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众篆刻遵循的两个规律

马俊华

<p class="ql-block">大众篆刻遵循的两个规律</p><p class="ql-block"> 马俊华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学,大家好!</p><p class="ql-block">借今天这个难得的机会,我围绕《大众篆刻十八讲》,介绍一下大众篆刻这二十年一路走来的探索。这本书看似平常,其实是二十年来大众篆刻思考和实践的结晶,是首次对大众篆刻系统完整的阐述,值得大家重视。</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一</p><p class="ql-block">《大众篆刻十八讲》背后有什么思考和实践?提到“大众篆刻”,也许人们受“大众”二字的影响,会觉得凡是大众的就很简单,就不专业,不专业就不正宗,不高端,其实,并非如此。</p><p class="ql-block">中国篆刻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印章从实用工具转向艺术作品,也就是跃升为篆刻艺术,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但演变的进度非常缓慢,只有大众篆刻出现这二十年里,才真正提速了。大众篆刻倡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催生了新形态的篆刻艺术。这种新形态的篆刻艺术跟大众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可能是大家都想弄明白的问题。</p><p class="ql-block">大众篆刻活动开展至今,对篆刻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诸如创作理念、主题内容、作品审美、印章材料、印章造型、印章功能、制印工具、制印方法、展览展示、图书出版(印谱)、媒体传播、文创推广、印社印吧等进行了综合性的创新,可谓全面突破,因此,推动了篆刻艺术走向新的形态。大众篆刻对篆刻艺术的变革和创新,是全方位的变革和创新,是整体的变革和创新,因此,我们说大众篆刻是新形态的篆刻艺术,并不是自我标榜,而是基于全面而扎实的创新成果,有着雄辩的说服力。</p><p class="ql-block">我想,一个长期从事传统篆刻艺术的人,如果在这二十年里没有关注大众篆刻,如今突然看见我们在展览现场陈列的很多印章,会像一个长时间在黑暗屋子里出来的人,突然看见外面的阳光,觉得刺眼,觉得不舒服,再看看阳光下的景象,还会觉得有些陌生,不敢相认,甚至会生出疑惑:“你们搞的是篆刻艺术吗?是不是有些离经叛道、走火入魔了?”</p><p class="ql-block">我们在传承创新篆刻艺术的道路上探索了二十多年,得到社会各界很多的关心和支持,指引我们的探索始终走在正路上,信心坚定,不过,其中最重要的支持就是遵循了两个客观规律:一是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二是篆刻艺术之外的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p> <p class="ql-block">二</p><p class="ql-block">我先说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篆刻发展的历史,就是字体发展的历史,内容发展的历史,材料发展的历史,工具发展的历史,制作方法发展的历史,功能发展的历史,拓印媒质发展的历史,传播方式发展的历史,展示展览方式发展的历史,等等。</p><p class="ql-block">从字体上说,从大篆到小篆再到摹印篆,以及不断吸纳新的字体;从内容上说,从人名官职到吉语,再到诗词佳句;从材料上说,从青铜到金玉到牙角,再到石料;从制作工具上说,从坩埚到凿子,再到各种类型的刻刀;从制作方法上说,从浇铸到砣碾,再到磨砂以及凿刻,等等,都在不断变化,实在是不胜枚举。</p><p class="ql-block">就说印章的造型,也在不断变化。最早的印章大都由青铜制成,系在腰间,随身携带,因为青铜的密度大,就要做得体积小,长宽高大都为两厘米左右,尽量减少重量。因为要系在衣服上,印背都留有穿孔,便于绑系绶带。