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辉时代”—普拉多博物馆中的西班牙往事

草鸣

<p class="ql-block">  埃尔 •格列柯、提香、苏巴朗、委拉斯开兹、里贝拉、鲁本斯、牟利罗、门斯、戈雅、福图尼、索罗拉……本次展览通过这些伟大艺术家的代表性杰作,向观众展示了普拉多博物馆丰富而多样的馆藏。借由69幅精选画作(我没有全部拍录),观众将领略自16世纪至20世纪(对应中国明清时期)这五百年间西班牙历史的重要篇章和欧洲艺术发展的关键历程。</p><p class="ql-block"> 展览以时间为主要线索,始于查理五世时期,终于20世纪初。开篇设有两个展区,呈现了普拉多博物馆珍藏的部分重要肖像画,包括费利佩二世、费利佩四世、卡洛斯四世等君主以及贵族和资产阶级人物的肖像。另一展区陈列了一系列描绘庆典和娱乐活动场景的画作,观众能够由此一窥西班牙王权统治下的历史和社会变迁。</p><p class="ql-block"> 展览的其他部分则聚焦普拉多馆藏中的核心绘画体裁,它们不仅使普拉多有别于其他世界顶尖博物馆而独具魅力,更展现了西班牙绘画的特质,如俳优画和宗教画便是其中典范。</p><p class="ql-block"> 人体画展区令人想起普拉多历史中一处独享的展厅,许多此类名作曾秘藏其间数十年。静物画展区则全面呈现了该体裁在西班牙和佛兰德斯地区的演变。</p> <p class="ql-block">👇展厅入口。</p> <p class="ql-block">👇普拉多的《蒙娜丽莎》展厅。</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达·芬奇旷世杰作的“姐妹篇”:普拉多的《蒙娜丽莎》</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普拉多的《蒙娜丽莎》的局部。</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迭戈·委拉斯开兹,是在这次画展上第一次认识。他是西班牙乃至绘画史上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活跃于西班牙黄金时代。他以卓越的肖像画和对光影的巧妙运用而闻名,作品风格兼具现实主义和巴洛克艺术的特征。其<span style="font-size:18px;">技艺精湛且充满独创性的绘画,深刻地改变了西班牙艺术在欧洲乃至世界艺术史中的地位,他在近现代艺术领域中尤其受到追捧。法国现代主义先驱爱德华·马奈曾称之为“画家的画家”;19至20世纪之交最杰出的美国肖像画家约翰·辛格·萨金特为了研习普拉多博物馆中他的作品一度特地来到马德里,其名作《博伊特的女儿们》便是以《宫娥》为灵感创作而成;西班牙超现实主义大师萨尔瓦多·达利更是对他十分崇拜,曾多次以委拉斯开兹本人的形象或其作品中的人物为原型进行二次创作。</span></p><p class="ql-block"> 委拉斯开兹也是最能够代表普拉多博物馆的艺术家。他的代表作《宫娥》为西班牙国宝,更被一些学者誉为艺术史上最伟大的作品。这幅作品崇高的地位使它被西班牙政府规定永久不可出境。</p><p class="ql-block"> 本次展览呈现了他2幅截然不同的肖像画、1幅工作室的风景画(未拍录),以及1幅来自其追随者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穿猎装的费利佩四世》约1632-163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1599,塞维利亚-1660,马德里)</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委拉斯开兹的代表作,在这里他展示了使用有限色彩范围的高超技艺。虽然画面以落色为主,但他巧妙地突出了背景中的人物,并用浅色调显示最具表现力的部分——脸部、手套和狗。此外,他还展示了自己最出色的技法——当观者远离画作时,会发现人物的形象显得立体丰满。</p><p class="ql-block">狩猎不仅是贵族教育的一部分,强身健体,更是锻炼耐心、狡黠和审慎等权力行使所需美德的方式,同时也与战争息息相关。因此,西班牙国王常被描绘为猎人的形象,这件作品更是开启了此类画作的先河。</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俳优卡拉巴西亚斯〉约163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迭戈 •委拉斯开玆(1599,塞维利亚-1660,马德里)</p><p class="ql-block">这是委拉斯开兹最著名、也是最“激进”的一件俳优画。1895年,现代艺术巨星巴勃罗·毕加索在首次造访普拉多博物馆时,也临摹过这幅作品。</p><p class="ql-block">委拉斯开兹以俯视的角度,描绘了一个蹲坐着微笑的俳优。他<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这幅画中运用了他最为娴熟的肖像绘画技巧,</span>对空间<span style="font-size:18px;">和头部的进行了轻微虛化——</span>如同相机失焦的一瞬。