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之旅·金秋陕北行(一)

大梁白云起

<p class="ql-block">  陕西省吴堡县,隶属陕西省榆林市。位于陕西省东北,榆林市东南部;北靠佳县,西接绥德县,东临黄河,与山西省临县、柳林县隔河相望。是榆林市下辖县中面积最小、人口最少的县。</p><p class="ql-block"> 我的父母都是吴堡人,他们出生在这块土地上,生长在这块土地上,并从这里走出去,最终走上了革命的道路。父母生前曾多次向我表达:他们深深的爱着这片土地,希望百年之后能够回到这块曾经养育了他们的土地上。</p><p class="ql-block"> 吴堡是我的老家。我的根在这里。</p><p class="ql-block"> 父母离开我们已经很多年了。2023年8月底,在这一年四季最美的季节里,我带着父母的遗愿,踏上了这片充满了深情的土地。</p> <p class="ql-block">第一天:吴堡县城宋家川镇 </p><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末曾随父母回过老家,住在县政府办的黄河宾馆。那个时侯的吴堡是榆林地区的贫困县,给我的印象是比较落后,城市建设单调,乏味。宋家川镇是县政府所在地,街道两边没有什么高楼大厦,除了政府机构,还有一些商铺。由于人员稀少,也没有私家车,<span style="font-size:18px;">一条并不宽旷的主马路倒显得清静、通畅。而如今,宋家川镇的街道两旁高楼林立,商铺一个挨着一个,好不热闹。马路上车流如织,尤其是一早一晚上下班的时光,公车、私家车把本不宽畅的道路拥堵的水泄不通,那情景真的不亚于大城市。是百姓的生活水平提高了?还是政府发展理念错位、综合治理的滞后?不得而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二十多年前陪同父母回吴堡,就住在距离县委不远的黄河宾馆,如今黄河宾馆已经不存在了,吴堡县已经建起了众多的酒店、宾馆,迎接着全国各地南来北往的游客。</p> <p class="ql-block">  从我们住的吴堡县三星宾馆临窗望去,那条曾经在故事中、在歌声中、在影视作品中汹涌澎湃,惊涛骇浪的黄河,已经没有了往日的喧嚣,此时此刻正缓缓的、静静的在我的面前向南淌去。</p><p class="ql-block"> 吴堡县依河而建。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也可以说,黄河是吴堡的魂。</p> <p class="ql-block">  第一次这么亲近的站在黄河边上,望着它温柔的笑容,听着它悠然的歌声,闻着它充满泥土气息的味道,心中充满了对黄河的向往、热爱,崇敬。</p> <p class="ql-block">  吴堡县虽然是榆林地区土地面积最小、户籍人口最少的县,但是在中国当代历史上却涌现出一文一武两个著名的人物。文者,当代著名小说家,长篇小说《创业者》的作者柳青;武者,开国少将、青藏公路筑路总指挥穆生忠将军。</p> <p class="ql-block">  柳青,原名刘蕴华,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人,当代著名作家。对于柳青的介绍会在后面进行。</p> <p class="ql-block">  慕生忠,1910年出生于吴堡县寇家塬镇慕家塬村。1930年,上中学时,慕生忠受陕北革命领导人刘志丹的影响投身革命;1933年2月经吴堡县早期革命创始人慕生桂、王国昌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1955年授予少将军衔。</p> <p class="ql-block">  1955年,青藏公路管理局在青海格尔木成立,慕生忠被任命为青藏公路管理局局长、党委书记,中国人民解放军青藏公路运输指挥部总指挥。从那时起,慕生忠便带领民工开始修建青藏公路,在西藏的交通建设以及进藏人员的后勤保障等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作出了重要贡献。</p><p class="ql-block"> 1982年、1989年、1993年,慕生忠不顾年事已高,三次走上青藏线。他对西藏一往情深,在长期的工作和生活中,他与藏族同胞建立了深厚的感情,他热爱西藏人民,热爱西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p><p class="ql-block"> 1994年10月19日,慕生忠在兰州逝世。临终前,他留下遗言,将其骨灰撒在昆仑山上、沱沱河畔。去世后慕生忠没有立碑,因为青藏公路就是他的丰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如今,吴堡县城也已经建设成和谐宜居的城镇了。在宋家川的黄河边上修建了一座滨河广场,每到傍晚,四方百姓便会三三两两的来到广场,或跳舞、或唱歌、或打牌下棋、或聊天散步。看得出,城乡老百姓们的生活轻松、快乐、休闲、幸福。</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之畔修建了一条步道,为人民群众提供了一个饭后轻松锻炼的场所。