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

麦丘尘客

<p class="ql-block">沁园春. 晋祠</p><p class="ql-block">(词林正韵)</p><p class="ql-block">晋水源清,悬瓮山碧,千载皇园。览绝佳胜境,神工鬼斧,园林形胜,风月无边。周柏隋槐,塑雕碑刻,天地同涛难老泉。探三宝,看亭台楼阁,桥下溪潺。</p><p class="ql-block">晋阳沧海桑田,思旷古,盈怀慨万千。昔剪桐封弟,晋侯立国,秦王举义,宋帝平藩。古誉龙城,今扬九夏,客涌争观三晋颜。秋风劲,纵身心穿越,游历千年。</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七绝. 山西晋祠</p><p class="ql-block">(平水韵)</p><p class="ql-block">文物山西地上多,晋祠更是灿星河。</p><p class="ql-block">纵然皇苑天工巧,胜境仍需岁月磨。</p><p class="ql-block">2024.9.20太原</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祠庙建筑群之一,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方向约25公里处的悬瓮山麓,是一处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的珍贵历史文化遗产。晋祠的前身,是供奉周成王的弟弟、晋国始封诸侯唐叔虞的祠庙,始建于汉代,经过北齐、隋、唐、五代、宋、金、元、明、清等各朝的重修和扩建,形成了一个殿堂楼阁、亭台轩榭俱全的庞大建筑群。</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建筑布局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感染力,重点突出,主次分明,以圣母殿为重心的轴线两侧,灵活布置,形成了院落式的群体。圣母殿是晋祠建筑群的主体,是奉祀唐叔虞的母亲邑姜的殿堂,也是祠内现存最古老的建筑。晋祠内最著名的景观之一便是难老泉,它是晋水的源头,泉水清澈见底,四季不涸,赋予了这座古老园林无尽的生命力。</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唐园是一处融合了唐代建筑风格和园林艺术的景点,它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祠公园内。唐园的设计灵感来源于晋祠与唐朝的深厚历史渊源,因为太原(古称晋阳)是唐朝的发源地。唐园的建筑群包括飞龙阁、长守厅、流珠楼、望月楼、御井亭等,这些建筑体现了唐代的建筑风格,如歇山顶、抱厦、曲廊等。门前铁狮子铸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p><p class="ql-block">唐园不仅是一个展示唐代建筑艺术的场所,也是游客体验唐代文化和园林美学的绝佳地点。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古代建筑的精美,感受到唐代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气息。唐园的建立旨在纪念太原作为大唐帝国龙兴之地的历史地位,同时也是对晋祠文化遗产的一种传承和展示。</p> <p class="ql-block">飞龙阁是唐园内的标志性建筑,是一座二层三檐的楼阁,四角攒尖顶,坐落在假山之上,可以登高远望。长守厅则是一座门阙式的建筑,带有抱厦,其名称寓意着唐太宗李世民期望唐室天下千秋永固的愿望。望月楼则是一个二层的楼阁,提供了一个望月的平台,其周边环境幽雅,是游客休息和欣赏美景的好地方。</p> <p class="ql-block">望月楼建于2007年,坐南向北,青瓦卷棚顶二层,南侧设一望月平台。</p> <p class="ql-block">龙兴晋阳雕塑</p><p class="ql-block">高6.99米,宽9.5米,重2500吨。为纪念太原建城2500周年,由张熙玉历时三年设计而成,是目前为止太原最大的青铜雕塑之一。中间骑马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左侧为国舅长孙无忌,右侧为李绩,左侧站立者为尉迟恭,右侧站立者前是魏征、后是马周。</p> <p class="ql-block">晋祠座屏</p><p class="ql-block">石材选用北京西山云石,造型参照故宫景仁宫元代大座屏雕刻而成。正面刻有著名散文家梁衡撰写的散文《晋祠》。《晋祠》一文上世纪八十年代被编入教科书,晋祠的山水,晋祠的胜境,跃然纸上,成为几代人熟读的经典美文。