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哪部典籍能够冠绝古今,涵盖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知识文化和思想财富,那么一定非《永乐大典》莫属;如果说,中国历史上有哪部巨著可以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符号,成为世界文化宝库中最璀璨的明珠,那么一定非《永乐大典》莫属。</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帝朱棣一生最大的心结也许都在于“靖难之役”,当镇守边关的燕王朱棣以老皇子、新皇叔的身份发动兵变夺取皇位之后,他几乎倾尽一生的努力想要摘下“篡逆”的帽子。无论是亲率大军数次北伐,还是派遣郑和七下西洋,都是在向世人证明,雄才大略的自己才是那个最适合驾驭强大帝国的永乐大帝。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曾经想修篆一部“编辑经史百家之言为《类要》”的典籍,但种种原因未能编成。朱棣登位不久,就决心编修一部包罗万象的恢弘巨著来彰显国力、造福万代。</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乐元年,明成祖朱棣颁布诏令:“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毋厌浩繁”,命令有“天下第一才子”美誉的文渊阁侍读学士解缙负责编修。解缙召集147名饱学之士遍搜古籍、日以继夜,一年之后文稿初成,朱棣听闻非常高兴,将此书命名为《文献大成》。可当他翻阅书稿时却大为不满,认为这部书尽管所录典籍甚多,但和自己心中那部冠绝古今的恢宏巨著、图书总集相比还是遗漏太多,充其量只能算作一部纲要汇总而已。</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乐三年,朱棣下令成立了以姚广孝、解缙、郑赐等人为监修的编纂机构。据《春明梦余录》记载:总裁官3人、副总裁官25人、纂修官347人、催纂官5人、编写332人,共计2196人,所有参与编纂者均是当时饱学名士,可谓“天下文艺之英,济济乎咸集于京师”。编纂团队遵照朱棣诏令征集天下书籍,其范围之广不仅囊括大明境内各种子史典籍,包括周边诸多朝贡国家甚至西域、南洋等地,征集文献数量极为惊人。搜集来的文献典籍按照先分类、后编纂的原则由专人进行归类整理。永乐大帝为了保证编纂速度和成书质量,还亲自过问编纂细节,制定了极为详细的编纂标准,要求统一使用清秀、规范的馆阁体进行书写,确保字体整齐统一;对古籍、史书的校勘也要求学者们力求准确严谨;为了保证词汇、语法的统一,还明确了字形、笔画、词语用法及音韵、标点符号等方面的规范;还根据内容划分类目进行索引,既保证了整体性和连贯性,也保证了准确性和权威性。整个编纂过程,所有的典籍全部使用手工抄写而成,且不得有一词一字的错误,其精细程度和难度超乎想象。编纂团队坚持“一字不易,悉照原著”的原则,将历史原著整部、整段地分别编入,保持了典籍的真实风貌。在大明王朝不计成本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支持下,在编纂团队日以继夜、不辞辛劳的努力下,永乐五年,这部伟大的典籍终于定稿,永乐六年冬天所有典籍才彻底清抄完毕。朱棣看到文稿后非常满意,亲自为典籍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这部鸿篇巨著共计22877卷,分装11095册,约3亿7千万字,收录了从殷商至明初的各种文献典籍、经史子集、正史别史、律法诏令、古今注疏、百家子书、诗文词话、礼仪法度、戏剧小说、舞蹈艺术、山川地理、风俗人情、兵法军事、奇闻轶事、方士巫术等方面的知识,是一部涵盖了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内容的中国古代典籍之大成,也是当时最准确、最权威、最详实、最全面的百科全书。</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一经问世便成为国之瑰宝,因其规模过于宏大以至于当时的技术条件无法完成刊印,修篆完成后唯一的文本便被收藏于南京皇宫之中。永乐十九年,朱棣迁都北京,出于对《永乐大典》的高度重视,便挑选一部分书稿带到北京,其余的依然收藏于南京文渊阁,直到正统六年,才将书稿全部运送到紫禁城文楼中。</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明朝的这些奇葩皇帝虽然兴趣奇特、爱好广泛,但真正热爱读书的却寥寥无几,所以大多数时间内《永乐大典》都被束之高阁,鲜少有人问津。唯嘉靖帝对《永乐大典》情有独钟,案头常放置十余册以供翻阅。嘉靖三十六年,紫禁城三大殿失火,火势蔓延至文楼附近,据《明实录》记载:嘉靖帝闻听心急如焚,一夜之间连下四道圣旨督促抢救大典文稿,所幸抢救及时,大典得以幸免于难。大火过后,嘉靖帝考虑到大典文稿仅有一套,一旦损毁恐追悔莫及,于是令大学士徐阶、高拱担纲重录《永乐大典》。</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靖四十一年,在周密的筹划之下重录工程开始启动。礼部、吏部在全国甄选109名书法精湛的人士进行抄录,内府御用监、顺天府、惜薪司、光禄寺、翰林院等机构全力支持。抄录人员每天领取《永乐大典》进行抄写,“如遇差错,发与另写,不拘一次二次,只算一页”。所有抄录内容均为标准馆阁体,整齐娟秀毫无涂改,与原正本装帧、字体、大小、插图、版式完全一致。重录完备后注明重录总校官、分校官、书写官及圈点人姓名,如有混报怠工者,各级官员一并受罚,直到隆庆元年,《永乐大典》耗时六年重录完毕。但自从嘉靖副本完成后,《永乐大典》正本便销声匿迹,再也没有出现在史书里。据说,明末李自成曾经攻入紫荆城并焚烧宫殿,《永乐大典》是否在战火中化为灰烬,史书上语焉不详,正本的去向成为千古谜题,嘉靖版也就成了存世的孤本。</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嘉靖孤本《永乐大典》自满清入关后一直保存在翰林院成为清廷的镇宫之宝。咸丰十年,英法联军入侵北京,部分大典毁于战火,也有部分被英法强盗掳走流失海外;英法联军退去之后,一些腐朽的清廷官员竟然开始倒卖残卷,导致《永乐大典》遭受到巨大的流失。光绪元年时,存本已不足5000册,光绪二十年时竟只剩800余册,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残存的《永乐大典》再遭浩劫,300多册被当场烧毁,清朝灭亡时,翰林院中存本仅剩60余册,令人痛心疾首。有爱国华侨曾在海外高价回购《永乐大典》残卷,一册的价格就高达3200万元……</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永乐大典》的修篆已经600多年,其流散、损毁的历史也有200多年,这部旷世恢弘的巨典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宏大的典籍,是中国古典的集大成者,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为齐全的百科全书。清朝乾隆年间修订《四库全书》时,编撰官员看到嘉靖版本的部分书稿便惊呼为“宇宙之鸿宝”;英国学者看到英法联军抢走的部分文本,便断定其为“世界上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足见其内容之震撼。这部“一册通古今”的巨著,如果能够全本流传至今,其文化价值不可估量!</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一部《永乐大典》凝聚了中国古代典籍的精华,寄托了中国人对太平盛世的理想,见证了大明帝国的辉煌,也历经了几百年的兴衰沧桑。赓续华夏文脉,继承文化遗产,汇聚民族智慧,振奋民族精神,从历史典籍中总结得失、汲取力量,让中华文化瑰宝在世界舞台上发热发光,让中国声音在世界范围内轰鸣回响。也许,这就是《永乐大典》所传达的永恒价值,这就是这部巨著给我们的宝贵启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