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徐明岐</h3><h3 style="text-align: left;">Painted Wood Carving: From the Flying Apsara of Song Dynasty, We Review the Cultural Aesthetics and Historical changes of Buddhist Wood Carving</h3><div style="text-align: right;">By Xu Mingqi</div> <p class="ql-block"> “有金像輦,去地三尺,施寶蓋,四面垂金鈴七寶珠,飛天伎樂,望之雲表”。</p><p class="ql-block"> “飛天”一詞最早見於東魏成書的《洛陽伽藍記》。飛天伎樂跨越千年,是敦煌壁畫和歷代雕塑門類中飛天主題延續時間最長、最具特色的藝術形象。今天,就讓我們走近宋代彩繪木雕《飛天伎樂》中的四組造像,親臨其境,觀其反彈琵琶,擊鼓奏樂,雲裏霧裏,或升騰、或仙舞,解讀古代木雕發展的脈絡與審美情趣。現分述如下,以饗親者:</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宋代彩繪木雕《反彈琵琶》造像</h5> <p class="ql-block"> 1、宋·彩繪木雕《反彈琵琶》造像</p><p class="ql-block"> 高172釐米、寬60釐米。</p> <p class="ql-block"> 舞蹈中,她頭梳高髻,濃妆淡抹,下著長褲,周身彩帶飄佛,一副菩薩裝束;琵琶置於腦後,豐腴的雙臂在斜上方反握而彈,左跨重心向後提起,右腳翹起,姿态或上或下,充滿無限活力。其雙眼微微下垂,神態自若,美若天仙。 </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可以想見,當她的右腳落下,重心前傾,一連串歡快的舞蹈動作,瞬间迸发,或動如脱兔,成缱绻婉转,或袅袅婷婷…她举足旋身,舞姿翩翩,反弹琵琶绝技霎那间的动势展现的淋漓尽致,栩栩如生。她那激烈的快速旋轉,使衆人激動不已,震臂高呼……</p> <p class="ql-block"> 伎樂天伴隨著仙樂翩翩起舞,舉足旋身,接連爆出“惊险”絕技時的霎那間動勢。表現伎樂天神態悠閒雍容、落落大方,手持琵琶、她半裸著上身翩翩翻飛,天衣裙裾如遊龍驚鳳,搖曳生姿;項飾、臂釧和脚環則在飛動中叮噹作響,別饒清韻。 </p> <p class="ql-block"> 舞姿有:懷抱豎彈、揮臂橫彈、昂首斜彈、傾身倒彈、背後反彈,特別是背後反彈琵琶,難度可想而知。 </p> <p class="ql-block"> 此时,譲人很容易聯想到北宋末䄹,汴京城里有一位名妓李師師。她容貌倾城,才華横溢,琴棋書畫样样精通。她曾弹奏一曲《琵琶行》倾倒了无數文人墨客,也成為了中国歷史上最为著名的才女之一。她的才華與琴藝吸引了无數文人墨客的青睐。曾與宋徽宗、苏軾、黄庭堅等名人交游,也留下了許多膾炙入口的詩詞歌赋。</p> <p class="ql-block"> 此對兒宋代彩繪木雕《反彈琵琶》造像,代表了宋代彩繪木雕藝術的最高雕塑水準。其肢體、色彩和舞蹈動作明顯帶有西域少數民族的特點。是唐宋時期對外交往的生動見證。</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宋代彩繪木雕《箜篌天女》造像</h5> <p class="ql-block"> 2、宋·彩繪木雕《箜篌天女》造像</p><p class="ql-block"> 高158釐米、寬61釐米。</p> <p class="ql-block"> 此對兒天女氣韻高潔,眉目清秀,頭梳雙刀高髻,發鬢絲絲再現;頸系項圈飾物,兩手持琴在側,雙臂戴臂釧與手鐲,腰穿綠色肥口短褲,一腿上抬做上升姿勢,另足立於雲間,彩帶隨風飄舞,再現騰雲駕霧,若仙女彈撥飛越天際。</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箜篌,古老的彈撥樂器,它的身上有過百轉千回、盪氣迴腸的歷史故事。</p> <p class="ql-block"> 相傳,上古昆侖山天女所制。天女取西海梧桐之木,照月精華七百年,放至黑海,浸弱水七百年,再由數百只玄鳥,擒五色石打磨七百年,曆兩千七百年,得箜篌十把。後來,三百天女下昆侖,其中一把名為般若的,跟隨天女來到人間,為教授人類禮樂之器,大戰之後,不知所蹤。自此,般若在人間輾轉,已有數千年之久。