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激情岁月景亦奇</p><p class="ql-block">文/碧溪一苇</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从戎报国吴钩握,云贵高原纵马驰。</p><p class="ql-block">回首军营多趣事,激情岁月景犹奇。</p><p class="ql-block"> ——题记</p><p class="ql-block"> 云南四季如春,大地到处都是生机盎然的景色.。</p><p class="ql-block"> 下老连队没多久,我被调到营部通信班,离开了火热的营房建设工地。很快又来到了云南建水县城关的一个僻静的山村—— 53基地通信训练队的驻地,在这里学习相关的一些通信科目。</p><p class="ql-block">这里,红红的土地上,长满了绿色的植物还盛开着叫不出什么名的各种鲜花,一排排连绵的香蕉树、棕榈树,在绵绵的细雨中如翡翠般的嫩绿。尤其是建水与通海县是邻居,而通海剑兰全国有名。这里,野生的剑兰随处可见。这种花生命力强,又"善解人意",它从不与人争地,一般都是生长在路边边及地角。我很喜欢剑兰,喜欢那种"与世无争"的性格。稍远处,秀丽的小山丘之上,浮着一层层的云雾,或浓或淡,隐隐绰绰,如水粉画一般柔美,细品时,会品出山水诗中透出的的那股韵味。</p><p class="ql-block"> 训练队驻在一家旧祠堂,座北朝南。前面有一个牌楼,青砖建成,走进去则是一个四合院,南面的牌楼下的几间房是办公室、会议室,西厢房是一间差不多两间教室大的房子,住一班和二班,一班的人员是来自基地机关的通信员,二班是来自导弹发射团80402部队的通信员。我住在东厢房,也是两个班各住一头。我们班是三班来自80506部队,另一个班四班来自导弹发射团80408部队。队部成员住在北面的那栋,位置比东南西各栋高一点,约高了四、五个台阶。西栋即西厢房和北栋交接处有一小门通向外面,紧挨着的平地上搭建了一个活动板房,里面住着第五班,他们来自8336部队。该部队曾出国援助老挝的建设。还有一个六班是女兵班,是来自基地司、政、后机关几个通讯台站的话务兵,住在牌楼前左侧的一间活动板房里。旧祠堂前的大坪左侧,搭建了两间油毡房作为教室。教室外面一端的空地,架设有单杠、双杠等运动器械,还有两个水泥杆——供徒手攀爬训练和利用器具攀升的训练。走出一小段路,在一条小溪旁,有几间青瓦房,这里是队里食堂,炊事班有4人及给养员(当时称为"上士")住在这。还有一个不戴帽徽没有领章的"编外兵"。据说他父亲也是高干,是四野出身的。这个兵在"副统帅"出事后,在公开场合表示是不可能的事,还讲他的好。后来只好处理他退伍。但回北京后,家里又不待见他。他只好仍回部队,帮炊事班做义务劳动。食堂的台阶往下,来到一泓清泉汇成的一个水池。池里涌出的这股泉水,有水桶般粗,冬暖夏凉,源源不断地涌出。这也就是这条小溪流的发源地。训练队的左侧有棵高大的桉树,树干光滑如玉,树叶在风中摇曳,象一把把小扇子,向人们慷慨地献上一丝丝清凉。附近有一很大的石榴园,据当地的老乡讲,这些石榴树有好几十年的树龄了。和风细雨中,榴花似火,花团锦簇。夕阳西下时,又美若丹霞,榴花与天边的晚霞相互映衬,恍如幻境,真的是如诗如画,美不胜收!</p><p class="ql-block"> 食堂那边,炊烟缕缕升起,山沟里一片浅青色的烟雾缭绕。此时西边天际是红的云霞,地上是滇南特有的红土,再配上一大片一大片的红红的石榴花,整个营房都笼罩在轻柔的红色纱幕中。如果某个时候全队集合,学员们在红帽徽红领章的映衬下,在这整体的氛围中,更显得英姿勃发。尤其是听队长罗自宣(后来他调任基地通信营副营长)讲述自己在对印自卫反击战的亲身经历,更加激发起我们的革命豪情。</p><p class="ql-block"> 夜幕降临,或学习或训练了一天的战士们纷纷回到各自的"家"(班)。这个年代,还没有普遍用上电。外面漆黑,风清夜静,静的使人有些喘不上气,夜风徐徐吹来,带着山上兰花迷人的阵阵幽香,催人陶醉. 引人遐想。</p><p class="ql-block"> 不知什么时候,月亮悄悄地爬上了山头,从树林的缝隙中窥视着山沟,把她那羞涩柔和的目光投注在整条山沟,群山环抱的山沟在皎洁的月光下仿佛一个在摇篮中熟睡的婴儿,是那样的恬静,是那样的神秘。牌楼下的女兵班宿舍里偶尔传出几声银铃似的笑声,回荡在营房内,更加渲染军营的夜晚有着别样的气氛。</p><p class="ql-block"> 激情岁月景亦奇。训练队的学习训练虽只一个学期,然而这里的一切,哪怕是一草一木,一人一事,却总是萦绕在心,久久挥之不去!尤其是这里奇特的美景,恍惚就在眼前。还有那从地底深处涌出的清泉,略带甘甜的味道,时不时地透过时光的隧道,似乎汩汩流淌在我幸福的心田……。</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简介:</p><p class="ql-block">肖建春,笔名碧溪一苇。本科学历、文学学士学位、副高职称。曾从戎于云贵高原,部队获嘉奖三次,基地通讯营训练队学习期间被评为优秀学员,在地方多次获得荣誉并荣立三等功一次。现为湖南省诗协会员,省联协会员、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湘潭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深圳市珠江文学社名誉社长、湘乡市传统与民俗文化研究会会长、《传统与民俗文化》编委会主任、湘乡市文联《新世纪文学》原副主编、《褒忠山文学》主编、湘乡诗联家协会原理事。被湘潭市联协授予"楹联文化之家"。现为湘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名誉主席。在地省级及国家级报刊公开发表作品800余篇(首),有诗词发于解放军《红叶》诗刊、《楚风》及《湖南诗词》,散文发于《湖南日报》、《阅读与写作》及《三湘都市报》等,作品多次在全国范围比赛中获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