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又是一个初秋的晴日,与好友相约来到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举办的极致发现科学艺术摄影展。</p><p class="ql-block">这里展出的来自100余位摄影师与科学家的共计200余幅优秀作品,给观者带来了全新的视觉体验。</p> <p class="ql-block">走进位于北京朝阳区华贸北区20号的摄影展地…</p> <p class="ql-block">让我们跟随国家地理一起走进大自然世界的壮丽、灵动与奇妙,感受科学与艺术相融合的美好…。</p> <p class="ql-block">霸王岭睑虎</p><p class="ql-block">中国是世界上洞穴睑虎属种类数量最多的国家,它们主要分布于中国南方的贵州、广东、广西、海南的石灰岩和火山地貌上,全属均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图中的霸王岭睑虎是中国海南特有的种类,仅分布在海南西南部少数地区。</p> <p class="ql-block">从树洞中探头的红角鸮</p><p class="ql-block">河边的一片柳树林的一个树洞,接近黄昏时一只红角鸮探出头来!很多人虽没见过红角鸮,但很可能在夏夜听过它们繁殖期里标志性的叫声:“咕咕一唔”,三声一组,用来宣示领地、召唤配偶,常彻夜不停。红角鸮头部浑圆,一双圆滚滚的黄色大眼睛镶嵌在密布纤细黑纹的面盘上,显得极为呆萌可爱。</p> <p class="ql-block">松科树木花粉</p><p class="ql-block">Pinaceae长70至80微米</p><p class="ql-block">松树种类繁多,几乎在我国任何城市都可见到。在分类学上,它们大多属于裸子植物门松科松属,此类乔木既可以在山地构成森林,也被应用于园林绿化。每年春末至初夏,松科植物上散发出的黄色花粉烟雾——无限放大之后,花粉形如古代的银锭,两侧膨大的结构是微型气囊,气囊可以帮助其在空气中传播到更远距离。松科植物的花粉大量飘散在空中,可能引发过敏者身体不适。在日本,松树花粉甚至可以使部分猕猴出现眼睛流泪等过敏症状。</p> <p class="ql-block">豚草的花粉</p> <p class="ql-block">中国国家地理.探索</p><p class="ql-block">九顶山上的农民护林员</p><p class="ql-block">四川九顶山,海拔3500到4000米的高山岩壁上,活跃着这样一群人。他们皮肤黝黑,脸上有着深深的皱纹,手上长满老茧。他们穿着深色棉衣,戴军绿色布帽,背着玉米面干粮,口袋中装着相机和红外相机。他们是九顶山上的农民护林员,也是九顶山野生动植物之友协会的成员,他们中有的人已年逾七旬,仍奋斗在巡山一线。</p><p class="ql-block">©四川九顶山 欧阳凯 摄</p> <p class="ql-block">爱的力量</p><p class="ql-block">2018年9月的一天,在汤加的某处观鲸海域,一对座头鲸母子正悠然地享受着独属于它们的亲子时光。由于鲸宝宝需要换气不能长时间待在水下,在母鲸的保护下,被托着的小鲸或自由换气,或酣然入睡。对于突然靠近的人类,母鲸立刻进入警觉状态,并迅速张开“双翅”。</p><p class="ql-block">©汤加 李艺 摄</p> <p class="ql-block">搁浅的抹香鲸</p><p class="ql-block">2022年5月,在浙江省宁波市象山县沿海,人们发现了一头搁浅的抹香鲸,这件事迅速转变为抹香鲸大救援行动一这是中国历史上少见的一次救援,工作人员和志愿者一直在使用各种方法帮助抹香鲸保持湿润。经过一个昼夜的持续努力,最终利用涨潮期将搁浅的抹香鲸重新送归大海。抹香鲸为何会搁浅,目前还是一个未解之谜。</p><p class="ql-block">©浙江象山县 周科 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海底美人鱼</p><p class="ql-block">海牛憨厚温顺,拥有圆胖的身体和光滑的皮肤,主要以海草为食,既能在淡水中生存,也能在海水中生存,因此河流内、河口处或者近海海域中它们都可以应对。海牛看起来肥壮,实际上脂肪层薄且新陈代谢低,因此身体的保温能力不强,在美国奥兰多三姐妹泉,这里冬季温度适宜,有丰富的海草资源供它们衣食无忧。</p><p class="ql-block">©美国奥兰多 李艺 摄</p> <p class="ql-block">嘴大“吃四方”</p><p class="ql-block">鲸鲨是一位遨游在各大洋的“温柔巨人”,它是世界上最大的鲨鱼,同时也是全球最大的现生鱼类,一条成年鲸鲨身长可以达到8-10米,体重能达到8-9吨。它们背部长满了星空一样的斑点,因此也被称为“背上拥有星星的鱼”。鲸鲨的嘴巴大得不可思议,嘴部宽度可达一米五以上,张开大嘴时会产生极大的吸力,将周围的海水、浮游生物和小鱼小虾一起吞进去。</p><p class="ql-block">©菲律宾奥斯陆张帆 摄</p> <p class="ql-block">与蓝鲸相遇</p><p class="ql-block">蓝鲸是地球有史以来出现过的最大动物,能长到30米以上,除北冰洋外,各大洋均有分布。蓝鲸的视力不佳,只能看清10-20米外的物体。由于鼻孔在水下关闭,所以也没有嗅觉。蓝鲸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是听觉。摄影师在15米深的水中与蓝鲸相遇,它冷静地看着眼前的生物,好像在感知着什么。</p><p class="ql-block">©斯里兰卡亭可马里 李艺 摄</p> <p class="ql-block">珊瑚礁溶洞</p><p class="ql-block">南沙群岛的珊瑚礁美丽却也脆弱。在中国国家地理组织的一次南海科学考察中,南薰礁附近的水下摄影师找到了一处被洋流冲蚀的珊瑚礁溶洞。白天,这些礁石洞穴往往是鲨鱼的藏匿之所。摄影师小心翼翼地潜入洞穴,记录下湛蓝的海水和树枝般的珊瑚。