箜篌是中國古代傳統彈絃樂器又稱撥弦樂器。最初稱“坎侯”或“空侯”,在古代除宮廷樂使用外,在民間也流傳。在古代有臥箜篌、豎箜篌、鳳首箜篌三種形制。從十四世紀後期不再流行,以致慢慢消失,只能在以前的壁畫和浮雕上看到一些箜篌的圖樣。</p> <h5 style="text-align:right;">宋代彩繪木雕《玉笛飞天》造像</h5> <p class="ql-block"> 3、宋·彩繪木雕《玉笛飛天》造像</p><p class="ql-block"> 高160釐米、寬56釐米。</p> <p class="ql-block"> 該對兒宋代彩繪木雕《玉笛飛天》造像,身穿菩薩裝束,設計獨特,構思巧妙,肢體語言極度優美,其身材瘦削,棱角分明,骨感明顯,動感十足;她頭梳雙鳥發式,五官俊俏,身披長巾,雙手握笛,一腿抬至腰間,乘彩雲橫吹奏樂,空中彩雲飄飛,整體形象為典型的北宋飛天。 </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玉笛飛天的由來與唐宋文化圈的開放包容性密切相關。 </p> <p class="ql-block"> 玉笛飛天,作為一種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不僅代表著中國唐代壁畫的巔峰,同時由飛天壁畫這一藝術形式發展為宋代難度極高的圓雕造像,她是大唐文化不斷進步演變的重要象徵。生動地展現了宋代藝術兼收並蓄、不斷創新的特點。 </p> <p class="ql-block"> 敦煌飛天中的吹笛形象,原本發源於印度,但在大唐與世界深度的文化交流中產生了種種變化,比如在唐代的飛天畫中出現淩空吹笛、反彈琵琶等唐代樂舞元素。</p> <p class="ql-block"> 這些變化反映了唐代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是其持續發展的真實寫照,突出表現了對外來文化的吸收、融合與發展。</p> <p class="ql-block"> 此外,玉笛飛天還與佛教文化有著密切的關聯。在佛教中,飛天是幹闥婆和緊那羅的合稱,兩者屬於“樂神”,前者“修樂”,翱翔於空中奏樂獻花;後者“法樂”,為眾神表演樂舞。這種職責使得飛天在壁畫中的形象常常與音樂和舞蹈相關聯,吹笛飛天便是這一文化背景下的產物。 </p> <p class="ql-block"> 總之,玉笛飛天的由來不僅體現了唐代文化的開放性和包容性,也反映了佛教文化在宋代發展為令世人矚目的光輝形象,以及宋代藝術家們對美的追求和對音樂的執著熱愛。 </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宋代彩繪木雕《長鼓天女》造像</h5> <p class="ql-block"> 4、宋·彩繪木雕《長鼓天女》造像</p><p class="ql-block"> 高158釐米、寬61釐米。</p> 此對兒天女體態婀娜柔媚,衣袂飄飄,發鬢高梳,絲絲清晰,眉目傳情,氣韻高潔;上披連領護肩,著大袖襦衣,下配寬口彩褲,腰系禁步,一手舉鼓,另手巧托彩帶,騰雲駕霧,若仙女下凡。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宋代雕塑藝術在技術和藝術表現上達到了高度成熟,展現了雕塑家的精湛技藝。她之所以深入人心,就在於她迷離的眼神,肉感的耳廓,性感的紅唇,仿佛她那有溫度的熱血在周身流淌,觀後使人情不自禁,瞬間破防。</p> <p class="ql-block"> 《長鼓天女》是藏傳佛教中的一位天神,屬於密宗所供奉的十六位供養天女之一,具體來說是東方四天女之一,與其他三位天女(琵琶天女、箜篌天女、玉笛天女)一起,共同構成了東方四天女的完美結合。這些天女在藏傳佛教中扮演著對諸佛負有供養之責的形象角色,象徵著她們有著不同的美好品質和功能。其形態和裝飾反映了豐富的文化背景和宗教意義,是藏傳佛教藝術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首都博物館的佛造像展中,有一組明代的銅鍍金天女像,這些天女像以其優美的姿態和豐富的文化內涵,構成了不可多得的藏傳佛教文化載體,展現出東方美韻和藏傳佛教的藝術魅力。</p> 宋代雕塑藝術的偉大之處在於其精湛的技藝、豐富的題材內容以及深邃的文化內涵,這些因素共同構成了宋代雕塑藝術的獨特魅力和價值。 <h5 style="text-align:right;">北宋·彩繪木雕《飛天四美》</h5> <p class="ql-block"> 大家俗稱“飛天仙女”的這種叫法,原本起源於印度佛教中的天女形象,這些天女在佛教中是諸佛菩薩的侍從,被稱為香音之神或飛天神女。