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圈征文】 自驾游黄河大铁牛

梁野山人

<p class="ql-block">  梁野山人 497203068</p><p class="ql-block">2023年8月6日,我从运城出发,驱车70多公里参观了鹳雀楼后,驾车2公里来到蒲津渡遗址观赏黄河大铁牛。临近景区,大门右侧立有一块石碑,上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一九九四年批准,五老峰国家级风景名胜区蒲津渡遗址。中华人民共和国位愿和城乡建设部监制。二0一四年二月十八日立。墙上挂有江泽民1994年元月31日题字的“蒲津渡遗址”横幅。2001年,蒲津渡遗址被国务院确定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蒲津渡遗址的景区主题建筑为仿唐大门,面阔四间,雄伟大气,尽显盛唐风貌。蒲津渡是历史上著名的黄河渡口,位于蒲州故城西门外,为“河东、河北陆道进入关中之第一锁钥"”,以举世闻名的黄河大浮桥而蜚声于世。蒲津渡自古以来便是秦晋交通之要冲,在蒲津渡搭建浮桥的历史可追溯到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余年历史。</p> <p class="ql-block">踏着黄河故道前行渡口遗址区,迎面一座石碑坊上“古渡梦境”四个金色大字映入眼帘,背面刻有“千年瑰宝”。穿过碑坊右侧一座高台上——渡口遗址区展示出土的铁质文物有铁牛、铁人、铁柱等铁器群及南北纵贯的明代堤坝。我进入遗址平台下面的数字多媒体展览厅,详细了解渡口和大铁牛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铁牛是蒲津渡遗址最突出、保存最完整,最具观赏价值文物。据介绍四尊铁牛分南北两组,两牛一组,前后摆列,面朝西,排列仍如前桥头所列,铁牛每尊高约1.9米,长约3米,宽约1.3米,牛尾后有横轴,直径约0.4米,长约2.3米。轴头有纹饰,各轴不同,分别有连珠饰、菱花、卷草、莲花等。</p> <p class="ql-block">看完展厅介绍,我顶着烈日爬上高台,眼前的场景令我震憾,四尊硕大雄健的铁牛头西尾东,面河横向两排。伏卧,两眼圆睁,呈负重状,前腿作蹬状,后腿作蹲伏状,矫角、昂首,牛体矫健强壮,尾施铁轴,以系浮桥。腹下有山,其下有6根直径0.4米,长约3.6米的铁柱斜前连接,每根铁柱分别有反向出伸铁足各一,功能同地锚。</p> <p class="ql-block">四尊铁牛个个高大雄伟,体阔胸圆,造型精美,头昂角矫,目似怒,耳如听。铁牛下有36根铁柱连腹,入地丈余;牛旁各有一铁人牵引,分别代表维、蒙、藏、汉四个民族,铁人高大健美,栩栩如生;还有两座铁山、七根呈北斗七星排列的铁柱等,与牛、人、柱相连。铁牛尾后有大轴,结铁锁链8条,此时,我仿佛看到链下连鉴千艘、横百丈,构成当时规模宏大的黄河浮桥。</p> <p class="ql-block">巨型铁牛除了起固定索桥作用外,还有多种作用。《易经》说;"牛象坤,坤为土,土胜水"。古人云:兵来将挡,水来土掩。铸铁牛置于河岸,对肆意泛滥的黄河水是一种震慑,象征着拦挡洪水征服水患,造福于人民。古人讲究阴阳相对,在铸造铁牛的同时,也铸造了四个铁人、七星铁柱。七星柱则代表天,仿天上北斗七星布局,这样天、地全有(铁牛为土,亦即地),囊括宇宙。</p> <p class="ql-block">其实,七星铁柱不过是拴船的桩子,与铁牛融为一体充作舟桥索桩而已。伫立铁牛旁的铁人,也和铁牛一样扮演着索桩的角色。著名桥梁专家唐寰澄先生称赞铁牛、铁人说;"这是一个具体的工程建设,有实际功能的艺术珍品,是技术和艺术有机结合的典型,是中国人民对世界桥梁、冶金、雕塑事业的贡献。</p> <p class="ql-block">观赏了铁牛群,我随着观景人流来到明皇亭,此亭为纪念唐明皇,即唐玄宗李隆开创的“开元盛世”暨举世闻名的蒲津铁索浮桥的伟大壮举。开元九年(721年),皇帝诏令改建蒲津桥,兵部尚书张说受命主持。