给我看,那些朴实无华的作品深深地感动了我。</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王玉并无师承,也不趋向哪家、哪派。他画自己的感受,大多数题材取自家乡的景色。</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与他闲聊,才知道这二十多年来,他为了艺术追求而付出的艰辛。他到中央美院国画系克苦研读深造了三年,在认真学习传统的基础上又练就了学院派的写生、速写、色彩以及速描的基本功。他终于走上了艰辛的以艺谋生之路;并以自己的艺术成就被评为国家一级美术师读,并成为中国美术家协会的会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一个好的画家,作画从来是有感而发的,不应忸怩作态,装腔作势来哗众取宠。尤其是山水画家,要面对令人眷恋的景色创作出情真意切的作品。</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王玉出生在东北完达山林区。他对自己的故乡充满感激之情,这里有他思念的父老乡亲和年少时的玩伴,更有让他眷恋的黑土地、白桦林,湿地大草甸子,那些山川和林木、花草是他经常表现的题材。他表现家乡美丽的景色也是他当画家从事艺术工作的初衷。</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我曾见到王玉两幅描绘家乡景色的作品。题目分别是《春雨乍落》和《春润晓光》。这两幅画都是他的怀乡之作。</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春雨乍落》这幅画,作者用四分之一的画面表现近景的黑土地和灌木丛,四分之三的画面是天空,这种构图非常大胆,在国画中是罕见的,一般说来传统山水画家在处理大面积的天空是没有太多办法的。很难表现出天空的高远和深远空间变化。王玉用水墨融和色彩,以渲染法把天空层次变化表现得十分丰富和深远,那略带灰紫味的色调,表现出北方春天干渴的气息,大概是几个骤落的大雨点儿惊起了栖息在灌木丛中的群鸟……构成了一幅北方大地春天旋律的乐章。</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春润晓光》是表现家乡山林黎明景色。此作品与传统水墨画不同的是,画家在绘画技法上采用泼墨和重彩相结合的办法来表现客观物象。画家笔调豪放,用大笔泼墨横扫来表现坚实的黑土地,利用飞白用笔表现近景的沼泽地;用浓、淡、干、湿墨色的变化来表现丘陵地的凹凸地形变化;浓淡墨色相交融渗化的痕迹甚至表现出地面上生长着茅草的形象,画面上与近景相接的林木显然是在趁地面墨色未干的情况下画上去的,因此与地面色调衔接浑然一体,颇具黎明时的朦胧感。黎明的天空是以灰兰色为主调,高空部分略带紫味,渐由灰兰过度为灰绿色,再慢慢与灰紫色的远树、远山相接,表现出天空弧形的深远空间。天空中,画家用空白和飞白用笔来描绘透过云层的鱼肚白,束束天光照射在近景的沼泽地的水面上,又似在闪烁着点点粼光。整个画面雄浑厚重,色调浓郁,却又十分响亮,表现出山林夜雨过后的黎明景象。这是一幅完美的山水画作品,是一幅感人至深的佳作。这种画境恐怕只有王玉才能经常感受到,也是热爱大自然眷恋大自然的画家才能创作出来的。”艺术源于生活“这句话应是艺术实践永恒不变的真理。</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当然,王玉能够画出这样的好画,仅凭借对大自然的感情是不够的。画家的高超的表现技法才是作品成功的关键。在他那果敢、潇洒的笔墨中,我似乎看见了他额头上流淌着辛勤的汗水……。</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我与画友们一起聊天,经常会围绕着中国画创新这个议题,也不免会提及一些同行。他们大多是画院和美院里的专家或教授。八十年代前后,他们的画画得相当好,在业内颇有名气和影响力。二十年过去了,按照国画界常理,六十来岁的画家应该是最出成果的时候,但他们目前作品的水平反而比年轻时差了。这是为什么呢?有人说他们才气不足,是”江郎才尽“;也有人说他们艺术修养不够。我则认为是这些画家没有摆正自己与大自然的关系。</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近年来,人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些山水画作品:画山无雄伟之姿,画水无灵动之气,画草木则毫无生机。画面上到处是黑乎乎的一片,这类山水画如何能令人心动呢?有的画家在很努力地搞”创新“,很想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他们误以为几根与众不同的线条,几笔与众不同的色墨块即能显现出艺术风格。殊不知任何笔墨形式只有附着在物象特征上才会有生命力。脱离了物象本质特征的笔墨形式和追求都是毫无意义的,是不能产生艺术感染力的。我想,大概在这些画家心目中,大自然的山、川、林木和花草皆是笔下的玩偶;可以毫无顾忌地扭曲它们的形象,它们的美感所在;当然更谈不上表现物象特征了。这些画家错把自己当成了上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  一些昔日的”名家“在今天的画展上,拿不出感人的作品。他们的学历、师承、社会地位及待遇远比像王玉这样的职业画家优越得多,然而作品的口碑却越来越差,其原因确值得认真反思。</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王玉先生的作品之所以感人,我认为主要是他对艺术真诚。他摆正了画家与大自然的关系。他热爱大自然的一草一木。他怀着敬畏感激和眷恋之情去描绘家乡的景色。在绘画技法上,他不囿于前人的笔墨形式,也不肆意张扬所谓的”个性“笔墨语言,他是根据题材内容的需要,把握特定物象的造型、美感和时空变化来设置笔墨形式和表现手法。因此,他的画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情与景的统一,也就是国画家们常说的表现出了”意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0px;">  一些与艺术这行打交道少的朋友经常把艺术看得过于神秘。其实,艺术与自然科学有许多共通的东西,有它自身存在和发展的规律;尊重这种规律,艺术创作就能进步,为人们喜闻乐见,能够得到历史的认可而延续下去。</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0px;">做人要真诚,做艺术家更要真诚。作为画家最终要靠自己的作品讲话,凭借着社会地位和炒作终究不是长久之计,画家虽然暂时得利,但背离了真、善、美的作品绝不会流芳百世。</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0px;">  王玉先生几十年来对人生对艺术的追求是成功的。他脚踏实地地走着自己的路,一如他那些真诚的感人的作品和他那质朴和坚韧的性格。他的艺术会有更加美好的未来。</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18px; color:rgb(57, 181, 74);">下图为王玉与宋滌兄在笑谈人生</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2015年中书协主席苏士澍先为王玉的新皴法题词(千年一叹疙瘩皴)</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北京画院張仁芝先生为王玉的题词</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三象合一"绘画领域的创始人石齐院長为王玉题词:</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水如玉,山如黛,百花千树伴我来,若问谁谒语?唯有王玉心境开。</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王玉先生印画集,余见其作品百花千树郁郁葱葱,呼山唤水他人莫及。</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一一一石齐於北京画院</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石齐与王玉在共同探讨王玉新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下面为王玉早年的部分作品和近十年独创的观代水墨画新技"疙瘩皴"的代表作。</b></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57, 181, 74);">王玉作品</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