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在母校雁荡山旅游学校作《地球气候的过去、现在与未来》科普讲座)</p><p class="ql-block"> 1996年9月17日一架从加拿大多伦多起飞的中国民航波音747客机徐徐降落在上海虹桥国际机场。温籍学者、加拿大达豪逊大学海洋学博士章纪君先生随机踏上了阔别10年的国士,不禁潜然泪下。是啊,一个在海外经历10年漫漫求学生涯的学子,能不思恋梦牵萦绕的祖国,能不想念养育他的故乡?</p><p class="ql-block"> 这次他就是在修完博土学业后,去法国履新前,赶在中秋佳节前回乡省亲。</p><p class="ql-block"> 章纪君博士出生在雁荡山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雁荡镇响岩门村解放后的第一任老书记,还当过雁荡山茶场第一任场长,后精简回乡务农,也是一个无私的老共产党员,在大炼钢铁的日子里,几乎捐出了家里所有的财物,支援社会主义建设。</p> <p class="ql-block"> (1996年10月作者与章纪君博士合影)</p><p class="ql-block"> 1970年作为优秀的工农兵学员被推荐入山东海洋学院(现中国海洋大学)学习,1974毕业分配到杭州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工作,1975年赴同济大学在著名院士汪品先麾下进修海洋微体古生物,毕业后分配到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随后作为访问学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地质研究所做访问学者,与印尼华侨马维骅教授一起从事海洋浮游有孔虫的生物学、生态学与分类学研究,做过两年海洋古生物研究,在哥伦比亚做访问学者的第一篇论文就在他的实验室中完成,可惜,马维骅教授没来得及看他的论文,就因心脏病发作离开人世;随后,Broecker教授介绍我田纳西州大学地质系William Siesser教授门下从事钙质超微浮游生物研究,并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生办的《微体古生物》等国际海洋地质学权威杂志发表过多篇论文,1984年12月如期返回祖国。1986年他还在乐清七里港做过地质调查,来温参加过七里港区可行性报告论证会,对控制港区上流泥沙、避免港口淤塞等问题提出过具体意见。正由于他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第二海洋研究所上报国家海洋局为他破格跳两级申报职称,仅因他年龄太轻而没有批准。</p><p class="ql-block"> 1987年夏天赴美参加“太平洋第三纪地层”国际大会,在大会上做了太平洋声学地层报告,获得同行们的一致好评,并被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微体古生物出版社的微体古生物杂志J.V.Couvering主编看上,邀请他到微体古生物出版社做编辑,同时被哥伦比亚大学拉蒙特地质研究所做生物地层学研究,由此开启了在美国的海洋地质、生物学研究之旅。</p><p class="ql-block"> 1991年移民加拿大,经专家推荐考入加拿大哈里法斯达豪逊大学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海平面变化研究项目组,在领头人大卫教授麾下,攻读梦寐以求的海洋学博土学位。在读博期间连续4年获得加拿大最高奖Izaak Walton Killam 纪念奖学金,1993年获得美国Cushman基金会的全球一年一度一人的学生奖和美国地质学会的学生奖,是那年全系获奖最多的学生,经过4年艰苦学习,1996年圆满完成博士学业。成果是418页的《北大西洋深海古环流的因果关系:生物和稳定同位素的证据》博士论文,从深海浊流和古气候、生物地层的综合研究、摩洛哥底栖生物和古环流及地中海干涸学说、大西洋700万年前至500万年前的深海环流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和分析,并向地中海干涸学说发出挑战,从根本上动摇了长达二十多年的地中海干涸观点,引起国际古海洋学界的广泛关注。