</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吴堡的晚风清凉、温柔。这里有山有水有人家,有诗有景有远方,这里是吴堡。</p> <p class="ql-block">  黄河像一条巨龙横亘在黄土高原上,在落日余晖中蜿蜒而去,奔流不息,滚滚向前。</p> <p class="ql-block">第二天:吴堡古城</p><p class="ql-block"> 吴堡县位于陕西省东北部,濒临黄河西岸,与山西省柳林县、临县隔河相望。</p><p class="ql-block"> 吴堡县历史悠久,源远流长。5000多年前,这里绽放出灿烂的人类文明之光——龙山文化。1000多年前,一座石城在这里傲然挺拔,这就是吴堡古城。</p> <p class="ql-block">  吴堡古城位于吴堡县宋家川镇东北2.5公里的黄河西岸吴山之巅,始建于五代时期北汉政权,为吴堡寨。因吴堡古城全部是用石头建成,故又称吴堡石城。</p> <p class="ql-block">吴堡石城鸟瞰</p><p class="ql-block"> 吴堡石城始建于汉代的古老石城,占地面积约为9万平方米。石城依山而建,平面呈不规则圆形,周长1125米,城设东、西、南、北四门,分别名为“闻涛”、“重巽”、“明溪”、“望泽”,均为青石构筑的拱券门洞。</p> <p class="ql-block">  吴堡石城南门称为“重巽”。</p><p class="ql-block"> 南门匾额曾名“景阳”,1766年由知县倪祥麟题名“重巽”。巽是八卦中的一卦,主方位时代表东南方位。由于南门位于整个吴堡石城的东南方,因此得名为重巽门。</p> <p class="ql-block">  石城南门内增设瓮城,内有马道一条。城周四百三十丈,外城高三丈至一丈二三,内墙高一丈至七八尺不等,顶宽一丈,底宽一丈二尺。在筑造最高的北墙两端,设东北、西北角台。</p> <p class="ql-block">  北门匾额曾名“迎恩”,1766年由知县倪祥麟题为“望泽”。城门洞顶上原建有城门楼,名为“北固”,可惜已毁。</p> <p class="ql-block">  这个院子是石城内遗存的明、清时代所筑的窑洞式四合院,是陕北地区典型的民宅建筑,独具特色。上房坐北朝南,系长辈所居;东西两侧为儿孙们住的,结构形式似乎与北京的四合院有些相似。</p><p class="ql-block"> 100多年以前,我的祖辈就在这里居住。我的爷爷、我的父亲都是在这里出生,在这里成长。如今这里已经无人居住了,后辈们都离开这里,搬到宋家川了,只有我的堂哥时常来此看看,收拾整理。</p> <p class="ql-block">  堂哥属马,今年已经82岁了,他的爷爷是我爷爷的亲哥。堂哥的爷爷、父亲和他都是在这里出生的,所以堂哥对这个院子有着深厚的感情。</p> <p class="ql-block">  我的父亲就出生在吴堡古城,并在这里度过了童年。父亲十几岁走出吴堡参加红军,从此走上了革命的道路,成就了他的戎马生涯。</p> <p class="ql-block">  堂哥在给我们讲吴堡古城的历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石城内有娘娘庙、祖师庙、衙神庙、兴文书院、衙署及民居,各式建筑星罗棋布,错落有致,现存数处清代窑洞式民居,保存相对完整。</p> <p class="ql-block">  吴堡石城不仅因其险要的地势和坚固的石质构造而闻名,还因其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受到重视。2006年5月25日,石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  吴堡石城三面环水,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宛如“铜墙铁壁”,是黄河沿岸的一个军事要塞,自古以来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因此,石城素有“铜吴堡”的美誉,形容其坚固如铜,难以攻破。</p><p class="ql-block"> 石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五代时期的北汉,历经元、明、清及民国,长期作为吴堡县的县治所在地,直到1945年吴堡县城移往他处。</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站在石城上的东北角台,黄河沿着石城的东畔流淌。向远处望去,河对面就是山西省的临县。上个世纪40年代侵华日军占领山西后,曾在石城对岸高山用大炮轰击古城,致使大部分城内古建被毁。</p> <p class="ql-block">  如今,吴堡石城的相关保护开发工作正在进行中。县政府正在招商引资,计划将石城打造成一个文化旅游古镇。古老的石城将在世人面前焕发新的风貌,继续作为黄土高原上的一颗文化瑰宝,见证着历史与现代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历经了岁月洗礼、时代变迁,历代吴堡人民在自己的家乡生存繁衍、开荒拓野。今天,吴堡县城的核心区域虽已不在此地,但吴堡石城这颗黄河文明的璀璨明珠,这座固若金汤的天堑雄堡,依旧在闪烁着光芒。