作品还包含象征性的符号,如人物身旁的葫芦和前景中的葡萄酒杯,分别指代“愚钝”和非理性的精神状态。</p><p class="ql-block">俳优是专门取悦国王和贵族的人物,常常带有一些身体缺陷。普拉多博物馆的收藏是展现17世纪对此类人物浓厚兴趣的绝佳例证,因为这些人物给了画家更多自由描绘的空间。这可以从俳优的微笑和不同寻常的姿势中看出。而贵族和王室肖像画<span style="font-size:18px;">有着约定俗成的范式,这样“有失体面”的表现方式</span>是绝不允许的,<span style="font-size:18px;">在当时,俳优肖像画则赋予了画家更多自由描绘的空间。</span></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侏儒和狗》约164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迭戈•委拉斯开兹的追随者 (1599,塞维利亚-1660,马德里)</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彰显了委拉斯开兹对马德里画家们的深远影响。他的追随者能娴熟地模仿其技法来创造空间深度,尤其是通过对阴影的巧妙运用,正如这幅画作所示。作品中狗的体型与画中人的矮小身材形成对比,反映出大多数宫廷俳优都存在某种身体缺陷。此外,他的华丽服饰,在西班牙巴洛克绘画的男性服装中显得尤为独特。</p> <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大名鼎鼎的弗朗西斯科·德·戈雅,<span style="font-size:18px;">是本次展览中作品数量最多的艺术家——共计呈现了8幅(我没有全拍录)其不同时期的亲笔之作。它们在尺幅、主题、绘画风格上都展现了多元的特征。他</span>不仅是浪漫主义的领军人物,<span style="font-size:18px;">也象征着现代艺术的开端,</span>他漫长而丰富的创作生涯更汇成了西班牙一个时代的缩影。戈雅的一生横跨18至19世纪,经历了多次王权更迭。波澜壮阔的局势造就了他多样且极富深度的创作。其早期作品主要围绕宫廷与世俗生活等主题,延续了洛可可时期明快鲜亮的绘画风格;他于中年创作的著名讽刺画系列《奇想集》通过黑色幽默,犀利地批判了当时社会的诸多荒诞与愚昧;而他生涯末期最为震撼的“黑色绘画”系列,则对人性中的阴暗面进行了赤裸且深刻的诠释。</p><p class="ql-block"> 作为将现代性引入西班牙绘画的关键人物,戈雅在欧洲画坛中举足轻重,为后世的艺术家们提供了无限灵感。今天,他被认为是欧洲最后一位古典大师,同时也是现代艺术的先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阳伞》1777年,布面油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span>非朗西斯科 •德 • 戈雅-卢西恩特斯 (1746,萨拉戈萨省丰德托多斯市-1828,波尔多)</p><p class="ql-block">戈雅于1775年来到马德里,当时的首席宫廷画师为来自德国的画家安东·拉斐尔·门斯,他也是圣巴巴拉皇家挂毯厂的艺术总监。在门斯的牵线与指导下,戈雅开始承接挂毯厂的委任,这也标志着他在西班牙宫廷的事业正式起步。本单元中年代最早的挂毯画稿,同时也是本次展览的一大重点作品,它完美地融汇了戈雅这一时期标志性的优雅风格。</p><p class="ql-block">18世纪末正值启蒙运动时期,贵族们对平民阶层的生活方式产生了兴趣。他们开始寻求如长廊和公园等新的公共休闲场所来享受闲暇时光。画中的青年男女置身于大自然中,虽然配有贵族专属的阳伞,但身着平民服装,展现了当时在贵族中流行的生活方式。这幅作品因其精湛的光影处理和丰富的色彩而备受赞誉。</p><p class="ql-block">戈雅的挂毯设计工作持续了近20年,是其创作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知留存的画稿有60余幅,其中大部分隶属普拉多博物馆馆藏,包括本单元的《庆典当天的圣伊西德罗小教堂》、《斗牛爱好者》,以及《摘水果的男孩》。</p><p class="ql-block">不难看出,戈雅的挂毯画稿创作主要以平民生活为灵感。这些场景真实地记录了当时西班牙的各种社会民俗,同时侧面反映出艺术家对普罗大众的深度观察和关切。</p> <p class="ql-block">👇《庆典当天的圣伊西德罗小教堂》178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非朗西斯科 • 德•戈雅-卢西恩特斯 (1746,萨拉戈萨省丰德托多斯市-1828,波尔多)</p><p class="ql-block">这件作品是挂毯画稿的初步草图,意在最终画稿制作之前呈现给国王以获批准。因此,绘制手法较为简略。尽管如此,戈雅依然精妙地营造出作品的层次感,人物轮廓分明,足以辨识出其各自的社会阶层和表情。