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之行(三)探访朱熹故里 游千年兴贤古村

大漠

<p class="ql-block">  昨天,女儿的朋友带我们游他的家乡五夫镇兴贤古村,也是朱熹故里。五夫镇兴贤古村地处武夷山市东南部,始建于晋代中期,迄今1700余年,是一个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古村。</p> <p class="ql-block">  朱熹14岁来到五夫,在这里生活求学、长大后在此著述、办学、授徒,生活近50年,形成了朱子理学,成一代理学宗师。</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五夫镇兴贤古村不足千米的石板街,集中有兴贤书院、刘氏家祠、朱子社仓、五贤井、过化处、民俗博物馆、牌坊、古民居等古建筑。</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刘氏是五夫镇的望族,家祠始建于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战乱中被毁,清光绪六年(1880年)移建至现址。刘氏家族以其忠义家风著称,秉承“以身许国”“驱除鞑虏、克复中原”为己任,以勤俭起家、以学致身、以忠致国、以孝致亲、以清白遗子孙,成为“忠节与斯文并重之典范”。</p><p class="ql-block"> 朱熹的恩师姓刘,后恩师又把女儿许配给朱熹。刘氏家祠不仅是五夫刘氏家族的历史见证,也是朱熹理学思想传播的重要场所。</p> <p class="ql-block">  原名“五夫社仓”,初建于南宋乾道七年(1171年),为朱熹首创并命名的一个民办社仓,因社仓之址坐落在崇安县五夫里而得名。邑人为了纪念朱熹这个惠民善政,遂改称为“朱子社仓”。</p><p class="ql-block"> 社仓是秋冬丰收时,屯入粮食,春天青黄不接时开仓赈灾,帮助灾民度过饥荒。</p><p class="ql-block"> 社仓法的实施, 不仅减轻了封建国家财政的负担, 而且改变了受灾民众单纯依靠国家拨谷救济的思想, 有效地培养了农民自我保障意识。它还找到了一种以民间力量为主, 兴办一种互助性质备荒仓储 的办法。</p> <p class="ql-block">  兴贤书院建于南宋孝宗年间,为纪念理学先贤胡宪而构筑,朱熹学有所成后,曾在该书院讲学授徒。之所以名为“兴贤”,民间传说有“兴贤育秀”,继往开来之意。</p> <p class="ql-block">  兴贤古村的自然景观也是非常美的,村子依山傍水,溪水穿村而过,村外万亩荷塘,虽已是秋季,依然有荷花绽放,此地的白莲清代时就是朝廷贡品,沿街可见不少剝莲子的人家。</p> <p class="ql-block">五夫镇的每一砖一瓦,都承载着厚重的历史与文化。走进这里,仿佛能听见朱熹讲学的声音,感受到理学之光的照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