于是,大匠蒇事,百工献艺。结链为索,熔铁为牛。锁以持航,牛以系缆。疏其舟间,画其鶴首。桥若长虹,链如游龙。“八牛锁蒲津,一桥贯秦晋”。黄河第一桥﹣﹣蒲津铁索浮桥,横空出世。正如当地民谣说:"站在城墙往下看,四个铁牛镇河湾。" 黄河滚滚激荡,铁索闪烁光芒,犹如巨龙戏水,恰似飞虹横跨,延展贯通两岸,天堑变通途,行人如织,车辆穿梭,架起了蒲州通往长安的繁华梦想。</p> <p class="ql-block">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推进黄河文化遗产的系统保护,守好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蒲津渡大铁牛,自唐开元十二年铸造◇历尽沧桑,经科学发掘和保护,目前仍矗立在黄河东岸。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代表,是大唐盛世的见证,是黄河文化的宝贵遗产。它所展现的工匠精神、时代精神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p> <p class="ql-block">不久,我参观太原文庙时惊奇的看到复制的黄河大铁牛。因时间较充裕,我仔细地阅看了一旁介绍大铁牛的前世今生。</p> <p class="ql-block">进入大成门第二进院时,远远看去有四尊铁牛四位铁人,再现了黄河大铁牛,虽是蒲津渡出土的黄河大铁牛的复制品,但形象逼真,维妙维肖,对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益处多多。大铁牛系唐开元十二年铸造,历尽沧桑,经科学发掘和保护,目前仍矗立在黄河东岸。它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代表,是大唐盛世的见证,是黄河文化的宝贵遗产。</p> <p class="ql-block">古蒲津渡是古代著名的黄河渡口, 黄河东西各有四尊铁牛,用作拉连横跨两岸铁索浮桥,同时也是镇桥之宝。岁月沧桑,雕塑被覆掩。沉睡千年之后,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初被蒲津渡遗址考古队挖掘出四尊铁牛。2000年,对铁牛实施"顶升保护",原料原位垂直顶升12.2米。2005年竣工完成22万平方米的遗址复原平台,展示当年古渡口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这里,也让我想起年少就深植于心中的小字课文怀丙和尚《捞牛故事》。怀丙,宋代名僧。治平二年(1065年)夏,黄河流域普降暴雨,致河水大涨,水淹京师开封宫阙。河中府(今永济)西门外蒲津桥也大受其害。洪流肆虐◇溃齿河岸,冲击船索,链牵铁牛沦陷河中,浮桥中断。水退之后,朝廷招募起牛,以复桥梁。数月无获,行人商贾望河兴叹。真定僧怀丙,正游历其间,悉闻此事遂应募起牛。"怀丙以二大舟,实土,夹牛维之。用大木作权衡状(杠杆原理),徐去甚土,舟浮牛出。"转运使张焘闻听怀巧妙的方法捞出了铁牛,便报奏朝廷帝遂赐紫衣(袈裟)于怀丙。</p> <p class="ql-block">黄河大铁牛铸造于唐开元十二年(724年),距今已有1300年的历史,经测算每尊铁牛重约55-75吨,造型精美,威武雄特。据考证,唐代改建蒲津桥的用铁量占当时全国年铁产量的五分之四。专家认为铁牛数量之多、体积之大、造型之美、历史之久,全国仅有,世界罕见,堪称"国宝"。其造型现陈列在北京</p> <p class="ql-block">蒲津桥的兴衰反映出我国古代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与变迁,也浓缩出我国古代桥梁的历史。尤其是那出土的四尊铁牛,其内涵极为深刻,展示的炎黄子孙的功绩光昭日月、彪炳千秋,教育今人,启迪后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