她們以花兒供奉佛陀,佛陀為她們講佛法,並授記她們將在未來修成佛身,名為“妙花兒”。</p> <p class="ql-block"> 飛天女神的形象融合了印度佛教中的幹闥婆與緊那羅的特點,前者是樂神,後者是歌神,她們能歌善舞,負責天宮中的雜事,照顧天人。在佛教講經說法時,飛天女神會淩空飛舞,奏樂散花,表達佛教的莊嚴和美麗。 隨著佛教傳入中國,這些天女的形象也被帶到了敦煌,並在那裏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和變化。</p> <p class="ql-block"> 在中國佛教文化中,飛天成為了藝術的瑰寶與結晶,廣泛出現在書籍、工藝美術作品、雕刻、剪紙、商品包裝、電視廣告等多種藝術形式中,成為中華民族家喻戶曉的藝術形象。敦煌飛天更是將中原文化、印度文化、西域文化等多種文化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了獨特的藝術風格,展現了人類對愛與自由理想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 飛天仙女與佛教的關係緊密相連,她不僅是佛教藝術中的重要元素,更是中國古代雕塑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為了更好的深入研究,提高我國古代木雕文化藝術在全世界的地位和影響,並將予發揚光大。我們按照中國古典木雕藝術的發展脈絡,試圖勾畫出我國古代木雕藝術在各個歷史階段所呈現出的不同文化色彩和基本面貌。</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出土的木雕“鱼”</h5> <p class="ql-block"> 有關木雕製作的記載也散見於我國古代的典籍,古人就有“刳木為舟、剡木為楫、鉉木為弧、錟木為矢”······的記載。在3000年前的殷商時期,木雕裝飾在建築中就已經使用。如河南安陽侯家莊商代墓葬中發現的雕花彩飾鑲嵌野豬牙片的木槨板。</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河姆渡出土木浆</h5> <p class="ql-block"> 商代建築的宮廷、宗廟,也採用了相當一部份木雕裝飾,雕刻技法是較粗的陰線刻紋。人類社會由奴隸制進入到封建社會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煉鐵術的出現,給木雕工藝的發展提供了物質基礎,這時的木雕表現手法由簡單的刻紋發展到立體圓雕。</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1965年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彩漆木雕鳥獸座屏</h5> <p class="ql-block"> 到了春秋戰國,漆器工藝突飛猛進,直至漢代。當然,漆器的成型與木雕工藝密不可分,如湖北江陵楚墓出土的“漆木鹿”、“彩漆木雕鳥獸座屏”、“木雕雙鳳漆座屏”都說明當時的木雕不僅在主體造型上美觀大方,而且在裝飾範圍、表現形式、雕刻技藝諸方面都有很大的發展,鏤雕、斜刀平雕等技法也廣泛應用。</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到了秦漢時期,封建制度已經完善,社會政治、經濟、科學、文化都有所發展,木器製作也逐漸形成規模,官府還設立專門機構對木材運輸等方面進行統一管理。這些現象促進木雕工藝迅速發展,作品數量不斷增多。</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長沙馬王堆出土的木俑</h5> <p class="ql-block"> 秦漢時期實行厚葬的習俗,也給木雕工藝帶來了空前繁榮。如今能見到隨葬木俑形式十分豐富,有犁田、收割、掃地、打雜、馬戲、奏樂、乳母等形象,長沙馬王堆一號西漢墓出土的木俑有160多件,甘肅武威、廣州龍生崗漢墓中出土的木雕人物俑、動物俑、木梳、木瑟、木船等生活、生產用品,造型生動傳神,富有生活氣息。</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西漢彩繪木雕人物俑</h5> <p class="ql-block"> 南北朝重要的特點是佛教藝術隨著文化和商業的交流傳入中國,這在很大程度上促進了木雕工藝的發展,最突出的是天監年間(502-519年)梁武帝大興佛寺,特別在江南一帶耗費鉅資,廣建寺院,大大地促進了建築裝飾木雕從內容到形式的轉變。