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云南讲武堂

大可为奇

<p class="ql-block">《西南旅行》之十二</p><p class="ql-block">2023年7月21日</p> <p class="ql-block">  春城昆明有一个红嘴鸥翔集的美丽翠湖,在翠湖的西侧,有一座神秘的院落,这就是我多年来一直期待有机会要来参观的云南陆军讲武堂。近代中国有四大军校,黄埔军校、保定军校、东北讲武堂和云南讲武堂。对于前三个军校,我曾分别到广州、保定、沈阳已参观过。这次借同学聚会机会,来到彩云之南的昆明,走进云南讲武堂的大门,也是圆了多年的夙愿。</p> <p class="ql-block">  可能对多数人而言,黄埔军校和保定军校都能知晓,生长在东北黑土地上的关东子弟,对东北讲武堂更是耳熟能详。而对云南讲武堂,至少对我来讲,则知之并不是很细致。这次走进这个院落,进入每个展间,直接面对一件件历史遗物,端详一幅幅珍贵图片,品读一段段文字,出于对云南讲武堂前世今生饶有兴趣,半天时间沉浸其间,直观的感受,等于补上缺憾的一课。</p> <p class="ql-block">  进入大门, 土黄色外墙的建筑,一种时光穿越感荡漾于胸。始建于清末民初的云南讲武堂,历经百年风风雨雨。眼前颜色如新的模样,我知道,这是经过了当今很好保护修缮。但在这块土地上所发生的幕幕壮剧,让情感仿佛穿过时光隧道,意念中与那个时空零距离相接,不仅犹如听到了校歌嘹亮,看到了步伐整齐,更想到了从这里走出的将帅,在“烽火连三月”的隆隆炮声中,运筹帷幄决胜千里。</p> <p class="ql-block">  如同军规军纪刻板严整一样,这座讲武堂的校舍中规中矩,我站在校园的操场上,环顾其四周主要建筑物,进入视野的是四四方方的两层土木砖石构建,颇具规模的中国传统走马转角楼式的建筑,呈正方形,东西南北楼各约长120米,宽10米,对称衔接,浑然一体,四角有拱形门洞可出人。整座建筑体现了中西建筑风格的融合,同时也透露出陆军学堂的阳刚威武。几尊老式铸铁大炮陈列院落一角,斑斑锈迹透露出岁月的无情。</p> <p class="ql-block">  整修后的四合院式原址两层建筑,各个房间都已经辟为展室并且互相连通,我们参观时依次而入无需折返。在大约面积七万平方米范围内,在一千多件文物等资料中,将历时28年办学时间,经历清末和民国两个时代,22期近万名毕业学员在此及后来与之密切相关的风云往事,都浓缩在这里,无疑,这些吸引人的史料,目光锁定与内心叩问,一个个历史谜团在关注和深思中,得以释然。</p> <p class="ql-block">  直视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积贫积弱的时局,一批“冷眼向洋看世界”的仁人志士,主张编练新军,旨在培养新型军官。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云南讲武堂应运而生。追根溯源,云南讲武堂的创始人就叫李根源。他作为日本振武学堂与士官学校的高材生,创建云南讲武堂,设立步兵、炮兵、骑兵、工兵,吸取日本和西方的现代先进教学方式,使这里成为新式军事理论的大讲堂。</p> <p class="ql-block">  在“百年军校、将帅摇篮”主题展厅,我被一组数据所吸引。从讲武堂走出来的有两位元帅、12位省长、40位上将、72位中将和数百名少将。特别是朱德、‌叶剑英元帅早年在这里学习。‌东南亚国家一些军政要员也从这里走出,越南大将武元甲、朝鲜元帅崔庸健、韩国总理李范奭、缅甸将军吴奈温等。云南讲武堂不仅是云南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百年历程一路叱咤风云,反袁护国、抗日战争等都有讲武堂学子矫健身影。</p> <p class="ql-block">  这里我又重温这样一段史实,朱德与范石生同窗之情义结金兰,影视剧和史料中都有详细呈现。当年南昌起义失败后,朱德和陈毅与贺龙等部三河坝分兵,部队转移至粤北地区,范石生率国民党16军刚好在此驻扎,朱德率部获得妥为保护,补充弹药、粮草和军饷。南昌起义后这支疲惫不堪的部队度过难关,后来,在朱德带领下奔赴井冈山,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会合。</p> <p class="ql-block">  电影《知音》讲述了小凤仙和蔡锷将军琴心剑胆动人故事。云南讲武堂走出的护国将军蔡锷,歌词中“将军拔剑南天起”,蔡锷振臂一呼全国响应,袁世凯皇帝美梦一命呜呼。展板上,看着风云人物的这段壮美故事,想到历史舞台上演的风云往事,人生大戏的主角,恰恰多有云南讲武堂走出的非凡人物,包括曾任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的龙云和卢汉,后来他们都顺应时代潮流,加入新中国行列之中。</p> <p class="ql-block">  各个展室参观结束时,在大门内院之间的场地上,正好进行哨兵换岗仪式。身着民国初年滇军军服的士兵,扛枪齐步并变换队形,仪式感很强的表演,也有时代穿越的气氛。但云南讲武堂真正的时代意义,不是这简单的一招一式表演,而是那种振兴中华的执著和实践。从展厅醒目的校训和校歌当中,对今天仍有启迪作用。“坚忍刻苦”的顽强决心与“壮哉,中国心”的铿锵毅力,就是永恒的精神力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