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九城的美篇

四九城

往事悠悠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闲聊七十年代的婚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句俗语反映传统观念对于婚姻的看法,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小伙子谈对象结婚,那历经的重重困难和阻碍,真像是唐僧去西天取经,好事多磨,虽然解放了二十多年,新婚姻法规定男女自由恋爱,反对包办婚姻,但到了他们最后谈婚论嫁时却犯了难,自由的大门被紧紧的关闲了,女方要求男方请媒人去女方家说合提亲,那时的媒人还有个新的说词,叫介绍人,因此男方父母要请一个自家信的过,且与女方父母熟悉的街坊邻居做媒人,去女方家商谈双方孩子的婚姻大事,以及征求女方父母对男方家庭有什么要求。其实双方父母都知道他们的子女在谈对象,父母都见过面,而且都很满意,但在那个年代受封建思想影响,婚姻还是讲究明媒正娶的,虽说是两情相悦,也要假以媒人之口,登门说媒,否则与礼不合,有了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男方才能着手准备婚姻大事,此间媒人就起到了一个构通桥梁的作用。当然双方结婚要达到法定结婚年龄,才能去民政部门登记领取结婚证。男方结婚后,为了感谢媒人在其中牵线搭桥,要给媒人买一双鞋(因鞋与谢是谐音),同时用红纸条裹上几块钱作为红包,在买上其它两件礼品,四四如意作为回礼来答谢媒人。</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年代人结婚,女方很注重男方的人品,只要人老实就行了,男方有一门手艺就更好,因此那个年代小青年托人学手艺的很多,不但是为了婚姻,主要是多一个今后生活的门路,俗话荒年饿不死手艺人,其余的都不太较真,不像现在有很多的拜金女,那些不切合实际的东西想都不想,家中房子不够住,租一间公房当婚房也不会反对,那年代的人对拥有房产的意识很淡薄,普遍认为只要有地方住,家中通电就更好了,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更多的人没有什么理想,就憧憬将来有个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生活。</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要结婚了,男方准备一套家俱是少不了的,虽然不是城里人,可对家俱的要求一点也不逊色于南京年青人。在那个年代南京年青人结婚,流行三转一响(自行车,缝纫机,手表,收音机),三十六条腿(指全套家俱)。乡镇年青人当时受其影响还是很大的,但三转一响,在乡镇明显是行不通的,必竟城乡差别还是存在的,南京家家通水通电,室外是没有灰尘的柏油路,而乡镇就不同了,家家不通水,不通电,外面是尘土飞扬的石子路,无形中形成了天壤之别。但给女方买一只当时很时尚的上海牌手表是少了的,那时买一只上海牌手表是一定要托人的,其价格在当时也是很昂贵的,一百二十元一只手表,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三四个月的工资收入,至于买辆自行车,一台缝纫机,一台收音机,在乡镇生活着实不适用,在说这些物品当时都是价格很昂贵的奢侈品,一般人家想都不敢想,更不用提买了,当时买这些物品,每一样都要收取工业券的,工业券当时只发给城市居民,即然这些高档物品不敢想,但最基本的三十六条腿的全套家俱是一定要准备的。那个年代只有大城市有卖家俱的商店,样式虽好看,价格也很贵,在乡镇手工业门市部,也有方桌,椅子,方凳子随时可以买到,价格也不贵,其它的家俱只能请木匠师傅上门来打制。</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提起打家俱,首先要准备一些木材及板材,和五金配件等,在当年为能买到这些材料也是愁坏家人了,这些物资当年都是紧俏的计划商品,甚至连洋钉都很难买到,家里人在早几年就有意识的像燕子衔泥做窝一样,一点一滴托人带着购买积攒起来,省的临时抱佛脚,耽误正事。那时南京地区流行的家俱样式五花八门,确实很吸引当时年青人的眼球。那时古镇上的年青人,就开始有了崇洋媚外的思想,当时正处于文革运动的敏感时期,不敢胡作非为,虽然没看见过外国人的穿戴,看见镇上有上海知青拖着人字拖,穿着西装短裤,披着香港格子衬衫走在古镇街头,暗地里十分羡慕不已,心里痒痒的,所以结婚时对自己能拥有一套新式家俱,还是很渴望的,那时古镇流动的新华书店就有新式家俱图集出版,大多是欧美样子,确实很好看,虽不切合实际,但巳使当年的年青人想入非非。