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right;"><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题字:曹洪嶺</span></p> <p class="ql-block">齐白石成名之前,身份卑微,难免遭到外界的冷遇,而热讽也抑或有之。清末文豪王闿运号称“冰鉴”,他哂笑齐白石的旧体诗为“薛蟠体”。所谓“薛蟠体”,是指效仿《红楼梦》中人物薛蟠的诗风而创作的诗体,具有语言浅显、内容直白、主题低俗、格调下流的特点。这种嘲讽贬损,称得上“毒舌级”。谭延闿是民国时期高官中有名有数的书家,他将齐白石镌刻的十余方藏书印磨平,贬人力度亦属登峰造极。</p><p class="ql-block">面对外界的贬抑,齐白石的心理承受能力令人叹服,其定力可谓八面风吹不动。他说:“画好不好,诗通不通,谁比谁高明,百年后世,自有公评,何必争此之日短长,显得气度不广。”他还借物言志,《题棕树》一诗妙句传神:“任君无厌千回剥,转觉临风遍体轻。”</p><p class="ql-block">《孙子兵法.谋攻篇》曰:“上下同欲者胜。”但这个“上下同欲”,并不是期求百分之百的人“同欲”,而是大多数人“同欲”。同样,人每做一件事情,特别是做那些具有创造性的事情,有百分之百的人认可、支持、点赞,是根本不可能的,更多的时候是少数人赞同,多数人质疑。也就是说,遭遇冷遇,甚至有人公开给予冷嘲热讽,是在所难免的。如果太在意别人的态度、评议,甚至在冷遇面前失去自信,将会一事无成。</p><p class="ql-block">意大利大诗人但丁有一句名言:“走自己的路,让别人说去吧。”这句话,曾被马克思引用。马克思在《资本论》的开篇说:任何真正的科学批评的意见我都是欢迎的,而对于我从来就不让步的所谓舆论的偏见,我仍然遵守伟大的佛罗伦萨诗人的格言:走你的路,让人们去说吧!</p><p class="ql-block">其实,中国至圣孔老夫子早就有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孔子的意思是说,他尽忠事奉君主,完全按照臣子的礼数去做,但别人却认为他在拍马屁。孔子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因为他不愿意随波逐流,愿意尽自己的本分去做事。即使别人误解和嘲笑,也不改变自己的做法。这句话反映了孔圣人的一种人生态度和价值观,即坚守自己的原则,不因他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p><p class="ql-block">人在职场,要有所成就、有所突破,就离不开创见、创意、创为,而与之相生相伴的必然有种种声音和评价,有赞同的,也会有反对的。人不可固执自负,对别人的声音不能充耳不闻,对反对的意见不能视而不见,但要有自己的基本认知和定力,该坚守的原则和底线一定要坚守,只要不违背行政命令,认准的事一定要坚持做下去,不要因为别人的看法而迷失自己。对待冷遇的最好态度,就是像齐白石那样大度待之、淡然处之,将其转化为一种坚守与向前的动力。</p> <p class="ql-block"><i style="font-size:22px;">老路名片:</i></p><p class="ql-block"><i>路秀儒,军封大校,人封作家,自封学人,时封兵学专家。曾任原济南军区司令部办公室副主任、某基地司令员、军区司令部某部部长,现为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孙子研究》杂志主编、孙子兵法大讲堂讲师团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会员,烟台大学客座教授。先后出版著作17部,多部获全国性和山东省奖项。</i></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176, 79, 187);">为文追求:独辟视角,原创深耕!</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