</p> <p class="ql-block">第三天:吴堡县宋家坡村、柳青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宋家坡村隶属于吴堡县辛家沟镇,位于吴堡县中西部,距离吴堡县政府所在地宋家川镇大约50里地。</p> <p class="ql-block">  宋家坡村是我母亲出生的地方,这里有她的祖祖辈辈,这里有她的父老乡亲,这里有她的贫苦童年。上个世纪四十年代母亲嫁给了父亲,从此,母亲便离开了宋家坡,先是在吴堡古城婆家住了几年,后跟随父亲转战南北,直到新中国成立。1962年,父亲和母亲带着我的大哥、姐姐回过一次宋家坡,这好像是母亲最后一次回老家,之后就再也没有回去过。</p> <p class="ql-block">  母亲生前曾多次给我说过,想回宋家坡。在母亲离开我们 5年后,她的愿望由我替她实现了,尽管这是一个迟到的愿望。</p> <p class="ql-block">  宋家坡村民委员会,宋家坡村支部委员会。</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据记载,明朝时期,一个宋氏家族在这个比较平缓的山坡上建村居住,故以姓氏及地形特征取村名“宋家坡”。经过几百年的变迁,解放后,1958年成立宋家坡大队,1997年成立宋家坡村村民委员会后,一直沿用至今。</p> <p class="ql-block">  回到母亲出生的地方,母亲这一辈的老人们都已经作古了,接待我们的是表弟~我舅舅的儿子。表弟是个很能干的人,小时候也受过不少的苦。记得上个世纪七十年代,那时我上中学,母亲曾把表弟接到我们家住了几年,后来回老家自食其力,收过废品,办过砖窑,如今自己盖起了六间大窑洞,都是用石头打的,日子过的比当年强百倍了。</p> <p class="ql-block">  这是表弟盖起的六间大窑洞,全部是用石头打垒的,很气派。</p> <p class="ql-block">  宋家坡村党群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宋家坡村社区服务中心。</p> <p class="ql-block">  这是个已经破旧、坍塌的窑洞。据表弟讲,这是他们宋家祖辈的窑洞,我母亲小的时候在这里居住过。母亲出嫁之后,表弟的父亲(我母亲的哥哥)就搬到这里,表弟就是在这个窑洞里出生的。</p><p class="ql-block"> 几经沧桑,曾经的主人,逝的逝,走的走,只剩下这座孤零零的、残破不堪的窑洞。那衰老的身躯在风雨中显得更加苍老而沉重,仿佛在诉说着一段沉寂已久的历史。</p> <p class="ql-block">  这是地藏菩萨。</p><p class="ql-block"> 据《地藏菩萨本愿经记载》:是中能塑画,乃至金银铜铁,作地藏形象。烧香供养,瞻礼赞叹。如今这里是村民百姓祈福求愿的地方。</p> <p class="ql-block">  这是宋家坡村的民乐园,其实也是一个戏台子。村民们在农闲时,到这里来或是唱歌、唱戏,或是聊天、闲谝,过着轻松、愉快的日子。</p> <p class="ql-block">  新修的乡村公路,将原本封闭的宋家坡与外界连接起来。村民们通过这条开放的路走出山村去欣赏外面的世界,开拓思想,发挥自己的能量,</p> <p class="ql-block">  如今的宋家坡村,连绵起伏的山梁沟峁被平整后栽植上了梨树,这些新栽的幼树陆续开始吐出新叶,正在迎风慢慢生长,孕育着致富的希望。</p> <p class="ql-block">吴堡县 · 柳青文化园</p><p class="ql-block"> 柳青,当代著名作家,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p> <p class="ql-block">  柳青于1916年7月出生在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寺沟村距我母亲的祖居宋家坡村不足十公里,于是拜望了母亲的祖居后便顺道去参观柳青的故居。</p> <p class="ql-block">  柳青是我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在我国当代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尤其是他创作的长篇小说《创业史》成为反映那个年代最重要的作品之一。 2019年9月23日,《创业史》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p> <p class="ql-block">  柳青是当代著名小说家,他的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生活气息浓厚。主要作品有:短篇小说集《地雷》,中篇小说《咬透铁锹》,长篇小说《种谷记》、《铜墙铁壁》、《创业史》。</p> <p class="ql-block">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高度肯定了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道路。