</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沙群岛 吴立新 摄</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伊甸园</p><p class="ql-block">珊瑚礁如同一座天然的水质净化器,能够有效过滤海水中的杂质和污染物,同时也能吸收大量二氧化碳,对全球气候有重要的调节作用。海南是我国珊瑚分布最典型的地区之一。摄影师在海南加井岛的一片浅海水域,拍下了壮观的珊瑚礁群落,像长绒毯般的“桌状”珊瑚,在太阳的照射下茁壮成长,各种鱼类虾蟹穿梭游弋其间,犹如伊甸园。</p><p class="ql-block">©海南万宁加井岛 张帆 摄</p> <p class="ql-block">“雪夜精灵”</p><p class="ql-block">2020年初,菲律宾塔阿尔火山喷发后,海底沉积物被搅动,在能见度极低的海中,这些悬浮物并没有展现出自然灾害后的混乱,而是唤起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宁静感,转变成一个雪夜童话的场景。一只趴在漂浮树枝上的雌性船蛸,分泌出一层纸一样薄的壳,用于产卵,周围的悬浮颗粒折射了闪光灯,创造出落雪的幻觉。</p><p class="ql-block">©菲律宾阿尼洛 蔡佳灵 摄</p> <p class="ql-block">海扇</p><p class="ql-block">南康暗沙是一个美丽的地方,这里的海水有着翡翠般的颜色,水中还掩映着如梦如幻的“珊瑚雨林”,海水下面的悬崖从浅到深长满各式珊瑚,这株树枝般的柳珊瑚也被潜水员叫做“海扇”,它的神奇之处在于不需要光合作用也可以茁壮生长。这株大的柳珊瑚已经死亡,但它全身“脉络清晰”的干黄枯枝,可以让我们想象它活着时有多么漂亮。</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海南康暗沙 吴立新 摄</p> <p class="ql-block">毛璧鱼钓鱼</p><p class="ql-block">毛璧鱼是海底的伪装高手,是一种不会游泳只会“走路”的鱼,毛茸茸的外表看起来活像一丛珊瑚。摄影师拍下的这条毛璧鱼正在等待猎物上门,它自备猎食工具,由背鳍的第一棘转化而成的“钓竿”会模仿蠕虫在水中移动,以此吸引鱼类前来吃饵。更为神奇的是,不同的蹙鱼“钓竿”形态也不同,会伪装成海绵、虾、管虫、蠕虫等生物的样子。</p><p class="ql-block">©菲律宾阿尼洛 张帆 摄</p> <p class="ql-block">海底的“羊”</p><p class="ql-block">叶羊,也叫小绵羊海蛞蝓,是藻类海蛞蝓家族中的一员,也是目前发现的一种能进行光合作用的动物。叶羊在进食海藻时,叶绿体在消化过程中被奇迹般地保留下来,并储存于体内进行光合作用。拥有这样的神奇天赋,叶羊或许将成为第一个以太阳能为动力的“动植物混合体”。</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巴厘岛张敬宜 摄</p> <p class="ql-block">海底樱花</p><p class="ql-block">一次潜水中,摄影师遇到了一棵巨大的软珊瑚,这棵珊瑚在海中随波摇曳,好像一棵盛放的樱花树。珊瑚分为两大类——硬珊瑚和软珊瑚,软珊瑚是由单个微小的刺胞动物形成的群落。软珊瑚死后什么也不会留下,而硬珊瑚死后会留下坚硬的钙化物质,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珊瑚礁或珊瑚花。</p><p class="ql-block">©印度尼西亚巴厘岛 张敬宜 摄</p> <p class="ql-block">曾母暗沙</p><p class="ql-block">中国领土最南端的曾母暗沙是一个形如纺锤的水下礁丘,这里邻近赤道,属于典型的赤道海洋性气候区,终年长夏无冬,阳光充足热量充沛,降水丰富。《中国国家地理》在曾母暗沙考察时,将特制的“中国最南端”水晶主权碑放在了曾母暗沙的礁顶,碑身三面简单勾勒出了中国版图的轮廓,晶莹剔透的水晶碑在摇曳的珊瑚枝映衬下更显夺目。</p><p class="ql-block">©中国南沙群岛 吴立新 摄</p> <p class="ql-block">海滩沙粒</p><p class="ql-block">海滩上的沙,成分多来源于陆地岩石与海洋生物。这份来自海南三亚的沙,除了磨圆度较好的石英颗粒,还有一些直径0.5-2毫米,很像菊石化石的生物残迹碎屑:它们是有孔虫分泌的保护壳。早在5亿多年前,单细胞生物有孔虫就已然出现在海洋中,其外壳形成的化石对于地层年代的判别意义重大。如今海洋中仍然生活着6000种以上的有孔虫,在我国各处海滩,都有机会从沙中找到有孔虫形态各异的保护壳。</p><p class="ql-block">©海南三亚 张超 摄</p> <p class="ql-block">滑水河沙粒</p><p class="ql-block">河沙中有时可以见到各种微小的、宝石级的沙。但要从一把沙中筛选出如此丰富多样的矿物晶体,这种情况并不多见。图中沙来自于陕西宝鸡市太白县滑水河的河道,图中多面体的石榴石比例较大,此外还有立方体的黄铁矿微粒、绿色的橄榄石微粒以及石英、锆石等矿物。如此丰富的物质组成,或许意味着河流上游区域存在金属矿。每一粒沙粒就像是一颗被精心雕琢过的宝石,呈现出令人惊叹的精彩。</p><p class="ql-block">©太白县清水河 张超 摄</p> <p class="ql-block">道拉吉里峰8167米</p> <p class="ql-block">马卡鲁峰8463米</p> <p class="ql-block">希夏邦马峰8012米</p> <p class="ql-block">安纳布尔纳峰8091米</p> <p class="ql-block">措嘉冰川</p><p class="ql-block">措嘉冰川,位于喜马拉雅山中段卓木拉日康雪山脚下,因毗邻中国与不丹边界的第40号界碑又名40冰川,措嘉冰川以其神秘而壮丽的美景著称,冰川外观看起来有一层层的纹理,这是冰川年层。每年积累下来的冰层,层层叠置,碎石中生出的纯净冰川,泛着幽幽的蓝光,吸引着无数人心向往之。