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对光线的处理,夕阳的余晖将小教堂的部分区域映入阴影之中。这座教堂位于当时马德里的郊外,每年5月15日都会举行纪念圣伊西德罗的活动。人们聚集于此,享用“奇迹之水”,并在周边度过一天。</p> <p class="ql-block">👇《托比亚斯和天使》约1787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 •德• 戈雅-卢西恩特斯(1746,萨拉戈萨省丰德托多斯市-1828,波尔多)</p><p class="ql-block">在戈雅的宗教题材作品中,既有为教堂设计的大型画作,也涵盖了如这件作品般,专为祈祷而绘制的小幅画作。从这幅画中,可以窥见他对古典雕塑的深入理解-—尤其是天使的姿态和鞋履,令人联想到古罗马的雕塑。场景中的光影处理尤为出色,阳光洒满整个画面,与这位神圣人物的人性化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p><p class="ql-block">在托比亚斯和天使的故事中,天使护送着旅途中的托比亚斯,使他免于灾祸。在传统的艺术作品中,托比亚斯通常手中拎有一条鱼。</p><p class="ql-block">天使的肢体与服饰特征使人联想到古罗马雕塑,说明了戈雅对古典艺术的透彻理解;由天使背后一个聚焦点向整个画面四射的光芒升华了他神圣的形象,强烈的明暗对比为画面赋予了一层生动的灵韵。</p> <p class="ql-block">👇《卡洛斯四世》约178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非朗西斯科 •德 • 戈雅- 卢西恩特斯 (1746,萨拉戈萨省丰德托多斯市-1828,波尔多)</p><p class="ql-block">卡洛斯四世(1748-1819年)是卡洛斯三世和萨克森的玛丽亚 •阿玛莉亚之子。即位后,他委托戈雅为其绘制了首批官方肖像画,其中就包括这幅。戈雅由此创造了一种新的肖像画范式 一 以半身像呈现,风格朴素,<span style="font-size:18px;">弱化了周围的环境。</span>背景仅以帷幔和王袍上的王冠作为装饰。戈雅将绘画焦点集中在<span style="font-size:18px;">国王的面部特征与温和的表情上</span>,旨在呈现一个更亲民的形象,这也符合卡洛斯四世希望与人民拉近距离的愿望。国王的目光透露出他一贯追随的审慎与和善。<span style="font-size:18px;">卡洛斯四世所佩戴的项链包含了金羊毛勋章,该勋章自哈布斯堡王朝起就与西班牙王室有着紧密的关联。</span>这幅画成为了戈雅助手们临摹和再创作的范本,戈雅也因此一举成为宫廷画师。</p> <p class="ql-block">👇《画家弗朗西斯科 •巴耶乌》179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 •德 • 戈雅-卢西恩特斯 (1746,萨拉戈萨省丰德托多斯市-1828,波尔多)</p><p class="ql-block">在这幅作品中,戈雅描绘了内兄一弗朗西斯科 巴耶乌。手持画笔的姿势暗示了其画家身份。两人的关系并非总是融洽,这也许解释了为什么戈雅通过冷色调和巴耶乌的面部表情来凸显人物性格。在此,戈雅展示了他对人性深刻的洞察力,以及在描绘细腻光泽效果和透明质感上的精湛技巧,特别是在外套的绘制上尤为显著。</p> <p class="ql-block">👇《红衣主教路易斯•玛丽亚 • 德 •波旁-瓦拉布里加》约180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弗朗西斯科 •德• 戈雅-卢西恩特斯 (1746,萨拉戈萨省丰德托多斯市 -1828,波尔多)</p><p class="ql-block">画中人是王子路易斯.安东尼奥•德 •波旁(1727-1785年)之子,生于1777年。路易斯.安东尼奥是卡洛斯三世的弟弟。遵循西班牙王室数世纪以来的传统,一些王室成员投身教会并担任要职。1800年,路易斯 •玛丽亚被封为红衣主教和托菜多大主教-——西班牙教会最显赫的职务。他在西班牙独立战争(1808-1814 年)期间发挥了关键作用,推动了若千改革,并在费尔南多七世复位前暂时摄政。</p><p class="ql-block">戈雅绘制这幅肖像时已身为宫廷画师。他继承了委拉斯开兹在王室肖像中推广的模式,并在其他作品中多次实践:人物从暗色的背景中突显出来,周遭既无空间参照,亦无装饰物。</p><p class="ql-block">画中红衣主教神情审慎、手持着书本,并佩戴着彰显各类殊荣的装饰。通过这些细节,艺术家忠实地体现了其职业所必备的个人素养。</p> <p class="ql-block">  埃尔·格列柯,本名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1541年生于希腊的克里特岛,当时隶属威尼斯共和国。“El Greco”是他于西班牙谋生时获得的别名,意为“希腊人”。本次展览中呈现了其3幅亲笔人像作品,以及1幅追随者的作品。