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在冀北塞外有一座名叫皇姑屯的小镇,虽然这个小镇的建城历史遥远悠久,曾经是六朝州城之地,历代繁华。但在明代洪武皇帝一声令下,迁民毁城,后来成为荒凉无人居住的和蒙古族牧民的游牧地。直到清军入关,八旗子弟到关外跑马占圈,才逐渐开始有了人烟。特别是清顺治皇帝的妹子固伦淑慧公主下嫁蒙古巴林郡王色奔腾后,把当地500顷地作陪嫁的姻粉地,及康熙皇帝实施北巡和木兰秋狝,在此地建立博罗河屯行宫后,这里开始逐渐被俗称为“皇姑屯”。乾隆元年(1736)成立四旗厅,下辖凤山、大阁儿、郭家屯、皇姑屯四个巡检司,此后这个小镇即被正式定名为皇姑屯。到清末1909年奏议重新建县,始称隆化,但当时的县府设在唐三营木兰秋狝总管衙门府。1915年第四任隆化县知事罗则逖将县城搬至皇姑屯,此后小镇转称为隆化。皇姑屯(隆化)小镇坐落在两山之间的山间盆地上,东为兴隆岭,西山为苔山。伊逊河从西北沿苔山东面脚下曲流向南,在山嘴村南与从苔山后蜿蜒流来的译码图河在此汇合,再经头道营、二道营拐向东,经庙山穿过超梁沟破火山口盆地,入伊逊河峡谷拐向西,再经茅茨路西南流向滦平县。</p><p class="ql-block">新中国建立前,皇姑屯向西奔太平庄、郭家屯、步古沟等地,都必过伊逊河。河的上下游没有一座桥,行人车马只有涉水过河。夏季设几个渡口,也没有船,也只能涉水趟渡。冬季在渡口处借助冰封大部分河面,搭座简易桥,供行人车马通行,但由于桥比较简易,冰面复杂,车马通过时,时常发生事故,甚至人员伤亡。</p><p class="ql-block">那时,可趟渡伊逊河的地方有三处,一是北旱河口处,即现在苔山老桥的地点;二是阿拉营西沟口处;三是山嘴村北处。1952年我上小学时,班上有几个来自西山村和山咀村的学生,每天上学都得有家长背着这些同学过河,再步行到学校,早晚接送,学生和家长都非常辛苦。如逢大雨天,河水上涨,就得传话请假逃课。</p><p class="ql-block">1956年国家社会主义工商业改造和农村农业合作化完成之后,隆化县委县政府为改变通往县西部山区的交通状况,决定在北旱河口渡口处修一座大型木桥。经过一年多的施工和修建,一座五孔桥面桥柱全木质大桥建成了,并命名为“苔山大桥”。苔山大桥于1958年4月份正式通车,大桥通车后全县沸腾,参观大桥的人络绎不绝,皇姑屯小镇的人们更是引以为自豪,茶余饭后时常独自或结伴漫步桥上,观赏苔山和伊逊河美景。可不幸的是,在当年八月份,一场伊逊河大水中,漂亮的全木大桥被大水摧毁了两孔,成为了残桥。该桥1959年开始补修,1960年6月份竣工,竣工的大桥木桥柱前加修了护桥柱的石坝堆,桥头两边加修了护堤坝。从此,皇姑屯(隆化县城)通往西川各地,变得畅通无阻。</p><p class="ql-block">到上世纪七十年代,木质大桥的桥柱因常年泡在水里,逐渐腐朽,大桥又变成了危桥。开始时,对过往的车辆限重通过,不久任何车辆都被限制通过,只能行人通过了,给通往西川交通造成严重阻碍。在此情况下,县委县政府决定改建苔山大桥,建一座永久性全钢筋混凝土大桥。大桥建成通车后,大大的改善了皇姑屯(隆化县城)通往西川隆化各地的交通条件。1995年,韩郭线升级为省道,并进行改扩建,新修了西山大桥,作为韩郭线跨伊逊河的主桥。苔山大桥从此失去了跨伊逊河连接主要交通要道的地位。省道韩郭线从西山大桥越过伊逊河,直达郭家屯和西川各地,使隆化通往西川各地交通更加便利,并有力的繁荣了沿途各地的经济。</p><p class="ql-block">2015年,苔山大桥遇到了再次重新改建的机会,大桥被改建为8孔、20米预应力钢筋混凝土梁桥。呈东西走向,桥长166.08米,宽13.0米,高5.4米。荷载汽车等级为公路-I级。成为通往煤窑新建小区和苔山公园的跨伊逊河桥。</p><p class="ql-block">随着隆化县改革开放的进程加快,隆化经济飞速的发展,伊逊河上建桥的速度也步入了建设的新篇章。从2015年起,跨伊逊河的桥像雨后春笋一般加快了建设步伐,至2024年,现皇姑屯(隆化县城)通往隆化县西部太平庄、郭家屯、步古沟等地的跨伊逊河的大桥,已建有七座,每座桥都各具特色,像一道道彩虹飞挂在伊逊河上。</p><p class="ql-block">新中国成立后至今,伊逊河上,一座座横跨伊逊河的大桥拔地而起。从简易桥到木桥,再由木桥到预应力钢筋水泥混凝土桥;从一座到七座。一座座跨伊逊河大桥,是皇姑屯小镇的一道道成长的标线。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桥不再是简单的交通基础设施,而是赋予了整个皇姑屯小镇的更多的历史蕴含。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为解决民生之需,到改革开放助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再到如今奔向乡村振兴共同富裕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新征程,皇姑屯(隆化县城)小镇的桥,将成为贫困山区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精彩标志。</p><p class="ql-block">如果说从北向南延城而过的伊逊河,是皇姑屯小镇生态环境的血脉,那一座又一座横跨伊逊河上的大桥,便是滋养皇姑屯小镇经济发展的血管。各姿各态如彩虹飞架在伊逊河上的七座桥梁,既是一条条连接交通的生命线,也是一条条增进民生福祉的连接线。伊水托兰的伊逊河水好似流动的时光,从桥下奔流南下而过,而七座彩虹般的大桥恬静地留居在皇姑屯小镇居民的生活里,成为美好生活的象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者闲草</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