</p><p class="ql-block">©喜马拉雅山 老鱼 摄</p> <p class="ql-block">曲隆嘎木冰川</p><p class="ql-block">冈底斯山普拉琼喜(又叫国王峰,海拔6530米),山体呈现金字塔状,显得挺拔而锐利。它是冈底斯山最高峰冷布岗日(海拔7095米)的卫峰之一,山峰下有一条冰川一曲隆嘎木冰川,冰川末端还发育了一个冰川湖一曲隆嘎木错。由于降水稀少,虽然属于7000米级雪山,但冷布岗日周边发育的冰川并不多,只有28条,面积88.8平方公里,以冰斗冰川和悬冰川为主。</p><p class="ql-block">©冈底斯山 卡布 摄</p> <p class="ql-block">冰洞蓝</p><p class="ql-block">珠峰北坡幽蓝的冰洞内,温润如玉的冰壁已经美得让人窒息,偏偏又在洞口望见地球上海拔最高、气势最雄伟的山峰。这张图片拍摄地点是珠峰北坡中绒布冰川冰塔林区的一座冰洞。摄影师钻进洞内拍摄,一转头,发现蓝色的冰洞轮廓正好给珠峰作了一个“框景”。现在,这个画面已成绝版,因为拍摄完两年后,这座冰洞已在冰川的消融中不复存在了。</p><p class="ql-block">©珠峰北坡 李珩 摄</p> <p class="ql-block">多玛冰川</p><p class="ql-block">多玛冰川是喀喇昆仑山的东部班公湖流域内一条最大的冰川。它绵延 10.5公里,从山谷中奔腾而下,气势磅礴,而且外观洁白漂亮,颜值颇高。由于离219国道较近,多玛冰川是旅行者容易到达、欣赏的一条大冰川,多玛冰川所在的喀喇昆仑山是地球除南北极之外冰川发育最集中的地区,冰川面积占了山体总面积的37%,十分壮观。</p><p class="ql-block">©喀喇昆仑山 卡布 摄</p> <p class="ql-block">加舒尔布鲁木冰川</p><p class="ql-block">加舒尔布鲁木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脉,翡翠一样的河流镶嵌在洁白的冰壁中,这是我们在其他地区的河流中不曾见到的风景。冰川为河流提供了不同于岩石、土壤的底色,冰川上的河流固态之水和液态之水共存,营造出河流的另类之美。</p><p class="ql-block">©喀喇昆仑山脉 汗斯 摄</p> <p class="ql-block">1999 中国南极格罗夫山科考营地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与家的距离</p><p class="ql-block">乌云密闭的下午,阳光刺破云层,站在中山站海边的岩石上,考察队员记录下远景中正在驶离的雪龙号。前景中的标志牌上了标识着此处与长城站的距离,以及中国科考工作者家乡与这里的距离。</p><p class="ql-block">©格罗夫山 郑鸣 摄</p> <p class="ql-block">藏南的雪豹</p><p class="ql-block">雪豹生活在我国天山、昆仑山脉的高海拔地区,喜在雪线附近活动。它有毛茸茸的长尾,且不能像其他“大猫”那样,从嗓子眼里发出低沉的呼噜声,而只能用“气声”嘶嚎。它们生性凶猛却很低调、警觉,很少有谁能在野外目睹其风采。摄影师幸运地在距离雪豹咫尺之处捕捉到了极具野性的雪豹风采:霸气的雪豹匍匐在高原的砾石上,身形矫健姿态优美,原始野性之美尽展无遗。</p><p class="ql-block">©藏南 米加尼玛 摄</p> <p class="ql-block">棕熊</p><p class="ql-block">坐落在新疆东南部、与青海和西藏相毗邻的阿尔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我国设立最早的高原荒漠生态系统保护区。保护区平均海拔4500米,高寒荒漠之上,空气缺氧,人迹罕至,却是野生动物们的天堂,摄影师在这里捕捉到了棕熊嬉戏的画面。无论“无人之境”多么险恶,总有坚韧和温情的生命力给予我们来自大自然的启迪。</p><p class="ql-block">©阿尔金山 成勇摄</p> <p class="ql-block">鼠兔“球”</p><p class="ql-block">一只“鼠兔球”。这种圆耳朵、没尾巴的小动物遍布整个青藏高原。虽然长的像鼠,但是鼠兔是实打实的兔族成员。栖息在草原环境的鼠兔,习性和兔子却大不相同。为了更适应严寒高原栖息地,鼠兔的耳朵进化得更小,在开阔草原上靠打地洞来藏身,因此不需要很强的跳跃能力。</p><p class="ql-block">©四川 骆晓耘 摄</p> <p class="ql-block">冰川与赤麻鸭</p><p class="ql-block">冰川冲出雪峰之间的山谷后,不仅没有切下去形成深谷,而是高高浮在冰碛物形成的高台上面,好像是要在舞台上展现自己的魅力,一条条冰川仿佛象牙雕刻的艺术品展示在展台上。在象牙般的冰川上飞翔大陆性冰川的末端洁白如玉,有如象牙雕刻般的美丽。几只赤麻鸭飞翔在海拔5800多米的新青峰脚下的冰川上,景色壮丽如画。</p><p class="ql-block">©青海格尔木 单之蓄 摄</p> <p class="ql-block">特拉木坎力冰川</p><p class="ql-block">特拉木坎力冰川位于喀喇昆仑山特拉木坎力峰(海拔7441米)下的克勒青河谷,冰川长度超过28公里,发育了十分壮观的冰塔林。冰塔林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景观。只有中低纬度的大陆性冰川才有耐心雕琢它;在冰温较高、消融和运动速度都快的海洋性冰川上,则难觅其芳踪。甚至可以说,冰塔林,是我国一些特定条件的冰川上才能见识到的“中国特产”。</p><p class="ql-block">©喀喇民仑山 刘立志 摄</p> <p class="ql-block">单花荠</p><p class="ql-block">云南怒江畔的碧罗雪山受印度洋气流影响水汽充沛,海拔4500米高的地方也形成了不少冰蚀湖群与高山湿地,这里生存的单花荠生命力旺盛,即便是完全被冰水淹没也不会死去,等更高处的冰雪融化完,继续吸引虫媒完成生命的繁衍。藏在石缝之间顽强绽放的单花荠,用卑微却强韧的生命,诉说着一种坚持。