当时的印章不是拓盖在纸上,因为纸还没有发明出来,而是盖在泥巴上,一种特殊的泥团,叫封泥。后来,到了西汉才发明了纸,可那时的纸制作得很粗糙,不能用作书写材料,而是用来包裹东西。经过好几百年的改造,到了魏晋时期,纸才用作书写材料,这也促成了印章的变革。从此以后,印章要盖在纸张上,不用系在腰间了,而是摆放在案头,就可以做得很大,为了便于把握,印身就相应加高,印背不再穿孔,可以雕饰动物等形状,变得更加美观。石材印章出现以后,其造型又有新的变化,这里不做细说。我们就是根据印章造型在历史上的变化规律,大胆加以创新,使其富有现代特色。</p><p class="ql-block">再说我们编辑出版的展览作品集,看似平常,可与线装本的印谱相比,就会发现不同之处。我们利用了现代的彩色摄影和印刷技术,反映的篆刻作品信息要全面多了,印面、边款,以及印材的质地、纹理、造型等,都清晰可辨。传统印谱主要有拓盖出来的印面以及手工拓出的黑底白字的边款,展示的信息比较少,也失真。应该说,传统印谱的编辑方式并不正宗,而是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即没有现代摄影和印刷技术,否则,就不会那样编辑印谱。我们自然应该珍惜这些传统技术,但决不能一味固守因循,而是适时利用现代技术加以创新,因此,我们编辑出版的作品集是当之无愧的现代印谱,背后蕴含着与时俱进的思想观念更新。</p><p class="ql-block">我们举办的主题展览也富有创意,是创新的产物。篆刻艺术就是以印章的形式进行汉字设计创意的艺术,因此,印文的字数少,短小精炼,这是它的特点,是优势,也是局限。我们充分发挥其优势,用来设计主题展览。具体做法是,把一个宏大的主题细分为二三百条核心词、关键语,相互关联,系统完整,从而以点带面、以小见大地托起宏大主题的骨干内容。然后,我们组织专业篆刻工作者和大众篆刻爱好者进行创作,选出优秀作品参加展览。这样的主题展览也是前所未有的,完全出自我们的首创,并被很好地运用。至今为止,我们已经举办了“印记中国”“印记初心”“印记决胜脱贫奔小康”“印记北京冬奥”“印记留学报国”“印记北京中轴线”等大众篆刻作品展,深度挖掘了篆刻的表现潜力,取得圆满成功,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标志着这种主题展览逐步走向成熟。</p><p class="ql-block">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大众篆刻对篆刻艺术的创新,完全遵循了篆刻发展的历史规律,有理可依,行稳致远。</p><p class="ql-block">篆刻发展的历史规律启示我们,篆刻艺术没有固化的形态,始终处在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除了对汉字本身的设计创意这个核心不能变之外,其他的任何构成要素都可以改变,以不断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p><p class="ql-block">有人认为,自元末明初形成的文人篆刻(流派篆刻)就是篆刻艺术的正宗形态,其三个主要构成要素是篆书、石材和手刻,不能改变。我们把这种观点放在三千多年印章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就会发现,把篆刻在某一时期的形态当作固定不变的形态,显然不符合篆刻发展的历史规律,站不住脚。退一步说,即使在这种形态的篆刻发展中,其内部也在尝试变革,可能因为受各种观念的束缚,变革的空间并不大,主要表现为对既成形态的修修补补,已经走向固化和僵化,其极端表现为大写意篆刻的泛滥创作,已经到了丑化汉字、糟蹋篆刻的地步,实在有些令人堪忧。</p> <p class="ql-block">三</p><p class="ql-block">再说说篆刻艺术之外的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也在启示我们:事物始终处在变革和创新的进程中,由构成要素到整体形态,都不断随着历史发展的变化而改进更新。</p><p class="ql-block">以汽车为例,今天上半年我出差时看到一个消息,武汉出租汽车市场投放了1500辆无人驾驶汽车。最早研发汽车的人,如果看见无人驾驶汽车,是不是会觉得现在的人把汽车搞得不伦不类了?我们这代人最早看到的汽车都是燃油汽车,觉得燃油汽车才是正宗的,但最近十多年,先后出现了电动汽车、新能源汽车、无人驾驶汽车等,那是不是要修正我们对汽车的认知?