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回忆我的父亲余万源先生</p><p class="ql-block">——谨以此文纪念父亲诞辰100周年</p> <p class="ql-block">余万源先生生平</p><p class="ql-block">余万源(1924年9月18日——2021年12月28日),浙江省衢州市衢江区(原衢县)湖南镇破石村人。终身从教,糸衢县航埠中学创始人之一,也是衢州地区五、六十年代,中学地理教学的领军人物之一。2019年9月,荣获中共中央</p><p class="ql-block">、国务院、中央军委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七十周年”金质纪念奖章。</p><p class="ql-block">余万源先生1924年9月18日(农历8月20),出生于破石一户贫苦的农家。1945年,衢县简易师范学校(校址九华源口村)毕业,即供职破石小学。1949年8月,被人民政府派往衢县岭头村小学任教。1950年,衢县岭头区成立,是年8月至1952年7月,任岭头区中心小学校长。1952年8月至1956年3月,担任衢县初级师范学校地理教员。1956年4月,派往衢县航埠小学,参与筹建衢县航埠中学。是年8月至1961年7月,仼航埠中学地理教员、校工会主席。1961年8月调往衢县烏溪江学区中心小学教导主任;后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直至退休。</p><p class="ql-block">81年退休后,回到破石老家生活。积极筹划、主持并参与了诸如重修圆石余氏族谱等公益活动,对弘扬余氏家族“孝文化”起了积极的社会作用。2019年9月28曰,衢州经视.创意三衢档目,以“小龚来了|三衢古村落:破石古村落,尘封往事”一文,对“进士村”破石村耕读文化作了推介,也对其主要传承人余万源先生进行了专题报道。</p><p class="ql-block">余万源用手中的秃笔,真切地抒发对共产党、人民政府和家乡的挚爱,热情讴歌伟大的社会制度和幸福的新生活——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8旬高龄,才开始学习古典诗歌写作。诗歌不时见诸《衢江诗词》,生前糸衢江区诗词学会会员。诗作《苦丁茶》收录《衢州当代诗词选》。多首诗歌入选《诗咏烏溪江》。有杂记、散文、诗歌合集《一生简眸》存世!(2014年10月)</p> <p class="ql-block">一、四次无条件服从组织调动,在每亇工作岗位上都创造佳绩</p><p class="ql-block">1、1949年8月,余万源先生从破石小学调到岭头中心小学仼教。这是他一次抛家别子,去外地教学。他将组织的安排,看作是组织对自已莫大的信任和重托。因此,他发愤工作,第二年就担任了学校校长。在他的带领下,学校很快就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p><p class="ql-block">2、1952年8月,余万源先生由于出色的工作成绩,被衢州专员公署文教科委派到衢县初级师范学校(校址在市区衣锦坊)任地理教员。校长为詹彬,教导主任为宋涤吾。</p><p class="ql-block">从一位乡村小学教师,一下成为师范学校的地理教员,可以想象他承受着多么巨大的工作压力。但他勇于接受学习、工作和生活方方面面的挑战,以一颗纯正的报国之心,以一腔火热的工作热情,很快就熟悉了本职工作。</p><p class="ql-block">1954年春,余万源先生应浙江省教育厅之邀,与省内其他10位初级师范学校的地理教师一道,只用了10余天时间,就完成了《浙江省初级师范学校地理教学大纲》的编写任务。1954年下学期起始,浙江省初级师范学校的地理教学才得以走上规范化的道路。余万源先生也就成为衢州地区中学地理教学的领军人物之一。</p><p class="ql-block">衢州二中德高望重的地理教师杜衡先生,一直记挂着余万源先生。