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行日记05】敦煌(二)西千佛洞、阳关、玉门关

兔猫

<p class="ql-block">这一篇继续写敦煌之旅。除了举世闻名的莫高窟和必打卡的鸣沙山,还有很多值得一看的古迹,对于我这样的访古爱好者来说无疑是天堂。利用家人去鸣沙山的这半天时间,我独自一人寻访了敦煌一些著名的历史文化遗迹。第一站:西千佛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从敦煌市区出发,约二十分钟车程,就到达了西千佛洞。和莫高窟相比,这个景区配套设施不是很好,停车场也很小,地面凹凸不平,所幸游人相对较少。</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因位于敦煌莫高窟(俗称千佛洞)之西而得名,距离敦煌市区约35公里,开凿于党河河岸的悬崖峭壁上,开凿年代从北魏、西魏、北周一直延续到五代、回鹘时期,是敦煌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藏于巴黎的敦煌遗书记载,西千佛洞的开凿时间应早于敦煌莫高窟,最晚也于莫高窟同一时期。</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经过河水的长期冲刷、侵蚀、坍塌,保留下来只有22个洞窟。现存22个洞窟里面,最早的是北魏,然后有西魏的洞窟,还有隋代、唐代、五代、宋代的洞窟。</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门票40元,可以参观4个洞窟。解说员的解说和莫高窟如出一辙,不过排队时间和莫高窟相比大大缩短了。图为西千佛洞第四窟壁画(洞窟不准拍照,图片来源于网络),此窟开凿于隋代,唐代、回鹘政权及民国时期都进行过重修。</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第八窟西壁的佛陀像(洞窟不准拍照,图片来源于网络)。此窟开凿于北周时期,隋代进行了重修。</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第九窟北壁画涅槃经变图(洞窟不准拍照,图片来源于网络),此窟开凿于西魏,后经北周、隋、唐、回鹘、清代时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西千佛洞第十二窟面壁千佛图(洞窟不准拍照,图片来源于网络)。此窟开凿于北周时期,后经隋、唐、民国时期重修。</p> <p class="ql-block">从进入景区到参观完4个洞窟,差不多花了一个小时。尽管西千佛洞从名气上和规模上无法与莫高窟、榆林窟相提并论,但也不虚此行。西千佛洞石窟的结构、彩塑、壁画艺术风格等与莫高窟体系相近,也是敦煌佛教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离开西千佛洞,我朝着阳关遗址的方向走,途中会看到公路边有一处古迹,果断停车前往一看,名为山水沟大墩烽燧,也是文物保护单位。</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山水沟大墩烽燧建于汉代,底部基础东西长11.5米,南北宽11.3米,残高6.8米,用澄泥块加芦苇、红柳枝筑成,后唐代、清代使用时又加以修补。烽燧东侧18米处曾有房屋建筑,后全部坍塌。</p> <p class="ql-block">据资料介绍,清道光《敦煌县志》记载,该处原为“为沙洲营属西路汛卡之一”。</p> <p class="ql-block">继续驾车半小时,终于到达了阳关景区。西出阳关,震撼壮美就在眼前,探寻古道,品味阳关,继续感受历史与文化的交融。</p> <p class="ql-block">景区入口处的张骞骑马铜像。追随着张骞和班超的马蹄声,在羌笛、胡笳声中领略汉风古韵。张骞出使西域,开始了中西文化交流,被誉为丝绸之路的开拓者。</p> <p class="ql-block">由于我还计划要去玉门关遗址,因此在阳关景区停留的时间有限,一路匆匆拍摄,各个景点并没有驻足停留很久。</p> <p class="ql-block">参观复原的阳关兵营,可以想象到当年的戎边将士们的宽广心胸和为国献身的高昂斗志。</p> <p class="ql-block">复原的阳关都尉府,里面很大,院内有仿古建筑、松柏、边关将士雕塑等。据史料记载,西汉时为阳关都尉治所,魏晋时,在此设置阳关县,唐代设寿昌县。宋元以后随着丝绸之路的衰落,阳关也因此被逐渐废弃。</p> <p class="ql-block">仿阳关关城,是根据《沙州图经》载“古代阳关关城正门,东西廿步,南北廿七步”所复现而成。仿阳关关城简括大气,古朴伟岸,张扬汉家气象,反映历史风貌。</p> <p class="ql-block">通缉令,匪首王二杵,欺男霸女,穷凶极恶。</p> <p class="ql-block">搞怪拍照的女游客。</p> <p class="ql-block">签发通关文牒后,就可以出关了。也就是说,在古代,出了阳关就到了国外了。</p> <p class="ql-block">王维一曲渭城唱,使人对千古盛传的阳关心驰神往。走出阳关城门,望着一望无际的广阔天地,带给我无尽的震撼。</p> <p class="ql-block">整个景区打卡拍照人流量最大的地方。