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

苗建英

<p class="ql-block">  在母亲节这段日子里,各个媒体纷纷传播、赞颂着母亲的伟大,借此时机我也想追忆一下我的母亲。</p><p class="ql-block"> 我的母亲生于1918年7月,2003年9月去世。历尽世纪沧桑,目睹时代变革,她同千万个中国劳动妇女一样,勤劳朴实善良坚韧,用她那瘦弱的身躯撑起一个个不屈的家庭。</p><p class="ql-block"> 母亲一生生育了十个孩子,成活下来的有我们六个,一个哥哥四个姐姐,我是家里的老幺,生我那年母亲已经43岁了,当时大姐、哥哥都已经结婚了。在我记忆里的母亲一直是忙忙碌碌,匆匆忙忙的状态,从家里到田间,从炕头到锅头,全家人的衣食住行,没有一样是不经她手的。她勤俭持家,统筹兼顾,砥砺前行,平稳度过一次次国灾家难,哺育我们健康成长。</p><p class="ql-block"> 其实母亲小时候相对于同龄人是比较幸福的。她出生在邢台县南高村,她有兄妹六个,三男三女,我不清楚在她几岁的时候,她父母将她过继到苗王庄这个远房亲戚家,这家无儿无女,拿我母亲当亲闺女一样宝贝着养。</p><p class="ql-block"> 这点单从我母亲裹脚这件事上就能说明。母亲年幼时跟着姥爷姥姥居住在石家庄,姥爷在一家中医正骨馆打工,当时民国解放运动在大城市兴起,男人剪掉辫子,女人放开缠足,石家庄作为一个不大的城市对运动也就是偶遇风声,学医的姥爷深知裹足对女孩子的伤害有多大,于是就不建议给我母亲缠足,致使后来回到家乡后被妈妈的婶子大娘嘲笑,在她奶奶的强力施压下,象征性地裹了几天。姥姥除了教妈妈学些女工外,什么都不让她做,家里的粗活重活都是姥姥自己做,反而是每当姥爷饭前小酌几杯时都让妈妈陪着,有一次姥爷想测试一下妈妈的酒量,故意让妈妈多喝几杯,看着喝的差不多了,姥爷说:“闺女,去看看你妈把饭做好了没有?”随即妈妈就东倒西歪地走向厨房,逗的姥爷姥姥一阵开怀嬉笑。就是这样妈妈是被她的养父母宠着长大的。 </p><p class="ql-block"> 姥爷打工的那家老板,为人和善,医术精湛,但他的儿子不务正业,游手好闲,对医馆的事从不上心。姥爷勤奋好学忠厚善良,深得老板赏识。老板看到自己的儿子承业无望,就将他祖传的一身接骨技术传教给了我姥爷。</p><p class="ql-block"> 几年过去,姥爷给他的师父师娘养老送终后,带着妻女回到家乡,开办了自己的正骨诊所。据母亲讲,当时姥爷的医术精湛,闻名遐迩,而且姥爷自己配制的镇痛药相当厉害,只要在患处涂抹,立马就能消除疼痛。曾经有一名山里的农户,两次受伤骨折,都是姥爷救治的,他为了感激姥爷的救命之恩,在姥爷过世后亲自为姥爷刻碑立传。</p><p class="ql-block"> 姥爷不但治病救人,悬壶济世,而且善念众生,遇到家境特别困难的病患免费救治的时有发生,尽力为远道而来的病患提供食宿方便,有的是赶车来的,姥姥不仅为病患家属服务,还要为牲口提供饲料,为此,在医馆给姥爷打下手的堂舅心生嫌弃,更不愿学习姥爷的正骨技术,可惜了姥爷的一手好手艺后继无人。妈妈在姥爷的熏陶下只学会了推腰,在我的记忆里,乡邻们谁的腰部扭伤疼痛了,都是找妈妈推纳。</p><p class="ql-block"> 结婚是每一个女人命运的转折点。爷爷家跟姥爷家是同村的,相互知根知底,家里开了一间小小的中药铺,几亩薄田勉强度日。父亲读过几年私塾,聪睿可靠,品行端正,姥爷对其非常满意。大姐和哥哥的出生更是给这个家庭带来欢乐,姐弟俩经常跑到姥爷家找好吃的打牙祭,姥爷时不时接济一下母亲,生活平平和和还算过得去。可是天有不测风云,任何一个普通的家庭是经不起折腾的。</p><p class="ql-block"> 大概是1943年,我的大奶奶(爷爷的嫂子)突然病逝,丢下三个孩子,最大的姑姑十一岁,最小的叔叔一周半,当时哥哥只有两周岁,爷爷奶奶的身体不太好,家庭的重担全部压在父母身上。为了一家子的生计,白天到地里干农活,晚上给全家缝补衣裳,没日没夜的劳作。</p><p class="ql-block"> 当时的土地贫瘠,生产方式落后,春耕夏播秋收,大多数庄户人家靠人力,个别少富足点的农户家里养头牛,能抵挡好几个壮劳力。我们家老的老小的小,生活煞是艰难。国家的动荡和自然灾害的加持,老百姓的生活更是苦不堪言。经历了日本人的烧杀抢掠,蝗虫的肆虐,旱涝冰霜的天然之灾,几度使这个家庭濒临绝境,就这样父母带领全家闯过了一关又一关。</p><p class="ql-block"> 几千年留下来的重男轻女的观念同样影响着父母思想,到了上学年龄的叔叔和哥哥都如期漫进了学堂,小姑和大姐被迫辍学,每日起早贪黑的砍草捡柴,为家里日常烧火做饭提供燃料,懂事的东增叔总是主动帮衬着父母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多年以后,每当大姐看到考学被安排工作的妹妹们,一直为自己的文盲抱憾终身。</p><p class="ql-block"> 俗语说长嫂比母,妈妈用她那无私的爱,善待着爸爸的堂弟堂妹们,她总是起的最早,睡得最晚,吃的最赖,把最好的留给体弱的爷爷奶奶和年幼的孩子。厚德载物,妈妈的榜样,给这个家庭树立了一股正气,妈妈的品行赢得了全家人的爱戴和尊重,姑姑和叔叔都拿这个嫂子当亲娘一样对待,直到成家后也时刻惦念他们的长兄嫂,每年大年初一,他们首先端着刚出锅的饺子来给兄嫂拜年。家里的大事小情都要找兄嫂商量。东增叔在邯郸工作,每次回老家都要给妈妈留些钱财,以尽赤子之心。</p><p class="ql-block"> 国难出良将,家贫出孝子。在这个家长大的姑姑叔叔哥哥姐姐,个个都是德才兼备,顶呱呱的棒,</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