</p> <p class="ql-block">晋祠文昌宫建于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位于晋祠东北角,西邻东岳祠,东面月门与五云亭相连。文昌宫主殿坐落在宫院北部的高台基上,建筑分为上下两层。下层正面三间为山西民间常见的窑洞式建筑,据《晋祠志》记载,中间供奉晋水七贤。上层为飞阁,供奉文昌帝君,左右各塑魁星、禄神,但现塑像已佚失。飞阁左右建有平台,两翼各为诗榭,粉壁题有杨二酉撰文、杨堉书丹《晋祠内外八景诗》十六首,两角分别布有石阶通向下层七贤祠。</p><p class="ql-block">文昌宫与晋水七贤祠共处一楼,虽然祭祀的对象不同,但二者在晋祠民间都深受尊崇。文昌宫多奉祀于汉族民间和信奉道教的地方,各地多有建筑。文昌是星宿名,原是天上六星之总称,即文昌宫。民间习惯称其为文昌星、文曲星、文曲六星。早在远古时期,先民就将文昌星视为主持文运功名的星宿,后世又演变为汉民族传统道教中掌管人间功名利禄的神祇。文昌帝君,也称为梓潼神、梓潼帝君,指东晋时期蜀王张育。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三则是文昌帝君的祭祀之日。</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三清祠和玉皇阁是晋祠内的重要建筑。三清祠原本与玉皇阁是分开的,但在1795年重修关帝祠时,玉皇阁被移至三清洞之上。三清洞共有石洞5间,其中3间内塑有三清神像,即玉清境洞真教主元始天尊、上清境洞玄教主灵宝天尊、太清境洞神教主道德天尊。三清洞是窑洞形式,上方建立的玉皇阁为歇山式砖木结构建筑,四周围有廊道,内部供奉着玉皇大帝。</p> <p class="ql-block">侧柏</p><p class="ql-block">树龄1300年</p> <p class="ql-block">隋槐</p><p class="ql-block">树龄1400年</p> <p class="ql-block">皂荚树</p><p class="ql-block">树龄500年</p> <p class="ql-block">唐叔虞大殿,也称为唐叔虞祠,是奉祀西周时晋国第一任诸侯唐叔虞的祠堂。唐叔虞是周武王姬发的儿子,周成王姬诵的同母弟弟,其母亲王后邑姜是齐国开国君主齐太公吕尚的女儿。唐叔虞祠的现存建筑经历了元、明、清三代的翻修扩建,殿内塑像均为明代作品,而过殿内的乐伎像则是元代作品,为研究元代乐器提供了难得的实物资料。</p><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坐北向南,西倚静怡园,东临昊天神祠,祠前有八角莲池,与钟、鼓楼遥相呼应。现存唐叔虞祠大殿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创建,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重修,虽然经过明、清屡次重修,但从结构和材料看,仍保留了元代风格。祠堂是一座独立的两进院落,高大宏伟,长60.85米,宽20.1米,占地面积1223.09平方米,建筑面积813.85平方米。祠门外台阶高耸,祠门悬挂贴金篆书“唐叔祠”匾。院中设过殿,单檐卷棚顶,面宽三间,进深三间,陈列一组元代乐伎塑像。</p><p class="ql-block">唐叔虞祠大殿神龛内塑有唐叔虞像,端坐正中,身穿蟒袍,手执玉圭,神采奕奕,相貌堂堂。神龛前两柱上各盘绕泥塑蟠龙一条,形态生动,粗壮有力。大殿前廊下东西两侧各立大碑一通:东为元至元四年(1267年)《重修汾东王庙记》碑,西为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唐叔虞祠记》碑。大殿廊柱上对联:“悬瓮庆灵长锡兹难老;分圭遗厚泽惠我无疆。”前院碑廊四绕,古木参天,优雅清静。两廊内嵌有石碣40余块,为宋、金、元、明、清历代名人学者题咏,是有关晋祠历史、建筑、风光的珍贵史料。这些石碑无论真、草、隶、行,均为书法艺术的佳作。</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集鸦槐</p><p class="ql-block">树龄1300年</p> <p class="ql-block">吕祖阁位于晋祠内,是供奉道教八仙之一吕洞宾的场所。据记载,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以前就有吕祖阁。建筑坐西朝东,悬山顶,面阔三间,左右配有耳亭,前廊进深1.2米。阁内原塑吕洞宾身背宝剑坐像。每当夏秋云雾缭绕,微微轻烟穿阁而过,忽隐忽现,仿佛置身仙境。</p><p class="ql-block">读书台位于晋祠的北部,沿山坡建有一组建筑,其中包括朝阳洞、云陶洞、开源洞、待凤轩、三台阁、读书台、吕仙阁、老君洞等建筑。</p><p class="ql-block">三台阁建于悬瓮山腰,因地势高峻,命名三台,与吕祖阁一线毗连。