我对于阳关最初的认识,源于王维的那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阳关,承载着千百年来诗词歌赋里所有的离愁别绪,成为我们历史文化中的悲凉、苦旅等等各种复杂情感的寄托,就如李清照笔下所说的“四叠阳关,唱到千千遍”。</p> <p class="ql-block">辗转几分钟后,远远就望见了土丘上一座残破的烽燧遗迹,就是汉代的阳关烽燧。</p> <p class="ql-block">承载着千古离别之意,纵有明月,酌酒无故人的阳关,一切都已随大漠风沙隐去,只有这一座残破的烽燧犹如暮年烈士,依然倔强的屹立在这大漠荒原之上,在向后人诉说着曾经的烽火烟云。</p> <p class="ql-block">站在这里,脑海里浮现出那曾经雄居河西走廊最西端,向内回望故园,向外虎视西域,城下商队如织,城上战旗咧咧的阳关。</p> <p class="ql-block">王维一首缠绵淡雅的《渭城曲》,那“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的对友人的淳厚之情,早已使阳关那坡峰上荒落的土墩,成为千百年来人们心中向往的边关圣地。</p> <p class="ql-block">因为还要去玉门关,所以我只能匆匆步出景区。回望阳关烽燧,在这广袤的大漠荒原之上略显凄凉 ,但却依然雄伟。</p> <p class="ql-block">从阳关景区出发,驾车半小时,就到了今天最后的目的地,著名的玉门关遗址。我是当天最后一个进入景区的游客,迅速买票,快步走到了第一个景点——玉门关小方盘城遗址。</p> <p class="ql-block">“青海藏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学生时代,不止一次从古诗中读到玉门关,今日终于来到了这里。</p> <p class="ql-block">小方盘城,始建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现存关城呈方形,四周城垣保存完好,为黄胶土夯筑,开西北两门。城堡平面呈方形,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是历史上中原和西域诸国来往过乘及邮驿之路。</p> <p class="ql-block">据《汉书·地理志》记载,玉门关与阳关,都位于敦煌郡龙勒县境,是重要的屯兵之地,是汉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丝路交通要道。</p> <p class="ql-block">随着小方盘城的方向,我眺望苍穹,曾经边塞的变幻风云,已不能再见,一切归于宁静之中,再无喧嚣。</p> <p class="ql-block">从小方盘城乘坐观光车前往大方盘城,距离还是比较远的。大方盘城,又叫河仓城,是汉代“昌安仓”遗址,位于小方盘城北约10公里的戈壁滩上, 因比小方盘城大,故名大方盘城。</p> <p class="ql-block">据伦敦大英博物馆藏唐《敦煌录》有河仓城储军粮的记载,因此一直以来人们认为它就是河仓城。但在2005年经中国考古专家李正宇先生考证,实际它并非一直以来社会认为的河仓城,而是是汉代“昌安仓”遗址。</p> <p class="ql-block">据考证,此城建于汉代,是一座储备粮秣的仓库,在甘肃仅发现此一处。</p> <p class="ql-block">大方盘城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玉门关遗址的重要组成部分。</p> <p class="ql-block">距离大方盘城遗址不远处也有一座烽燧遗迹。</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的第三个景点是汉长城遗址。在参观完大方盘城后,已经是日落时分,整个景区只剩我一个游客了,观光大巴车师傅还是非常敬业把我拉到了离大方盘城十几公里远的汉长城遗址,还叮嘱我今天风沙大,回去开车一定要小心小心再小心,真的非常感谢!</p> <p class="ql-block">汉武帝时期修建的汉长城边墙遗址,尽管远不如明长城壮观,但仍让人联想到卫青、霍去病这些征战匈奴的一代名将,真可谓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p> <p class="ql-block">玉门关汉长城跨越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历经沧桑依然挺立在戈壁滩中。这段长城残存约有300米长,地基宽3米、平均残高3米,据悉为我国汉长城保留最完整的一段。</p> <p class="ql-block">景区内现存二十余座汉长城烽燧,唯这座当谷燧残高约7~8米,矗立于地势较高且平坦之处。由于天色已晚,我没有走近拍摄。据说,古人筑烽燧是用天然板石,红柳枝、胡杨枝和黄胶土夯筑而成。</p> <p class="ql-block">从玉门关景区离开,在漫天黄沙的侵袭下,我孤身一人驾车艰难地回到了敦煌山庄。敦煌访古之旅和青甘大环线甘肃境内的行程就到此结束了,次日就要进入高海拔的青海境内。再见,甘肃,你好,青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