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千里不同情。”</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中国地大物博、幅员辽阔,由于环境、气候、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不同的地方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形成了一些不同的风土人情,有趣而独特,往往被冠之以“怪”字,于是就有了“八大怪”“十大怪”“十八怪”等说法,统称“八大怪”。如,东北的“窗户纸糊在外,姑娘叼着旱烟袋,反穿皮袄毛朝外,养个孩子吊起来,斤半白酒不见外,棉乌拉脚上踹,不吃鲜菜吃酸菜,二人转表演人人爱”;陕西的“面条像裤带,锅盔似锅盖,辣子一道菜,盆碗不分开,帕帕头上戴,房子半边盖,板凳不坐蹲起来,秦腔不唱吼起来”;新疆的“神秘湖里出妖怪,男人爱把花帽戴,骆驼比车跑得快,春夏秋冬一天来,鞭子底下谈恋爱,风吹石头砸脑袋,条条井水连起来,鬼哭狼嚎谁作怪”;云南的“鸡蛋用草串着卖,摘下斗笠当锅盖,三只蚊子一盘菜,竹筒能当水烟袋,糌粑饼子叫饵块,背着娃娃谈恋爱,四季衣服同穿戴,蚂蚱能做下酒菜,十八姑娘叫老太,和尚可以谈恋爱,老太爬山比猴快,新鞋后面补一块,汽车还比火车快,脚趾常年都在外,娃娃全由男人带,蚕豆花生数着卖,这边下雨那边晒,四个竹鼠一麻袋”,等等。这些“八大怪”,有的可能还有其它版本,有的可能是经过夸张了的,有的可能会随着社会发展而变化。</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而在江苏,曾经出现过不同于“八大怪”的另外一种“怪”——“扬州八怪”。这八怪,说的不是扬州的风土人情,而是一些光耀青史的书画人物。</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5月的一天,和夫人到扬州旅游,慕名参观了扬州八怪纪念馆,了解了扬州八怪的书画丰采,感知了书画艺术的历史光华,领略了中华文化的绚烂多姿。那一天,细雨绵绵,我们冒雨游览,别有一番韵味。</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扬州八怪,是清朝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近百年间活跃于扬州的一批志同道合、画风相近的著名书画家,一般指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八位书画家,也有人把华嵒、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等书画家列入其中,美术史上称其为“扬州画派”。八怪不止是八个人,“八”可看作数词,也可看作约数。扬州八怪来自全国各地,大多出身贫寒、乐道安命、清高狂放,书画是他们抒发心胸志向、寄托人生追求、表达真情实感的媒介。他们以“怪”著称于世,以诗书画印融合为表现形式,注重花鸟写意和抒发生活感受,不泥古法,标新立异,个性鲜明,风格异于常人,为守旧的正统派画家所不容,被称作“八怪”。“怪”在当时含有贬义,但从书画艺术发展历史看,则是一种赞誉。正因为有了他们的“怪”,有了他们的勇于创新、独辟蹊径、不落窠臼,才有了中国书画艺术的历史发展、历史繁荣、历史高峰。扬州八怪是中国美术史上熠熠生辉、光彩四射、璀璨夺目的群星。作为中国书画史上的杰出群体,他们锲而不舍的艺术追求、特立独行的艺术风格、卓尔不凡的艺术成就,令世人高山仰止。李鱓、李方膺、高凤翰、李勉、郑板桥先后分别受到过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帝召见,其中郑板桥还被乾隆御封为“书画史”。他们的绘画作品数量颇多,现存8000余幅,被国内外200多个博物馆、美术馆及研究单位收藏。赵之谦、吴昌硕、齐白石、徐悲鸿、黄宾虹、潘天寿等近现代绘画大师大都受到过扬州八怪作品的影响。</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在扬州八怪中,被奉为“八怪之首”的是金农,他是核心人物,而最出名、最有成就、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郑板桥,其诗书画在中国书画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世称“三绝”。郑板桥,原名郑燮,字克柔,号理庵,又号板桥,人称板桥先生,江苏兴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6年,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位大家。他出身于书香门第,中过秀才、举人、进士,在山东任过知县,晚年辞官在扬州以卖画为生。他的诗,或关注社会现实,如枪似剑,针砭时弊;或表达艺术纯粹,真挚风趣,意境盎然;或诠释人生哲理,蕴含深邃,寓意高远……如,他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首流传千古的《竹石》诗,通过赞美竹石的顽强坚韧,表现了他坚贞刚强的性格特征。他的书法,以兰草画法入笔,融合篆隶草楷, 穷极变化,恣意洒脱,气韵流畅,自称“六分半书”,人称“板桥体”,开创了书法历史先河,在中国书法史上独树一帜、别具一格、自成一家。