</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南京地区流行的家俱样式还是很多的,主要是带有中式理念的家俱,如有玻璃拉门三个抽屉一个门的半节橱,或只有五个抽屉一个门的五斗橱,有穿衣镜的大衣橱,以及写字台,床头柜,其家俱腿都是虎爪腿,床是一头高一头低的夹板床,或类似夹板床样子的铁管子床,都不用床板,那时讲究用时尚的棕绷子代替床板,相比床板价格即便宜又时尚,也有些人家结婚用高架子床,此床主要是挂蚊帐方便实用,但不管是什么样式的床,必须配上一顶在当时很流行的尼龙蚊帐,即透明又好看,在加上方桌,椅子,方凳子这些家俱的腿,只要超过三十六条腿,才算是全套家俱。大一点的家俱如大衣橱,半节橱等,木匠师傅在打制时,其上下部位都贴上樟木皮作为腰线,不但纹路好看,还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材料准备好后,届时请上年青的木匠师傳前来家中打制家俱,这些新式家俱老木匠师傅反倒不会打,这也难怪,新生事物老师傅总是很难接受,因旧社会过来的人思想陈旧,墨守成规,故步自封。家俱打好后,还得请上漆匠师傅上门油漆,有纤维板的表面还得画上木纹,达到与原木材一致的色调,那时师傅们都采用包清工的方式来收取工钱,打这么多家俱,对一个家庭来说是一件大事,很简单的开工酒,了工酒是少不了的,这是规矩,主家为图吉利。施工期间主家每天做好茶水供应,桌上放上一包毛把钱的香烟,师傅们想抽就抽,无形中定下的规矩,下班了师傅们绝不会带走多余的香烟,否则被人看不起。</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古镇那时都是一些老旧平房,男方结婚前要对婚房进行一次打扫整修,这是件十分头痛和化精力的事,为了省钱一般都是亲自动手,比如对房间墙体损坏的地方用石灰膏泥进行修补,然后在刷上两遍加盐的石灰水进行刷白,那个年代还没有涂料,有木板隔间的木板墙在进行清理后,糊上旧报纸或白纸,在糊之前要对报纸细心挑选,凡有领袖像或语录的报纸不能糊在板墙上,假如被人看见举报,由于自己的一时粗心大意而酿成大祸,被打成现行反革命分子可就惨一辈子了,不是危言耸听,是有很多类似的例子,比如拿旧报纸上厕所,包东西等,被举报遭批斗的比比皆是,几乎都是自己粗心造成的。有的年青人讲究,为了给婚房更加美观,自作聪明化大气力,用细铁丝在房间沿屋沿处纵横向拉成网格状,然后上下用硬板纸和白纸糊上做成吊顶,但在使用一段时间后,大多年青人都后悔不已,他们忽视了房子都是老式瓦平房,晚上经常有野猫在屋顶叫春打架,还有黄鼠狼晚上偷鸡在上面乱窜,很容易使屋面瓦片移位,下雨天屋顶漏水,导致吊顶被雨水淋湿,大块大块黄斑呈现在头顶,与婚房显得格格不入,有点霉运当头的感觉,有时吊顶上还经常有老鼠在上面哒哒哒的乱窜,在上面拉屎撒尿,吊顶成了它们的天堂,真是折腾人的神经,熬到最后只能拆掉吊顶恢复原貌。那年代古镇人家房屋的地面都是用砖辅成的,由于年久失修,地面已高低不平,影响使用,要想重做地面,那时黄沙也很难买到,有人缘的干脆找熟人跟有基建的单位领导要上几板车过滤后的石灰渣,那年代只要单位搞基建,必须在室外挖两个大石灰坑,一个坑泡石灰,一个坑过滤石灰用,因为那时粉墙砌墙都离不开石灰膏泥。化大气力拖回来的石灰渣掺上托人买回的一包水泥,把房间地面辅设一下,保证光滑平整就可以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个年代婚房的布置,十分简洁明了,家俱按照生活习惯进行摆放,那时家家都没有卫生间,女人如厕都在家里上马桶,由此摆放大衣橱时,要把大衣橱的侧面当作一方挡墙用,在墙角留一小块空地放置马桶,马桶前面用一块与大衣橱一样高的素花布当门帘子,挂起来作遮挡用,房间没有插座,自然连电风扇,收音机及台灯都没有,即使有的人家通上电后,房间里只有一个拉线开关,和一根垂着很长一根电线的十五瓦白炽灯泡,为了灯泡聚光,多数人家用较厚的白板纸做园锥形灯罩套在灯座上面。七十年代之前没有人家通电,七十年代后才开始有人家通上电,但到了农忙季节,一到吃晚饭时就停电,说是避峰让电,到了后半夜来电了,人家又用不上,总不能开着灯睡觉吧。