习总书记所指出:柳青真正做到了“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去,同农民群众打成一片”,真正做到了身入、心入、情入。</p> <p class="ql-block">  作家陈忠实认为:“《创业史》是陕西作家柳青在长安的秦岭山下完成的,它的艺术成就远远超出了个人的意义,而是属于中国当代文学的一个高度的标志。”</p> <p class="ql-block">第四天:吴堡县川口村黄河渡口、黄河二碛</p><p class="ql-block"> 黄河东渡景区,毛主席东渡纪念公园。</p><p class="ql-block"> 从吴堡县城驾车顺着沿黄公路向北前行,不久就来到了川口村的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碑,它位于吴堡县岔上镇川口村,距离县城30公里,地处黄河之滨,东部与山西省临县隔河相望。川口村本来是一个普通的村子,因毛主席东渡黄河而载入史册。</p> <p class="ql-block">  东渡黄河纪念船。</p><p class="ql-block"> 黄河东渡,是毛主席率领党中央离陕北、出黄河、下太行、走向革命胜利的慨然一渡。黄河东渡,渡的是中国革命的方向,渡的是中华民族的命运。</p><p class="ql-block"> 东渡成功后,毛泽东回望黄河对岸的陕北大地,深情地说:“陕北是个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东渡黄河红念碑。</p><p class="ql-block"> 1948年3月23日,毛主席率领中共中央机关离开生活了13年的陕北,从吴堡的川口村东渡黄河,前往河北的西柏坡指挥千军万马进行战略大反攻,从而建立了新中国。</p> <p class="ql-block">  从1947年3月18日,党中央和毛主席主动撤离延安,开始转战陕北,到1948年3月23日东渡黄河,历时1年零5天,行程2000余里,先后在陕北的清涧、绥德、子洲、靖边、横山、佳县、米脂、吴堡等8个县区留下了光辉的足迹。</p> <p class="ql-block">  每年的3月23日,都是吴堡人民忘不了的日子,毛主席东渡黄河是中国革命史的闪光点和转折点,是陕北老区的光荣,也是吴堡人民的骄傲。</p> <p class="ql-block">  毛主席东渡黄河纪念公园,如今已经成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公园内设有毛主席东渡纪念碑、东渡号纪念船、东渡黄河雕塑以及东渡黄河纪念馆等,成为人们缅怀历史、接受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2013年9月11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公布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通知》,吴堡黄河古渡被列入陕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p> <p class="ql-block">  很多人都知道黄河流域有一个壶口瀑布是全国知名景点,每到节假日,那里便挤满了南来北往的游客。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在黄河流域上另有一处和壶口齐名的地方,这就是黄河二碛。为什么叫“二碛”呢?因为黄河一碛指的就是壶口。</p> <p class="ql-block">  “碛”读“qì”,意思是由沙石堆积而成的浅滩。黄河二碛也叫大同碛,山西省临县的湫水河汇入黄河,带入大量沙石,加之黄河流经此地河道变窄,河床上暗礁密布,河岸上石壁林立,黄河在这里形成巨大落差,激流狂泻,惊涛飞溅,声似虎啸,势如龙腾。故这里被成为黄河二碛。对岸就是山西临县碛口古镇。</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河畔上有一个平台,平台上面矗立着一块刻着“黄河二碛”的巨型石碑。</p> <p class="ql-block">  在黄河二碛景区路边还有一个雕塑“黄河之子”。可能很多人不知道这个雕塑为什么起名为“黄河之子”,这是纪念黄河漂流三十周年的大理石雕像。</p><p class="ql-block"> 1987年,有一些青年自发组织黄河漂流探险队,首次尝试黄河漂流。这是漂流史上的一次壮举,但不幸的是有7名探险者遇难。这个雕塑就是为了纪念那些逝去的勇士而建的。</p> <p class="ql-block">第五天:榆林市</p><p class="ql-block"> 榆林市在吴堡县的西北,吴堡到榆林约170公里,走青银高速、榆蓝高速,行程大约三个小时。</p><p class="ql-block"> 吃完早饭,办理好退房手续,八点半从吴堡出发,中午近十一点半到达榆林市,入住榆林市民生国际酒店。当晚,表弟和他的儿子、女儿、女婿为我们举行了晚宴,一桌地道的榆林陕北饭。</p> <p class="ql-block">第六天:榆林古城</p><p class="ql-block"> 榆林市,陕西省辖地级市,地处陕西省最北部。系陕北地区和河套地区,黄土高原和毛乌素沙漠交界处,是黄土高原与内蒙古高原的过渡区,陕、甘、宁、蒙、晋五省区交界地。