他的画,以兰、竹、石、松、菊为主,并擅长以诗入画,凡画必题诗,题诗必佳作,诗画相映成趣。他的题诗画,是画也是诗,是诗也是画,是书也是题,表现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艺术美学,体现了“书画同源”“用笔同法”的艺术趣味,世所罕见。《竹石图》是他的代表作,竹子艰瘦挺拔、节节屹立、直冲云天,每一片叶子都有着不同韵味,墨色水灵,浓淡有致,活灵活现。郑板桥的诗书画,多是他刚直不阿、率真豁达、心系苍生、清正廉明、器宇轩昂人格、节操、境界、品行、气度的真实写照或艺术表达。他还给人们留下了“难得糊涂”“吃亏是福”等醒世箴言。徐悲鸿曾这样评价郑板桥:“板桥先生为中国近三百年最卓绝的人物之一。其思想奇,文奇,书画尤奇。观其诗文及书画,不但想见高致,而其寓仁悲于奇妙,尤为古今天才之难得者。”</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八怪为何产生于扬州?这是由客观条件与时代需要决定的。扬州位于长江和运河交汇处,交通便利,物资丰盈,自隋唐以来,就以经济繁荣而驰名天下。进入清代,扬州成为东南沿海的一大都市和全国的重要贸易中心,尤以盐业最为昌隆,商贾云集,富甲东南。经济的富庶繁华,促进了文化艺术事业的发展兴盛,当时的扬州,不仅是东南的经济中心,也是东南的文化艺术中心,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文人墨客、书画名流,可谓群贤毕至、人文荟萃,扬州八怪应运而生。</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扬州八怪纪念馆,面积4450余平方米,由主厅与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组成,共有藏品170多件(套),集中展示了扬州八怪的产生成因与艺术成就。纪念馆是在一个叫西方寺的隋朝古建筑基础上改建的,金农曾在这里寄居过。主厅位于建于明代的楠木大殿内。大殿前,有两副抱柱楹联,一副是郑板桥的“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这是他在山东做官时写给学生的联句,说的是做文章要像“二月花”和“三秋树”一样,立意鲜明,新颖独特,务求简练,也体现了郑板桥的书画艺术思想;一副是金农的“三千余岁上下古,八十一家文字奇”,“三千余岁”指的是历史悠久,“八十一家”指的是人文昌盛,表达了中国有着古老的文化传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两副楹联都富有书法特色。一进入大殿,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农、郑板桥、黄慎、李鱓、李方膺、汪士慎、罗聘、高翔、华喦、闵贞、高凤翰、李勉、陈撰、边寿民、杨法十五尊扬州八怪雕像,他们或站或坐,仿佛在一起鉴诗赏画、谈古论今,栩栩如生;背景中有石有竹,表现了扬州八怪的清高志趣与刚直气节;雕塑背后是当代著名学者江树峰为歌颂“扬州八怪”所撰写的《水调歌头》。在殿内展厅,以扬州漆画形式再现了18世纪扬州的风土人情,揭示了扬州八怪的孕育条件。东西廊房及珍品陈列厅,陈列有扬州八怪书画,以及金农寄居室复原场景和扬州八怪传人李亚如的画作精品。</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纪念馆院内,绿草如茵,古树繁盛,茂竹修林,池塘环绕,假山点缀,清幽静谧;陈设着近60幅扬州八怪的书画刻石,似乎在向人们诉说扬州八怪的艺术造诣、艺术成就、艺术风采;摆放了一口硕大铁锅,据说是清代的,这样的铁锅在瘦西湖还有两口。在这里,优美的园林景观与深厚的文化底蕴交相辉映。</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站在馆内陈列的书画前,欣赏扬州八怪的传世大作、不朽名作、历史佳作,即使隔着百年历史风霜,也依然能感觉到他们独步天下的艺术追求、艺术审美、艺术气象。</span></p> <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扬州八怪,在“怪”中呈现的是一种不墨守成规、不固步自封、不因循沿袭的开拓创新精神,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精神财富,深深影响着中国书画艺术发展。</span></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span style="font-size:20px;">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进步,不能没有勇于改革、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先行者、开拓者、奋斗者,这也是参观扬州八怪纪念馆后生发的一点感慨。</span></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写于2023年8月)</span></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font-size:20px;"><span class="ql-cursor"></span></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