</p><p class="ql-block">©碧罗雪山 范毅 摄</p> <p class="ql-block">一生只绽放一次的塔黄</p><p class="ql-block">塔黄,一生只开一次花,它们生长在海拔4000多米的林缘、草甸和流石滩上,矗立的身形非常醒目,简直是鹤立鸡群,高度能达到2-3米。我们从长着塔黄的草甸上走过,就像在一座“塔林”里穿行似的。塔黄长得有点像拉长的卷心菜,那些巨大的苞叶里面,隐藏着细碎的花序和娇嫩的小花。积蓄一生的力量只为在绝境中延续生命,这正是自然的力量!</p><p class="ql-block">©鲁朗山 雷波 摄</p> <p class="ql-block">绵头雪兔子</p><p class="ql-block">菊科风毛菊属里的大个子一绵头雪兔子生长在4500米以上的高海拔流石滩中,流石滩的环境严酷,夜间的严寒,白日的强辐射,以及终年不止的狂风,绵头雪兔子就在这样的恶劣环境中绽放着生命。流石滩山坡虽然由碎石组成却松软无比,十分难以攀爬,摄影师只能手脚并用地爬上60°斜面的山脊,这时白马雪山的主峰扎拉雀尼峰近在咫尺,客串了这张照片的背景。</p><p class="ql-block">©白马雪山 范毅 摄</p> <p class="ql-block">美丽绿绒蒿</p><p class="ql-block">在云南碧罗雪山一处陡峭的崖壁上,两株长在石缝中的美丽绿绒蒿正在娇艳绽放。绿绒蒿的“绿”并非指花色,而是由于在绿色的茎叶上生有绒毛,因此得名“绿绒蒿”。碧罗雪山所在的横断山脉是全球绿绒蒿属物种最重要的分布中心之一。近几年,随着交通条件的大幅改善,这条长期缺乏调查研究的山脉很快成为植物科考的热点区域。随着调查研究的深入,很多种绿绒蒿在这里被发现,其中不乏只在碧罗雪山上狭域分布的种类。</p><p class="ql-block">©碧罗雪山 范毅 摄</p> <p class="ql-block">冰洞</p><p class="ql-block">雅拉香波冰川位于西藏山南市,这里还有一座罕见的宫殿般的冰洞,一个洞厅连接两个洞口。冰洞是冰川地区河流转入冰内和冰下流动时创造的作品。欣赏冰洞景观,最直观的视觉体验是一种超乎平日认知的冰洞蓝。冰川的蓝不似湖水蓝得那么直接热烈,它更像是中国传统色彩中纯度、饱和度不那么高的“碧落”或是“月白”之色,有些含蓄、带点神秘。</p><p class="ql-block">@雅拉香波冰川 李珩 摄</p> <p class="ql-block">神迹般的冰塔林</p><p class="ql-block">冰塔林是大自然慢慢地精雕细刻的作品,只有在中低纬度地区的大陆性冰川上才可能出现冰塔林,进入冰塔林仿佛进入了冰雕世界一般,傲立的冰塔呈金字塔形,塔尖如利剑直刺长空。这些天然的冰雕是阳光和时间的杰作,此时的冰塔悄无声息静如处子,它在寂静中饱含张力,积蓄着巨大的能量。</p><p class="ql-block">©卓奥友兰巴冰川 李国平 摄</p> <p class="ql-block">贡嘎雪山斗笠云</p><p class="ql-block">贡嘎山海拔7556米,傲立在青藏高原东缘的川西山地之上,主峰像一座金字塔,高耸着直冲苍天,是当之无愧的“蜀山之王”。在连续雨雪天气后的清晨,摄影师幸运地捕捉到了这一神圣瞬间:一朵完美的斗笠云飘在贡嘎主峰之巅,山鹰在主峰周围盘旋,自然的壮阔与生命的苍劲在此刻完美融合。</p><p class="ql-block">©冷嘎措 孙建鑫 摄</p> <p class="ql-block">楼兰古城</p><p class="ql-block">楼兰是汉代西域三十六国中最为知名的古国之一,“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写意着李白的慷慨豪迈。曾经碧波荡漾的罗布泊滋养了楼兰,随着罗布泊的干涸,楼兰也消失在了历史的风沙之中。直到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在孔雀河下游支流铁板河末流河网地带、罗布泊北岸发现了这座古城。由于城内出土的木简上曾多次出现“楼兰”一名,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楼兰古城。</p><p class="ql-block">©罗布泊 姜鸿 摄</p> <p class="ql-block">藏羚羊</p><p class="ql-block">藏羚羊迁徙是世界上气势恢宏的有蹄类动物大迁徙之一。“高原精灵”藏羚羊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青藏高原特有物种。夏季是藏羚羊的产羔季节,许多怀孕的母羊聚集到一起,从羌塘、阿尔金山和三江源保护区等地浩浩荡荡地穿行数百甚至上千公里,前往可可西里腹地的卓乃湖、太阳湖等地产羔,一个月后再带领羊羔沿着来时的路线返回。它们随时要面临狼的利齿、对公路、铁路的恐惧。为什么它们要冒着如此的危险去一个特定的地方产下后代呢?迁徙的藏羚羊为我们留下了特有的追逐生命的足迹。</p><p class="ql-block">©阿尔金山 樊尚珍 摄</p> <p class="ql-block">藏野驴</p><p class="ql-block">可可西里,位于青海省的西南部、青藏高原腹地,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有着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奔腾的藏野驴是这里常见的壮丽场景。藏野驴奔跑的姿态绝不逊于骏马,长期的自然选择让它们完全适应了高原环境。当严寒和缺氧让进入可可西里的人吃尽苦头时,看着野驴自由驰骋的身影,唯有感叹它们才是可可西里真正的主人。</p><p class="ql-block">可可西里 田捷砚 摄</p> <p class="ql-block">神的后花园</p><p class="ql-block">新疆东天山的主峰博格达峰,海拔5445米,峰顶常年积雪,以其高耸的山峰、丰富的垂直自然带景观而为人所熟知。摄影师在博格达雪山下露营了六天,与天山雪莲还有漫山遍野的野罂粟为伴。这天终于等来一场完美的日出,有幸拍摄到绮丽的粉色朝霞给它们披上一层薄纱,犹如传说中神的后花园。