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饭记

山野寻趣

<p class="ql-block">人食五谷,一日三餐。而餐,则离不开造。造饭,俗谓做饭;造饭者,火头军也,民间称“做饭的”“大师傅”,军中称“火夫”“伙夫”,机关称“厨师”,古代称技术高超的厨师为“庖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自幼生长在农村的孩子,对于造饭向来无师自通。日日眼见大人烧火做饭,天天自己耳濡目染,不经意间便照猫画虎学会了。小孩子们在一起玩做饭游戏,称作“管窑窑饭”,就是模仿大人作为。当然,农村这些饭都是地地道道的农家饭,简单至极。食材不外是土豆、南瓜、北瓜、白菜、豆角、玉米面、豆面、白面、榆皮面,调料是一以贯之的食盐、花椒、黑酱、陈醋、辣椒,做的也是和则饭、插圪抖、汤面、面条、米汤、谷垒、窝头之类简单饭食。寻常日子,农家餐桌是吃不到细粮腥味,更不会摆上盘盘碟碟,一般人家也就极少有会颠勺炒菜的。我儿时看的最多的是妗子做饭,她天天从早到晚不慌不忙站在西角狭小的厨房地上,把一堆食材做成可口饭菜,滋养劳作家人和上学孩子。有时我感到非常困惑,寻常食材,少油少料,她做出的饭菜怎么就那么香!特别是正月来客炒菜,粉皮粉条豆腐鸡蛋一经她手即香飘小院,令人垂涎三尺。如果说我造饭也有启蒙老师的话,妗子当之无愧,身为老师的娘却难以胜任。</p><p class="ql-block">我是从读初中开始自己造饭的。那时,父母亲都在离家十里之外地方工作,基本无暇顾及家庭。家,就交给我这个13岁的孩子。每天放学回家,其他孩子可以悠闲自得边走边玩,进门即食,我却需要火急火燎自己动手生火做饭。急匆匆回家,烧火,坐锅,切菜,淘米,和面,水开,下锅,一套动作由笨拙到娴熟,由娴熟到生巧,回头想想暗自窃喜,自己当初怎么就那么“能”呢?饭熟,乘着碗里滚烫之饭晾凉功夫,赶忙洗脸刷牙,洗锅。吃罢,又急忙忙赶往学校。遇到天气不好,风向不对,烟不走烟筒,火不烧锅底,均由火口倒出,熏得人眼泪直流、火烧眉毛不说,锅也很难烧开,做的饭里常有烟熏之味。中午晚上还好,时间相对充裕;早晨时间太短,不等做熟就到上课时间。没办法,后来只好晚饭多做一点,次日早晨放学回家一热就行。好在母亲每次回家都会蒸一笼窝头,足够我吃几天的。因为这段经历,使我成为走路快、吃饭快、做事快的“三快”之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工作以后,吃在单位食堂,再不需要自己生火造饭,感觉幸福多了。一到点拿碗筷到灶上打饭,大家一起蹲在院子里进餐,有说有笑,其乐融融。饭场上,常有人讲那些奇闻轶事、笑话趣事、民间故事,听得人都不想离开。吃罢饭,回到宿舍躺在床上两腿一蹬悠哉悠哉。不过,正在长身体之时遇上当时吃供应粮,吃不好不说,还经常让我们这些小伙子吃不饱。尤其是到了晚上,动辄饥肠辘辘,前心贴着后背。楼内几个单身年轻人便相约到街头为数不多的几个小饭店买面或饼子吃。山城人少客寡,晚上不到十点就都关张了,我们经常相跟沿街由北向南寻找开门饭店。一碗炒面下肚,方可捱到天亮。经常跑那些小店,慢慢看会了炒菜、削面。记得刚参加工作,曾经与老主任一起在食堂帮忙一周,是他教会我和面如何做到盆利、手利、面利三利和面软面硬之法。改革开放之初,过节吃顿饺子,便是改善。可我并不会包饺子,分到肉馅和白面以后,要么拿到街头与河南卖油条小店换油条吃,要么把馅子煮熟然后下面吃,要么与会包饺子的人碰在一起做。有年中秋节回家,母亲说“你怎么连个饺子都不会包?以后闹上人家可咋办?”于是,她手把手教我学会了包麦穗(老鼠)饺子,自此受用一生。为了补贴食堂,记得单位工作人员还在河西村沁河岸开荒种地,种植有豆子、玉米等,这样使伙食变得相对丰富。之后到市里脱产学习,觉得学校饭菜比县里好多了,各种炒菜应有尽有,价格也比较公道合适,可一段时间后市里同学却反映伙食太差,还组织进行过罢食,迫使学校对饭菜质量进行改进。那时在想,他们机关伙食该有多好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结婚之后,开始了我们小家庭生活。夫妻俩兴致勃勃,下班回家你生火我买菜,你炒菜我擀面,一齐动手,共同做饭。日子虽然普普通通,却也乐在其中。