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退休后的第一个夏天,去内蒙古宁城县古山子镇二妹妹家小住,每天上午沿着村村通油路,到防护林带漫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大的白杨树,洒下一路绿荫。路旁一米多高的蒿草,斜长着遮挡住半个路面。蒿草深处,一个废弃的碾轱辘,露着半个身子,躺在绿色中。</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次漫步到这里,我都驻足片刻,细细端详这早些年,家家离不开日日离不了的碾轱辘,往事会一股脑涌上心头。</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的老家与二妹妹家一河之隔,隶属于辽宁省建平县三家蒙古族乡嘎岔村。我家老屋建在小村一条街的南面,住在街北的爷爷奶奶,习惯称我家为前院。我家的院门朝北开,出了屋门右拐不到二十米,就到了东西长不到四百米的街上了。一条街住着九户人家,西头四五户共用一个老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碾子离我家最近了,出了院门斜对面就是碾子房。碾子房有两间屋那么大,平顶房,没有窗户,只有半截木板门。房内放着一盘石碾子,碾子由碾盘、碾轱辘、碾框、碾棍组成。圆型的碾盘架在石块垒起的图柱体上,约一米来高。碾盘中间有一圆孔,用木框固定的碾轱辘连接在圆孔中的木桩上。推起来一圈圈转动。老家人管这叫推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早些年,农村没有磨面机。玉米、高梁、谷子等脱壳或磨成面粉,全靠石碾子。那年月石碾子是最忙的了,我从家门口进出,总是看到碾房里有人推碾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母亲家里家外忙不过来,推碾子这活一多半由姐姐带着我和弟弟承担。八口人做粥的、贴大饼子的玉米面,一天得半簸箕玉米粒。把半簸箕玉米粒磨成面,姐姐带着我们抱着碾棍,推着碾子转了一圈又一圈。姐姐边推边用小笤帚扫在蹦边上的玉米拉,还不时把压碎的玉米粒扫在一起用箩把细面筛出去,没压成面的继续放在碾盘上碾压,直到剩下一点点玉米皮。每天下午放学,我放下书包,就跟着姐姐到碾房推碾子,虽然不愿意也没办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家有上学的家庭还好,没有上学的人家,大人白天到生产队劳动,只有晚饭后点上煤油灯推碾子了。我经常看到邻家晚上在碾房里磨面。疲劳的样子至今留在记忆里。</p> <p class="ql-block">平时老碾子没有闲时候,过年就更闲不下来了。过年,家家户户都要蒸年糕豆包,老家乡亲们叫蒸干粮。蒸干粮用的是大黄米和小黄米,都是粘米,生产队按人口分的。蒸干粮最重要的工序是把黄米用水浸泡淋干,然后用石碾子磨成面粉。每年一进入腊月,碾房里白天晚上不断人。邻家互相协作,你帮我我帮你。人人身上头上脸上都是面我粉。老碾的转动声,说笑声传出老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碾的贡献,人们装在心里,爱护在行动上。大家主动维护。老碾的纹络磨光了,会石匠手艺的老石匠,用凿子一下一下凿出沟状麻面。碾房漏雨,大家齐心协力,如同修自家房屋那样认真及时。老碾是共用的,也是每户人家的。在我们那地方,没有坐在碾子上闲唠的。不卫生不说,主要是对它不尊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曾问过爷爷,门前的老碾有多少年了,他说他小的时候就有这个老碾子,好几辈人推过。后来,我问村里念过私熟的老先生,啥时有石碾子的,他说,有人就有碾子了。读初中后,我才弄明白。原来石碾的历史起源可追朔到新石器时代。早期的石碾可能是先民们在无意中发现并改进的。他们发现石头压栗子上可以将粟子碾碎,从而发明了最初的石碾子。有史料记载,发明旋转石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鲁班。这是石碾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牌。</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了解了石碾的历史后,我对老屋门前的老碾更加尊重。从家门口进出,我都会不自觉的朝老碾看上几眼。到外地读师范,周六回家,我会站到老碾前,静静地看一会饱经苍桑的老碾。围着老碾转上几圈。</p> <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后来,当兵入伍,离开老家。几年后回家探亲,老屋还在,门前的老碾还在。乡亲们仍在碾房里推碾子,老碾的转动声如从前一样好听。不同的是推碾子的人变了模样,有的己经不认识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再后来,我转业到地方工作。回老家时,发现老屋不在了,老碾也不见了。记忆我童年苦乐的老屋被新盖的砖瓦房代替了。那个不知几辈人推过的老碾被碾面机替代了。有几次回老家,我有意在村里转转,希望看到那村民们总忘不了,那延续生命无限的老碾,但一直没有见到它的影子。</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我的心里,老碾承载的是一段久远的历史,贫穷的岁月,抹不掉的记忆。在它的身上,雕刻着岁月的斑驳,雕刻着历史的沧桑,更是雕刻着我的乡愁。</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站在荒草中的碾轱辘旁边,我仿佛看到了老屋门前的那个老碾,日夜不停的转,无论岁月牵绊,碾出了多少思念。儿时的记忆重观,那份亲切,那份温韾,永不褪色。</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图片来自网络,致谢!</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2024年9月二十日于抚顺</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