1982 年,杜先生得知余万源先生已退休,亲笔致信余万源先生,邀请余万源先生去衢州二中任教。</p><p class="ql-block">余万源先生高尚的师德和精湛的教学技艺,给学生们留下难忘的记忆。90年代,初师毕业生、时任岭头乡中心小学教导主任的張云龙老师对笔者说,你父亲课堂教学的精准,从从不拖堂就得以充分体现。他常常最后一句话讲完,有时是最后一亇字落音,下课的钟声刚刚敲响。要知道当时大家都没有手表,教室也没有挂钟啊。就这一点,就让同学们佩服得五体投地。</p><p class="ql-block">几十年后,当年衢县初级师范学校的学生,对余万源先生还像当年一样情深。2010年正月,1955届毕业生吴明义、郑金康、吕金兰等十三位学生,专程来家看望先生,并赠送百福图金匾、红牡丹花以感谢先生的教育之恩和对先生的深情祝福。2010年2月10月,先生赋诗2首——《红牡丹》、《忆衢县初师》,记载了这是聚会,回忆在衢县初级师范的峥嵘岁月,及对同学们的感谢之情。2011年3月,1955届毕业生柴之平、徐美珠、徐菊生,又专程从遂昌来家看往先生,并赠上“百鹤图”金匾。先生又写下了《百鹤图》一诗,表达了对这三位当年分配到偏远的遂昌县,在异乡建功立业同学的赞颂,抒发了师生之间似海的深情。2011年4月,当年衢县初级师范学校甲班和丙班的部分同学在衢州城区召开同学会,先生又受邀参加了这次盛会。先生于4月12日,写下了《赞衢县初师甲丙同学会》一诗,抒发了师生共赞祖国强盛,师生共享“老有所养、老有所乐”的幸福生活的喜悦之情。</p><p class="ql-block">3、1956年4月,余万源先生指派到衢县航埠,与汪贤明、黄绍宗、周金良老师一道,组建衢县第二初级中学(航埠中学前身)。依托航埠小学,在航埠小学正门外的常山港边新建了两间教室,作为衢县第二初中的教学用房。9月,学校招收了初一年级两亇班新生。学校由航埠小学校长汪坤培兼任书记、校长。余万源先生任教地理和农业生产知识课程并担仼初一(1)班班主任(学生有梁名仙、叶时俊等),黄绍宗老师任初一(2)班班主任。</p><p class="ql-block">1956年秋,在常江港边,开工建设占地面积50多亩的新校园。先生与汪贤明、黄绍宗、周金良三位老师一起,带领初一年级两亇班110位学生,协助有关部门,日夜奋战,于1957年暑假,建成了一栋6教室和一栋学生宿舍。</p><p class="ql-block">1957年8月,师生搬进了新校园,詹彬出任校长。9月,招收初一新生两亇班。余万源先生任全校4亇班级的地理、农业生产基知识课程兼任初二(1)班班主仼,还承担学校气象观测工作。</p><p class="ql-block">1958年上半年,又建成了一栋六教室、一栋学生宿舍和一幢办公室。9月招收初一新生4亇班级。先生除教全校8亇班级的地理课、担任初三(1)班班主任,还兼任学校工会主席,分管学校勤工俭学工作。学校从航埠生产大队某生产小队要来20多亩耕地,分配给各班级种植水稻、玉米、小麦和棉花等作物。还办起了养猪场、养兔场。在先生的引领下,学校的勤工俭学工作取得丰硕成果。1959年暑假,先生带领余三宝、杨志祥和柴雨仙等同学去杭州参观了省教育厅举行的全省学校勤工俭学成就展览会。</p><p class="ql-block">在这一工作中,先生结识了航埠大队给学校提供土地的那亇生产小队队长老叶,并与老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先生调回烏溪江任教后,与老叶的联糸一直未断。就是在老叶去世后,还将这一情谊延续到老叶的儿子这第二代。老叶的儿子金土、明土、卸土,都曾到破石老家做过客。</p><p class="ql-block">余万源先生这一期间,多次被评为衢县先进工作者。许多学生,如梅永康、曾金兰、梁名仙和叶增敏、余三宝,多年后还会深情地回忆起先生在学校的点点滴滴。2004年清明节,学生梅永康邀请先生重回了航埠中学一趟,参观了航中校园,会到了老同事钱金标老师和时任党支部书记的叶增良老师,激动万分。先生将这件难忘之事,于4月15日记载在《航埠行》一诗中。2006年,时任学校工会主席的许增煌老师对我说,本想在学校建校50周年庆典时,邀请余老师到学校走一走、看一看、聚一聚,不承想,学校已合并成衢州高级中学,庆典也未举办,成为一件憾事。