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仲秋节期间,驱车近二百公里,到达安阳,参观了向往已久的殷墟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还未进入景区,远远望去,但见草坪上几个大字:殷墟一一人类文明的宝库。殷墟博物馆以青铜方鼎为其外形,四面采用草坡进行掩护,使其很好地融入殷墟遗址。</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大门门楣上的“天邑商”三字,来自殷墟甲骨文。因为殷墟是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人口最多、最繁荣的城市之一,所以商朝人自豪地称自己的都城为“天邑商”或“大邑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博物馆外墙上部纹饰采用了青铜器上最常见的三大主题纹饰和装饰手法,以云雷纹为地纹,兽面纹和夔龙纹凸起于地纹之上,层次感很强。</p> <p class="ql-block">进入博物馆,站在大厅抬头仰望,玄鸟正在空中盘旋,这来自《诗经》中“玄鸟生商”的美丽传说。</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内,迎面而立的高墙上,镌刻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9个大字,它出自商朝开国国君汤盘铭上的箴言。这9个字,历久弥新,在今天依然被一代代中国人认知、理解、践行。</p> <p class="ql-block">博物馆以“伟大的商文明”为中心,设有三个基本陈列、四个专题展览和一个沉浸式数字展。基本陈列展如下:</p> 探索商文明 <p class="ql-block">殷墟的发掘,是中国传统金石学与西方田野考古学相结合的产物,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主持的首次科学发掘。 </p> 甲骨发现考古初兴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第一个释读甲骨文字的人</b></p><p class="ql-block">1899年,王懿荣在买的药材里发现甲骨。王懿荣(1845-1900),字正儒,近代金石学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第一个释读甲骨文字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甲骨文的发现,标志着新史学的开端。新文化运动兴起以来,疑古思潮盛行,认为“东周之上无信史”;甲骨被大肆盗掘,殷墟发掘迫在眉睫。发掘殷墟乃重振中国史学的必然选择。 </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考释甲骨第一人</b></p><p class="ql-block">孙诒让(1848-1908),字仲容,晚清经学大师、教育家,考释甲骨第一人,所著《契文举例》是闸释甲骨文结构和内容的最早著作,《名原》开创以甲骨文考证古文字之先例,开辟了古文字学研究新途径。</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首部著录甲骨文之作</b></p><p class="ql-block">刘鹗(1857-1909),字铁云,江苏丹徒人,清末小说家。所编《铁云藏龟》是首部著录甲骨文之作,甲骨文由只供少数人观赏的“古董”,成为学者研究的材料。</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甲骨四堂,郭董罗王”</b></p><p class="ql-block">甲骨四堂,是指中国近代四位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郭沫若(字鼎堂)、董作宾(字彦堂)、罗振玉(号雪堂)和王国维(号观堂)。殷墟卜辞研究“自雪堂导夫先路,观堂继以考史,彦堂区其时代,鼎堂发其辞例”。</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甲骨文研究奠基者</b></p><p class="ql-block">罗振玉(1866-1940),号雪堂,浙江上虞人,甲骨文研究奠基者。率先正确地判定甲骨刻辞的性质及真实出土地, 首创卜辞分类研究之方法,所著《殷虚书契考释》标志着甲骨学由初创时期进入全面的阐释时期。</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二重证据法</b></p><p class="ql-block">王国维(1877-1927),字静安,号永观、观堂等,浙江海宁人,国学大师。提出“纸上之材料”与“地下之新材料” 结合的“二重证据法”,研究甲骨卜辞所见商王世系,证明史记·殷本纪》记载商王世系基本正确。</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用唯物史观研究古代社会</b></p><p class="ql-block">郭沫若(1892-1978),字鼎堂,四川乐山人,现代作家、历史学家。其作品《卜辞通纂》和《殷契粹编》对于考证商王世系、甲骨断代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是用唯物史观研究古代社会的开山之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b>甲骨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b></p><p class="ql-block">董作宾(1895-1963),字彦堂,河南南阳人,甲骨学家、古史学家。