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记忆是人生路上永不凋零的花朵,美丽而芬芳。</p> <p class="ql-block">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因为包产到户,我们家也慢慢吃上了饱饭。又因为考试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的关系,读住校的我星期六放学回到家,甚至晚餐偶尔可以吃上一碗香喷喷的臊子面或者腊肠面。这都是勤劳而节俭的母亲给我带来的。吃饱了饭的这个农家孩子快乐起来,不仅对山外的世界充满好奇、憧憬和热望,而且对山里的生活有了发现和欣赏美的眼睛。正所谓“爱美之心,人皆有之”,放学后,除了把沉甸甸的书包和老师布置的作业背回家,他还把校园的美带回了农家小院。</p> <p class="ql-block"> 那是一个初夏的周末,刚刚拿到校园作文竞赛第一名的我一走出放学的教室,就被一向不苟言笑的班主任老师叫到一边。只见和颜悦色的他手里拿着一把大剪刀,带我来到学校的花坛前,捡起一株已经断根倒伏在地面却依旧开满红色花朵的枝条,摘去多余的枝叶,剪成几段,递给我:“这是海棠花,随便一插就活,花会开好几个月,送给你作为这次作文竞赛的奖品吧。”</p> <p class="ql-block"> 就这样,海棠花被我小心翼翼地带回家,插栽在院坝边破损的石槽里。此后,没有刻意去经管,该上学去上学,该干活去干活,海棠花便在院里恣意生长并继续开着红色的花朵。干完了农活,忙里偷闲,端一根小板凳,坐在它旁边背诵课文,虽然不懂什么诗情,倒也觉得十分惬意。</p> <p class="ql-block"> 这样的好日子并没有持续多久,永远不知道苦和累的母亲终于病倒了。大妹包揽了做饭、煎药和喂猪等家务,我在家时则负责去请本村或邻村的姓曾姓晏的赤脚医生,待医生望闻问切毕开了药方,又到两村的药房去找姓陶姓樊的司药拿药。母亲时病时好,断断续续吃了很多药,药渣就倒在海棠花丛旁边,花的香气我记不清楚了,只有如我忧伤、惶恐的情绪般的中药味道弥漫了我的嗅觉和那一段少年的时光。海棠在药渣的滋养下,长得蓬蓬勃勃、枝枝蔓蔓,而且花开不败,在寒冬都有盛放的花簇如火苗一样照耀我的眼眸、温暖我的心房。我也暗暗发愿:母亲一定会像生命力旺盛的海棠,不会舍弃我们而去。</p> <p class="ql-block"> 好在,医生古道热肠又隔得不太远,无论刮风下雨还是白天黑夜,只要在家都是随请随到,而且尽心尽力;好在,司药都是非常善良的女性,不管有钱无钱都能够拿到药,欠费也无须打欠条留下处方签就行,有时候还对正在抹泪的我安慰几句;好在,母亲虽然多灾多难,还是舍不得几个儿女,又或是她平时的善行感动了上天,竟然顽强地活了下来。还记得,即便在病床上,母亲也没有闲着,总是嘱咐父亲、大妹给医生煮一碗鸡蛋醪糟或臊子面,总是安排我给晚上出诊的医生准备回家照明的电筒或火把,总是让父亲想方设法在年前到药房结清欠账、不欠隔年账并道一声谢,最重要的总是叮嘱我们几兄妹要懂知恩图报、行善积德。</p> <p class="ql-block"> 病好了,实在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可以作为礼品回赠给这些帮助过我们家的恩人,一听到医生问起或者夸奖院里的海棠花好看,母亲立即把海棠最粗壮的老根剪下来送给他们。除此之外,还把一些常用的金银花、芍药、紫苏等中药栽到了房前屋后,无偿地提供给急需的人家做“药引子”。曾医生就是从我家带去了紫苏种子,如获至宝地种满自家院子和村药房旁边的空地。当然,最受欢迎的还是海棠花,于是,海棠花从校园开到了我家,又从我家开到众多邻里乡亲的院坝,成了传递师生情、亲情和邻里情、乡情的使节。而我呢,多年后听到《赤脚医生向阳花》这首歌时依旧会泪流满面,在我的印象里,他们甚至连白大褂都没有,却是不折不扣、如假包换的“白衣天使”。