</p><p class="ql-block"> 作为风格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格列柯的绘画表达了强烈的情感与独特的内在精神性,他也被许多人视为现代艺术的先驱——其作品对表现主义和立体主义等流派产生了重要影响,主要艺术家包括“青骑士”创始人之一弗兰茨·马尔克和立体主义代表人巴勃罗·毕加索。毕加索的传世代表之作《亚威农少女》更是直接受到格列柯名作《揭开启示录的第五封印》的启发。</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年轻绅士肖像》约1600-1605 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埃尔、格列柯(本名多米尼克 、提托克波洛斯;1541,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 一1614,托莱多)</p><p class="ql-block">通过在平民肖像画领域的成就,埃尔•格列柯跻身所处时代最伟大的肖像画家之列。他巧妙地将在威尼斯习得的肖像画模式与西班牙社会的内敛情感相融合,为委拉斯开兹等后世艺术家提供了灵感。</p><p class="ql-block">这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肖像创作之一,淋漓尽致地体现了其独特的技法,包括强烈的色彩对比、拉长的面部轮廓等,配<span style="font-size:18px;">以简洁的背景,</span>这些元素使他的作品在同时代艺术家中脱颖而出。这些<span style="font-size:18px;">技法充分展现了格列柯成熟时期的绘画风格,笔法熟练自如,主要以细小的笔触交织而成。</span></p><p class="ql-block">16和17世纪,黑色是西班牙和尼德兰贵族绅士们的首选。该画作中的人物身着黑色华服,配有精致的白色拉夫领,这种宽大的领饰在费利佩三世统治时期十分流行。</p> <p class="ql-block">👇《传道者圣约翰》约160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埃尔•格列柯及其工作室(本名多米尼克• 提托克波洛斯:1541,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1614,托菜多)</p><p class="ql-block">从意大利抵达西班牙后,埃尔 •格列柯在马德里短暂停留,随后定居托莱多,成为了城中最重要的画家。他为教堂和私人客户创作了大量宗教题材的作品,其中不之对基督使徒的描绘。这些画通常有固定的构图:人物为半身像,手持象征身份的物品。这幅画中的物品就是一只装着龙的圣杯。虽然格列柯的众多作品以深色为背景,但在此作中,背景似乎是开放的风景。这些作品广受欢迎,格列柯的工作室亦参与到创作之中。</p> <p class="ql-block">👇《抱十字架的基督》约1600-160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埃尔•格列柯,本名多米尼克•提托克波洛斯 (1541,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1614,托菜多)</p><p class="ql-block">这幅格列柯的杰作展现了画家处理细节的精湛技艺,如荆棘王冠上细小的绿芽和人物明亮有神的眼睛。他还使用画布原有的棕色底色来描绘人物的头发,并采用强烈的仰角透视法,将观众置于一个极低的视角,赋予了人物庄严的气势。</p> <p class="ql-block">👇《胡利安、罗梅罗和他的守护神》约1612-161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埃尔、格列柯(本名多米尼克 •提托克波洛斯)的追随者(1541,克里特岛伊拉克利翁 -1614,托菜多)</p><p class="ql-block">胡利安 •罗梅罗(约1518-1578年)是一位西班牙历史上声名显赫的军人,其辉煌的战功被包括洛佩·德·维加在内的众多作家记录下来。此幅画作中的人物描会方式,在西班牙艺术中颜为常见:罗梅罗以跪姿出现,其守护神立于身侧。从二者的外貌特征可以看出作者忠实地参考了格列柯的绘画风格。罗梅罗隶属于西班牙最负盛名的军事团体之一,而他所穿的圣地亚哥药士团披风彰显了他的身份。</p> <p class="ql-block">  16至17世纪,佛兰德斯地区的安特卫普孕育了一位巴洛克艺术巨匠——鲁本斯。他的创作广泛涉及历史画、宗教画、神话画和肖像画等多个题材,作品中的人物通常体型饱满而富有动感,后成为巴洛克风格的典型特征。本次展览呈现了他的足足6幅种类多样的作品,十分难得。其中,4幅是他最为“出圈”、也最美轮美奂的神话主题创作,其他2幅分别为王室肖像,以及与另两位大师合作的静物画。</p><p class="ql-block">鲁本斯在意大利接受了训练,对文艺复兴与古典艺术具有渊博的知识。职业生涯中,他曾两次逗留西班牙。1628年,鲁本斯第二次来到马德里。此时的他,不仅作为艺术家,更担任着外交官的职责。善于交际的性格使他很快获得费利佩四世的青睐。