半节橱一般靠床头柜摆放,自然床头柜是挨着床边摆放,高低夹板床一定会挂上时尚的尼龙蚊帐,有的人家在蚊帐的前上方挂上一块有锈花的帐幔,起到装饰蚊帐的作用,半节橱上放着一个长方形的梳妆盒,梳妆用具都放在里面,雪花膏瓶一定放在梳妆盒旁,有的人家用花瓶插上几朵月季花摆在上面,半节橱上少不了一盏煤油罩子灯,一盒洋火放在灯旁,晚上点灯用起来方便,这两样东西属于一套,有灯无火,有火无灯缺一不可,床的对面放置写字台,半节厨对面放着方桌,其椅子,方凳子放在左右,桌子上放一搪瓷茶盘,里面放置四只玻璃茶杯和一把陶瓷茶壶,不用时用一块大手帕盖在上面防灰尘,来客人时都用茶壶泡茶,在分别倒进玻璃杯中给客人喝,茶盘外放有一对铝壳印花水瓶,那时用开水,靠近茶水炉附近的人家,一般都去那里去买开水,一分钱一瓶,茶水炉那时也叫老虎灶。写字台与方桌之间的墙角放有一个铁架子洗脸架,(也有木架子的),上面可挂毛巾,可放置搪瓷脸盆,漱口用品及肥皂盒,洗脚盆(大多都是木制的)属于晦气之物,一般都藏在床肚下面,洗脚布一定是挂在马桶间的墙上。</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年代好多人家都习惯性的在墙上挂上一两个相框,从小平时照的像及结婚照的像都放在里面,如果有家人当兵的照,一定放在相框的中心,别人当兵自己也自豪,因此墙上挂相框是那个年代的特色,古镇几乎家家都这样。家中来客人,习惯性都爱看相框中的照片,指指点点相框中照片都有谁,不认识的还问问,直到看明白了为止,否则干坐在桌旁,也显得无聊。墙上还有空闲的地方,贴上几张适应当时政治形势的样板戏宣传画,也显得自己思想进步,跟上形势。有条件极少数人家托人买上玻璃,把凡有桌面的家俱都配上玻璃台面,台面下垫上女主人用白棉线钩成的有漏空图案的台布,台面前留下一点台布的流苏,看上去有点飘飘然的感觉,使家俱增添了美的视觉。要结婚了,当然少不了在房门上,大衣橱的镜面上,床头边上,房屋的立柱上贴上几张大红喜字,来衬托婚房喜气洋洋的气氛,婚房假如有一台闹钟就更好了,的哒的哒的能增添一点时间的节奏感,好在那个年代家家被强制的装上有线广播盒,清晨广播站毛主席语录歌曲一响起,瞬间全镇由静悄悄的世界,变成了热闹的海洋,歌声的响起,就该知道起床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结婚是人生的一件大事,想马虎,想节省都不可能,有时候逼着你去化钱,尽管经济在困难,没有多少钱,但父母总想方设法把婚事办的风光点,也是死要脸活受罪,打肿脸充胖子,打家俱,买木材,给彩礼,买手表衣服,办酒席等都需要钱,这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在那困难年代,怎样能筹到一笔钱来办婚事呢?穷有穷的办法,除了平时节省一点钱,带着购买一些东西以外,那就是来会,男方的父亲在单位,母亲在邻里之间各请一个会,实在不够的部分,在单位找领导预支一点,另外跟邻里有交情,且生活条件相对宽裕的几户人家在借上一二百块钱应应急,其间少不了哥哥姐姐的一点帮衬,在那个年代有个五六百块钱的开支基本就够了。但计划总赶不上变化,不管怎样节省算计,总有些意想不到的开支缠着你,最后在多欠上一二百块钱的外债是正常的,日后在积极的还吧,好在那年代的人都通情达理讲感情,宁可自己节省着一点过日子,也不会来催债的,这就是古镇人的纯朴作风。</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那时巳开始流行旅游结婚了,主要是省事,省钱,化小钱办大事,小夫妻俩带上百十块钱,到有亲戚的上海玩上几天,两人来回火车票二十块钱,加上客运车票市内公交车票十块钱,在上海买点吃的用的,总化费不会超过六七十块钱,回来后家人聚在一起吃屯饭祝贺一下,婚事就算办完了。有条件养猪的人家,早在一年前就养了一头小猪崽,到办婚礼的这一天,小猪崽也长大出栏了,结婚杀口猪,在家里办上四五桌热闹热闹,卖上一半猪肉作其它开支,比如买烟,买酒,买菜什么的,剩下的猪肉办酒席用,届时买上一点蔬菜搭配,来个猪肉打滚,把酒席办的即热闹又实惠,其是一举两得,在家办酒席,桌凳碗筷是肯定不够的,就去邻居家借用一下,归还时送上一条糕,一把糖果作为答谢。那年代请客人来家中吃喜酒,人情世故的,大多数客人来时都会用红纸包上一块钱的份子钱,不过在那个年代就算不少的了,但也有极少数的客人给五毛钱或两块钱的份子钱,有客人事先送了脸盆,水瓶等礼品的,来吃喜酒时就不用在出份子钱了。</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这就是七十年代一些小青年结婚所经历的事,一件件,一桩桩在当时真的很难,其实儿女的结婚日,就是父母的苦难日,每一件事的办成都是父母血与泪的洗礼,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们有什么理由不去敬仰我们心中最慈祥的普萨。</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