1928至1934年间先后8次主持或参加殷墟发掘。发现“贞人”,对甲骨文分期断代的研究是甲骨学研究史上里程碑式的成果。</p> <p class="ql-block">1928年,傅斯年说服蔡元培设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殷墟因甲骨文的发现与研究被确认为商代晚期都城,并成为衔接史前与历史时期的关键节点。</p> <p class="ql-block">1899一1949年,主要甲骨学者一览表</p> 器物类型学与考古学分期 <p class="ql-block">殷墟陶器特征,可分4期。</p> <p class="ql-block">依据器物类型学(为考古学研究提供了科学的年代依据),偃师商城陶器特征,可分三期,二里头遗址陶器特征,可分三期。</p> <p class="ql-block">商文化影响</p> <p class="ql-block">商代晚期</p> <p class="ql-block">晚商文化</p> <p class="ql-block">商代中期</p> <p class="ql-block">商代早期</p> <p class="ql-block">早商文化</p> <p class="ql-block">邹衡先生</p><p class="ql-block">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夏商周考古学文化研究体系框架构建者,被誉为“商周考古第一人”</p> <p class="ql-block">李济先生</p><p class="ql-block">第一个独立主持现代考古发掘的中国人,中国现代考古学之父,中国现代考古学的奠基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梁思永先生</p><p class="ql-block">中国受过西方考古学训练的第一人,中国现代考古学的主要开拓者之一,对中国考古学人才培养做出重要贡献。</p> <p class="ql-block">梁思永,发现后岗三叠层,并主持殷墟王陵发掘。</p> 考古写史溯古探源 <p class="ql-block">1928年,前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开启股墟考古,这是由中国学术团体主导的自觉考古活动, 初步揭示了股墟青铜文明盛况;中国现代考古学理论与方法也在摸索中逐步形成;第一批中国考古学家得到锻炼与成长。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50年,殷墟考古得以重启,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1977年改隶中国社会科学院)主要负责殷墟考古工作,安阳市文物考古部门于不同时期也取得重要成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1928年至1937年,殷墟考古在时局动荡中艰难起步,10年间共进行15次发掘。依据重要考古收获及考古方法的改进,大体可把该阶段分为三期,第一至三次为探索期,第四至九次为发展期,第十至十五次为鼎盛期。考古成果显著、考古方法不断完善、考古人才不断成熟是殷墟早期考古的主要收获。</p> <p class="ql-block">李济提出的科学考古的要点: </p><p class="ql-block">必须有问题·必须有方法·记载必须精确 ·必须无成见·必须有耐心</p> <p class="ql-block">殷墟15次发掘情况汇总。</p> <p class="ql-block">梁思永与后岗三叠层。</p><p class="ql-block">后岗三叠层的发现,是中国田野考古学走向成熟的重要标志。</p> <p class="ql-block">1950年重启殷墟考古发掘,至今已70余年。在承袭已有理论、方法与研究成果基础之上,几代殷墟考古人接力前行、不断求索,取得了一次又一次重要发掘成果,极大地推动了不同时期殷墟考古研究。</p> <p class="ql-block">1984年,发掘传出司母戊鼎的大墓M260</p> <p class="ql-block">殷墟近百年发掘取得的丰硕成果为探索商文明奠定了坚实的基础。</p> 伟大的商文明 <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 </p><p class="ql-block">“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茫茫”,以玄鸟为图腾,以青铜为礼器,以文字为记载,商人汇聚灿若群星的史前文明,继承夏代王朝初态,在交融与共中形成辉煌壮美的商代文明。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文明巩固了以中原为中心的天下体系,形成了后世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版图。 商文明中以商王为核心、宗族为单元的基本格局,形成了牢固的组织结构,莫定了早期中国“家国同构”的社会秩序。 </p> <p class="ql-block">司母戊鼎原件藏于国家博物馆,此为复制件。