</p> <p class="ql-block"> 地中海干涸学说最早是1973年由华裔地质学家、瑞士皇家学院院士许靖华等人提出的,章博士从1993年开始关注这一学说观点,并进行系统地研究和分析,认为地中海干涸观点的依据不充足,于是他从钻探的取样资料,盐类“牛眼”沉积的规则图示和有关地震、地质资料等方面提出了质疑,他将这篇论文交到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微体古生物》杂志主编约翰先生手里,受到约翰先生的赞赏,认为他的这一观点是地中海干涸学说提出以来真正的发现。然而当约翰先生将这一成果通报给华盛顿自然历史博物馆另一位持地中海干涸观点的审稿人手里时,认为他的观点和自己的观点有冲突,大为恼火,便横加干涉。最后是美国国家自然历史博物馆的古生物学家鲍苏先生出面调停,劝章博士说:地中海干涸学说也只有一半是科学,一半是幻想(因为这一学说是建立在假说上的推测),你去争论有什么意义,为了避免“小便战争”(为小事情而争吵)你还是撤下自己的论文吧。论文是不能发了,但他将这一观点贯穿到自己的博士论文中。</p><p class="ql-block"> 可见,学术研究在美国这个标榜民主、自由的国度里也是没有自由可言的!</p><p class="ql-block"> 章纪君在达豪逊大学进行博士学位修业期间,还参加了世界各大石油公司资助的由伍兹霍尔海洋研究所教授贝格和《古海洋学》主编莫雷带领的墨西哥湾生物地层和古环境研究课题组,对墨西哥湾的地层划分和生物演化过程、生物和环境的关系进行了综合研究,为美国东海岸的洋流和气候变化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推动了海洋环境保护工作。由此,他站到了国际海洋地质学研究的最前沿。</p><p class="ql-block"> 此后受聘利比亚国家石油公司担任高级生物地层学家,为油田选址进行油气预测、风险评估,对油气开发及生产起到重要的作用;同时还担任美国古生物出版社的顾问编辑。在研究距今500万年以前的“梅喜尼”时期的古海洋学、古气候学、生物地层学和大洋底层环流方面取得前无古人的成绩。</p><p class="ql-block"> 虽然身在海外10余年,但心仍是中国心,作为达豪逊大学中国留学生学生会主席的章博士,1992年2月帮助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组织了一次留学生座谈会,为利用加拿大技术帮助国内建设,通过学术交流、短期讲学等方面为大使馆出谋划策,受到大使的重视。</p><p class="ql-block"> 章博士虽然在学术上取得巨大成就,但他的生活和学术生涯却非一帆风顺。</p><p class="ql-block"> 在雁荡小学读书时,就是一个要强的学生,学习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可算是一位出类拔萃的学生。从一年级到六年级,一直担任班主席和少先队大队长。那时从家到学校,大约有3公里的路程,无论炎热的夏天,还是酷寒的冬天,都是光着脚板,在砂砾铺设的公路上来回碾压砂石走6公里,看到路边长着青草或是泥路那真的谢天谢地了;到了严寒的冬季,那又是一种钻心痛,砂石刺扎冻僵的脚板,实在难以忍受。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咬着牙坚持走完这段艰辛的路,成为他顽强生活的动力,支撑学术研究的信念</p> <p class="ql-block"> 章博士说,最让他难以忘怀的,是他的小学班主任张云蕉老师,有一次她发现自己光着脚板,踩在冰凉的泥地上上课,同情地给了他一双她自己穿的、不合甚脚的旧布鞋御寒,这对他来说,这无疑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关爱。每每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想起张云蕉老师的这段恩情,在此后的工作历程中, 在他的心里越刻越深,留下永恒的美好的回忆。这段艰苦的小学生活和无与伦比的师恩,始终不断地给予他无穷的力量,激发他向着学术高峰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p><p class="ql-block"> 小学毕业后,顺利地考进了雁荡中学(现雁荡山旅游学校)。和在小学一样,仍然是名列前茅,同时也担任班干部。1966年10月,文化大革命刚开始不久,就与另外两位成绩优秀的红卫兵代表被选拔赴北京接受毛主席的检阅,这是毛主席第五次接见红卫兵代表。出发之前,代表全班同学,在全校大会上发了言。在见到毛主席那一刻,我们只是狂热地高喊:毛主席万岁!毛主席万岁!唤呼声响彻云霄,此情此景终身难忘。那时,文化大革命的含义,在我们年幼的心灵中,完全是一无所知。