</p><p class="ql-block">我长期在出版社工作,与书打交道。说起书,今天的书和古代的书差异很大,把今天的书与古代的书放在一起,谁能说清哪种书是正宗?我们都知道,最早没有书,只有书写材料。我们的祖先在龟甲兽骨上写字,写出来的文字叫甲骨文。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在泥板上写字,古埃及人在莎草纸上写字,古印度人在贝叶纸上写字,古希腊人在羔羊皮上写字,写完之后就卷起来,或堆起来,这些就是最早的书。在这个基础上,人们不断改进书写材料,单以中国为例,后来采用竹片、木条,叫“简”,用绳子编连起来,叫“册”,写好后卷起来,叫“卷”。同时还用缣帛,像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只是成本太高,不适合推广普及。后来发明了纸张,再经过不断改进,才变得适合书写,把写好的纸对折起来,叫“筒子页”,装订成册,才成为书,后来逐渐演变为所谓的线装书。书中的文字最初来自手工誊写,后来演变为雕版印刷、活字印刷等。我们今天使用的绝大多数的书籍,并不是来自传统的线装书,而是来自西方的现代书,使用现代的造纸技术、排版技术、印刷技术、装订技术制作而成。即便是这种图书形态也已经开始改变,出现了电子书。我昨天把《大众篆刻十八讲》转成PDF文件,放在手机里阅读,这是不是书? 可见,书的形态始终在不断改变,而我们对书的认知要跟上这种改变。每一次改变,都使图书的制作变得容易,成本降低,价钱便宜,让更多的普通百姓买得起书,从而推动知识和文化的普及,这个道理和大众篆刻是一样的,对此,下面会详谈。</p><p class="ql-block">再说眼下正在发生的俄乌战争,战场上出现的无人机,已经成为现代战争的新型武器,威力巨大,成本低廉,可它是不是飞机?</p><p class="ql-block">这样的例子不需再举了,因为不胜枚举,举例多了就显得啰嗦,大家只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就行了。大家也可以自己从生活中随便举出一个事物,考察一下它的历史就会发现,任何事物都处在演变的进程中,已有的形态都是前人发明、改进、创新的结果,但不是最终的完成,要靠后人接续推进,加以创新超越。创新是最好的继承。那些抱着前人已有的成就不做改进,以为就是继承传统的想法是错误的,是抱残守缺、因循守旧、固步自封、裹足不前的表现,并不是前人的要求。每个时代的人都有自己创新的使命和责任。</p><p class="ql-block">因此,大众篆刻对篆刻艺术的创新和变革,来自对篆刻艺术发展的历史规律的深刻认识和遵循,也来自对篆刻艺术之外的事物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和遵循,它是我们进行篆刻创新的两个重要支撑、重要后盾,保证我们始终走在篆刻艺术创新的正途大道上,头脑清楚,信心坚定,坚持不懈。</p> <p class="ql-block">四</p><p class="ql-block">当然,尽管我们有着对这两个规律的认识和遵循,可并不是说,我们会静等篆刻发展的历史规律完成对篆刻艺术的创新。事在人为,在这方面,大众篆刻倡导者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不仅提出大众篆刻的理念,高屋建瓴,富有远见卓识,还躬身实践,从各个方面探索篆刻艺术,取得了重要的突破,促成了篆刻艺术的创新和变革。</p><p class="ql-block">当然,我们这些大众篆刻志愿者、参与者不懈地努力,还有很多企业大力支持,发挥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北京建材公司张静同志刚才在发言中介绍新型印材的研发,如玻璃纤维、空心玻璃微珠、特种水泥等,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功不可没。可以说,大众篆刻对篆刻艺术的创新,是群策群力的结果。对此,我们应该感到骄傲和自豪。</p><p class="ql-block">上午,有位专家说他理解的大众篆刻注重内容,传统篆刻注重形式,大意是说,大众篆刻重在内容的表达,而传统篆刻重在追求美,突出篆刻的艺术价值。我想对这个说法做一些补充。我在前面已经说过,大众篆刻对篆刻艺术的创新是围绕篆刻方方面面的创新,是对篆刻艺术的主要构成要素各个突破的创新,是全面的、全方位的、综合性的创新,而不单纯是发挥对内容的表现潜力。