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行书《孟子句帖》鉴赏

景中亭

<p class="ql-block">美篇作者:景中亭(成都李泉荣)</p><p class="ql-block">美篇编号:3332794</p><p class="ql-block">文中所用图片均为作者珍藏品手机拍照。</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书写孟子论“天时地利人和”的草书手迹长卷本!今天再次分享给大家欣赏!</p><p class="ql-block"> 愿读者朋友在事业、人生中也能象圣人一样,遵循和尊崇的“三才相随”,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无往不利,无往不胜,处处展现出来的是胜利和辉煌!</p> <p class="ql-block">法帖拼图</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303年—361年),字逸少,琅琊临沂(今山东省临沂市)人。东晋大臣、书法家,丹阳尹王旷的儿子,太尉郗鉴的女婿,有“书圣”之称。</p> <p class="ql-block">  下图是赵雍为这幅长卷的首引题字(经文物年代仪器检测:此首引题字为:元 至正十年即公元1350年左右书写)</p> <p class="ql-block">  善于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在书法史上,与钟繇并称"钟王",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二王”。</p> <p class="ql-block">  王羲之书孟子词句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p> <p class="ql-block"><b>  将《王羲之所书孟子语》此帖的内容翻译成白话文的意思是(孟子说):</b></p><p class="ql-block"> “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一个三里内城墙、七里外城墙的小城,四面围攻都不能够攻破。既然四面围攻,总有遇到好时机或好天气的时候,但还是攻不破,这说明有利的时机和气候不如有利的地势。另 一种情况是,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兵器和甲胄不是不极利和坚固,粮草也不是不充足,但还是弃城而逃了,这就说明有利的地势不如人的齐心协力。所以说:老百姓不是靠封锁边境线就可以限制住的,国家不是靠山川险阻就可以保住的,扬威天下也不是靠锐利的兵器就可以做到的。拥有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多,失去道义的人得到的帮助就少。</p> <p class="ql-block">  (此帖书法正文经文物年代仪检测为:东晋永和六年,即公元350年,王羲之47岁时期所写)</p> <p class="ql-block">  拖尾处元代王蒙所书跋词,经检测为元朝至正十五年即公元,1355年左右书写)</p> <p class="ql-block">  下面是元代大书画家王蒙对此帖鉴识后所写的跋语!</p> <p class="ql-block">  王蒙书写的跋词内容如下:王羲之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济,出身于二晋名门望族,出世便为秘书郎,后为耿亮参军,后官至右将军,会稽内史,世称王右军。七年学书十二年著笔论,后来就学于叔父王庾,与卫夫人,其书法虽有家学,但不师法一家,而传采众长,全面继承传统,变汉魏朴实书风,创研美流,使之体类越群,品古今莫二,赢得书圣之名 王蒙</p> <p class="ql-block">  最后面是明代陆广此卷贴所题跋语。(经检测,书法字迹形成于明弘治十四年即公元1488年左右)</p> <p class="ql-block">  陆广在跋词中写道:王羲之真书,势行巧密,草书浓纤折中,行书遒媚劲健,飘若浮云矫若驚龙 。陆广 </p> <p class="ql-block">  希望读者在观看名家字画时,本着敬畏、谦逊、感悟的心态去学习,去鉴赏!任何现代高人,在古代艺术艺术品面前都是小学生,都有难以认知的问题和疑惑。因为我们离哪个时代太远了,我们不应该用今人的认知来随意评判古人所形成的历史文化遗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