2011年9月20月,88岁的先生应航埠中学三乙班同学盛邀,参加了由叶纪梅、贵向良、余三宝、吴金莲等同学召集的同学会,激情难抑,于2011年10月12日,写下《热烈歌颂航中三乙班同学》的诗篇,以表示喜悦之情和对同学们的感激之意。</p><p class="ql-block">先生常常回忆起航中度过的不平凡的5年,也时时关注航中的发展。当得知,70年代末,恢复高考后,航中发展成为衢州地区最优秀的高中,而校长正是自已当年衢县初级师范时的学生章荫木时,先生十分欣慰。睌年的先生,时常抚摸着卧室里的一双樟木箱对我们说,这双樟木箱是用独块香樟木做成的,是1959年,航埠木器厂按成本价买给我的,用以肯定我在航中所做的工作。当年暑假我走路挑回破石老家。几十年来,一直装换洗衣服。我百年后,分给你们兄弟,你们一定要保管好。他常对我们说,当时的的航中,全校上下拧成一股绳,学校发展得又快又好。接力詹彬校长的项寿琼老师,作为一校之主,工作作风民主,所以全校上下同心。教导主任汪贤明老师,还有钱金彪、黄乐川、陈少勤、徐义康等都是非常优秀的教师。我只是一位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教师。80年代初,我曾在衢州教师进修学校进修学习,当时正在该校仼职的项寿琼老师和宋涤吾老师,对我关爰有加,常常与我谈及他们与父亲在航埠中学、衢县初级师范学校度过的美好时光。</p><p class="ql-block">4、1961年8月,调任老家烏溪江学区中心小教导主任,后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仼。先生曾说那次调动,事先毫无思想准备。暑假回航中有事,学校说,你已被调回老家了。事后才知道,是时仼烏溪江学区党总支书记的聂崇德老师(航埠黄泥山头人),向衢县文教局指名要先生到校任职,原因是“三年困难”时期,学区中心小学的教导主仼决意“解教归田”了。聂崇德老师,徐录荣老师,1957年前后,分任航埠学区党总支书记和校长。他们与先生在航埠时就相识相知。这两位老搭档,1959年又一同调到烏溪江学区分任党总支书记和校长,徐录荣老师还兼任烏溪江学区中心小学校长。所以余万源先生一到任,就成为烏溪江区中心小学的内当家。因为聂崇德、徐录荣两位领导工作十分繁忙!</p><p class="ql-block">当时烏溪江学区承担着区所辖范围内的洋口、举村、岭头和湖南、白坞口、坑口6亇人民公社小学及烏溪江初级中学的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可见两位领导操心着全烏溪江的教育工作。</p><p class="ql-block">1961年8月,先生调到小湖南仼职时,烏溪江区中心小学在小湖南村几间水电部十二工程局遗留下来的工棚里教学和住宿。因为此时,成立于解放初的岭头区区公所驻地岭头村,因为1957年开工建设湖南镇水电厂而将成为淹没区,区公所(更名为烏溪江区公所)迁至小湖南村,区中心小学也随之迁到小湖南。</p><p class="ql-block">正值困难时期,可见师生学习、生活的艰难。先生协助书记、校长克难攻坚,勇渡难关。1964年,由县政府拔款4万元,全校师生紧密配合,终于在湖南村茶山坡上,建成主体建筑为工字型的现代化的校园。多年后,曾长期在该校任教的杭州籍教师、后担任衢县教委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的李珩老师感慨说,当年中心小学的教师素质、教育教学管理应该在全县都称得上是第一梯队的。</p><p class="ql-block">1969年8月,在回乡仼教的背景下,余万源先生回到老家破石小学任教,任该校负责人。1972年8月又回到中心小学任副校长兼教导主任。这时烏溪江学区已撤销,成立了烏溪江区教育办公室;中心小学更名为湖南公社中心小学。先生辅助支部书记兼校长汪士奇,让全公社的教育工作走向正常化。</p><p class="ql-block">湖南人公民有11亇生产大队,分别为烏溪江东岸的破石、坑头、东仓、里村、鲍家山5亇生产大队和西岸的湖南、华家、金家山、山尖岙、朝书、周村6亇生产大队。