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剧《君子与小人》5

寸草心1

<p class="ql-block">【求诸己】</p><p class="ql-block">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p><p class="ql-block"> 诸,之于也。求诸己就是求之于己,即向自己索取。孔老师上面所说的话的意思就是:君子感到最遗憾的事,就是到他即将死去了的时候,还没能“扬名于后世”。而要让自己的名声“著称”起来,君子和小人的方法截然不同,前者是“求诸己”:依靠自己的不断学习提高,不断修炼自己,通过自已高尚的德行去赢得人们的赞颂。小人则是“求诸人”:不学习,不反省,而是或通过小恩小惠来笼络人心博取名声,或通过抨击他人以抬高自己。</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君子凡事靠自己,严以律已,宽以待人,经常修复自己。小人喜欢依赖别人,对己宽容,对人苛刻。</p><p class="ql-block"> 君子遇到问题先反省自已,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小人遇到问题总是先推卸责任,撇清关系,然后指责他人。</p><p class="ql-block"> 人与人之间,品行和品味、学识和见识、骨气和胆识之所以会有很大的差别,主要就是有的人已习惯于“求诸己”,而有的人却总是“求诸人”啊! </p> <p class="ql-block"> 孔圣人一开始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认为君子并不追求虚名,后面却又说“君子疾没世而不称焉。”君子最大的遗憾就是:人死了名气还没有树起来。孔圣人说话是否也有自相矛盾的时候?</p><p class="ql-block"> 不当小人法则之六:凡事求诸己而不求诸人。</p> <p class="ql-block">  我的一位同事读上文后认为:</p><p class="ql-block"> “君子疾没世而不称焉”。因芸芸众生皆可修身为“君子”,依此,窃以为,此疾“不称”可能指的是遗憾自身所追求的良好品行对别人的影响力(榜样力)未能如愿以偿,或遗憾于一生尽力而为却未能达到自身预期的名望而导致对周围众生的良好影响力不够,即觉得自己对社会贡献的力度不够;或者自憾于有负众望之感。所以想,孔夫子为什么一定要从政,目的可能也在于认为做了官可以有更好的平台来传递他的品行,从而影响到统治者都能以“仁政”治国而福慧民众,使社会进入《礼运大同》的境地,能够影响到统治者并使社会达到“礼运大同篇”的景象,可能就是孔子追求的终极目标。倘若能实现,孔夫子也将不会有“君子疾没世而不称焉”的遗恨了吧!</p> <p class="ql-block">  我们可以仿照子张同学论交(友)的一段话来说明孔老师何以说法前后矛盾。</p><p class="ql-block"> 子张曰:“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p><p class="ql-block"> 寸草心1老师说:“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我之大贤与,人不知而不愠,何疾之有?我之不贤与,人又何将誉我?如之何其冀(盼)于人也?”</p><p class="ql-block"> 所谓“曲高和寡”,还有“高处不胜寒”,做为稀缺动物的君子,本就应该有“人不知”的心理准备,人不知却“愠”(心理不平衡)也无济于事啊!关键在于你的自我感觉:大贤乎?不贤乎?何必老是“疾”(纠结)于“名”是否能“称”(名实相符)呢?孔圣人和李圣人(老子)毕竟都是人,不自觉中也会有自我标榜的时候,不自觉中也有抱怨情绪的时候。但尽管如此,才和我们离得更近。因此,我们不仅可以仰而视之,还可以平而看之!把他们当神而顶礼膜拜,只不过是一种自我愚昧的行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