雪山、高原、绮丽的花朵、迷人的霞光绘出了一幅神秘的天堂后花园的图景。</p><p class="ql-block">©博格达雪山 申燕 摄</p> <p class="ql-block">大地之眼</p><p class="ql-block">艾肯泉位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因泉眼和周边由泉水中的矿物质沉淀而成的深红色纹路形似一只眼睛,被称为“大地之眼”。矿物质沉淀后形成层状地貌,盐壳层层叠叠,如鳞片一般铺展开去,深红色含硫化物的腐蚀性泉水波光粼粼。无人机从泉眼正上方拍下的这幅画面纹理清晰,色彩斑斓,令人过目难忘。</p><p class="ql-block">©青海 王建军 摄</p> <p class="ql-block">神秘的雅丹</p><p class="ql-block">龙城雅丹位于罗布泊古湖盆东北部,风蚀非常强烈,巨大的土墩台高达12-20米。“丝绸之路”上曾经繁盛的古国随风消逝,零星剩下的遗迹就散落在这连绵的雅丹之中。我们感受着历史的沧桑巨变,亿万年地质变迁所赋予的地球外貌,又日夜不断地受到大自然中水流与风的刻蚀,在许多地区塑造出千奇百怪的形态,一旦进入就像进了一个迷宫。</p><p class="ql-block">©罗布泊 钱玮 摄</p> <p class="ql-block">乌尔禾魔鬼城</p><p class="ql-block">自古以来,“魔鬼城”似乎就是迷失和恐怖的代名词。它们奇异地伫立在漫漫流沙、寂寞戈壁之中。乌尔禾魔鬼城地处新疆克拉玛依,东方旭日从厚厚的乌云中喷薄而出,显露出艳丽的金色光芒,微红的暖光散落在龟裂的土地上,使魔鬼城显得更加神秘莫测。那是由“鬼”斧“神”工般的干旱区的大地、狂风和暴雨洪水之手,在不停修改甚至重绘着的这奇异之地。</p><p class="ql-block">©新疆乌尔禾 居建新 摄</p> <p class="ql-block">生死对决</p><p class="ql-block">在青海省北部的祁连山国家公园,一只刚从冬眠中醒来不久的喜马拉雅旱獭遭遇到藏狐的突袭。这只藏狐母亲在旱獭的洞穴旁蹲守良久。同样伺机待发的摄影师鲍永清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瞬间一藏狐呲出的獠牙和旱獭手足无措的样子,极富表现力。摄影师鲍永清凭借这张照片获得了2019年国际野生生物摄影年赛的最高奖项一年度野生生物摄影师称号。这是中国摄影师历史上第一次获得此次赛事的年度总冠军。</p><p class="ql-block">©青海祁连山国家公园 鲍永清</p> <p class="ql-block">藏狐</p><p class="ql-block">藏狐生活在我国的青藏高原以及周边的高海拔山地,是高原草甸生态系统中很有代表性,同时也是最成功的食肉动物之一。由于长着一张看起来很呆萌的“大方脸”,脸上还常常挂着一副看破红尘的淡然表情,藏狐成为了互联网上人气颇高的网红动物。而在缺氧荒凉的高原,它们是敏捷而高效的猎手。藏狐生着“大方脸”和“长嘴巴”,每一处颜值上的“牺牲”,实际上都让它们在成为专业鼠兔猎手的道路上更进一步。</p><p class="ql-block">©青海玉树 达杰 摄</p> <p class="ql-block">平静</p><p class="ql-block">贵州清镇市红枫湖的地下湖泊中,冒险者划舢板着伏流进入喀斯特溶洞,未经照明工程布置过的然钟乳石,还有一条条神奇的地下河,揭开了喀斯:地貌的神秘面纱。</p><p class="ql-block">©贵州清镇市 周元杰 摄</p> <p class="ql-block">勇闯地下河</p><p class="ql-block">勇闯大石围天坑地下河。要了解天坑的前世、今生与未来,洞穴探险是一条必经之路,这条路上有着许多可能致命的难关:旱洞里的暗河口、水洞里的虹吸以及突如其来的地下河洪水。地下河是喀斯特地形中,由于溶蚀作用形成的地下水道或洞穴系统。深度和规模越大的天坑,往往分布在水动力作用越强烈的地下河道位置上,大石围天坑底下的地下河洞穴通道,旱季河水不足10米宽,然而雨季来临,洪水甚至可能灌满整个洞道。</p><p class="ql-block">©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李晋 摄</p> <p class="ql-block">女神的水罐</p><p class="ql-block">洞中的“水瓶”一广西乐业。洞顶一处如水瓶般的钟乳石倒挂壁顶,颗颗水滴沿瓶壁竖直而下,落入洞底,日积月累,饱和的碳酸钙溶液中钙质沉积,形成莲座般隆起的基座。考察队员将灯光打入基座,流水在灯光下如银线般闪闪发亮,一滴滴洞顶落水形成飞泉般的瀑布,从水瓶中倾泻而出,冥冥之中,仿佛是女神将清冽甘泉倾泻赏赐予探索未知的人们。</p><p class="ql-block">©广西乐业 李晋 摄</p> <p class="ql-block">太阳直射的证明</p><p class="ql-block">洞穴探险爱好者伍红鹰和他的队员们为寻找太阳直射的证明,来到北回归线附近的广西南宁市隆安县屏山乡。广西有着世界闻名的喀斯特地貌,其中的天坑以惊险神奇而著称。队伍这次并非为了探险而来,而是为了捕捉到“夏至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一现象的直观证据。</p><p class="ql-block">©广西南宁 向航摄</p> <p class="ql-block">世界最高大石笋72.6米</p><p class="ql-block">石笋是一种生长在洞穴中的碳酸钙沉积物,成长非常缓慢,大约每过一百万年才会长高一米。世界最高石笋一玉龙洞石笋,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凤山县,2023年8月中国国家地理组织了一支科考队伍,经过系统、科学的测量,测得石笋高度为72.6米,以中心轴高计算得出结果为67.3米,刷新了世界最高石笋的纪录,原世界最高石笋为古巴圣马丁洞石笋,高67.2米。