</p><p class="ql-block">得益于哈布斯堡王朝的先帝们,当时的西班牙王室收藏已囊括了许多提香的作品。效力于西班牙宫廷的鲁本斯更藉此机会对其进行了深度研究。</p> <p class="ql-block">👇《马背上的费利佩二世》约1630-164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彼得 •保罗 •魯本斯 (1577,锡根-1640,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是在画中人去世后创作的。在西方艺术中,这种类型的画像相当普遍,画家通常会复刻另一幅现存作品中的人物形象,本作便是如此。画中的人物和马的形象复刻了“征服突尼斯”系列挂毯中《拉达行军》上的查理五世肖像。鲁本斯可能是在1628至1629年间到访西班牙宫廷时见过这一著名挂毯系列,或是通过其他复制品或版画对其有所了解。</p><p class="ql-block">画作中骑马的君主,通常被描绘成身着盔甲,这一经典形象在查理五世时期便已流行,他也常以这种方式入画。此后,该形象在西班牙王室成为一种典范,专用于表现国王及其亲信。</p> <p class="ql-block">👇《墨丘利》1636-163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彼得 •保罗 • 魯本斯及其工作室(1577,锡根 -1640,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墨丘利是商业和旅行之神。在这幅画中,他左手握着双蛇杖,帽子与凉鞋均饰有羽翼,象征着他的敏捷。他的姿势让人联想到古典雕像,体现了当时最著名的画家鲁本斯对视觉元素的融合和应用。鲁本斯及其工作室为帕拉达塔创作了一系列装饰性画作,这幅作品就是其中之一。</p> <p class="ql-block">👇《狩猎女神黛安娜》约162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彼得 •保罗。售本斯及其工作室(1577,锡根 -1640,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狩猎女神戴安娜头戴新月冠,在众仙女的筷拥下出现。与其他类似主题的绘画不同,本作并末直接描绘狩猎场面,而是展示了狩猎前的一刻。一位仙女吹响号角,宣告着行动即将开始。这幅画作出自鲁本斯及其工作室之手,而其中狗的形象,很可能是由动物画专家保罗•德 • 洪斯绘制的。</p> <p class="ql-block">👇《劫夺希波达墨娅》1636-1637 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 鲁本斯及其工作室(1577,锡根-1640,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鲁本斯的绘画以运动感和群像描绘著称。在这幅画中他选择了奥维德《变形记》中最富戏剧性的时刻:在希波达墨娅和庇里托俄斯的婚宴上,半人马们喝醉了酒,试图劫持年经的新娘希波达蛋娅。画中人物的肌肉塑造和形体表达都反映出鲁本斯对米开朗基罗作品的深刻理解。</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帕拉达塔中最大尺幅的画作之一,帕拉达塔是专为国王们设立的狩猎行宫。与鲁本斯的其他画作一样,此作反思了人类的处境,以及半人马的兽性与人类的理性之间的斗争。</p><p class="ql-block">鲁本斯的工作室长期有众多学徒参与创作,因此,并非所有归属于鲁本斯工作室的画作都由艺术家亲自主导绘制。然而经考究,这幅作品与其初稿中的人物构图有明显不同,学者们认为如此重要的修改不可能出自助理之手。因此,《劫夺希波达墨娅》也被认为是由鲁本斯本人亲自创作而成。</p> <p class="ql-block">👇《福尔图娜》1636-1638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售本斯及其工作室(1577,锡根 一1640,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在古代神话中,命运女神福尔图娜被描述为反复无常、难以捉攒。因此,在这幅画作中,她手持象征大海波涛汹涌、 变幻无常的船帆,立于象征不稳定的球体之上。通过女神身体的刻画,魯本斯展示了他对女性形象的感性和丰腴之美的独特演绎。</p> <p class="ql-block">👇《鲜花、水果和天使的花环》约1620年 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彼得·保罗·鲁本斯及其工作室</p><p class="ql-block">老杨·勃鲁盖尔、弗兰斯·斯奈德斯</p><p class="ql-block">在17世纪的弗兰德斯绘画中,这类被称作 “花果装饰画°的作品格外流行。这些画作采用窄长的垂直构图,绘有不同类型的水果和花卉,主要用于家庭室内装饰。本作中还加入了人物,从而更加突显了该画派特有的艺术家协作精神:画家们各司其职,负责擅长的细分领域,在此类作品中彼此协作。