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记忆】流失的乡音

江小傻

<p class="ql-block">  乡音是最亲切的语言,乡音是最长情的纽带,乡音是我们割舍不断的情怀。</p><p class="ql-block"> 乡音之所以亲切,是你在茫茫人海中,突然听到远处有一个人讲出和你一模一样的口音,你会自然而然地向他(她)望去。乡音之所以亲切,是因为一个游子回到故乡,随耳听到的都是熟悉而又久违的语言,油然而生一份温暖。</p><p class="ql-block"> 乡音是纽带,无论你离家多远,通过乡音,你都会心心念念的想着故乡。乡音是纽带,在异地他乡,只要听到乡音,恍如他乡遇故知。</p><p class="ql-block"> 乡音是最难割舍的情怀,因为乡音联着家人、亲人,因为乡音牵着家乡、故乡。乡音标示了你是哪里人,乡音寄托着每一个人的乡恋乡愁。</p><p class="ql-block"> 我是岭南客家人,从小讲的是客家话。客家方言流传千年,有着它独特的语言魅力,更有它精辟的语言表达特点。然而,随着普通话的普及,方言逐步被边缘,不论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还是仍然住在乡村的小孩,出生的那一刻开始,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全都操着南腔北调的普通话灌输婴儿的语言神经。在幼儿园,在学校讲普通话,回到家了,仍然讲普通话,普通话流利标准了,客家话却一句也不会。虽然孩子们长大了,慢慢的会讲会听客家话,但,很多客家话精辟的词汇却不知道了,久而久之,方言一点一滴流失,不知再过若干年后,乡音是否还在。</p> <p class="ql-block">  普通话推广是正确的,但是,在讲好普通话的同时,我觉得家长们应该适时教孩子本土的方言。</p><p class="ql-block"> “阿妹,仪去赖哩?”“捱去上粪缸屙屎。”“一铺昼上两三次粪缸,仪系吾系屙利肚。”这里的阿妹可不是指小姑娘,而是长辈对晚辈的昵称。如今的孩子不会说“捱去上粪缸”,只会说“捱去上厕所”,也不会讲“屙利肚”,就会说“拉肚子”。更不知道“屙利肚”在客家话里的另一层意思,客家人说某人讲话不靠谱,就会说“仪屙利肚”,想要讲某人讲话特别不靠谱,就说“仪屙利肚搭递”。</p><p class="ql-block"> 客家话里很多语句是要真正了解和使用,才会理解个中真谛。在等某人时会问“仪到赖位嚟”,回答你“转只弯就到”。这里转个弯可不是真的转弯,而是表达马上、很快的意思。一句“哥摸绝代”既是一句诅咒人的恶毒话,却又可用作惊讶惊叹,赞人长得漂亮“哥摸绝代,阿妹生到滚靓计”。</p><p class="ql-block"> 小时候,我们管弹弓叫“树胶箭”,管爬屋顶叫“爬瓦背”,管跳格子叫“跳飞机”,但,那个时候我们从未见过飞机。管竹篮子叫“括箩”,外公外婆喊“姐公姐婆”,还有一句顺口溜“姐公姐婆,火烧刮箩”。</p><p class="ql-block"> 客家话博大精深又妙趣生动,客家话是千千万万客家人的乡音。</p><p class="ql-block"> 乡音是流荡在血液里的根,乡音是乡亲对乡人身份的认可。每一支乡音都是中国人对语言的完美演绎,如果乡音流失,是莫大的损失。传承乡音,就是传承中华民族璀璨而多元的文化。</p> <p class="ql-block">【作者:江小傻】岭南客家人,闲暇之余笔耕夫。因爱而耕,耕出属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肆意妄为写春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