至于对文字设计形式的追求,是大众篆刻追求的最终目的,这不仅表现在“印言美”处在“印六言”的首位,还表现为大众篆刻积极倡导印文设计,借以培养我们的汉字设计能力以及创意创新的能力。</p> <p class="ql-block">五</p><p class="ql-block">说到这里,大家可能知道大众篆刻是什么了。为什么叫大众篆刻?就是尽量让更多的人喜欢和尝试篆刻。篆刻要大众化,创新是前提,不创新就无法大众化。就像白话文运动,白话文的出现,有利于知识和文化的普及,因为它比文言文容易,便于学习、阅读和写作。</p><p class="ql-block">传统篆刻提倡篆书、石材和手刻,对篆刻艺术的普及和大众化都有相当的难度和限制,这已经被传统篆刻的历史和现状所证明。要实现篆刻艺术的大众化,就必须对篆刻进行变革和创新。对一个事物的每一次变革和创新,都会带来一个结果,降低其使用和普及的准入门槛,普惠于更大的群体,这几乎是一个铁律。</p><p class="ql-block">以照相机的变革为例,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数码相机出现的时候,就受到一些胶卷相机使用者的质疑和反对。他们提出很多反对理由,例如,认为数码相机过于机械,减少了拍照者发挥主观创造性的空间,会让摄影不再成为艺术。再加上数码相机当时本身存在着很多不足,这种质疑和反对的声浪一时之间很大很猛烈。可三十多年过去后,我们再回头看看,随着数码相机的不断完善,逐步赢得人心,像素越来越高,存储能力越来越强,操作便捷,成像质量高,完全替代了胶卷相机。胶卷相机不仅几乎消失,与之相关的胶片产业也完全消失,这就是数码科技的力量,也是创新的力量。</p><p class="ql-block">如今,数码相机配在手机上,随着手机的普及,使人人都成了摄影师,想想看,数码相机所带来的摄影的普及和日常化多么神奇!这已经成为创新与普及关系的经典范例。这种普及不仅没有以降低或牺牲摄影的艺术性为代价,反而提高了摄影艺术,使摄影艺术大众化、生活化、日常化,很多普通人使用数码相机拍出的照片,比以往的摄影家还有艺术水准。</p><p class="ql-block">大众篆刻也是如此,经过我们的创造性简化,就可以聚焦于印面汉字的设计,就像刚才王琪森先生所说,篆刻从此不再需要用笔用纸,也不再需要手工刻制,这是对篆刻艺术的划时代的变革,标志着篆刻艺术走向新的高峰,进入第三个历史形态。这种评价客观公允,并不过分。这样的大众篆刻必然迎来篆刻艺术推广普及的新态势和新局面,同时,也会推动篆刻艺术的提高,而决不会以降低和牺牲篆刻的艺术性为代价。这就是大众篆刻的宗旨,揭示了篆刻艺术与大众的真实关系。因此,我们可以说,大众篆刻是既大众又专业,既简单又高端,是新形态的篆刻艺术,是现代篆刻。</p> <p class="ql-block">六</p><p class="ql-block">我们在大众篆刻上取得这样的成绩,归结起来,得益于遵循篆刻发展的历史规律以及一切事物发展的历史规律,适时利用时代给予我们的优越条件,促成篆刻艺术的创新和变革。</p><p class="ql-block">从此,篆刻就变成采用电脑设计,采用机器制作,比传统篆刻容易,学习周期也大为缩短,受众面必然扩大。这样,篆刻艺术就会变为更纯粹的汉字设计的艺术,让人们在实践的过程中,跟汉字密切接触。可以说,唯有提升篆刻的现代品性,才可能推广普及。</p><p class="ql-block">上午有位专家说,大众篆刻前景无限,我非常赞同。在篆刻艺术创新上,我们走了二十年,已经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可未来的路还很长,有很多方面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总结以往的努力,我由衷地感到,一定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锐意创新,不断实践,这样,才会达到目的。</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9日-17日于马甸和龙泽苑</p><p class="ql-block">(说明:本文为作者2024年9月6日在中华世纪坛举办的“印向未来 创新发展——《大众篆刻十八讲》专题讲座”上的发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