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观音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承载着千年的信仰与智慧!

王永生

<p class="ql-block">铜观音寺位于苏州光福古镇西侧龟山南坡,原名光福讲寺,始建于梁天监2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余年历史,是梁顾野王舍宅建寺。背靠龟山,山顶建有梁代七层舍利塔,山门前有唐代陀罗尼经幢一对,寺桥以武康石凿成,为宋古代建筑。殿前植明代古樟,寺内古铜观音圣像,为宋康定元年(公元1040年)出士文物。现铜观音寺、光福塔和寺前石梁桥被列为省文物保护单位。身临铜观音寺,南眺邓尉山,西观太湖,青山绿水,田园风光,景色宜人,是闻名江南的古刹之一。</p> <p class="ql-block">宋代石梁桥,横跨福溪河连通上街和下街的光福寺桥,建于宋代,雕刻精美,因栏杆用武康石制作,弹击有声,咚咚作响,犹如琵琶弹奏,故又名“琵琶桥”。桥全长16.1米,梁长 5.4米,宽3.05 米,为梁式平桥,桥上浮雕双龙戏珠,姿态生动,若飞若游,堪称石雕艺术之杰作。史上东侧桥梁曾断裂,修复时将一侧刻有双龙戏珠图案的桥梁换成刻有“光福寺桥”四个字的桥梁,2010年9月重新修复为双龙戏珠图案桥梁,刻有“光福寺桥”四字桥梁则置于天王殿前展示。</p> <p class="ql-block">鼓楼与钟楼相对,是铜观音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建筑风格为单檐硬山式。其特点包括:</p><p class="ql-block">1、屋顶:一条正脊和四条垂脊组成,屋面仅有前后两坡,两侧山墙与屋面相交,并将檩木梁架全部封砌在山墙内。</p><p class="ql-block">2、结构:采用抬梁式构架,以柱和梁承重,没有复杂的斗拱结构。</p><p class="ql-block">3、外观:造型简洁大方,没有过多的装饰。</p><p class="ql-block"> 这种建筑风格在江南地区较为常见,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和地域文化特色。</p> <p class="ql-block">钟楼的建筑风格为中国传统的佛教建筑风格,具有以下特点:</p><p class="ql-block">1、飞檐翘角:钟楼的屋顶采用了飞檐翘角的设计,使整个建筑更加轻盈、灵动。</p><p class="ql-block">2、斗拱结构:斗拱是中国传统建筑中特有的结构,钟楼的斗拱结构复杂而精美,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能支撑屋顶的重量。</p><p class="ql-block">3、彩绘装饰:钟楼的梁枋、斗拱等部位都绘有精美的彩绘,图案多为佛教题材,如莲花、佛像等,色彩鲜艳,富有艺术感染力。</p><p class="ql-block">4、砖木结构:钟楼的主体结构采用砖木结构,墙体为青砖砌筑,屋顶为木结构,上铺灰色瓦片,整体建筑风格古朴典雅。</p> <p class="ql-block">碑廊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以下是其简介:</p><p class="ql-block"> 1. 历史背景:铜观音寺始建于梁天监二年(公元503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为吴地最古老的寺院之一。碑廊作为寺庙的一部分,承载着寺庙漫长历史进程中的诸多信息和记忆。</p><p class="ql-block"> 2. 碑刻内容:</p><p class="ql-block"> ● 文人题咏:碑廊中展示着历代文人墨客游览铜观音寺后留下的诗文碑刻。这些诗文表达了他们对寺庙的景色、氛围以及所蕴含的佛教文化的感受和赞美,字里行间流露出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敬仰,为研究古代文人的思想、文学创作以及当时的社会文化背景提供了珍贵的资料。</p><p class="ql-block"> ● 历史事件记载:部分碑刻记录了与铜观音寺相关的历史事件,如北宋康定元年村民挖出铜质观音菩萨像的事迹便有相关记载。还有像“祷雨碑”,记录了宣德五年(1430),苏州知府况钟请光福寺铜观音像求雨的事件,是苏州地方官吏求雨的实物见证。</p><p class="ql-block"> 3. 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 ● 书法艺术:碑刻上的字体风格多样,涵盖了篆、隶、楷、行、草等各种书法字体,具有很高的书法艺术价值。有的碑刻字体笔势连绵,纵横飘逸;有的字体端庄规整,展现出不同书法家的独特风格和艺术造诣,为书法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学习和研究素材。</p><p class="ql-block"> ● 雕刻工艺:碑刻的雕刻工艺精湛,无论是文字的镌刻还是碑石的装饰,都体现了古代工匠的高超技艺。