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三 <p class="ql-block">世代生活在白山松水间的吉林满族,创造了独具特色、贴近生活的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文明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块块展板,一个个故事,展现了吉林满族"过大年"民俗文化的历史与内涵。今年八月我参观了满族博物馆,现将过年民俗介绍给美友。因内容太多,分四个部分介绍,每一部分为二十条内容</p> <p class="ql-block">肉食</p><p class="ql-block">《晋书》之《四夷传·肃慎》记载:"死者,其日即葬之于野,交木作小椁,杀猪积其上,以为死者之粮。</p><p class="ql-block">从东北地区的考古发现,可以看出满族人自古就养猪,喜食猪肉,这是满族人的传统,萨满祭祀和祭祀祖先时都要杀猪以作为供品。尤其过年期间,杀年猪成了满族人家准备过年的头等大事。一般过了腊月初八就开始筹备 年猪,民谚有"小孩小孩你别哭,过了腊八就杀猪",以猪肉为主的各式各样菜品自然就成为满族过大年餐桌的主要菜肴。</p> <p class="ql-block">干菜、青菜和副食</p><p class="ql-block">北方冬季时间较长,且非常寒冷,因此吉林满族"过年"的菜肴主要是干菜和一些容易储藏的青菜。干菜有土豆干儿、茄子干儿、萝卜干儿、干豆角、黄瓜钱儿等:青菜有窖藏的白菜、土豆、萝卜、大葱等:副食有大豆腐、干豆腐、冻豆腐以及皮冻、鱼冻等。夏季还喜入山 将采集的山野菜 蕨菜、刺嫩芽、木耳、蘑菇等晒干,以备食用。这些菜类至今仍为满族人民喜食。</p> <p class="ql-block">酸菜</p><p class="ql-block">酸菜不仅是满族人平时喜爱吃的菜,更是过年期间饭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菜肴。酸菜,满语"布缩结",早在辽金时期,在女真人居住的地区,早己盛产白菜,并有入秋腌渍酸菜的习俗。志载:"东边各县、地……及至秋末,车载秋菘,渍之瓮中,名曰酸菜。"以备冬季、过年食之。其中蕴含着一个金大妃渍菜女﹣﹣布苏妈妈的悲壮的传说故事。</p> <p class="ql-block">八大碗</p><p class="ql-block">清乾隆时期出现了"满汉全席"。满族八大碗列为满汉全席之一下八珍,深受民间欢迎。据《满族旗人祭礼考》记载:宴会则用五鼎、八盏,俗称八大碗,年、节、庆典、迎、送、嫁娶富家多以八大碗宴请宾客。</p><p class="ql-block">满族八大碗集中了扒、焖、酱、烧、炖、炒、蒸、烟等所有的烹饪手法,其中"阿玛尊肉"俗称"努尔哈赤金肉"最具代表性。八大碗往往用于宴客之际,每桌八个人,桌上八道菜,上菜时都用清一色的大海碗,看起来爽快,吃起来过瘾,具有浓厚的满族特色。</p> <p class="ql-block">白肉血肠</p><p class="ql-block">白肉血肠,历史悠久、起源于满族祭祀活动的吃"福肉"。在《满洲祭神祭天典礼、仪注篇有记载。白肉血肠是吉林满族的代表菜肴。白煮肉片和血肠,既可独立成菜,又可与酸菜一起组合为杀猪烩菜,是满族过大年不可或缺的美味佳肴。</p> <p class="ql-block">白肉血肠的由来</p><p class="ql-block">鲜美醇香,营养丰富的白肉血肠。早以成为了群众雅俗共赏的风味名菜。白肉血肠产于何时,是由何人所创,已难于考证。但白肉血肠和满族世世代代用猪祭祀还愿的民俗是分不开的。白肉血肠相连系的祭祀有两种:一种是满族的大祭(俗称烧香答祖宗,即跳神还愿)献猪于神。举行"领牲""摆件子"的典仪,必须在夜间吉时进行。天亮前仪式结束。另一种是满族祭天典礼(俗称给外头,也叫还愿),日出开始,先"念杆子"后"摆案子"。在敬供天神后,人食。