佛教雕刻方面有拼木雕刻、獨木雕刻,規模極大,已注重精雕細刻。河北承德普寧寺大乘之閣中的一尊木雕觀音,被稱為世界最大的木雕像,佛像高22.28米、腰圍15米、重110噸、有42只手印、45只慧眼。南朝著名雕刻家戴逵在會稽以整棵樹雕成一尊一丈六尺高的“無量壽佛”,是木雕佛像的先例。</p> <h5 style="text-align:right;">河北承德普宁寺千手观音,世界最大的木雕像</h5> <p class="ql-block"> 隋唐時代,政治相對穩定、經濟繁榮、國力上升,是文化和藝術的鼎盛黃金時代。當權者大肆修建宮殿和寺廟,在題材上擴大了佛教藝術的內容,宗教題材中更滲透了現實的氣息,藝術上趨向真實感。</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一千餘年間的敦煌飛天由於朝代的更替,中西文化的頻繁交流等變化,姿態意境、風格情趣都在不斷地變化。</p> <p class="ql-block"> 如敦煌飛天的鼎盛時期,即整個唐代,敦煌飛天形象達到了最完美的階段,是完全中國化的飛天。唐代大詩人李白詠贊敦煌飛天仙女詩:“素手把芙蓉,虛步躡太空。霓裳曳廣帶,飄浮升天行”。</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敦煌263窟北魏壁畫飛天</h5> <p class="ql-block"> 唐代佛教木雕中,力士形象塑造精湛洗煉,表現得剛柔相濟,肌肉誇張得體。此時的建築裝飾木雕華麗渾雄,雍容典雅,顯示了盛唐時期繁榮昌盛的景象,我們可以在五臺山的南禪寺、佛光寺看到當時建築木雕瑰麗華美的風格和精湛的雕技。</p> 天宫伎乐飛天(隋 莫高窟390窟) <p class="ql-block"> 唐代的木偶戲,也是當時木雕藝人盡情發揮的空間,特別是五代,木雕藝術品的造型,由於在隋唐藝術的影響之後,工藝技法帶有極濃厚的唐代風格。在出土的木俑中最具代表的要數新疆吐魯番阿絲塔拉古墓殘存的盛唐遺風的彩繪木俑。又如江蘇蔡莊五代墓發掘了一批著衣木俑,不僅造型完美,而且更注重神態、服飾的美,他使木雕藝術在人體表現上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除此之外,這一時期的木雕廣泛應用在生活用具上,如雕花木器件、木座、木床、木制樂器、木花幾和木案等,所刻的圖案有木龍、鳳、蕙草、雲紋、纏枝牡丹等。所用木材種類也多,其中不乏名貴木材,如紫檀木、黃楊木、沉香木等。</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新疆吐鲁番阿丝塔拉古墓出土的彩繪木俑</h5> <p class="ql-block"> 宋代是一個偉大的時代,全能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歷經千年也難於超過。</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宋代木雕在前朝基礎上得到普及、提高,由於宋代的海運和商業十分發達,許多城鎮出現了集市貿易,手工業作坊得到擴大,以致一般碩學善畫之士都能動刀創制。木雕藝術便由此而興,所以宋代既有數米高度的佛教造像,也有小件木雕廣泛流行,遺存較多,雖然作品尺寸不大,但造型別致、形象生動、秀美典雅,浸透著文詩韻味。北宋聞名的“技藝夫人”嚴氏能用檀香木雕刻五百羅漢及其侍從弟子,這些人物表情細膩、相貌各異、十分傳神。歷代木雕工藝始終與建築裝飾相伴而行,共同創造了木雕藝術的輝煌歷史。</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北宋·彩繪木雕《自在观音菩萨像》</h5> <p class="ql-block"> 元、明、清是中國封建社會的晚期,經過歷史的變遷,木雕也經歷了較大的磨難。由於元代統治者對人們的宗教信仰持一種比較開放和“實用”的態度,對佛教的信奉相對減弱,大型的木雕造像不再出現,但中小型的寺廟隨處可見。</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的木雕藝術依附於建築,較多的體現在建築藝術之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山西丁村民居、皖南宏村民居、江西景德鎮地區的民居雕刻,木雕多用於梁、柱、斗拱、飛簷、欄杆、門楣、匾額等,表現形式多樣,有圓雕、浮雕、透雕,題材內容有人物、動物、靜物等,藝術手法有的偏向寫實、有的極其誇張。