</p><p class="ql-block"> 此后不久,学校停课了,革命大串联开始了,很快,文攻武卫也开始了,被迫离开了学校,回乡务农,一呆就是四年。在这四年里,下地耕作,田间地头留下了他无数的汗滴;上山砍柴,沟壑山岭刻下了他稚嫩的足迹,无所不做。在雁荡的田野里,陡峻的山岗上,到处都留下他的身影。四年的农村磨练,造就了他吃苦耐劳不折不挠的坚强性格。</p><p class="ql-block"> 1970年,学校复课后,传来了工农兵可以上大学的喜讯,及时去找有关部门的负责人,谈了自己要上学的想法要求,当然这里少不了舅舅从中穿针引线的作用。年底,县政工组教育革命办公室副主任黄仁岳先生到雁荡,亲手把山东海洋学院入学通知书送到他手上。他喜出望外,欢叫着,“今日大笑出门去,天生我才必有用”,多年的梦想终于变成了现实。</p><p class="ql-block"> 1971年1月的温州,阳光明媚,虽然他只穿着单薄的衣服,但心是暖阳阳的,告别家乡,告别父母,辞别朋友,当然也特地去温州与舅舅一家人告别,舅舅、舅妈在他人生的各个阶段都给予了父母般的关爱,就在他去学校读书时,舅妈从并不宽裕的生活费中拿出10元钱资助他,让毕生念念不忘。</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然而,学校的生活是艰苦的,课堂就像战场,是无情的。初中还没有毕业,而且已经停学四年,平常都是靠自己自学所积累的知识,没有系统性学习高中课程,一下子面对大量的陌生的大学课程,面对许多学习基础较好的同学,深深地感到自己和他们的差距甚远,压力也因此与日俱增。人生难得几回搏,他暗暗地下决心,一定要赶超,超过所有的人,不愿碌碌无为地度过自己的一生。可是,这谈何容易。在那个革命的时代,多读书,是只专不红,是嘲笑的对象,是打击的靶子。为了打好基础只能笨鸟先飞,利用所有可利用的时间,夜以继日地学习。晚上,他就利用手电筒照明,在被窝里读到深夜:在又臭又脏的厕所里,学习外语;利用中午午休的时间,预习复习所有的课程;不管寒冬腊月,每天早晨6点起床,去公园、山顶、海滨读书,长年累月,坚持不懈,攻克了一个又一个的难关,每次考试,基本上都在班级名列前茅。靠着勤奋和不懈努力终于换来了全优的成绩,成为山东海院进步最快的学生之一,赢得了师生们的好评,并成为本专业的组织委员,被同学们戏称为有“两个大脑”的人。</p><p class="ql-block"> 将近四年的海院生活一晃而过,1974年9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杭州的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从事海洋地质研究。在海洋二所的岁月里,参加过许多研究课题,如中日海底电缆铺设前期地质调查、东海地质调查、中美东海动力沉积作用研究、太平洋锰结核调查、南极洋沉积物调查、东海钙质超微浮游生物研究、阿拉伯海的上升流研究等等。这些成果对于海洋的基础研究、海底矿藏的开发、港口码头的建设、鱼类的分布研究等都有重要的意义和用途。</p><p class="ql-block"> 凭着一股钻研精神,无论在那里,他都把自己的工作看作是一种神圣的事业。在他看来,工作是一种享受,辛苦是一种幸福。相信靠自己的努力,艰苦的工作,必将换来五彩的人生,这个世界也不会亏待辛勤劳动的人。多少个日日夜夜,多少个寒冬炎夏,不惜牺牲大量的休息时间,泡在实验室里,做基础研究工作,并力求把自己的份内工作做得最好,长年累月的超强度的工作,在实验室看显微镜,使他的颈椎因为过度劳累,带来经常性的头晕、耳鸣,造成身体上不可逆转的损害,给日常生活带诸多不便。</p><p class="ql-block"> 2023年任加拿大自然科学(Naturalis Scientias)杂志,任副主编,在海洋地质、海洋微生物方面取得卓著成效,其研究成果受到国际同行的高度关注。月是故乡明,人是故乡亲。完成学业后,章博生有意报效祖国,在与国内一些研究机构和公司联系,终因客观原因所限,没有达成意向,但他并没有因此放弃报效祖国的意愿,时时刻刻关注祖国的发展。他还就有关海洋环境保护问题上书国务院,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意见和措施、受到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并被采纳。</p><p class="ql-block"> (原稿发表《温州日报》1996年10月22日,2024年9月20日修改)</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