两个来自不同家庭者走到一块,把各自原生家庭生活习惯也带到新建家庭。在造饭上,明显感到细心妻子做的饭菜要比我做的好吃,我的快节奏也让她逐步适应,因此经过多年磨合双方许多造饭方法逐渐趋同。日子一天好过一天,客人你来我往不断,免不了炒菜招待。尽管我厨技欠佳,可是造饭之责理所当然由我承担。黄瓜拌粉皮、炒豆腐、炒鸡蛋、木耳肉片、油炸花生米、辣子白、炒粉条,都是手到擒来的待客常做之菜,没感到怎么费劲。后来人随大众,行随大流,总觉得家里待客不上档次,有客即到饭店,虽然价格不菲,但是省事又排场,故而自己动手越来越少,造饭水平越来越差,最终混成“甩手掌柜”,一切任由妻子代劳。</p><p class="ql-block">真正意义上的造饭,是女儿婚后。她在遥远他乡建起自己的家,我老俩每年都会去小住一段。双双退休后,住的时间更长,造饭自然成为重中之重。其实,也就是做早晚两餐。平时,都是她公婆陪伴。忙于工作与孩子的小夫妻对于厨房除了节假日基本顾不上去过问,都是亲家俩兢兢业业任劳任怨精心操持。亲家母做的一手好饭菜,培养了隔代口味,也同化了女儿味蕾,形成上党风味加津门风味的结合体。一到我俩去后造饭,就发愁了,习惯简单饭菜的我们却想做出比较丰盛饭菜,绝非容易之事。况且我们做饭离不了葱姜蒜辣椒,他们却都不喜欢吃;我们吃盐重,他们却喜欢吃清淡的;我们喜欢素食,他们却喜欢肉食;我们想做一些家乡饭,他们对此却反应一般。为了适合孩子们口味,尤其是适应女婿口味,我们尽可能对一些佐料少放或不放,尽可能多吃米饭少吃面,尽可能变着花样调剂做,尽可能顿顿不离肉。毕竟曾经与我们生活过的女儿好交待。为此,我开始从抖音、下厨房上面学做饭,收藏许多做饭视频和方法。每天早上送孩子上学后,顺便采购当日食材。下午三点多开始着手准备,笨鸟必须先飞嘛!择菜,洗菜,泡菜,切菜,切肉,和面,焖米,炒菜,熬稀饭,边开壶边准备忙乎整整一个下午,一心一意想花样,聚精会神去做饭,总想让孩子们一回来即吃到可口饭菜,保证每天至少四个荤素搭配薯绿相间色香味俱全的菜肴上桌。可往往事与愿违,尽管自己尽心竭力去做,但是常常不是盐重就是醋多,不是火候太过就是火候不到,不是忘记放糖就是忘记勾芡,别说难合他们口味,就是自己一尝也感汗颜,根本不是想象中的那种味道。好在小俩口做什么吃什么,不挑不拣,即使皱眉而食也不会说什么。孩子可不留情面,一旦口感不好,或离桌寻找零食或进屋玩弄手机。这让我很是内疚,怎么就笨的做不好简单饭菜呢?明明是按图索骥的吗!终究“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是要躬行”。只能说明实际操作还少,火候掌握还差;厨技尚未达标,自己仍需努力。偶尔误打误撞做好一顿,外孙女们多吃几口,心里如释重负;小嘴一夸,顿感奢望无比,犹如极度疲惫过后浓浓的开了一壶大叶茶,将所有苦累都会化为乌有。经过一段时间彼此渐渐适应,亲家再去我们即回,暂时告别那种相对复杂造饭营生,再度过起山城简单生活。过些日子再去,原本已磨练出但基本功不扎实的一些厨技又生疏了,苦苦练习几十天,瞬间退回努力前,同样食材做出的饭菜又是口感不佳。不过,这倒也符合所有事物螺旋式发展的规律。而且孩子们大了,在外面吃的多了,见的世面广了,我们造饭水平停滞不前,与她们喜欢的饭食差距更远了。因此,孩子们日益增长的饮食要求与我们落后的造饭水准成为家庭饮食中的一个基本矛盾。</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想想,过去造饭,粗茶淡饭,饱腹即可,为的是生存;现在造饭,科学搭配,讲求营养,为的是生活;以后造饭,精挑细选,披沙拣金,为的是品质。时代在发展,观念在更新,饮食在进步,厨技待提升。</p><p class="ql-block">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话用到赋闲在家唯一可以帮助孩子们做点事情的我们老俩口是再适合不过。学习吧!努力吧!奋斗吧!继续把浓浓之爱融入厨具,把深深之情注入烹调,把足足之美带入餐桌。但愿它日造饭有术,厨艺有进,可以通过煮炒煎造出真正的美味佳肴,让孩子们美滋滋地吃上他们喜欢的饭菜。这,也当是我们老有所为的一大乐趣吧!</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