须当天将全猪吃净。日落前,告终。</p> <p class="ql-block">白肉血肠的传说故事</p><p class="ql-block">相传清朝初年,一支清军被入侵的敌军困在江心岛上,粮食已尽,岸上清军几次送粮送肉,都被敌军截住。一个聪明的清军士兵想出办法:把煮好的猪肉血肠放到木筏上捆好,从江上游对准江心岛放下去。岛上的清军搭住木筏,取下猪肉血肠,饱餐后驾起木筏,和岸上清军一起,打败敌军收复国土。由于白肉血肠在反侵略战争中立丁大功,再者它也确实好吃,所以有了名气。从那以后,八旗军民,每逢杀猪,必做这道菜,代代相传,白肉血肠成了满族的传统名菜。</p> <p class="ql-block">满族火锅</p><p class="ql-block">满族火锅的历史很悠久,是满族传统食俗,也是满族过年时喜吃的一种美食。早在金代,满族先世女真人就有在野外狩猎时架火烧陶罐,用鸡汤煮食鹿、狍肉片的饮食风俗。陶罐内煮沸的鸡汤热气腾腾、鹿、狗肉片随切随煮随食。明末清初,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带领部下在行军打仗途中,为了节省时间,常把猪、羊、牛肉及各类山珍、野菜放在一口锅内烧煮食用,颇感味道鲜美。入关后,便把这种饮食习惯带到了中原,逐渐成为御膳上品。满族火锅至今仍保持其传统大沿火锅,即锅有沿,锅沿上可放麻酱等各种小菜,锅内汤中加酸菜 肉片,众人围坐而食,四季皆宜。</p> <p class="ql-block">嘎拉哈</p><p class="ql-block">玩儿嘎拉哈,也叫抓子儿。"嘎拉哈",满语称作" ga cu ha ",玩儿嘎拉哈是满族少儿和妇女最普遍的娱乐活动,每当过年时,从初一到十五日,妇女便停下针线活,拉帮结伙地玩儿嘎拉哈。</p><p class="ql-block">嘎拉哈最早是用鹿、獐、狍、糜等蹄腕骨做成,是满族先民计数猎物的工具,也是炫耀能力和财富的象征。据文献记载,早在金代,女真贵族就常玩这种游戏。依据嘎拉哈的四面("珍儿""驴儿""坑儿""背儿"),采用泼、弹、数三种玩法进行,是满族标志性游戏。</p> <p class="ql-block">美食民谣</p><p class="ql-block">吉林满族过大年,舌尖体验说不完。花生瓜子和松子,榛子核桃和桂圆。大枣莲子和杏仁,冰糖葫芦脆又甜。粘食饽饽缸里冻,吃时锅蒸照样鲜。满族嗜烟代代传,抽烟赛过活神仙。山珍海味年夜饭,守岁小吃样样全。冻梨柿子涣的软,消炎去火真舒坦 腊月小年三十晚,初一破五饺子宴。小人日子在初七,小孩饺子长寿面。</p><p class="ql-block">十五元宵炸煮蒸,二月二吃了猪头才算过完美食年。</p> <p class="ql-block">二月二吃猪头</p><p class="ql-block">"二月二"是满族人过年的最后一天,也叫"领龙节""春龙节"。正月一过,腊月杀的年猪肉基本上吃光了,在"二月二"那一天,大家吃猪头、猪蹄、猪尾,也寓意着年的结束。</p> <p class="ql-block">娱乐大年</p><p class="ql-block">吉林满族过大年期间,娱乐竞技活动丰富多彩,说唱、歌舞、游戏、竞技等娱乐项目极具地域性和民族特色。如扭秧歌、珍珠球、嘎拉哈、冰雪运动等等,这些源于满族生产生活习俗的古老体育竞技、游戏之花,使人们在欢快娱乐的大年里尽情的绽放,同时释放压力,交流情感,愉悦心情。</p> <p class="ql-block">玩儿"嘎拉哈"的由来</p><p class="ql-block">相传"嘎拉哈"和金代的梁王金兀术有关。金兀术少年时,父母让他进山打猎。克服重重难关后,他终于取下四种最凶猛的野兽的膝盖骨。从此,金兀术的勇敢和强悍便成为当地的佳话。女真人为了让后代像金兀术那样勇敢,便让孩子们抓玩"嘎拉哈"。</p> <p class="ql-block">翻绳</p><p class="ql-block">绳系是满族生产生活中不可少的劳动技艺,由此演变而来的"翻绳"游戏,是满族人从孩提时代就乐此不疲的游戏之一。