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内蒙古八千里边防线,从东部的呼伦贝尔草原、大兴安岭森林,到西部的巴丹吉林、腾格里沙漠,几十年风霜雨雪沙暴,多少戍边者南来北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在这一茬又一茬的人群中活跃着众多有心人,他们用笔记录生活表达情感,也用笔宣传,用笔传承。在这群人中有两支笔颇具特色,一支笔是中东部的甘春声(边关军魂),一支笔是西部的赵学峰(古道胡杨)。他俩土生土长却与众不同,他们都是从边防连基层连队出来的,戍边时间都近三十年。都在边防团担任过领导干部,要知道从边防基层走上边防团的领导岗位并非易事,而身处一线坚持用笔写边防的则更少见。</p> <p class="ql-block"> 他俩手中的笔,让几十年边防一线的生活和所见所闻变成文字流淌而出,跨度更是从青春少年到双鬓白发,从边防一线到悠然南山下,还有一些与对方军人打交道的经过,可谓丰富多彩又独领风骚。</p><p class="ql-block"> 甘春声先在辽阔的锡林郭勒,后到美丽的呼伦贝尔扬鞭纵横,这中间还在内蒙古军区机关边防处工作过。赵学峰主要在苍天般的阿拉善奔波驰骋。两个老边防如今都已入七奔八却仍笔耕不止,堪称两杆老枪,两把宝刀,让人叹息也让人钦佩,虽然他们都是军事行政干部,还都是蒙古族。</p> <p class="ql-block"> 他俩写人写事写岁月,老边防的风采跃然笔下。甘春声《努木尔根河谷的记忆》,把多少年前的一段往事记录得有血有肉,尤其是完成任务归来时几十公里的出境乘马骑乘往返让他们一行几乎都下不了马,被战友们抱下马来的一段叙述让人泪目。赵学峰的有关“山”的描述不可多得,在额济纳“山”是一种特殊的存在,能把它从整体到细节完整地记录下来,实属少见,要知道那背后有共和国老帅和将军们的不少往事。说起来那时边防条件挺艰苦,但他们的笔下的很多经历却表现出极佳的精神状态,让很多当年的老战友感慨,赞叹。他们在边远的地方坚持,在艰苦的地方成长,他们不只是在述说经历,而是在记录岁月,记录历史,那种赤热忠诚的边防老兵情怀贯穿其间,喷涌奔腾。</p> <p class="ql-block"> 他俩的文字加老照片,秀出骨子里的风流倜傥。按说他俩并非科班出身,入伍时十五六岁,都是小兵,但文笔流畅,读来朗朗上口,更可贵的是他俩的文字都配有很多当年他们自己拍摄的老照片。这种情怀,这种意识,实属凤毛麟角。甘春声在内蒙古军区机关边防处干过,参谋业务娴熟,收集资料更是一把好手,多少年前的文字、照片拿出来都是整整齐齐,时间地点记得清清楚楚。很多老照片堪称绝版,像中俄蒙三角地的零号界碑,伪满洲国的界碑,号称小三角地的536号界碑,还有刚入伍时穿的小帆布军装照,妥妥独一份的时光记忆。也是不谋而合,无独有偶。赵学峰多少年前就自费买了一台120 相机,几十年伴随着他,留下了大量历史资料,他把当年的大漠、弱水、胡杨,军驼留在了文字和照片中,能让人感受到一种穿越。他们的文字和镜头里倒映出心中的追求和梦想,他们笔下的边防实在、温情,却又坚韧不拔,有时也有点张扬。配上与之相适应的老照片更显独特,像随笔“边境哨所的小路”“黄泥滩”等,你若没有这亲身经历绝对写不出这种感觉。他们用心记录,用笔抒情,秀出骨子里的一种傲气,也折射出他们不错的文化素养和家庭传承。</p> <p class="ql-block"> 他俩几十年笔耕不止,军人的风范在熠熠生辉。俩人都有几十篇文字,而且至今仍未停步,他们的文字和照片是八千里边防最直接的一手记录,最直接的见证。从边防连队生活到边境地区的雨雪风沙,从多少年前简陋的连队营房到后来的连队小楼,还有边境沿线的历史典故,风情轶事,他们记载了内蒙古边防几十年的风风雨雨。他们各有特点,甘春声对中东部边防的历史沿革,研究和探索具有独到之处,很多专业性的记载具有文史价值。赵学峰的表述有很强的西部特点,让一个个特定的时光片段留在了笔下。他们的文笔可以见证那个阶段内蒙古边防的风貌,也有点边防小百科的感觉。有意思的是他俩的努力都有点无师自通的味道,还有点追求唯美意境的感觉。不光文字流畅,穿插的老照片恰到好处,美篇里的配乐也很讲究。这是浸透在字里行间音乐声中的军人风貌,是永不服输,奋勇向前的老兵精神。</p> <p class="ql-block"> 他们老了,但他们仍是一个兵,仍在为内蒙古八千里边防尽力,为祖国的边防尽力。他们是小兵的骄傲,也是老兵的楷模,不容易啊,武将文人老边防!</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