清光绪初晋祠住持僧续昙募建,东向三楹,面宽9米,进深5米,占地面积45平方米。春秋佳日,游客至此,四望远眺莫不赏心悦目,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难老泉是晋祠三绝之一,它以其悠久的历史和清澈的泉水而闻名。难老泉水出自悬瓮山断岩层,历史悠久,早在《山海经》中就有记载:“悬瓮之水,晋水出焉”。泉水清澈见底,长流不息,北齐时根据《诗经·鲁颂》中的“永锡难老”命名,寓意泉水永不枯竭,永葆青春。</p><p class="ql-block">难老泉的泉水恒温,常年保持在17℃左右,流量平均每秒约1.8立方米。泉水中含有多种矿物质,水质优良,曾经用来灌溉晋祠附近的农田,使得晋祠大米成为米中极品。然而,由于水位下降,难老泉在1993年4月30日曾经断流,之后人们使用自来水替代。</p><p class="ql-block">难老泉不仅是自然景观,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传说。其中最著名的是柳氏坐瓮的故事,她以自己的牺牲换来了泉水的长流不息,被后人尊称为水母娘娘。晋祠内建有水母楼,以纪念柳氏的奉献。</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圣母殿是晋祠的核心建筑,创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中国宋代建筑的代表作。圣母殿的建筑风格和结构具有重要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其四周围廊是中国现存古建筑中最早的实例之一。殿内43尊宋代彩色泥塑是反映中国宋代宫廷人物的现实主义作品,塑像写实传神,清秀典雅,是中国雕塑艺术宝库中的珍品。</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前有鱼沼飞梁,这是一座独特的十字形桥,是中国现存唯一的古代木结构十字型桥梁建筑,对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具有重要的科学、艺术和研究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内的宋仕女图是指晋祠圣母殿中的宋代彩塑侍女像,这些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也是中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这些侍女像塑造得生动传神,形态各异,栩栩如生,被认为是宋代宫廷生活的真实写照。圣母殿内的彩塑群像中,除了圣母邑姜像之外,还包括宦官、女官和侍女像,共计43尊,其中侍女像33尊,这些塑像展现了宋代雕塑艺术的高超技艺。</p><p class="ql-block">圣母殿内的圣母邑姜像头戴凤冠,身披蟒袍,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上,显得雍容华贵。而侍女像则各具特色,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这些侍女像的塑造手法写实、传神,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现实主义雕塑的杰作。</p><p class="ql-block">晋祠的这些宋代彩塑不仅是雕塑艺术的珍品,也是研究宋代宫廷礼制和宫闱生活提供了珍贵的历史资料。著名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先生曾评价这些侍女像为“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是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品之一。京剧大师梅兰芳也曾在这些彩塑侍女面前伫立良久,仔细品味女伶动作中表现的内心世界,大加赞赏。</p><p class="ql-block">这些彩塑侍女像不仅是晋祠的“三绝”之一,也是中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瑰宝,至今仍然吸引着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赏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献殿是晋祠的主体建筑之一,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九年(984年),是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献殿的建筑风格独特,采用了宋代的建筑风格,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献殿的屋顶为单檐歇山顶,屋脊两端有鸱吻,四角飞檐翘起,显得十分庄重而优雅。