鼎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口宽79厘米,重832.84千克,是已知中国古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形制巨大,雄伟庄严,工艺精巧;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增加了文物本身的威武凝重之感。</p> <p class="ql-block">鼎足上铸的蝉纹,图案表现蝉体,线条清晰,腹内壁铸有“司母戊”三字,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司母戊鼎的铸造,足以代表高度发达的商代青铜文化。</p> <p class="ql-block">陶捏口罐,早商,1996年偃师商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陶鬲,早商,1996年偃师商城遗址出。</p> <p class="ql-block">陶甗,早商,2000年偃师商城遗址出土</p> <p class="ql-block">商都五迁</p> <p class="ql-block">“陶三通” 晚商,1972年安阳白家坟西地出土。出土时三通水管呈“T”形,南北一条水管保存17节,全长7.9米,东西向的一条保存水管11节,全长4.62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两者交接处有一个三通水管连接,表明当时铺设的地下排水管已形成网络分支。“陶三通” 的出土,证实了殷墟都城已有复杂的地下排水系统。</p> <p class="ql-block">妇好复原像</p><p class="ql-block">大名鼎鼎的妇好——商朝第23任君主武丁的配偶、中国历史上有据可考的第一位女将军,集将军、祭司、王后、母亲等多重身份于一体。</p> <p class="ql-block">司母辛鼎</p><p class="ql-block">1976年,殷墟妇好墓出土了一对青铜方鼎,内壁有“司母辛”三字铭文,妇好本人集将军、祭司、王后、母亲等多重身份于一体,司母辛鼎的发现也佐证了她至高无上的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一对鼎,一件藏于殷墟博物馆,一件藏于中国考古博物馆。鼎上有兽面纹、雷纹,造型大气恢弘,被称为“镇馆之宝”,真品和复制品同列左右。</p> <p class="ql-block">展厅内左边是金灿灿的铜制司母戊鼎复制件,一旁是已经斑驳的司母辛鼎青铜色原件,复制件可让观众观赏、触摸,既让人了解方形器一出就是两件的惯例,又可感受到青铜器历经千年岁月的流变。</p> <p class="ql-block">陶鬲形猪首盖盉(hé) ,晚商,2010年安阳安钢大道M78出土。</p> <p class="ql-block">礼制核心,墓葬中随葬铜觚爵套数的多少以及铜圆鼎体形的大小是商代青铜礼制的两个核心。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低等贵族,墓葬中随葬一套铜觚爵或一件体形在20厘米左右的圆鼎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中等贵族(含中等偏下、中等、中等偏上三级),墓葬中随葬2~8套铜觚爵或随葬的最大圆鼎体形在30厘米左右者;</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高等贵族及以上者(国王和王室权贵)墓葬中随葬一组或多组9~10套铜觚爵或随葬的最大圆鼎体形在40厘米以上者。</p> <p class="ql-block">商代职官</p> <p class="ql-block">“亚址”铜尊</p> <p class="ql-block">“司辛母”铜方壶,晚商,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方唇,折沿,束颈,折肩,下腹略内收,平底,高圈足。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庑殿式盖上置庑殿式钮。四角及四面中部皆有扉棱。口下饰蝉纹,肩部饰浮雕式怪鸟,上腹饰一首双身龙纹,盖面、下腹及圈足皆饰兽面纹。内底铸铭三字“司辛母”。</p> <p class="ql-block">“司辛母”铜斝gia) ,晚商,1976年安阳殷墟妇好墓出土,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侈口,伞形柱,下腹较大,底近平,三棱形锥尖足,腹侧置兽首提。口下饰短蕉叶纹,腹饰兽面纹,足饰对夔蕉叶纹, 腹、足皆以云雷纹村地。内壁铸铭三字“司辛母"。</p> <p class="ql-block">嵌绿松石骨虎</p> <p class="ql-block">嵌绿石骨蛙</p> <p class="ql-block">兽面纹铜方鼎,中商,1982年郑州向阳回族食品厂青铜器窖藏坑出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铜方鼎口近正方形,口沿上置圆拱形外槽式双耳,内侧素面,外侧耳槽内饰一道圆拱形凸弦纹;直腹,平底,下附四个圆柱形空足。</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腹部饰兽面纹与乳钉纹,足跟饰兽面纹。鼎腹壁和底、足间有烟炱痕。出土时口沿已残破,鼎腹亦已变形。