</p><p class="ql-block">©广西乐业大石围天坑 李晋 摄</p> <p class="ql-block">幻境</p><p class="ql-block">探洞的魅力就在于,你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看见什么、发现什么,探洞能满足人无限的的想象,激发人们对未知的探索欲望。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的硝灰洞,这里的“地质工艺品”令人惊叹,在这个空间待久了会让人觉得恍惚一里里外外都显得怪异,甚至有些荒诞不经。无法判断这里是石头构筑的奇妙“幻境”还是一段恐惧的“梦魇”。</p><p class="ql-block">©贵州平塘县 周元杰 摄</p> <p class="ql-block">潜入未知</p><p class="ql-block">在将军洞中,探险者准备潜入未知。全世界最佳的洞潜运动场地多集中在广西、重庆、贵州等地的喀斯特地貌区,最早的洞潜都是外国人参与,我国洞潜起步较晚,一直到2010年后,才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参与其中,并渐渐出现了一些洞潜高手,经过十多年的普及,洞潜在国内已经有了比较多的受众。</p><p class="ql-block">©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塘也村将军洞 周元杰摄</p> <p class="ql-block">人鱼宫殿</p><p class="ql-block">翡翠色的水下,一块钟乳石犹如流淌的沙漏,绕着“沙漏”潜行,冰冷的地下水会让人顿感思绪敏锐,但眼前的一切却又那么不真实。将军洞本是一处天然的喀斯特溶洞,后因水库蓄水,洞穴被淹没,钟乳石没入水中,成为了洞潜者们欣赏水下钟乳的绝佳之地。在潜水运动中,洞潜是死亡率最高的潜水方式,被称为极限运动中的极限。</p><p class="ql-block">©贵州清镇市 周元杰 摄</p> <p class="ql-block">田林金线鲍</p><p class="ql-block">田林金线鲫是一种中国原生鱼,生活在广西百色市田林县的一个洞穴地下河,终其一生,都生活在暗无天日的环境中,经过漫长的演化,它们的眼睛、鳞片和体表的色素完全消失,依靠着发达的触须和侧线等感觉器官适应穴居生活。其分布狭窄,极端特化的生理构造使它们对环境变化缺乏应变能力,亟须关注与保护,现已被列入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名录。</p><p class="ql-block">©广西田林县 周佳俊摄</p> <p class="ql-block">深入</p><p class="ql-block">贵州省清镇市龙潭洞 297 米深的竖井相当规整,就像用21世纪的盾构机挖掘的一样,它因地下水长期侵蚀而形成。竖井探险是一个团队活动,需要队员间的默契配合,在下降过程中,始终要警惕上方的落石,同时选择比较粗糙的岩壁作为身体接触点,洞内温度的变化也是需要不断适应的因素。在不断向下的过程中,探险者需要从容不迫地去拥抱地层之下的黑暗,对他们而言,深入竖井仿佛可以通达到未知世界的边缘。</p><p class="ql-block">©清镇龙潭洞 周元杰 摄</p> <p class="ql-block">深渊</p><p class="ql-block">探洞高手在贵州罗甸县栖霞洞的竖井中深入地心。深渊就在脚下,一根直径9毫米的绳子,通过锚点和绳结固定,探险者就沿着这条“尼龙绳公路”,到达地底。喀斯特地貌中奇绝的岩壁、天坑、暗河、竖井、溶洞、天生桥等,为极限高手们提供了挑战自我的舞台。他们或从天生桥上神兵天降,或经由地下百米的竖井深入地心,或在水下“龙宫”中自由遨游。在这些地貌深处,既能够领略到常人见不到的奇异景观,还能够向挑战自我、挑战极限发起冲击。</p><p class="ql-block">©责州罗甸县 周元杰 摄</p> <p class="ql-block">天坑秘境</p><p class="ql-block">天坑是进入地下世界的入口,位于广西的乐业天坑群,目前发现天坑数量已超过30个,是广西天坑的“颜值担当”。这些天坑坑口形态大多较为完整,崖壁陡立,颇具观赏价值。由于降水量大,有些曾长期处于未开发状态,因此植被丰茂,还保留下许多在别处难得一见的珍稀植物,乐业白洞天坑坑口长220米、宽160米,最深的地方达312米,光看外表就令人赏心悦目。</p><p class="ql-block">©广西乐业白洞天坑 李首摄</p> <p class="ql-block">边石坝群</p><p class="ql-block">边石坝是坡地或沟谷中的一种石埂边坝,因大量结晶型钙华快速沉积而形成,是一种小型梯田状地貌。遵义城东南一个废弃的采石场周边,一个洞穴发育了罕见的边石坝群景观。2022年4月,中国国家地理组织考察队对其进行了初步考察和测绘,其单体边石坝最长的约21米,坝池深度最深的为2.66米,面积大于0.5平方米的坝池约有 78个。根据洞穴测绘图的平面投影长度计算,连续分布的边石坝群总长度约140米,是目前中国最长连续边石坝群,随着后续考察的推进,该长度可能还会增加。</p><p class="ql-block">©贵州遵义 赵揭宇 摄</p> <p class="ql-block">夜空之镜</p><p class="ql-block">沧海桑田,在青藏高原形成过程中,部分海水积留在低洼地带,形成许多盐湖和池塘,青海的茶卡盐湖就是其中之一。这里远离大城市的光污染,有着一流的暗夜条件,高海拔也规避掉烟雾尘埃的干扰。踏过盐块、淤泥,找到一片平静的浅水,星光就在我们的头顶和脚下熠熠生辉。摄影师选择用长时间曝光记录下星空运行的轨迹,让斗转星移在天空和湖面同时清晰呈现。</p><p class="ql-block">青海茶卡盐湖</p> <p class="ql-block">红色的火星</p><p class="ql-block">追逐星空的摄影师,能看到和拍到许多普通人看不到的夜空景观,在西藏山南市的措嘉冰川,得益于海拔5300米的稀薄空气,即使是过度曝光的月光,也无法掩盖银河中心的光芒,在银河的左侧,还可以看到红色的火星。