</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周柏是晋祠内两株著名的古柏,它们分别是“齐年柏”和“长龄柏”。这两株古柏见证了晋祠乃至太原地区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变迁。据科学检测,齐年柏的树龄在2600至2990年之间,是国家一级珍稀古树。它位于晋祠圣母殿右侧的苗裔堂前,树高17.44米,树围5.58米,主干直径1.77米。这株古柏虽然历经数千年,但依然挺立,枝干舒张曲屈,树影扶苏,姿态优美,被誉为“晋祠三绝”之一,与难老泉、宋塑侍女像齐名,成为晋祠最让人有回味余地的旅游景观。</p><p class="ql-block">齐年柏因其形似卧龙,树身向南倾斜,与地面的角度成为45度,头枕撑天柏,形若游龙侧卧,因此也被称为“卧龙柏”。历代文人墨客对它赞誉有加,如宋代文学家欧阳修曾以“地灵草木得余润,郁郁古柏含苍烟”来歌颂它,清代书法家、书画家、医学家傅山也曾以“晋源之柏第一章”的题词来讴歌它。</p> <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是位于晋祠圣母殿前的一座古代桥梁建筑,其独特之处在于它是一座十字形的桥梁,这在中国现存的古桥梁中极为罕见。鱼沼飞梁始建于北魏时期,与圣母殿同建,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历史。整个梁架都是宋代的遗物,这种桥梁形式在中国现存古桥梁中是孤例。</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的结构非常精巧,桥面作十字形,东西长19.6米,宽5米,高出地面1.3米,前后与献殿和圣母殿相接,南北桥面长19.5米,宽3.8米,左右下斜连到沼岸。桥面东西宽广,南北下斜如翼,与地面相平,整个造型犹如一只欲展翅飞舞的大鸟,故称飞梁。桥下的鱼沼宽18.22米,长15.01米,面积为273.48平方米,沼中立有34根小八角形石柱,柱径40厘米,柱高因位置不同分别为276.5厘米、250厘米、189厘米。柱底为覆盆莲瓣式柱础,础高24厘米。柱的上端有卷刹如殿宇之柱,上有普柏枋相互交结,中心石柱上置大斗和十字形华拱承托梁架,四面桥和沼岸相连。桥上置汉白玉栏杆、望柱。</p><p class="ql-block">鱼沼飞梁不仅是一个建筑上的奇迹,也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的重要标志。它的存在证明了古代中国工匠的高超技艺和对美学的独特理解。鱼沼飞梁的设计和建造,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中国古建筑中的瑰宝。</p> <p class="ql-block">松水亭是晋祠苗裔堂东、八角莲池西的一座建筑,其创建年代不详。这座亭子的平面呈长方形,面宽三间,进深两间,拥有卷棚歇山顶的建筑风格。松水亭的前后明间辟有门,两次间及两山面都砌有低矮的槛墙,使得亭子四面通透。亭子的北面环绕着善利泉,南面则有长寿松树提供荫凉。</p><p class="ql-block">“松水”之名取自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富有诗意。松水亭东面明间的两柱上挂有一副木制楹联:“晋水源流汾水曲,荷花世界稻花乡”,这副楹联高度概括了晋祠的地域风光,充满了诗情画意,是晋祠楹联中的上乘之作。</p><p class="ql-block">松水亭不仅是晋祠内的一个重要景点,也是游客休憩和欣赏周围美景的好地方。在夏季的夜晚,坐在亭中可以听到泉水叮咚的声音,走出亭子则可以欣赏到池中的月影,让人感受到一种远离尘世的宁静与美好。</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的对越坊是一处著名的古建筑,属于功德坊,建于明朝万历四年(1576年)。“对越”二字取自《诗经·周颂·清庙》中的“秉文之德,对越在天”,意为报答宣扬祖先的高尚功德。这座牌坊高9.5米,四柱三间三楼,造型精美,雕刻玲珑,瓦顶全部用琉璃覆盖,显得雄壮而富丽。对越坊的前方台基上蹲坐着一对铁狮,铸造工艺极为精美,据初步鉴定为北宋遗物,这对铁狮子为牌坊增添了不少气势,使其显得更加高大壮丽。</p><p class="ql-block">相传对越坊是由明万历年间太原县举人高应元出资修建的。高应元是太原晋祠东庄村人,以书法见长,对父母极为孝顺。据传,高应元的母亲曾患有头疼之症,久治不愈,高应元在晋祠为母焚香祈祷并许愿,如果母亲病愈,他将捐资修祠。后来母亲病愈,高应元便捐资白银三百两,修建了对越坊和钟鼓楼,并亲笔书写了“对越”匾,以此宣扬报答圣母邑姜的神灵庇佑之功,同时也暗喻对父母祖先积德行善的颂扬之意。