因此,斯奈德斯以出色的技法绘制了水果,<span style="font-size:18px;">老杨·勃鲁盖尔用精细的笔触绘制了花卉,</span>而人物的形象则在鲁本斯工作室完成。</p> <p class="ql-block">在普拉多的馆藏中,威尼斯画派是一个极其重要的分支。16世纪时,港口城市发达的经济贸易与文艺复兴的盛行促进了威尼斯画派的蓬勃发展。该流派以华丽的色彩与对光的精妙运用而著称,其中最为知名的大师莫过于提香。本次展览呈现了他最经典的“斜倚的维纳斯”系列作品之一:《沉醉在爱与音乐中的维纳斯》。</p><p class="ql-block">1516年,提香被任命为威尼斯共和国官方画家。在提香漫长而辉煌的职业生涯中,他始终是欧洲各地王室贵族中最受追捧的艺术家。由于普拉多的馆藏大部分源自16至18世纪的西班牙王室收藏,可以说提香奠定了普拉多馆藏的整体基调,被誉为“普拉多之父”。</p><p class="ql-block">这幅作品是提香“维纳斯与音乐”系列绘画中的一例。现今已知提香为不同雇主创作了共计5幅同主题的作品,普拉多博物馆珍藏有两幅。其中一幅,《以音乐自娱的维纳斯》,与展出的作品极为相似,已被收录于普拉多博物馆官方出版的权威书籍《普拉多指南》中。</p> <p class="ql-block">👇《沉醉在爱与音乐中的维纳妍》约155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提香(约1485/1490,皮耶韦-迪卡多雷-1576,威尼斯)</p><p class="ql-block">这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最伟大的画家之一提香的杰作,他在这幅画作中展示了描绘人体的精湛技艺。通过床单和帷慢的深红色调,人体之美得以彰显。维纳斯(爱神、美神和生育女神)与丘比特一同出现,被解读为一种寓言。根据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视觉和听觉(后者在此由一名音乐家象征)被视为认知美与和谐的桥梁,因此这两种感官被认为优于其他感官。<span style="font-size:18px;">作为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代表了视觉之美,而乐师则代表了听觉之美。背景中的男女象征着美满的婚姻,而孔雀则象征生育,</span>狗象征着幸福。</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画家一家》约1621-1622年,布面油画 </p><p class="ql-block">雅各布 •乔登斯(1593,安特卫普-1678,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这幅画作是普拉多博物馆17世纪佛兰德斯画派藏品中最引人注目的肖像画之一,其创作者雅各布 .乔登斯与鲁本斯、凡 •戴克及老扬 •勃鲁盖尔齐名。这是博物馆佛兰德斯绘画中为数不多的一幅群像,忠实反映了当时的资产阶级社会风貌。画家将自己描绘成手持鲁特琴而非手握画笔的形象,展现了其社会地位。他和妻子身着华服,身边还有一位女佣,这彰显了他们优渥的经济条件。尽管画中融入了众多与家庭有关的象征。但乔登斯并末像其他佛兰德斯画家那样采用常见的理想化风格。面容和肤色展现出画家在创作人物时对色彩强度和极致真实的追求。</p> <p class="ql-block">👇《税吏与他的妻子》 (又名《兑币商和妻子》)1539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马里纳斯 •凡•雷梅尔思维勒(约1489,雷默斯瓦尔 一约 1545,胡斯?)</p><p class="ql-block">这位尼德兰画家常以讽刺和道德批判的视角,描绘上层商业资产阶级。他的画作深刻批评了当时金融世界的贪婪和欲望一—尤其指向了兑币商和稅吏。他卓越的绘画技艺让作品的众多细节生动逼真,如这幅画中细腻描绘的称重钱币的场景。</p> <p class="ql-block">👇《吸尼亚兰达长胡子的女人》1590年,布而油画</p><p class="ql-block">胡安 • 桑切斯 •科坦 (1560,托莱多省奥尔加斯市 -1627,格拉纳达)</p><p class="ql-block">面中的这位女性——布里吉达•德尔里奥,在16世纪未成为了广受关注的对象,原因在于她长出了男性股的胡须。此作意在传播这种罕见现象,该现象也成为了《堂吉河德》第二部中的一则滑稽情节。古怪之余,这种现象也被认为是放纵和魔鬼侵扰的结果,因而这幅作品还带有道德教化意味。</p> <p class="ql-block">👇《伊丽莎白 •德 •瓦卢瓦手握费利佩二世肖像》1561-1565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索福尼斯巴 •安圭素拉(1532,克雷莫纳-1625?,巴勒莫)</p><p class="ql-block">费利佩二世的宫廷吸引了一批欧洲最重要的肖像画家。而索福尼斯巴•安圭索拉尤其特殊,因为当时,女性投身绘画领域非常罕见。