</p> <p class="ql-block"> 上世纪九十年代,毕业参加工作来到新胜茶山,得知永川和大足、荣昌还有一段关于海棠的公案,即故昌州“海棠香国”、“棠城”的属地之争,又从张爱玲的《红楼梦魇》书中读到她的“人生三恨”:“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甚是不以为然。因为,在我心中,海棠花是有香味的,不独花,还有叶,都是有淡淡香味的,好似中药香。由于忙着自己管理教育罪犯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去养我所钟爱的海棠花,也没有兴趣去管别人的风花雪月,结果还是让自己犯了“错”。而且,一“错”多年。直到2016年看电视剧《海棠依旧》,才知道海棠有木本、草本之分,西花厅盛开的是木本的海棠花,我所见的至多是称之为“秋海棠”的草本的海棠花。这时候,我也在自家小院里栽了几盆秋海棠,聊以慰藉心中郁结的浓浓乡愁。</p> <p class="ql-block"> 2020年1月26日,庚子年正月初二上午,十多年来第一次在家过了除夕、春节,正在依旧盛开的海棠花前徜徉时,我接到了回单位参加市司法局紧急视频会议的通知。我知道,疫情防控阻击战在重庆市司法行政系统正式打响了,作为监管场所一线指战员,我该回到自己的战场了。因为,逆风而行是我们的担当,迎难而上是我们的本分。简单地收拾好行装,临出门前,摘下一片海棠叶轻轻一嗅——真的有香味,然后告诉独自在家的儿子:“呆在家里尽量不出门,自己照顾好自己”。</p> <p class="ql-block"> 到了单位,我们开始实行全封闭在岗和全封闭隔离的新型勤务模式,孩子他妈也参加到她所在单位的集中封闭隔离,所有与我们一样“像父母、像医生、像老师”的监狱戒毒民警,就这样与时间与疫情赛跑。欣慰的是,儿子在家中没有完全闲着,也写了一篇小小说《爷仨儿》,讲一家三代如何接力抗“血吸虫”、“非典”和“新冠肺炎”的故事,虽然文笔还很稚嫩,但我分明在文中找到了我自己和前辈的痕迹:2003年抗击“非典”期间,我在重庆上班,3岁的儿子有一个多月没有见到在月琴坝全封闭做狱医的妈妈,每天在家哭着找妈妈要妈妈,当封闭解除妈妈回到家时,儿子却躲开妈妈伸出的双手,像见到陌生人一样直往外公外婆身后躲,妈妈呼唤了很久,儿子盯了很久,终于认出自己的妈妈,“哇”的一声大哭,才又跌跌撞撞地扑向妈妈怀抱,孩子他妈掉泪了,好不容易团聚的一家人都陪着掉泪了。那一幕,儿子现在不一定有印象,但我相信已经镌刻在他的潜意识之中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整天被前线英雄和身边战友的事迹感动流泪、感动流泪、感动流泪得有点麻木的神经再次复苏。如是,我有了动笔的冲动,想为武汉为湖北为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一线医护人员,为我的所有民警战友,为我和他们的至爱家人,为所有以各种方式支撑、支持和支援这场战役的正直、善良、勇敢、无私的国人,写一点文字,以给共和国留下一段真实而温暖的国民记忆。我始终坚信:“没有一个冬天无法逾越,没有一个春天不会到来!”</p> <p class="ql-block"> 文章写完了,再次确认我所钟情的“海棠”,通过“形色识花”软件,才知道它不仅不是海棠,连秋海棠也不是,而是我非常陌生的名字——“天竺葵”。</p> <p class="ql-block"> 在如慕如诉的歌声里,我想,这也没有什么,名字就是一个符号。海棠花让我们记住了周总理这样一些伟人,而我们更多更多的人,包括一代又一代共和国的开创者、建设者和护卫者,都是普通而平凡的人,都是被错叫为“海棠”、“秋海棠”的天竺葵,都是无名的野花小草,无论有无香味,但我们都为点缀锦绣神州的无限风光而保留了自己引以为傲的本色、本味。这就足够了。</p><p class="ql-block">(曾发表于《重庆法治报》等)</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补记:此乃旧作,只因今年以来,老母亲连续两次住院,不禁泪水盈眶,点点滴滴往事浮现眼前。惟愿,老母亲能熬过这一难关,从此平平安安健健康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