高应元所书的“对越”二字,笔法整饬遒劲,被誉为晋祠三大名匾之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p><p class="ql-block">对越坊的结构从下往上由三部分基本构件组成:第一部分为立柱,包括12根柱子,其中4根为主体柱,其余为戗柱,以增强稳固性;第二部分为木构架坊身,包括雀替、小额枋、折柱花板、大额枋、平板枋、斗拱等构件;第三部分为屋顶,明间歇山式屋顶高耸,两旁次间屋顶略矮,屋顶脊兽坐镇,满铺灰色布瓦,绿色琉璃减边,整个牌楼造型华丽典雅,极富装饰趣味。</p><p class="ql-block">对越坊不仅是晋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出代表,它以其独特的历史背景、精美的建筑艺术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参观和研究。</p> <p class="ql-block">真趣亭是晋祠难老泉东北的石塘北岸的一个亭子。它建于民国初年,具体是在1916年秋动工兴建,并于1917年秋建成。这个亭子的占地面积为25.7平方米,建筑特点为单檐歇山顶,平面略成长方形,四壁敞空。真趣亭的基址原本是一个石梯口,后来改建成了石洞,上方筑有凉亭。亭子的建造者是当时驻扎在晋祠的国民党旅长黄国梁,他因为发现晋祠宇下饶有真趣,便决定建造此亭。</p><p class="ql-block">真趣亭的命名来源于杨承恩所书的“真趣亭”和“清潭鸟翠”匾额。登临亭中,可以凭栏观赏,尽可体味晋祠幽雅别致的意趣。亭北面明间檐下有匾“真趣亭”,楹柱有联“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南面明间檐下有匾“清潭写翠”,楹柱有柯璜题联“此地饶山中兴趣,到处皆水面文章”。亭东西两面明间迎风板上分别有匾“迓旭”、“挹爽”。这些匾额和楹联增添了真趣亭的文化氛围和审美价值。</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晋祠是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地,其中包含了多处与李世民和武则天相关的碑刻。</p><p class="ql-block">李世民,即唐太宗,他的书法作品《晋祠铭》是晋祠中的宝贵文物。《晋祠铭》全称《晋祠之铭并序》,是唐太宗李世民于646年正月亲自撰文并书写的,这篇铭文共1203字,以行书书写,开创了行书入碑的先河。碑文的主题思想是通过宗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史迹,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政权。《晋祠铭》原碑至今耸立于山西太原晋祠贞观宝翰亭内,保存基本完好,是李世民唯一传世的碑刻,也是一篇融其政治思想、文学书法艺术于一体的旷世之作。</p><p class="ql-block">武则天,作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晋祠留下的是《花严石经》。《花严石经》是武则天时期于太原镌刻的,她亲自为之作序,这部石经是首尾完整的八十卷《大方广佛花严经》方柱型石刻群,镌刻于武周称帝晚期(约700-704年),原藏于古城晋阳西一公里风峪沟风洞之内,1940年移入晋祠保存,现奉圣寺碑廊陈列展出135通《花严石经》。《花严石经》不仅是佛教经典的重要版本,也因其书法艺术价值而备受珍视。</p><p class="ql-block">这两处碑刻不仅是历史的见证,也是书法艺术的宝贵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研究和欣赏。</p> <p class="ql-block">旱柳 </p><p class="ql-block">树龄150年</p> <p class="ql-block">晋文公艺术博物馆位于晋祠公园东南角南湖湖心,是晋祠景区的一部分。晋文公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著名君主晋文公(重耳)而建,他文治武功卓著,是春秋五霸之一。晋文公祠采用了仿汉代高台式祠庙建筑风格,体现了晋祠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p><p class="ql-block">晋文公祠由入口前导区和祠庙祭祀区两部分组成,入口前导区包括阀门、柱梁石桥、百戏楼以及祠前广场,而祠庙区则是高台式建筑群,高台内部局部做空辟为展厅,四周为回廊。晋文公祠在2020年10月9日向游人开放,成为晋祠景区改造新增景点中最大的亮点。</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