事实上,她以费利佩二世的第三位妻子一伊丽莎白 、德• 瓦卢瓦 (1546-1568年)王后女官的身份来到马德里。在宫廷中,安主索拉创作了大量肖像画,不仅展示了她的卓越才华,也体现了她对一些同时代画家创作的王室肖像画的理解,并在此作中承续了这种传统。她的笔触细腻,能精确表现华美服饰的富丽,与当时男性更为朴素的风尚形成鲜明对比。</p> <p class="ql-block">👇《费利佩五世一家》约1723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让 •朗克 (1674,蒙彼利埃-1735,马德里)</p><p class="ql-block">随着波旁王朝的入主,法国画家也来到西班牙,让 •朗克就是其中最早的一批。新的风格和图像语言得以融入西班牙绘画,例如家族肖像。在此之前,这一体裁在西班牙并不常见。此作虽为一幅大尺幅画作的草图或预备作品,但画家已精心设计了人物布局、色彩和光影的搭配。画中的费利佩五世和埃丽莎贝塔 • 法尔内塞王后坐姿端庄,孩子们围绕在两人周围,以此向新臣民昭示王位继承杈的归属。</p> <p class="ql-block">👇《萨克森的玛丽亚 •阿玛莉亚》约1761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何寒。德尔•卡斯蒂咯 (1737-1793,马德里)安东 •拉斐尔 •门斯 (1728,拉贝河畔乌斯季-1779,罗马)</p><p class="ql-block">门斯是欧洲新古典主义的领军人物,在18世纪的西班牙画坛具有重要地位。虽然在西班牙逗留的时间并不长,但从1761年抵达后,他就成了艺术革新的源泉,其典范影响了数十年。在肖像画领域,他追求明晰的空间和素雅的装饰,尤其注重捕捉人物的个性。在为卡洛斯三世服务期间,他为王室成员创作了众多肖像,这幅对国王妻子的描绘便是其早期作品。玛丽亚 •阿玛莉亚(1724-1760年)是萨克森选帝侯兼波兰国王奥古斯特三世之女,于1738年嫁给了未来的西班牙国王卡洛斯三世。但她在抵达西班牙不久后就去世了,因此这幅肖像画是在她逝世后的创作的。</p> <p class="ql-block">👇《圣塞巴斯蒂安》163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胡塞佩 •德•里贝拉 (1591,巴伦西亚省哈蒂瓦镇 -1652,那不勒斯)</p><p class="ql-block">圣塞巴斯蒂安是罗马帝国的一名士兵,他被判以箭刑处死。因此,在这幅画中,他被描绘为身体被多支箭矢贯穿的形象。这正是呈现圣塞巴斯蒂安最常见的方式。里贝拉更注重对人物情感和情绪,尤其是面部表情的塑造,而非刑罚的严酷。他对人体的精细刻画,逼真至极,这明显受到了卡拉瓦乔的影响。在里贝拉的作品中,还可以看到对厚涂技法的大胆使用,这不仅赋予了肉体触手可及的真实感,也为各种纹理的呈现提供了可能。</p> <p class="ql-block">👇《圣彼得的殉道》约165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赫罗尼莫•哈辛托•埃斯皮诺萨 (1600,阿利坎特省科森泰纳市-1667,巴伦西亚)</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巴伦西亚巴洛克艺术大师埃斯皮诺萨最杰出的作品之一。画作中紧凑的构图强化了瞬间的紧张感。画家巧妙地运用光线,特别照亮了主角,同时让其余一切都处于暗影之中,体现了卡拉瓦乔主义的美学风格。</p> <p class="ql-block">👇未记录</p> <p class="ql-block">👇《花篮和巴伦西亚王室宫殿景观》1844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米格尔•帕拉 •阿布里尔 (780,巴伦西亚-1846,马德里)</p><p class="ql-block">18世纪未到19世纪中叶,巴伦西亚出现了许多专门从事花卉绘画的艺木家。他们同时也参与丝绸纺织品的生产,设计基于花卉主题的装饰图案。米格尔•帕拉是其中最杰出的一位。他的画作融入了其他静物画派的元素,展现出非凡的复杂度:如帷幔、垂直构图和视错觉。后者是制造“视觉欺骗”的一种作画技巧,在此作中,它让观众误以为背景中的画是一扇窗户。这种技法也被称为“画中面”。画家在处理画框上垂纱所呈现的层叠透光效果以及描绘花卉的丰富色彩方面,展现了高超的技艺。</p> <p class="ql-block">👇《储藏室业打架的貓》1630-1640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保罗·德·沃斯(约1596,安特卫普一1678,安特卫普)</p><p class="ql-block">保罗·德·沃斯是当时备受推崇的艺术家。他曾师从静物画家弗兰斯、斯奈德斯,并常与鲁本斯合作。德•沃斯尤其擅长描绘动物羽毛和皮毛的触感。其笔下的动物通常取材于古希腊智者伊索的寓言,并巧妙地将动物与人的行为相映衬。在这幅画中,这场猫的争斗源于有人未紧闭窗户,让猫闯入了储藏室。这场混战不仅破坏了部分餐具,还造成了食物的浪费。因此,这幅画作蕴合道德启示:引导人们反思疏忽大意可能带来的后果。