翻绳,又叫"解股",用一根绳结成绳套。一人以手指编成一种花样,另一人则用手指接过来,并翻成另一种花样,相互交替编翻,直到一方不能再编翻下去为止。现今有数千种翻法,其中一些还非常复杂。一根红线在手中交替翻动,编织着"手绢""面条""面鱼"等一个个物件图案。</p><p class="ql-block">现在科学证明,翻绳不仅是一种游戏,而且有很多益处,可锻炼玩者的耐心和敏捷性、具有健脑、启智的作用,有助于提高幼儿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p> <p class="ql-block">九连环</p><p class="ql-block">九连环历史悠久,据说发明于战国时代,是人类发明的最奥妙的玩具之一,与华容道、七巧板等中国传统益智玩具被誉为"中国的难题"。宋朝以后,九连环开始广为流传。在明清时期,上至士大夫,下至贩夫走卒,大家都很喜欢它。很多著名文学作品都提到过九连环,《红楼梦》中就有林黛玉巧解九连环的记载。九连环既练脑又练手,同时还可以培养人们的耐心和专注精神,也是满族过大年喜爱的游戏之一。</p> <p class="ql-block">九连环的其它用途</p><p class="ql-block">几千年来,九连环流行极广,在一些偏远的满族民众聚居地,一些满族老妇人的头顶上结髻,插戴金、银、玉石等材料制作的九连环。北京的旗人间也曾流传这一习俗,子女在给老人祝寿时会订做一个金簪,这个金髻就是坠有小铃铛的微型纯金九连环。过去在满族人的丧礼上,孝子要跪在死去的父母灵前,双手背着去解九连环,要解到九次,同时还要唱《解九连环》歌,唱九遍,为父母消去罪孽。小小九连环,被赋予诸多的功能,这是人类智慧的探索,同时也是游戏神秘魅力的吸引。</p> <p class="ql-block">小牌儿</p><p class="ql-block">"小牌儿"又称为纸牌,唐代称"叶子""酒令叶子",明朝时称"数钱叶子""麻雀牌",是"麻将"的祖先。满族民间玩纸牌称作"抓小牌儿",是满族过大年尤为喜爱的娱乐项目之一。</p> <p class="ql-block">踢毽子</p><p class="ql-block">踢毽子历史悠久,它起源于中国汉代,唐宋时期开始盛行,明代开始有了正式的踢毽比赛:清代达到鼎盛时期并普及,在毽子的制作工艺和踢法技术上,都达到空前的程度。因其健康有趣,成为上至皇妃下至臣民百姓都十分喜欢的体育游戏之一,被誉为"生命的蝴蝶"。清代李声振《竹枝词踢毽子》赞为:"青泉万选雉朝飞,闲蹴鸾靴趁短衣。忘却玉弓相倦笑,攒花日夕未曾归 。</p> <p class="ql-block">老鹰抓小鸡</p><p class="ql-block">鹰是满族崇奉的最高动物图腾之一,由满族鹰猎习俗衍化的"老鹰抓小鸡"是满族儿童过大年期喜爱的一种户外游戏。</p><p class="ql-block">老鹰抓小鸡,智勇找良机</p><p class="ql-block">母鸡带小鸡,拦挡躲东西。</p><p class="ql-block">老鹰不得手,累得倒在地大伙哈哈笑,乐坏了我肚皮</p> <p class="ql-block">跑马城</p><p class="ql-block">"跑马城"是满族过大年期间儿童喜爱的一种游戏。也被称为"挑急急令"。这一游戏早在明代时就已存在,到了清代则更是十分流行。跑马城是一种闯关守城的游戏。在空旷之处,分为人数相当的两列,两列相距约十几米,相对而站,手拉手形成人墙。先以儿歌互作问答,其词一般为"纪灵灵、跑马城、马城开、打发格格送信来……",然后点某人名字,对方则尽力阻挡,如冲过去,便从对方领1人回已队,冲不过去则留在对方,然后再念儿歌,重复进行,结束时以人多一方为胜。这个游戏是满族人闯关守城的一种反映。这样的游戏通过对两军对垒的模仿,在充满竞争的气氛中,培养了孩子们的团队精神,增强了孩子们的体质,同时也反映出满族勇敢善战的民族精神。</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