碑石的形状、大小各异,雕刻的线条流畅、细腻,展现出了古代雕刻艺术的魅力。</p><p class="ql-block"> 4. 文化意义:</p><p class="ql-block"> ● 铜观音寺碑廊是寺庙历史文化的重要载体,对于传承和弘扬佛教文化、地方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寺庙的文化瑰宝,也是苏州地区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为后人了解和研究古代苏州的宗教、文化、社会等方面提供了实物依据。</p> <p class="ql-block">南怀瑾(1918 年 3 月 18 日 - 2012 年 9 月 29 日)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教育家、实业家、文化传播者。</p> <p class="ql-block">大雄殿建于清道光年间,是原汁原味的清代建筑,面阔三间,中间宽5.1米,左右次间宽度4.5米,进深13.8米,近似方形,作单檐硬山造,苏瓦屋面,龙吻作脊。匾额由清代潘遵祁书写。</p> <p class="ql-block">铜观音殿内供奉唐代铜制观音像,体态丰腴,慈眉善目,头戴华锦,身佩现珠,双足神露,轻踩莲花宝座,神情自然。旁边则是12尊由不同材质雕刻而成的观音的化身。</p> <p class="ql-block">簡介</p><p class="ql-block">铜觀音聖像於北宋康定元年《公元一0四0年)出土、祈晴祷雨無所不應,凡有願未無有不應、自宋元始,分别有蘇州平江路总管求雨。明苏州知府况鐘求雨修寺,董份等亦募資修寺,清道光十一年,巡撫林則徐二次求雨,無不灵验,故奏请朝庭,御赐“慈雲護𧙗”“千光百福””香雪慈云”“沛澤流慈”等之區額,其余威应之事,不勝枚举,故《普門品》云“梵音海潮音、妙音观世音”。“勝彼世間音,是故須常念”,凡所见者闻者,能一心頂礼,神念觀音名號,消災免難,祈福平安,有求必应、万事如意。 </p><p class="ql-block"> 铜觀音寺 敬啟</p> <p class="ql-block">顾野王纪念馆具体介绍如下:</p><p class="ql-block">1. 人物背景:</p><p class="ql-block"> ● 顾野王(519年—581年),原名体伦,因仰慕西汉冯野王而更名,字希冯,是南朝梁陈间官员、著名文字训诂学家、历史地理学家、文学家。他出身吴地名门望族,自幼聪明颖异,博学多才,天文地理、蓍龟占候、虫篆奇字等无所不通。官至黄门侍郎、光禄卿。晚年舍宅为寺,惠泽家乡,铜观音寺即为其祖宅。</p><p class="ql-block">2. 建立意义:该纪念馆是为了纪念顾野王而建,让人们能够了解他的生平事迹、学术成就以及对当地的贡献,对于传承和弘扬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p><p class="ql-block">3. 馆内展陈:</p><p class="ql-block"> ● 展示了顾野王的生平,包括他的成长经历、为官生涯等。例如他在“侯景之乱”中旗帜鲜明地招募乡党出征讨伐,赢得世人称誉。</p><p class="ql-block"> ● 呈现了顾野王和光福的历史渊源,让人们了解到光福镇与顾野王的紧密联系。</p><p class="ql-block"> ● 介绍了为人称道的顾氏家风,顾野王品德高尚,堪称楷模,其家风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p><p class="ql-block"> ● 馆内还有顾野王的一些著作展示,如《玉篇》残卷(复制本)等。《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楷书字典,收集汉字16917个,是继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后又一部重要字典。</p><p class="ql-block">4. 周边环境:铜观音寺本身历史悠久,寺内禅意悠悠,绿植郁郁葱葱,周边还有光福塔、宋代古桥等文物古迹。顾野王纪念馆位于铜观音寺后院,环境清幽雅致。</p> <p class="ql-block">墨泉又名墨沼,亦称洗砚池,相传南朝梁、陈间著名画家、史学家、文学训诂学家顾野王著《舆地记》、《玉篇》时曾在此洗砚而得名。《玉篇》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楷书字典。</p> <p class="ql-block">光福寺塔坐落龟峄山巅,始建于梁大同年间。据(光福志》史料记载,唐会昌末年毁于大火,咸通年间重建,为唐制宋建风格。古塔为四方七级,高三十五米,系砖木结构,年久失修。公元一九九八年省、市、镇各级政府为保护古迹,拨专款修葺一新,现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塔内陈列四十九尊佛像,有八十八级台阶,登临古塔望灵岩、观宫窿、眺太湖,湖光山色,古镇风貌,田园风光尽收眼底,则有心旷神怡,留连忘返之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