</p> <p class="ql-block">星云下的长城</p><p class="ql-block">冬季的天空沉静扣水,迟眺长城上方,猎户座级绿西沉,仿佛表空中的欢现、猪广座是冬季星空最引人注量的黑座,不仅有红巨星参常四、蓝巨星参宿七,还有极其壮观的猪户座显云系统:猪户座大星云、巴纳檬环、马头显云,加上不远处靓丽的玫瑰星云,宛如星空的盛宴。</p> <p class="ql-block">星空下的石像</p><p class="ql-block">在新疆这片辽阔的土地上,草原石人是一处具有悠久历史的独特景观。这些石人位于昭苏县洪纳海镇,由花岗岩雕刻而成,面向东方,草原石人一直以来被赋予神秘色彩,与星空交相辉映,时空交汇,仿佛将古老的历史与壮丽的星空完美融合在一起,仿佛穿越了千年,置身于古老而神秘的文化遗迹之中,同时又能够仰望星空,感受宇宙的浩瀚与神秘。</p> <p class="ql-block">月光下的大晤鼠</p><p class="ql-block">鼠是一种夜行动物,云南大露鼠是一种体型较大的鼠类,尾部几乎和体长一样,生活在海拔1800一4200米的橡树主导的混合林中。它们前肢和后肢之间长有皮翼,擅长在林间展开皮翼快速滑行,翼装飞行的灵感就是来自于鼠。在一个满月夜晚,摄影师偶然发现了一只栖息在树上的云南大語鼠,并巧妙地利用满月作为背景,拍摄了一张别具特色的照片。</p><p class="ql-block">©云南高禁贯山 管祥乐 摄</p> <p class="ql-block">上海的貉</p><p class="ql-block">两只貉从城市的墙壁空洞间钻出来。它们曾经广泛分布在中国从东北到云南的广阔土地上,而近年因人类活动,其栖息地受到压缩。是犬科中比较独特的一支,和它那些或凶悍或狡黠的捕食者亲戚相比,杂食的骆更容易适应城市的生活。上海的野生貉,白天在废弃管道、桥墩裂缝、墙体空隙中藏身,往往趁着暮色活动,夜晚则在小区里觅食。</p><p class="ql-block">©上海 王放 摄</p> <p class="ql-block">中华鼬獾</p> <p class="ql-block">荧光海</p><p class="ql-block">灿若星河的“荧光海”景象,是由一种微型藻类一夜光藻大量聚集发光而形成的。夜幕降临,当夜光藻受到外界的刺激就会发出蓝色荧光,这是一种自我保护行为,当大群夜光藻被惊扰时,夜晚的海面上就会出现粼粼蓝光。夜光藻无毒,广泛分布于福州平潭外海,受益于闽江的营养物质大量繁殖。夜光藻发光需要能量支持,因此荧光海只能短暂出现。</p><p class="ql-block">©福州平潭 张雄绳 摄</p> <p class="ql-block">月球陨石</p><p class="ql-block">月球陨石NWA5000的光学薄片显微图像,其中可见</p><p class="ql-block">棱角分明的长石角砾结构。采用微分干涉方法拍摄。</p><p class="ql-block">©张超摄</p> <p class="ql-block">陨石中的球粒</p><p class="ql-block">球粒是太阳系形成初期的结构,比地球更为古远。这放球粒是橄榄石芦条形球粒,因结晶方向不同,在偏光显微镜下呈现不同颜色。</p> <p class="ql-block">球粒陨石</p><p class="ql-block">球粒陨石中的球粒结构形态多样,从这张照片中可以找到斑晶类球粒、隐晶质球粒等种类,可以辨别出橄榄石、辉石等矿物。</p> <p class="ql-block">大河之舞</p> <p class="ql-block">莫尔格勒河河曲</p><p class="ql-block">弯弯曲曲的莫尔格勒河是黑龙江上源海拉尔河的支流,它像银链般闪亮在内蒙古陈巴尔虎草原上最美的地方。这是一条发育在冲积平原上的蜿蜒河流,河曲发达,断续的积水河道和有植被覆盖的“隐形”河道、飘带似的河湾与“废弃”河道,共同诉说着河流的发育史。因为河水的滋养,莫尔格勒河流域的草原碧绿青翠,和覆着青草的平缓丘陵一起,构成一幅淡雅的画面。</p><p class="ql-block">©莫尔格勒河 杨孝 摄</p> <p class="ql-block">野鹿荡的潮汐树</p><p class="ql-block">位于江苏盐城黄海之滨的野鹿荡,河流与陆地在这里经过万年纠葛,创造出一片精彩纷呈的滩涂沙洲。全新世初期,古长江曾在此入海,大量泥沙沉积形成大大小小的沙洲,后黄河改道带来更多泥沙,加上南北两大潮波系统的共同作用,形成了今天规模宏大辐射沙洲群。从空中俯瞰,潮水冲蚀而成的“潮汐树”枝繁叶茂,沙洲上自由奔跑的麋鹿群更为大地这幅色彩艳丽的油画,添上动感十足的一笔。</p><p class="ql-block">©江苏盐城 陈霞 摄</p> <p class="ql-block">红海滩和“潮汐树”</p><p class="ql-block">红海滩和“潮汐树”相结合的海岸景观在中国是极为珍稀的,成规模、可观赏的景观目前仅存于辽宁盘锦的辽河口一带。盐地碱蓬为潮间带铺上了浓艳的红色地毯,海洋潮汐在其间冲刷出了宛若老树虬枝的“潮汐树”,伸展在平阔的河口滩涂之上,宛若大地上鲜艳又唯美的抽象油画。盐地碱蓬有着改善盐碱土地的盐分含量的作用,是一种重要的生态修复功能物种。</p><p class="ql-block">©辽河口 赵振民摄</p> <p class="ql-block">飘逸的裙裾</p><p class="ql-block">航拍长江源头区域,由冰川融水构成的辫状水系形如飘逸的裙裾一般,在灰白或棕褐色的山间肆意流淌,从高空俯瞰,澄澈的水流曲折蜿蜒,又随意奔放,充盈着诗意。这种辫状河通常出现在冰川末端的山前倾斜平原上,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从河流干流的下游分出的支流流量不稳定,含沙量大且颗粒大小不均匀。</p><p class="ql-block">©长江源 王建军 摄</p> <p class="ql-block">星宿海</p><p class="ql-block">黄河南源当曲所在的区域是一望无际的草原,这里平均海拔在5000米左右,属于唐古拉山的余脉,地形略有起伏,但相对落差很小,水源充足,植被覆盖率非常高,是很典型的高山草甸带。区域下方埋藏着多年冻土,形成了不透水层,降水和冰川融水不能下渗而在地表聚集,汇聚在土丘之间形成了无数的小水洼,最终呈现出了一片“星宿海”的模样。