难忘的知青岁月

胜光

<p class="ql-block">  再过一个把月,就是我们上山下乡50周年了。这些天,那些难忘的岁月又不断浮现眼前。一幌50年过去了,第一次静下来想写点什么,以示纪念。</p><p class="ql-block"> 1974年10月28日早上,我匆忙的告别了父母,来到水城车务段段机关。</p><p class="ql-block"> 9点过,车务段的欢送会结束后,我们十多个知青(刚毕业的初、高中铁路职工子女)在工作人员的指引下上了一辆带蓬运送知青下乡的解放牌汽车。各单位欢送知青下乡的汽车相继来到铁路地区集中,在一阵锣鼓声和呼喊声中一行六、七辆汽车启程出发了。</p><p class="ql-block"> 车队驶过邓家岩,穿新城,过老街,上了省道,一路上道路崎岖,沟壑纵横,汽车在坑洼不平的石子路上颠簸,左弯右拐,翻山越岭,缓慢的行驶,200多公里的路程足足开了10多个小时,傍晚时分终于到了目的地:贵州省镇宁县花山铁路知青农场一一镇宁县城出去还有30多公里的群山之中。</p> <p class="ql-block">  (70年代镇宁县通往花山的乡村公路。摄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我们是铁路上第一批上山下乡的知青。这批知青主要来自原贵阳铁路分局的水城机务段、车务段、工务段、电务段、安顺工务段、水城铁路医院、学校,还有列检所等单位的铁路职工的子女,有100多人,岁数大都在20岁左右,小的16、7岁,大的也就22、3岁。 </p><p class="ql-block"> 那年我刚滿19周岁,因父亲支援三线建设来到贵州,我们家随之才搬来贵州没有多久。</p> <p class="ql-block">  (农场概貌。小车左前方就是花山农场,远处的那座山我们管它叫大白岩,农场就在山的下边。公路边上的那个石头墙房子当年是个邮政所,知青们的书信主要通过这个邮政所传进传出。那个年代,公路的路面还是石子路,路上行驶的车辆很少,每天进出这里只有一趟班车,守着一条公路,交通还是很不方便<span style="font-size:18px;">。80年代末这条路铺上柏油,成了柏油路。摄于</span>1994年)</p> <p class="ql-block">  (农场概貌。树林丛中的花山铁路知青农场场部。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农场概貌。正前方是农场场部,一幢木质结构二层楼房。左边和背后的房屋是知青宿舍,右边是农场卫生室。<span style="font-size:18px;">图为1994年花山农场赴八河水库宣传队队员回到花山故地重游时的合影。摄</span>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农场概貌。摄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那天,我们到花山时天已经黑了,大家摸黑在路边静静的等侯带队干部安排住处。不一会,一部分人被安排到场部上面的房屋,一部分人被安排在左边的山坡上的房屋,这些地方条件相对要好一点,房间成形有门有窗。我们二三十个知青被安排在靠河边的一幢木结构房子的二楼,楼下是供销社,楼上空着几间房屋,但无门窗,墙壁是竹蔑夹的照(墙)壁,破破烂烂的四面透风,看来是很久没有人住了。小伙伴们可能是长途座车劳累的原因,大家都没有在意这些,匆忙用塑料布,纸壳作等做简单遮挡,把床铺抖起铺上棕垫床单合衣躺下便入睡了。</p><p class="ql-block"> 半夜,两三个知青被蚊虫叮醒久久不能入睡,在床上翻来覆去。这楼地下铺的是木楼板,房间住了五六个人,几个人睡不着翻来覆去发出的响声加之楼板的振动声,把大家都弄醒了,整个房间又不隔音,这样一间传一间,几个房间的知青就都跟着醒了。这时有人走出房间下到楼外,在楼前绕着小山堡边转悠边哼小曲,于是,大家都跟着起床走下楼来,一齐坐在小土堡上数着天上的星星吹起牛来,你一句我一句的就这样渡过了下乡后的第一个不眠之夜。</p><p class="ql-block"> 第二天,早饭后开始干活。我们的任务是配合几个当地布依族老农修整我们的住房。一老农负责用竹蔑编夹照(墙)壁,修复门窗,一老农赶着牛在田里和泥,老牛拉着犁耙在前走,老农深一脚浅一脚的在后面赶,老牛慢腾腾的一边走一边拉着牛粪,老农把拌着牛粪的泥土一桶一桶的给我们装上,我们挑上来交给另一个老农,他负责用泥糊墙。两天下来,几间屋子的墙糊好了,门窗也修好了。晚上,大家就挤在这一半泥土味,一半牛粪味的房间入睡。