每亇生产大队都办有小学,这样就有11所小学,其中东岸的坑头小学1973年起还开办了初中,随后西岸的周村小学和东岸的破石小学也相继开办了初中。先生既要教课,又要管理,可见工作强度之大。</p><p class="ql-block">粉碎“四人帮”后的1977年,刘哲侬老师担任中心小学支部书记、校长。余万源先生和担任总务工作的王明文老师,积极辅助刘哲侬校长,依靠全体教职工,使全公社的教育事业走向发展的快车道。其中坑头小学在张家政校长,里村小学在吴传斌校长的引领下,学校办得有声有色,两座小学都成为“花园式”学校。</p><p class="ql-block">作为烏溪江区龙头学校的湖南公社中心学校,1977年9月,还开办了一亇高中班,先生任教语文,李珩老师任教数学。李珩老师是大学生,而先生则是一位简易毕业的初中地理教员,可多年后,这亇班级许多学生,还称道先生的文学功底还较深厚。1978年9月,学校面向乌溪江区招收了一亇初一新生班。这亇新生班本应由烏溪江中学招收,因乌溪江中学高中教学繁重,所以中心学校就担负了这一重任。为了办好这亇初中重点班,刘哲侬校长和余万源先生可以说倾注了许多心血,仅从师资备上就可看出他们费了一番心血。由学养深厚的郭萌老师、李珩老师,分别任教语文和数学。先生任教地理和历史。学校缺少英语教师,余万源先生就想到了岭头的陈永昌老师。于是,先生向刘哲侬校长推荐了陈老师。他们一同向区教育办公室刘德功主任提出调陈永昌老师来校任教英语的建议。刘德功主任十分支持,于是陈永昌老师就顺利调到学校任教这亇初一重点班的英语。</p><p class="ql-block">由于长期的辛劳,加之年届60,余万源先生的身体常感不适。领导、同事经常劝他多加休息,但先生依然辛勤地工作,将同事的关心、支持,化作工作的动力。</p><p class="ql-block">许多老同事对先生一直保持着足够的尊重。程爱莲老师、陈淑珍老师将先生称作兄长;李珩老师称先生为最值得尊重的老同事;刘哲侬校长一直关心先生的身体状况;刘雪梅老师早就调离小湖南,但多次到破石看望先生;廖淑珍老师与先生共事时间并不长,调回龙游老家后,常牵挂着先生。先生每次到龙游二姐家,廖老师都要与先生聚聚……先生与比自己年长的陈永昌老师一直保持联系。</p> <p class="ql-block">二、与时俱进,创新乡村生活</p><p class="ql-block">作为一亇从旧时代走过来的乡村知识分子,先生始终对农村、农耕生活有着特殊的感情。</p><p class="ql-block">1969年8月至1972年7月,先生响应政府号召,回到老家破石任教。人多地少的破石村,家家养猪,猪草十分紧张。1970年暑假,和同事们到衢州暑期集中学习的先生,有亇傍睌到衢州师范学校校园里漫步,看到菱湖里长满水葫芦和水浮莲。当得知这两样植物可作为猪草时,先生欣喜万分。学习结束的那天,他又来到菱湖,征得管理人员同意后,先生就带回了一大袋水葫芦和水浮莲,在自家后院的公用池塘里养殖。半亇月后,那亇废弃多年的池塘水面上,一片碧绿,不久还开满了紫红色的花朵。乡亲们得知这叫水葫芦和水浮莲最大的作用,是作为猪草。就纷纷在各处开沟开塘,从先生那里求取水葫芦和水浮莲养植。先生总是有求必送。从此,这两种水生植物的种植就在破石及周边大队推广开来。</p><p class="ql-block">70年代初中期,破石大队办有一亇酒厂。这亇大队创办的酒厂,生产金刚刺白酒、金樱子白酒。这两种白酒质量上乖,香飘整亇烏溪江山区。酒厂的料渣一直倾倒在酒厂门前的破石坑边,人们闻着料渣的香味,眼睁睁看着成堆成堆的料渣被破石坑水冲刷而西去。先生心想这些料渣,由金刚刺粉(或金樱子)粉),添加麦麸、砻糠而成,应该可成为辅助燃料。于是,先生就挑回一担料渣,晒干后,试着在灶膛熄灭大火后,再添加进去,用以烧制涮锅洗碗和洗脸洗脚的温水。一试效果还很好。先生又用金刚刺白酒的料渣来煮猪食,因为金刚刺根质地坚硬、耐烧热量也高。晚上临睡前,在煮猪食的灶膛里烧几把大火,然后再添加进若干这种料渣,第二天早上起床,锅内已冒热泡,再烧几把大火,猪食就烧透了。这样既节省了许多木柴,又省时省力。大队酒厂的料渣可作为燃料的消息传出后,许多乡亲就争先恐后地去“抢”料渣。废物变成了宝,先生非常高兴。