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关帝雕像的代际精神传承

缜行者

<p class="ql-block">  民国末年,先翁王公治堂大人立嗣国恩祖门下,独支门户,于廖塘(现子路镇廖岗村廖岗组南坡)为人当佃户。一日梦见一红髯老者,拽住其衣袖,连呼:救我!</p><p class="ql-block"> 晨起,大人心揣疑惑,荷锄搜寻,无意间被一物碰痛脚趾。举锄挖起,原是一尊关帝石雕像。像高约六十公分,雕凿敦朴厚重,慈善端庄,神武威严。先翁精心打理,请入家中供奉。</p> <p class="ql-block">  嗣祖父英年早逝,没留下传宗根苗。旧社会礼教约束,嗣祖母二十几岁守寡,按族规也没再嫁。自有族长做主,将家父由国珍祖膝下过继过来,以续此门香火。所以家父与嗣祖父并未谋面。</p><p class="ql-block"> 国珍祖住在廖岗王老塆,嗣奶住增建村蔡寨组,虽两地相距不过五六里路程,但热土难离,已立嗣的家父仍少不了两边来回跑。</p><p class="ql-block"> 嗣祖母杨氏生活严谨细致,吃斋念佛,慈悲为怀,和睦乡邻,父母对她甚是敬畏。</p><p class="ql-block"> 家父生前曾讲给我们听嗣祖母的一段传奇经历,甚为自豪。</p><p class="ql-block"> 说是当时村里两家邻居因为建房地界纠纷,互不相让。先是一般争吵,后发展到拿起扁担、锄头等农具,动粗打了起来。一天下来,互有伤害,不分胜负。并扬言,次日赶集买菜,各请族人,准备好枪苗子、冲担等打斗器具。眼看一场血战一触即发。</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祖母心发善念,思量着如何平息这场灾难。趁天还没黑透,安排家父到街上挂面店买了八斤挂面,又到屠户店里买来两块猪肉,分成两份。</p><p class="ql-block"> 祖母将这些东西装成两个提筐,先后送到两户人家。祖母分别对他们讲:这是对方让我来给你们解和的,对方表示道歉,都是乡里乡亲的,不能为点小事结子孙怨。如果闹得人员伤亡,还要吃官司。</p><p class="ql-block"> 其实各家虽口头逞强,互不认输。其实内心本来恐惧,都怕闹大了,难以把控,便顺势收场。</p><p class="ql-block"> 次日两家见面言和,互致歉意。讲明原委后,方知是我的奶奶——斋公杨善人,救了他们。两家都掂着礼物,千恩万谢,回拜奶奶。</p><p class="ql-block"> 每当家父给我们讲这段故事的时候,总是感慨万千。在奶奶膝下行孝,耳濡目染着老人的善行,深刻地影响着我的父母。</p> <p class="ql-block">  父母一生同情弱者,扶弱济困。遇到逃荒要饭,流浪无着的人,他们总是送去温暖。要么给他们留下饱腹的饭菜,要么腾出房子让他们住,要么收留在村里落户。既使对死去无人祭扫的孤魂野鬼,每到清明也会给每个坟头添两锨土,化两页纸钱。</p><p class="ql-block"> 尽管奶奶一生慈善,可能健康和贫困的原因,最终也没有陪伴父母几年,便撒手人寰。留下父母守两亩薄田,又赶上1942年大灾荒,只好到湖北京山逃荒。</p> <p class="ql-block">  逃荒回来,奶奶留下的几间土坯茅屋已完全倒塌,只剩两堵残垣。父母只好又回到廖岗投靠亲戚,借房栖身,租田耕种。这才有了文章开头的偶遇关公石像的机缘。</p><p class="ql-block"> 离开了奶奶的教诲,家父真正的感受到孤单和肩上担子的沉重。</p><p class="ql-block"> 家父将关公供奉家中,每当看到雕像的威严,他就感受到一种催人奋发的鼓舞,不敢懈怠。每当遇到挫折时,他分明感受到关老爷的沉着和慈祥,给他注入希望和力量。孩子们都小,没有可以商量的人。父亲只能在与关公的眼神交流中,化解疑虑,坚定信心,谋划未来。关公成了家父的主心骨。</p><p class="ql-block"> 有了精神的支撑,父亲鼓起生活勇气。