后来农场重新分队人员调整,我在这楼上只住了几个月就搬到别的地方去住了(可惜,我们1994年重返农场时这幢楼房已经被拆掉了)。</p><p class="ql-block"> 没过多久,农场又来了一批知青,也是水城铁路地区的,100多人,这时农场有200多知青了(包括几个地方上来的知青)。</p> <p class="ql-block">  (1994年,知青们花山农场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1994年,当年同在木工班的农友与笔者在后来分队分班后调整的宿舍前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94年笔者故地重游)</p> <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当年耕种过的稻田。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距场部不远的松林堡,当年知青们休闲时最爱去的地方。以前的小树苗而今长成了松树林。摄于2018年)</p> <p class="ql-block">  (当年恳荒耕种过的下晏段坡地和稻田,对面就是下晏布依族村寨。摄于1994年)</p> <p class="ql-block">  (1994年,知青们在安顺工务段聚会纪念下乡20周年。时年,我在安顺工务段任工会主席。)</p> <p class="ql-block">  (1994年,花山铁路知青农场的知青纪念下乡20周年重返农场,在原场部对面的石梯前集体合影)</p> <p class="ql-block">  花山,在我们到来以前,这里曾是个林场。这个林场的面积很大,好大的几片山,山上生长着好多大树,山坡上有大片的土地,山上山下和沟里有数百亩农田。不知什么原因大量的农田荒芜,土里到处长满杂草和荆棘。</p><p class="ql-block"> 我们的知青生涯就从恳荒开始,在老农的带领下铲草开荒,学挖地犁田,种小麦点包谷,栽秧打谷一样一样的学,手上打起血泡拿布包起第二天照样要干。</p><p class="ql-block"> 下乡没多久,我们就发现花山有“三多”:<span style="font-size:18px;">晚上的蚊子多。白天稍好一点,一到晚上蚊子就多得很,好几个知青农友到农场没多久就因蚊子叮咬得了疟疾。田间地头的老蛇多。上工出行,走在田间地头经常会遇见老蛇出没,特别是带有巨毒的老蛇见到就害怕。有一次干活累了,我随便坐在路边的一块石头上休息,起来时不经意把石头掀开,下面就盘着一条老蛇,顿时吓得浑身都起鸡皮疙瘩。插秧季节田里的蚂蝗多。每到打田插秧的季节,水田里的蚂蝗就特别多,犁田插秧时稍不注意,腿上就叮上了若干蚂蝗。不管你是男生还是女生大都被吓得一阵尖叫。</span></p><p class="ql-block"> 在农场,知青们还有一项艰巨任务,十天半月要上磨斗蓬山上去砍一次柴火,规定男生多少斤,女生多少斤,多了不算少了要补,背回来要过称,然后交给食堂才算完成任务。</p><p class="ql-block"> 磨斗蓬在小河对面的那座山背后,山很高,路也不好走。早上知青们吃完早餐就开始上山(早餐每个人的定量:两个馒头二两浠饭),大多数人爬到半山腰体能就基本上消耗得差不多了,还要继续爬到山上背(扛)几十斤重的柴火下山,身体壮一点的小伙子还可以承受,体质差一点的就受不了,特别是个别体质弱小的女生扛着柴火一边走一边哭,泪流满面。好在农友们团结互助,相互帮撑大家都挺过来了。</p><p class="ql-block"> 农<span style="font-size:18px;">场几百亩田地,200多知青,刚开始以系统分班(如车务系统,工务系统),我被分到机车班;后来又打散划成三个中队,把田和地都分到各个中队,由各个中队自行管理耕种,场部跟各个中队订没订任务我记不起来了,我又被划到了三中队;中间后来又划小了记不清是什么班了,我好像还当过什么小队长。除此之外,农场还有炊事班,疏菜队,后来还成立个机车班(开拖拉机)。对于班队调整划分大家好像都不是很关心,大多数人心里想得多的还是期盼早一天能够回到城里,回到铁路上。</span></p> <p class="ql-block">  (1975年有一天,不知摄影师从哪里诱到花山铁路知青农场有拍摄的商机,专程从很远的地方赶来给大家拍照留念。知青们也很珍惜这个机会,掏干身上为数不多的银子,争先恐后在农场留个影,现在看来这些照片是那么的珍贵。)