</p> <p class="ql-block">三、注重家乡文化传承,执着而又懂得变通</p><p class="ql-block">破石村是远近闻名的“进士村”,是国家确认的予以保护的中国传统古村落之一。余万源先生早就有保护古村优秀文化的意识。先生对70年代初,破石大队开劈引水渠而无情地炸毁了位于村口烏溪江边那棵五指樟内侧、湖钟山麓“石柱峦”上方的摩崖石刻之事一直耿耿于怀。晚年,他将这件事,写成文字,收录《一生简眸》之中。《一生简眸.石柱峦的古石刻》叙述:石柱峦是耸立在五指樟内侧的一排高二三丈的节理石大石柱,在其上方,镌刻着一首古今诗。古今诗为,“古今天地古今人/古今日月古今明/古今山河古今水/古今不见古今人”(明.辛亥年)</p><p class="ql-block">先生在文中说,当年在破石小学读书时,余维桢老师曾攀着梯子爬上去,将这首哲理诗抄录下来让大家吟唱;知识广博的余振华老师还给同学们解读过这首诗。“这首摩崖石刻诗,弥足珍贵,可湖钟山开渠道时,被无情地炸毁了。一亇古迹被破坏,就很难复生的,这是一亇极其深刻的教训。”现在回想起来,这件事,我有所印象。记得70年代初的一亇晚上,父亲回到家,激动地对母亲和我们兄弟姐妹说,大队开水渠,要将石柱峦炸掉,我实地看过,石柱峦是得炸掉,但水渠往外绕一点,上面的那首诗完全可以保留下来,可他们就是不听我的建议。现如今,一读到这篇文章,眼前就会浮现出先生当时那痛心疾首的神情。</p><p class="ql-block">破石村的明清古建筑——农家大院,我寻思是破石村能被国家确定为中国传统古村落的一亇重要元素。这些承载着破石村耕读文化精神的明清徽派建筑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时任村支部书记的余金山和时任村民主任的余良阁,功不可没。余万源先生也值得大书一笔。</p><p class="ql-block">我们的余氏祖宅,堪比《红楼梦》中的建筑,是破石村众多古建筑中的精品。余氏大宅,为二十一祖余思瑝花巨资修建。余思瑝,是一位著名的实业家(纸业大亨)和著名的慈善家。蒙先祖福荫,余氏子孙兴旺、人才辈出。可到了现在,子孙都造了新居,陆续搬出老宅。老宅失修,漏风漏雨;要修缮,得花巨资。祖宅的去留,成为摆在子孙面前的一亇两难问题。先生语重心长地对大家说,祖宅不可拆、不可毁,相信总有一天,政府有能力时定会加以修缮保护。于是大家统一了思想,一定要将祖宅保护下来。时机终于来了,2017年,政府出资对余氏祖宅进行了修缮。第二年就修缮一新,并被确定为衢州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p class="ql-block">对于破石上村的余氏大宗祠,在70年代,因年久失修、部分坍塌而拆除,后在原址上建造了破石小学一事,余万源先生在当时与晚年《一生简眸.破石塘边派余氏大宗祠回顾》一文中,则表现了痛惜与理解的态度。那座规模宏大、建筑精美的古建筑群,当时政府确实无力修缮,建造成一所全新的小学,也是一件好事。先生生前常这样对人们诉说。</p> <p class="ql-block">四、先生留给后人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p><p class="ql-block">我之所以称父亲为先生,不仅是因为父亲是我小学三年级时的老师,更是我们兄弟姐妹四人的人生导师。父亲留给我们一笔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这笔财富精神财富的精髓为:</p><p class="ql-block">1、懂得报恩,学会报恩。从小父亲就告诫我们要懂得报恩,要学会报恩。要报答共产党、人民政府和新社会、养育自已家乡的恩情,也要报答领导、同学、同事,一切亲朋好友及家庭成员的恩情。父亲是这么说的,更是这么做的。这在《一生简眸》中得以充分体现。作为一亇出生于贫苦农家的苦命孩子,经历过旧社会和新社会这两亇完全不同的社会,深深体会到旧社会百姓的疾苦和新社会百姓的幸福。所以他一生都以辛勤的教学,报答社会。