素有“北临雁塞,南控乌延”之势,是军事战略要地。 </p> <p class="ql-block">  1947年8月,我父亲随西北野战军参加了榆林城外著名的响水河战役,解放了响水城。随后又在張达志将军的率领下攻打神木歼灭了守敌86师256团。为此父亲曾写诗云:“受降城上吐豪气,阶下胡将几多愁。”如今,昔日的枪炮声已经停息,古老的榆林城也已经旧貌换新颜。我追寻着父亲的足迹,来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这座非凡的陕北边城,深切的怀念父亲和他的战友们。在解放榆林的战役中献出青春和生命的先辈们千古!</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榆林古城有钟楼一座,位于城内南北大街中心,楼高四层,底层为楼基,四向通道。东侧有门,筑有过桥,由此可以拾级登楼。二、三两层中为方形,四角挺出连成八字形,水磨圆砖柱,中间与四角均开窗户,二楼直贯三楼,南北中门外各有阳台,东西均有雨棚。第四层中心有木制重檐八角亭,亭内悬大钟,原为城区报时而设。</p><p class="ql-block"> 钟楼南侧题刻“南控乌延”。从历史记载看,“乌延”所在地有三说:在安塞、在靖边、在横山,但依其地理位置均在榆林西南一隅,可广而言之,泛指榆林以南一带地域。</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钟楼北侧题刻“北临雁塞”。</p><p class="ql-block"> “雁”即指雁门关,在山西代县城西雁门山腰,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三关。古人称为‘三关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由其地理位置判断,雁门关与同处九边重镇的榆林都是边塞要隘,故称雁塞。雁门关地处榆林东北方,相距不远,故略而题刻“北临雁塞”。</p> <p class="ql-block">  与鼓楼相距一两百米的凯歌楼,其形制与鼓楼相似,原名怀德门。四角均建有钟鼓角楼,相互呼应,错落有致。洞口南面上刻有“古怀德门”四字,彰显其历史底蕴。</p> <p class="ql-block">  榆林市是一座被誉为“塞上明珠”的名城。这座城市粗犷而淳朴,却也不乏温柔与浪漫;历史悠久,同时又日新月异。在这片深厚的黄土地上,已经积淀了无数的岁月,每一眼望去,都仿佛能让人沉醉其中。在这里,古老的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共同书写着这座城市的辉煌与荣耀。在这里,你可以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也可以领略到现代的活力。</p> <p class="ql-block">  榆林古城主要由三条并列平行的街道构成,自东向西依次为大街、二街、三街。这些街道不仅承载着古城的历史脉络,更以其独特的魅力诠释着古城的韵味。</p> <p class="ql-block">第七天:榆林市镇北台</p><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榆阳区城北约4公里,原是明长城的一处观察哨所,有“万里长城第一台”的称号,为古长城沿线现存最大的边防要塞之一,是明长城遗址中最为宏大的建筑之一,位列长城三大奇观之一。</p> <p class="ql-block">  榆林市·镇北台</p><p class="ql-block"> 边陲雁塞古楼台,镇北雄关大漠怀。</p><p class="ql-block"> 父辈旌旗铭壮志,寻根远赴踏足来。</p> <p class="ql-block">  ”南蔽秦陇北瞰河套榆塞固壘震九边</p><p class="ql-block"> 东连山海西接嘉裕万里长城第一台”</p> <p class="ql-block">  登台远眺,北边绿色覆盖的大漠,南边榆林古城与新城的融合风貌,以及东西两侧逶迤的长城遗迹,共同构成了一幅壮丽的历史画卷。这座古老的台楼,不仅承载着榆林的历史记忆,更成为边塞地区多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象征。</p> <p class="ql-block">  表弟宋维俊(右)和他的儿子宋耀辉。</p> <p class="ql-block">  镇北台位于榆林市城北四公里处的红山之巅。据记载,自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由延绥镇巡抚涂宗浚主持修建以来,一直是榆林长城防御体系的核心部分。在过往的四百多年里,虽历经沧桑,但镇北台依旧屹立不倒,同时也见证了边塞蒙汉民族的和睦相处与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  照片中身穿深色体恤的人是我三爷爷(我爷爷的三哥)的孙子,我的堂弟。堂弟以前是在吴堡县公安局工作,现已退休。因他的儿子在榆林市工作,他在榆林是帮助儿子带小孩儿。听说我来榆林了,便请我吃饭:大铁锅炖羊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