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秋想起的 <p class="ql-block">月亮,潮汕人称为太阴娘娘、太阴娘,俗称月娘。她是距地球最近的一颗行星,也是地球的卫星。她虽不会发光,但却能把太阳的光折射到地球上,在夜里的某一时段照亮着地球的某一角落,为地球上的人们提供生产和生活上的便利。</p><p class="ql-block">记得小时候,我们的家乡,人们习惯把有月亮的夜晚称为“月光夜”,反之则称“月暗夜”。农忙时许多农事活动都是在“月光夜”借着月色进行的,如春耕的拔夜秧、割麦打麦;三夏的拔旱秧,收花生;秋收冬种的割稻打稻;冬季的农田平整改土、水利设施基本建设等等突击活动,月暗夜则这些活动改在下半夜进行,通常是在凌晨二、三点干到天亮。</p><p class="ql-block">夏天农闲时“月光夜”男人们则喜欢聚集在院子里或晒谷场侃大山,女人们则在月光下织网。而有月亮的夜晚对孩子们来说那是最高兴不过了,常常在晒谷场与巷子里玩捉迷藏等游戏,一直玩到月亮西沉才在大人们的吆喝叫喊声中各自回家睡觉。</p><p class="ql-block">那时的中秋节,喜庆气氛远胜现在,记得我们院子里几户人家是集中拜月娘,天黑之前开始做准备工作,在外埕摆几张大八仙桌,供品虽土却非常丰盛,柚、柿、林禽、橄榄等水果自不在话下,那是家乡的特产,还有月糕月饼绿豆糕,豆板豆桃豆枝豆棒等,都是各家自制的,主妇们充份利用这一机会展示自己的不凡手艺。一切佈置完毕,月娘刚升起时由院子里最年长“老姆”(潮汕人对年长且辈份大的老年妇女的一种称谓)主祭,然后各家主妇带着小孩轮流祭拜,院子里的孩子们都在外埕围着供桌嘻戏打闹。整个活动持续至三炷香焚烧完,主祭老姆将香灰用红纸包成若干包,每家一包,带回家冲水给孩子们喝,据说小孩喝拜月娘的香灰水可保平安,然后收供品,各家互赠糕饼,互通有无,互相品尝,那时邻里的良好氛围是现在无法想象的。中秋拜月娘这种活动至文革,因“破四旧”而停止,后来虽然恢复,但形式简单了许多。</p><p class="ql-block">现在农村都用上了电,夜晚电灯把各处照得如同白昼,电灯的光完全把月光掩盖。农业也独步机械化,生产效率大大提高,再也不用借着月色进行农事活动。住在水泥森林里的城里人,没有特别留意也很难见到月亮,人们似乎渐渐把月亮淡忘了,只有在每年中秋时才把月亮想起。</p><p class="ql-block">笔者于中秋夜晚饭后出来散步,于水泥森林的缝隙中拍了几张中秋月的照片,由此想起了许多许多……</p> <p class="ql-block">↓“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宁川西路)</p> <p class="ql-block">↓夜幕降临,城市的街道在路灯的映照下显得格外温馨。尽管车辆仍在行驶,但这份忙碌似乎被柔和的灯光和高悬的月亮抚平了许多。人们或许正赶往温暖的家中,享受中秋佳节团圆的美好时光。(德政路)</p> <p class="ql-block">↓道路两旁种满了绿树,路灯照亮着宽阔的马路。月光透过树梢洒下来,形成一道道光影交错的美丽景象。行人们踏着轻快的步伐,享受着这份难得的宁静与美好。</p> <p class="ql-block">↓对面的高楼大厦和其他建筑物在月光下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周围的环境显得安静有序,没有过多嘈杂的声音打扰到这个场景。月亮静静地挂在空中,仿佛守护着这一切。(澄江路)</p> <p class="ql-block">↓散步返回时,宁川西路上空挂着一轮明亮的月亮。月光洒在静谧的街道上,给这座忙碌了一天的城市带来一丝宁静。偶尔有几辆车匆匆驶过,但大多数时候,这里属于月亮和那些愿意抬头仰望她的人们。(宁川西路,散步返回时拍摄)</p> <p class="ql-block">↓在自家小区里,由于距离太近,这是在两栋楼之间绿化树的空隙拍的。</p> <p class="ql-block">↓回到家,月亮已升得好高,这是在自家阳台拍摄的。</p> <p class="ql-block">↓老妻在阳台拜月娘,仪式比以前简单了许多。</p> <p class="ql-block">“今人不见古时月,今月曾经照古人。”记得上世纪八十年代末有一首歌,有句歌词:“星星还是那颗星星哟,月亮还是那个月亮,山哟还是那道山……”。人生有限,宇宙无限,时光流逝,沧海桑田,确实令人感叹!值此机会,借用苏学士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恭祝美友们秋安愉快!</p> 谢谢观赏!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2024年9月22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