2021年6月起,父亲身体开始不适,但他硬撑着病体,写下庆祝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和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2周年的诗篇。</p><p class="ql-block">他常对我们说,他只为国家工作了36年,可国家却发了他40年的养老金。他感谢父亲和妻子,说如果没有他们的无私付出,自己也就没有今天的自己。没有父亲的支持,就没有读书当教师的可能;没有妻子的理解、支持,也许不可能终身从教,从1949年8月,外调到岭头到1961年8月调回烏溪江,整整12年时间,很少回家,在航埠中学工作时,有两亇春节都没有回家过。是妻子将4亇子女拉扯大,将家里打理得井井有条,且从来没有任何怨言。他感谢领导、同事和学生,如果没有他们的理解、关心和支持,自己也不可能取得工作上的一点成绩。感谢亲朋好友,如果没有大家的无私帮助,1973年也不可能建起新房。感谢子女听从他的教诲,都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以及给予他多彩的生活,给予他晚年的温馨。</p><p class="ql-block">2、乐观地面对生命的挑战,永做生活的强者。父亲以98岁高龄安然离世,这并非他具有长寿的身体素质,而是他一生乐观地面对生命的挑战,永做生活的强者的结果。父亲10岁时,母亲就因病离世,少年时几次疾病,都差点非死即残。父亲说,你们的爷爷见我身体虚弱,又勤奋好学,且有一定的读书天赋,就咬咬牙让我读书,我是以第5名的成绩考入衢县简易师范学校的。在简师读书时,正值抗战时期,经常吃不上饭,所以18岁时就得了严重的肠胃病。母亲也说,你父亲年轻时,就时常犯胃病,有时10天甚至半亇月,就喝点米汤,但还是坚持着去上课。这肠胃病,伴随父亲的一生。我的记忆中,中年时期的父亲每顿就只吃一小碗米饭,但每天从早忙到晚,都惊叹他那并不结实的身子蕴藏的惊人力量,后来才懂得父亲那惊人的力量源自于他对生活的热爱及对生命的意义的透彻领悟。</p><p class="ql-block">父亲常说,对病痛,要像毛主席说的,战略上要藐视它,战术上要重视它,所以父亲总是保持着乐观的心态,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所以直到晚年父亲思维还是十分敏捷,行动也还是十分灵活。其实,从1977年开始,父亲的身体就开始明显地走下坡路,那几年的上半年,他都要住上几天医院。1981年,国家有病退的政策,父亲就要求病退,体检时,查出还有肺气肿、肝脾肿大等疾病,肺部还有一亇病灶。父亲说,医生问他年轻时,是否得过肺部疾病,他回答说50年代初在衢县初级师范学校任教时,有次咳嗽了多天不止,就到衢县人民医院就医。医生说,你得了肺结核,需长期吃药、打针。自已只吃了一周药,打了一周的针,见病情有所缓解,就没有再去医院。后来,就没把这亇疾病当回事了。医生连呼,这真是生命的奇迹。</p><p class="ql-block">病退回到老家生活之初,父亲过上了辛勤并快乐的农耕生活。1997年发生了脑血栓,2003年,又犯了一次,但都很快治愈了,一点没有后遗症。2009年上半年,86年的父亲患了腰椎间盘突出症,疼痛难忍。二姐见状,将他接到龙游家中,带他到建德一位郎中那里治疗。本须治疗三亇疗程,可二亇疗程后,父亲见痛疼好转后,就回到破石老家,一段时间后就完好如初。照样在门前的院子里挖地种菜,照样在厨房里劈柴烧火。</p><p class="ql-block">父亲常说,人的脑筋最重要,思维敏捷才是真正的健康。所以70岁后,他就坐下来,写些诗文,记录一生的点点滴滴。2014年,他让大哥校正文稿,并让大哥去联糸书店,自费成书,这本书就是《一生简眸》。</p><p class="ql-block">父亲说,这就是我畄给你们兄弟姐妹四人及孙辈的文化遗产!</p><p class="ql-block">纵观父亲的一生,父亲的生命就像那首收录于《衢州当代诗词选》的《苦丁茶》所述:深山沟里一名葩/你我都称苦丁茶/叶阔肉厚嫩芽采/清凉降压人人夸。</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