他白天在廖塘干农活,夜里回到蔡寨和泥拓坏。没有建筑工具,他就用自己的手掌当泥抹子。点着油灯,硬是一个夜晚一个夜晚地用一双手,盖起了三间土坯茅草屋。</p><p class="ql-block"> 直到七十年代初,我记事时,还住在留有父亲手爪印的茅屋里。其实,除了大哥是父母在京山逃饭途中出生外,我们弟兄七个都出生并成长在父亲亲手为大家筑的这个爱巢里。</p><p class="ql-block"> 三间土坯房的建成后,关老爷也随我们全家搬到蔡寨的新家。见证、陪伴和鼓舞着这个家庭从艰难困苦中,一步步走向未来。</p> <p class="ql-block">  随着土改运动,新中国成立,农村合作社建立,崇尚科学,破除迷信的新农村建设风起云涌。父亲曾担任村里农协主席,在家里供奉着神像,显然与时代潮流格格不入。但内心深处,父亲的确又把关公当成了家长主心骨来看待,割舍不下。</p><p class="ql-block"> 父亲先是将关公像送给邻队马家供奉,因其母吃斋念佛。后来随“破四旧”等系列运动愈演愈烈,马家也不敢放在家里。就偷偷地将雕像埋在自家的菜园子里。</p><p class="ql-block"> “四人帮”粉碎后,落实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原来的大生产队,又分成若干小队,菜园等自留地重新划分。</p><p class="ql-block"> 马家埋有关公像的菜园又被分到别人家。这家人在挖菜地时,发现了这尊石像。还是受着文化大革命余毒的影响,并没把这石像当成文物保护。据说是一锄头把关公头从颈部打断,口里还念道:我让你过去总叫人给你叩头!</p> <p class="ql-block">  关公像被挖出的消息很快传到马家,他细心地把石像背回。放在偏房里,用水泥将断裂处糊好,并用一绺红纸条把裂痕粘住。这样供奉起来,有几年也记不清。</p><p class="ql-block"> 记得在我上大学的一年春节寒假里,大哥曾带我在年三十的夜晚,去给关公叩过头,说是给关老爷拜年。</p><p class="ql-block"> 以后的岁月里,我只身在外求学。随着家庭的涨大,家事也一天天多起来,家父、大哥先后生病,孩子们也或因疾病或因其它原因,事务接连不断。家父让大哥把关公请回,先是放在他的房头供奉。父亲去逝后,又搬到大哥家供奉。</p><p class="ql-block"> 1989年,二哥大女儿秀华,因患疑难杂症,四处求医效果不好。二哥便在自家自留地里建一座小庙,将关公请进供奉。说来也怪,后来侄女的病情果然有了转机,直到后来手术完全切除而痊愈。</p><p class="ql-block"> 这些年来,家人们每逢过年清明,常自觉地来到小庙前燃放些烟花爆竹,烧些香纸。</p><p class="ql-block"> 敬奉关帝亦成为我们家世代传承、忠义千秋、驱邪避煞,激励后来精勤耕读、善修福慧、缅怀家翁之家风。</p><p class="ql-block"> 2018年,不知是哪位好事之人,或把石像当成文物,偷去变卖;或因家遇困厄,请回家中供奉去了。更愿意是后者。</p><p class="ql-block"> 盛世修庙祠,缅怀先辈遗风,传承优良传统,激励鞭策后来奋发有为,已形成家人的共识。于是兄长们牵头相约,于原址扩建关帝庙,仿旧制于河北求神像一尊,石狮一对,择吉日安奉。</p> <p class="ql-block">  如其说修庙宇供奉神灵,勿如说时时警醒自己:</p><p class="ql-block"> 常常怀敬畏知止之心,</p><p class="ql-block"> 处处修诚信忠义之德,</p><p class="ql-block"> 事事务勤勉精进之业。</p><p class="ql-block"> 这大概就是我们家传敬奉关帝的精神所在。</p> <p class="ql-block">(部分图片源于网络,致谢!如有侵权留言删除。)</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