</p> <p class="ql-block">  (当年,农场没有专门的洗澡的地方,收工后到河边擦洗身上的汗臭是最好的去处。这是1994年知青回乡重游时在小河边上的留影。)</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年末,镇宁县召开知青代表大会,花山铁路知青农场出席会议的部分知青代表合影。)</p> <p class="ql-block">  下乡花山三年多,开荒种地,犁田打耙,栽秧打谷,点包谷种小麦,收割等农活我都干过。在木工班当过木工,装卸队搞过装卸,那个时候各种脏活累活都不怕,收割季节百把十斤的大麻袋从大白岩的山下一口气扛到山顶,再从山顶扛到农场场坝轻轻松松的拿下。我的工分在队里还算是比较高的。我记得,那一年年底农场第一次分红,用汽车给在外搞装卸的知青送分红所得的谷子,我分得了几大麻袋,我爹妈看到这么多谷子,滿脸尽是不说出来的高兴。</p> <p class="ql-block">  在花山农场的知青岁月里,我记忆最深的还是在八河水库宣传队的时光,时间虽然只有短短的两个月,但是印象深刻。</p> <p class="ql-block">  (这张泛黄的老照片,我保存至今49年了。1975年5月,参加镇宁县八河水库建设的知青宣传队队员在完成宣传任务后即将返回农场,行前在水库指挥部的茅草房前集体合了个影,这是花山知青宣传队参加八河水库建设,走村串寨搞宣传期间留下的唯一的一张照片。前排左起分别是邸风莲,肖素华,刘丽,张祖霞,王静,王小铃,薛元德,女生还差一个李辉,当天不在现场;后排左起分别是蔡长明,李伟,高松,吴胜光,李伦,刘健,陈仲勋,李平。后排右一为指挥部派出的带队干部老王,他的名字记不起来了。)</p> <p class="ql-block">  1975年初,镇宁县在募役区修建八河水库,为加快工程建设急需大量民工。</p><p class="ql-block"> 3月,由斗糯公社出面在花山铁路知青农场紧急抽调8男8女计16名知青组成宣传队,任务是走村串寨,宣传发动沿途受益村寨村民积极参与水库建设。有幸的是我被抽中加入知青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知青们动作迅速,雷历风行,上午接到通知后,下午就背起行李长途爬涉,步行20多公里来到八河水库报到。指挥部安排我们住下并安排了管理我们的带队干部,要求我们自编自导,尽快走村串寨,宣传发动村民积极参加水库建设。</p><p class="ql-block"> 虽然大家都没有自编自导的经验,但是个个信心十足,行李放下后就你一言我一语的开始创作起来,好在这16个人中还有几个喜欢乐器,有的在学校就是学校宣传队的队员,多少有点基础。一个礼拜过去后大家东拼西凑凑了些节目,有二胡、笛子独奏,天津快板,方言朗诵,独唱,歌舞,质量虽然不是很高,不过在那个时候在乡下还是可以凑合。</p><p class="ql-block"> 第二个礼拜,指挥长看完我们的试演后就要我们抓紧下到村寨演出,同时另外还给我们增加了任务,演出晚上进行,白天宣传队的队员还要跟技术组的师傅们拉线、立杆搞测量。即使这样大家也没有怨言,走出去后,有时一天要演出好几场,效果还不错,得到了指挥部的表扬。后来我们又按照指挥部的要求创作了《四老汉上水库》等节目受到村寨村民们的看好,对动员村民们积极参加水库建设产生了较好的宣传发动效果。 </p><p class="ql-block"> 知青宣传队走村串寨演出很受当地村寨村民的欢迎,每到一个寨子,村里听说是城里的知青来演出,又是杀鸡宰鹅磨豆腐,还有的寨子杀起大肥猪欢迎我们。</p><p class="ql-block"> 一天下午,宣传队全体队员下到工地干活,男生脱光衣服裤子穿着裤叉,女生把衣袖、裤子挽的高高的下到河里淘沙,大家的手臂、肩膀和背上被太阳晒得通红。这情景,被县里下来检查工作的一个副县长看见了,很是感动。晚上,在指挥部的大会上特地对宣传队提出了表扬,在大会上还说了一段非常感慨的话,给我的印象很深:“人家铁道部把自己的子女派到我们这里来帮助我们修水库,我们一定要把他们当作自己的子女来看待”。</p> <p class="ql-block">  知识青年的到来,给花山带来生机,带来活力。艰苦的环境,磨炼人的意志,培养了知青们吃苦耐劳,团结务实的精神。当年把热血和汗水洒在了这里,为后来知青们的人生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刻骨铭心的经历成为这代人宝贵的精神财富。</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