</p> <p class="ql-block">👇未记录。</p> <p class="ql-block">👇《花环与最观》165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胡安•德•阿雷利亚诺(1614,马德里自治区菜托尔卡斯市-1676,马德里)</p><p class="ql-block">阿雷利亚诺是17世纪西班牙最杰出的花卉面家,深受尼德兰顶尖花卉大师的影响。他经常创作一些构思精妙的作品,比如这一幅:花环和雕刻框架将背景中的景观勾勒包裹其中。精心绘制的各式昆虫栖息于花朵之上,与精细描绘的花卉共同营造出一种视错觉。</p> <p class="ql-block">👇《甜品和玻璃容器静物》162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胡安•范•德•哈曼<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昂 </span>(1596,马德里 -1631,马德里)</p><p class="ql-block">胡安•范•德•哈曼<span style="font-size:18px;">•莱</span>昂是西班牙静物画萌芽期的标志性人物,这幅面是他最著名的佳作之一。作品采用了17世纪上半叶典型的构图风格,画面中不同的加工食物和与餐饮有关的物品被精心摆放在一张桌子或木板上。所有这些都井然有序地排列在简洁朴素的构图中,深色背景和巧妙的光影处理加强了物品的立体感,映射出玻璃器皿的光泽。</p> <p class="ql-block">👇《四串挂着的葡萄》约1636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胡安 •费尔南德斯,又称“农人”(传)(据记载1630 年至1636年活跃于马德里)</p><p class="ql-block">这位画家的生平星鲜为人知,但他的画作在英国和西班牙宫廷备受赞誉。因此,他被视为最著名的静物画大师之一,因描绘葡萄而著称。其作品</p><p class="ql-block">中的葡萄串通常置于深色背景前,通过光影交错营造一种错视效果。展示了他在捕捉葡萄成熟阶段中微妙变化的才能。</p> <p class="ql-block">👇《西家奥留利亚诺•德 •贝售埃特》190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华金 •索罗拉-巴斯蒂达 (1863,巴伦西亚-1923,马德里塞尔塞迪利亚)</p><p class="ql-block">这幅肖像画被誉为索罗拉的代表作,展示了这位20世纪西班牙杰出画家的不凡才华。奥雷利亚诺 •德.贝鲁埃特(1845-1912年)不仅是索罗拉的挚友,亦是一位擅长绘制风景的画家。和其他作品一样,索罗拉在此处力图捕捉一个瞬间的形象,摒弃了同时代画家采用的刻板、静态的姿势。画中的贝售埃特呈现出一种自然而生动的姿态:手持帽子,外套未脱,头部转向观众,仿佛他刚进入室内,还来不及脱下外套和帽子。索罗拉的这种表现手法与自然主义绘画领为接近,而其技巧则明显受到了委拉斯开兹的影响,他宽阔的笔触和对灰黑色调的精妙掌握都反映出这一点。</p> <p class="ql-block">👇《波尔蒂奇海滩上的男孩》1874年,木板油画</p><p class="ql-block">马里亚诺 •福图尼-马萨尔(1838,塔拉戈纳省雷乌斯市-1874,罗马)</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艺术家的晚期杰作,创作地点是意大利那不勒斯附近的波尔蒂奇。艺术家在这一夏日户外的创作中首次尝试了海景画。该作品将对解剖学的深入探究和对光影效果的精妙捕捉完美结合,展现了对光线下人体的精准描绘以及特定身体部位色彩的巧妙运用。</p> <p class="ql-block">👇《狮子》1879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罗莎 •博纳尔 (1822,波尔多-1899,托姆里)</p><p class="ql-block">罗莎•博纳尔以动物画著称,是19世纪最杰出的女性艺术家之一。1870 年起,她对老虎和狮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本作中描绘的阿特拉斯狮。这头狮子的面部刻画之精细,几乎达到了人像画的水准。令人联想到西班牙的民族英雄熙德。因而,该作也被人们亲切地称为《熙德》</p> <p class="ql-block">👇《比达素阿河河口》1872年,布面油画</p><p class="ql-block">马丁 •里科-奥尔特加(1833,马德里-1908,威尼斯)</p><p class="ql-block">这幅画是享誉国际的西班牙风景画家马丁 •里科的精品之作,创作地点位于吉普斯夸省的丰特拉维亚。画家巧妙地通过儿童、小船和其他元素</p><p class="ql-block">的平行排列,营造出画面的空间深度。从左向右移动的云朵等细节,更是体现了画家敏說的观察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