</p> <p class="ql-block">周封商人示意图</p> <p class="ql-block">文字大成</p><p class="ql-block">商晚期,文字已发展到成熟阶段,六书完备、载体丰富、书刻自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目前,殷墟已出土16余万片甲骨,发现单字约4500字,已释读约1500字,其中既有一、二字的小片甲骨,也有多达上百字的大版甲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已发现带铭文青铜器6000余件,字形14000余个,其中既有单字族徽铭文,也有四十多字的长篇记事铭文。 </p> <p class="ql-block">重视农牧业发展,六畜兴旺。</p> <p class="ql-block">手工业繁荣,技术高超。</p> <p class="ql-block">商文明中的青铜器代表了中国古代青铜器的最高成就,其中蕴含的礼仪与礼制、秩序与地位,是世界青铜文明的杰出代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以甲骨文为代表的商代文字距今3000多年,把中国信史向上推进了约1000年。其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发展至今,维系了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成为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承载着中华民族共同的记忆,是真正的中华基因。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文明丰富的文化内涵,在很多方面都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商文明上承四方汇集文明之趋势,下启连续不断、多元一体文明之格局,构成了中华文明的主根主脉与核心文化基因,奠定了中华文明和东亚文明的基础,成为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p> 世界的商文明 <p class="ql-block">商代繁盛的城市文明、完善的礼乐文明、发达的青铜文明、灿烂的文字文明以及高超的手工业技术等,对中华文明乃至人类文明发展都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这是一个伟大的文明!它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历史的,也是现代的,其蕴含的精神通过文明的交流与互鉴影响世界,推动人类的发展进步。</p> <p class="ql-block">青铜器、玉器、甲骨、白陶等商代文物流散至美、日、英、法、德、加等数十个国家,被60余家收藏单位保护、研究、利用。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数外籍学者孜孜以求,为保护商代文物、探索商文明的深层内涵殚精竭虑,留下大量精彩论述和真知灼见,商文明传播至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商文明呈现出显著的东方特色。它历经千年沧桑而延绵不绝,以强大的包容性创新性,成为中华民族向心力和凝聚力的源泉。它是现代东亚文明的基础, 更是人类文明多样性的见证。 </p> <p class="ql-block">妇好复原像</p> <p class="ql-block">公元前1600-公元前1000年间,人类步入历史的精彩六百年。此时的地球,高度发达的文明在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黄河和长江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多地并存。美索不达米亚地区进入加喜特王朝时期、古埃及进入新王国时期、古希腊进入迈锡尼文明时期、古印度进入早期吠陀时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各地区文明独立发展,体现了人类文明形态的丰富性与多样性。商王朝使用甲骨文,创造了独有的天文历法,又以块范法铸造青铜容器并用于规范社会秩序,使之显著区别于其它地区文明,特征十分突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公元前1000年后,各地文明迎来不同结局。两河流域、尼罗河流域、印度河流域以及爱琴海地区的迈锡尼文明,其古老的文字系统皆不再使用,而以汉字(甲骨文)、阴阳合历、四合院建筑和东方式礼制为特点的商文明,其影响延绵不绝,持续至今,并影响到整个东亚的日本、韩国、越南,成为现代东亚文明的基础。</p> <p class="ql-block">商文明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成果,具有全球意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200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安阳殷墟纳人《世界遗产名录》;2017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甲骨文列人《世界记亿名录》,充分彰显了商文明在人类众多原生文明形态中不可动摇的世界地位。</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a href="https://www.meipian.cn/56xdhik4" target="_blank">3000年前的“请假条”——殷墟博物馆(二)</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