</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山西丁村民居門楼</h5> <p class="ql-block"> 這一時期的明代傢俱,以設計簡潔明快、線條流暢、刻工嫺熟而聞名於世,形成獨特的明式風格。隨著社會的發展和政治、經濟、倫理、信仰以及風俗等因素的影響,傳統建築木雕到明清時期達到了鼎盛。</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明代藻井</h5> <p class="ql-block"> 明清兩代距今並不遙遠,留存下來的可顯示建築木雕成就的載體有很多。如北京故宮建築群、明十三陵、清東西陵等皇家陵寢建築,福建泉州開元寺、安徽亳縣關帝廟戲樓、上海城隍廟內園戲樓、河南社旗的山陝會館等。</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正定大佛寺木构建筑群</h5> <p class="ql-block"> 晚清時期的木雕工藝品雖說在建築構件裝飾和木制傢俱裝飾方面成績斐然,但小件木雕實用品和欣賞品更是豐富多彩。</p><p class="ql-block"><br></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正定《木塔》</h5> <p class="ql-block"> 尤其是清代有被俗稱為“小器件”的小型木雕工藝品,有小玩具、小擺設和文房案頭的小品雕刻,如筆筒、硯臺盒、筆架、臂閣以及各種精美繁複的飾物,可謂是品類多樣,美不勝收。</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明代以后的徽州版畫</h5> <p class="ql-block"> 明代嘉靖以後出現的徽州版畫,也是這一時期木雕藝術重要的表現形式。晚清至建國前,木雕藝術仍然在建築裝飾上結合的比較多。</p><p class="ql-block"> </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在這段歷史時期中,木雕題材已多見於生活風俗、神話故事,諸如喜慶有餘、五穀豐登、龍鳳呈祥、平安如意、松鶴延年等民間喜聞樂見的內容。其雕工也日趨精美,以前統稱為木雕的工藝,此時已形成了不同的分類,出現了白木雕、紅木雕、龍眼木雕、黃楊木雕、金漆木雕等諸多木雕門類,在雕工技藝上也出現分宗立派。</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北宋·彩繪木雕《不动明王》</h5> <p class="ql-block"> 綜上所述, 關於宋代彩繪木雕造像之美的討論,國內外絕大多數文化學者一致認為,對我國美術史應當有計畫的進行重新定位。新中國成立之初,全國成立了八大美術學院和從中央到地方各個階層的美術管理和研究機構,有一些權威人士則認為: “中國的佛教造像藝術,到了宋代已經開始走向了衰落”……。</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局部)</h5> <p class="ql-block"> 為什麼呢?宋代時期確實開鑿石窟有了明顯衰微,金銅佛造像數目也逐漸減少,但佛造像卻以另一種嶄新的面貌和形式在全國大江南北遍地生根開花,此時木雕造像大放異彩,錦上添花更上一層樓。試問,這怎麼能說是開始衰落呢?究其原因,開鑿石窟或鑄造金銅造像,太勞民傷財,不如木雕造像經濟實惠,前景遠大,發展更快。無論在任何環境之下,很容易加大寺院的建築規模和增加佛教造像的數量。</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正定大佛寺转轮藏经阁</h5> <p class="ql-block"> 宋金元時期,上等的雕塑皆為木雕,她披麻加灰,刷塗底料,染色敷彩,嵌石貼金,工藝繁縟,以顯尊貴。</p> <h5 style="text-align: right;">五台山——世界佛教圣地</h5> <p class="ql-block"> 如今,宋代彩繪木雕《伎樂飛天》造像與大型高規格且精緻的彩繪木雕觀音菩薩造像,備受景仰,其數量在全世界有案可查,有的僅剩不到幾十尊,有的僅剩數尊或孤例。故留存至今的宋金元時期木雕觀音,其珍貴程度及數量令人堪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