</p><p class="ql-block">©当曲 王宁 摄</p> <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辫状水系</p><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有着众多的头衔:西藏最大的河流、世界海拔最高的河流、藏民族的母亲河……从空中俯瞰,雅鲁藏布江宽阔的河道中复杂的辫状水系强烈冲击着视觉神经,无数条水流时而相汇时而分离时而交织,构成了形似姑娘发辫的水系,碧水与沙洲交错,形成了纵横交错的线条。</p> <p class="ql-block">飞跃激流</p><p class="ql-block">咆哮奔涌的激流之上,一小群迁徙中的林岭雀轻盈地展翅,向河谷远方飞去。怒江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上游叫黑水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小的河流之一,与澜沧江、金沙江并行的滇西北地区是“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怒江干热峡谷河流湍急,江边山脊上原始森林密布,是中国文化和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区域之一。</p><p class="ql-block">©雅鲁藏布江的支流 曾祥乐 摄</p> <p class="ql-block">根河河曲</p><p class="ql-block">根河位于呼伦贝尔草原北部边缘,这一区域地势平缓,水流往往在山丘之间的宽阔的平地上漫流,淤积成大片湿地沼泽,而根河就呈现出湿地沼泽常见的网状河流的特点。从空中俯瞰两河交汇处,细而弯曲的河道与浅而宽的河道并行,这些河道留下或清晰明确或杂乱无章的矛盾曲线,暗示了这个网状河流区域是由弯曲河流演变而来的秘密。</p><p class="ql-block">©根河 装国庆摄</p> <p class="ql-block">宛转回环的河曲</p><p class="ql-block">慕士塔格山以其海拔7509米的伟岸身躯傲然屹立在帕米尔高原,它脚下宽广的冲积平原地区,由于河床比降减小,同时不受河谷基岸的约束,水流可以自由地摆动,形成河道宛转回环的河曲现象。在河谷两岸连片的青青牧场映衬下,来自雪山的融水缓缓流向干涸的远方。</p><p class="ql-block">©慕士缮格山 岱天荣摄</p> <p class="ql-block">水与沙的壮丽编织</p><p class="ql-block">位于青海省的楚玛尔河是长江源的北源,它流淌过的可可西里地区是青藏高原降水最少的区域之一,土壤贫瘠,植物稀疏,稍有降水就会对地表造成不小冲刷,水中泥沙含量很高,河水呈红黄色,“楚玛尔”的蒙古语意思便是“红色的河”。楚玛尔河上游是无人区,宽谷窄谷交替出现,引起了水流速度变化和泥沙沉积,促进了辫状水系的形成。辫状河段可占到楚玛尔河全长80%以上。</p><p class="ql-block">©楚玛尔河 滕洪亮 摄</p> <p class="ql-block">曲流</p><p class="ql-block">西藏最西端的阿里地区,高亢而独立,周围汇聚而来绵延不断的喜马拉雅山脉、冈底斯山脉、喀喇昆仑山脉和昆仑山脉,在遍布冰雪、山岩和湖泊的地貌之上,冰川融水肆意蜿蜓流淌并不断汇入高原湖泊,千回百转的曲流在此呈现漫流、散流状态,使原本干涸的土地得到稳定流水的滋润,这才使得这片谷地水草丰茂,成为当地牧民难得的“绿洲”。</p><p class="ql-block">©阿里地区 徐波 摄</p> <p class="ql-block">冰川之河</p><p class="ql-block">图中的冰川河位于巴基斯坦境内,站在河谷中可以看到世界第二高峰——乔戈里峰。冰川之上也有河流,冰川很少有人去过,看到“冰川河”的人就更少,它的美丝毫不亚于峡谷、草原、沙漠地区的河流。冰川为河流提供了不同于岩石、土壤的底色,冰川上的河流固态之水和液态之水共存,营造出河流的另类之美,这是我们在其他地区的河流中不曾见到的风景。</p> <p class="ql-block">金黄“千树雪”</p><p class="ql-block">辽河口有着世界上面积最大的一片苇场,芦苇主要用于造纸。河口滩涂遍布由潮汐冲刷而成的潮沟,它们像是河流、羽毛,更像是一棵棵“潮汐树”。入冬初雪后,大雪将河口两岸覆盖得严严实实,涨潮后潮水顺着潮沟逐步上溯、浸润潮滩,潮沟旁的雪被潮水融化,芦苇显露出来,把“潮汐树”染成了金黄,造就了奇特的初冬“千树雪”景象。</p><p class="ql-block">©辽河口 卢英 摄</p> <p class="ql-block">盐碱滩上的“潮汐树”</p><p class="ql-block">每年7、8月,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的塔里木河下游暴发洪水,水流四散,溢流到周围的河漫滩。由于地下水位的上升,在强烈蒸发作用下,河漫滩渐渐形成了盐渍化的景观。同时,在水位的起落变化中,水流在河漫滩反复冲刷,形成了宛若树干和树枝形状的潮沟,最终呈现干旱区盐碱滩上的“潮汐树”。</p><p class="ql-block">©新疆塔里木盆地 王汉冰 摄</p> <p class="ql-block">冰湖项链</p><p class="ql-block">三江源地区位于我国青海省南部,是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腹地。三江源因水而得名,而水则依赖雪峰和冰川融水的补给,这些冰川融水在山间盆地或低洼处形成诸多高山冰湖,然后再溢出冰湖,继续顺着山坡向下流淌,灌满新的大小不一、形状各异的冰湖。它们各自延展、汇聚,成为黄河、长江、澜沧江等大江大河的源头。这些冰湖之间蜿蜒流淌的曲流,则像项链一般,把它们连缀在一起,成为源头之上的奇观。</p><p class="ql-block">©三江源 青海省摄影家协会</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