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位于沈阳市大东区望花南街46号,地处沈阳东北部,柳条湖立交桥西北,西靠京哈铁路,坐落于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发生地,“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遗址的东南侧,始建于 1991 年。</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是一座庄严肃穆、意义深远的历史性纪念馆,专为铭记和反思 1931 年 9 月 18 日 (史称“九·一八事变”)这一中国近现代史上屈辱而重要的历史事件而建立的,也是国内外迄今为止唯一全面反映“九·一八事变”历史的博物馆,现为国家一级博物馆、国家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首批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中央国家机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p> <p class="ql-block"> 博物馆最引人注目的是一座“残历碑”,整个建筑高十八米,宽三十米,厚十一米,用混凝土铸成,花岗岩贴面,呈立体台历状,两边对称,其坚固挺拔表现了东北人民坚贞不屈的英雄气节。主体正面弹痕累累,喻示了日军侵华的野蛮“罪行”。同时,经过艺术加工,组成呻吟呐喊状的骷髅群,表现了殉难同胞对日军血腥罪行的控诉。</p><p class="ql-block">右面的一页铭刻着中国人民永远难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农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页镌刻着“九·一八事变”的史实:“夜十时许,日军自爆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反诬中国军队所为,遂攻占北大营。我东北军将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国难降临,人民奋起抗争。”整个建筑庄严肃穆,风格独特,既有现代化特点,又不失民族风格,让每个参观的人都回浮想联翩,记住那个“国耻日”。</p> <p class="ql-block"> “警世钟”高 2.38 米,重达 4.2 吨, 巍然高悬。钟的正面铸有“勿忘国耻”四个大字,背面铭文则记述了“九·一八”事变的经过,上面还刻画着呐喊的人体群雕,寓意着抗争和奋斗。每年的9 月 18 日,都要在此举行“勿忘‘九·一八’撞钟鸣警仪式 警示人们铭记历史、勿忘国耻。14响钟声,代表中国人民浴血抗战14年;3分钟警报,警醒我们勿忘历史、振兴中华!</p> <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关东军在所谓的南满铁路爆破现场设立了一个木板牌,上书“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线路爆破地点”,以方便对爆破地点的指认。1938年,日本关东军为了炫耀其策划、发动“九·一八”事变的赫赫战功,改用水泥建成此碑。该碑高7米,上宽下窄,至顶部分为三叉,造型酷似炸弹的尾翼。原立于一个2-3米高的石砌基座之上,基座正面刻有“爆破地点”四个大字。从远处望去,整个碑就像是扎入地面的一枚炸弹,因此也被人们称作“炸弹碑”。抗战胜利后,此碑被推倒,1991年迁至残历碑广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发动“九·一八”事变的一个实证。</p> <p class="ql-block"> 《国难》是一尊巨大的青铜雕塑,通体似被血液染黑,形体巨大,原本应是一幅完整的东北地图,但并不连贯。这个雕塑通过其独特的艺术形式,展现了“九·一八”事变后,国土失守、山河破碎、东北锦绣河山惨遭日寇蹂躏、生灵涂炭的历史场景。</p> <p class="ql-block"><b>第一部分</b></p><p class="ql-block"> 日本侵华政策与战争蓄谋</p> <p class="ql-block"> 1928 年 6 月 4 日凌晨,在日本关东军高级参谋河本大作的阴谋策划下,日本关东军在沈阳皇姑屯火车站附近炸毁了奉系军阀首领、北洋政府末代国家元首张作霖的专列,制造了皇姑屯事件,张作霖被炸身亡。</p> <p class="ql-block">第二部分</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件与东北沦陷</p> <p class="ql-block"> 柳条湖事件,又称九一八事变,是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这一事件源于日本关东军在中国东北的沈阳柳条湖附近炸毁南满铁路的一段路轨,并嫁祸于中国军队,以此为借口突然袭击中国东北军的北大营,开始了蓄谋已久的侵华战争。</p> <p class="ql-block">九君子雕塑</p><p class="ql-block"> 九一八事变后,为向国联调查团揭露日军侵略罪行,以巩天民、刘仲明为代表的沈阳九位爱国知识分子,冒着生命危险,利用各种方式搜集日军罪证,并在国际友人帮助下递交国联调查团,最终通过《国联调查团报告书》揭露了日军发动九一八事变拼凑伪满洲国的“真相”。</p> <p class="ql-block">流浪恨</p><p class="ql-block"> 这个场景反映的是当时东北难民背井离乡,告别亲人的场面。九一八事变后,日军铁蹄践踏东北大地,世代生息在这里的东北同胞被迫弃家逃亡,过着苦难的流亡生活。一些爱国青年也告别家乡,跋山涉水,流亡关内,进行抗日宣传,寻求救亡的真理。</p> <p class="ql-block">第三部分</p><p class="ql-block"> 日本在东北的殖民统治</p> <p class="ql-block">日伪时期刑具“滚地笼”</p> <p class="ql-block">731部队人体解剖和细菌实验场景</p> <p class="ql-block">矿工血泪雕塑</p> <p class="ql-block">第四部分</p><p class="ql-block"> 东北军民的抗日斗争</p> <p class="ql-block">赵一曼</p><p class="ql-block"> 原名李坤泰、李淑宁,四川宜宾人,1935 年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三军第二团,政治委员,在一次战斗中因负伤,不幸被捕。狱中,她威武不屈,正气凛然,遇难时年仅 31 岁。</p> <p class="ql-block">伏击"讨伐队"</p><p class="ql-block"> 1933年3月,在梁成龙、金日成率领下,汪清游击队伏击进犯小汪清的"讨伐队"300余人,苦战两日,毙敌20余人,打退了日伪军的进攻。</p> <p class="ql-block">开办军政讲习所</p> <p class="ql-block">慰劳抗日队伍</p><p class="ql-block"> 1933年,在李延禄的率领下,抗日救国游击军取得了团山子战斗的胜利,当地群众欢欣鼓舞,杀鸡宰羊,慰劳战士。</p> <p class="ql-block">组织"抗日化装宣传队"</p><p class="ql-block"> 1932年春节前后,中共汤原县委书记裴治云等人组织"抗日化装宣传队",进行反日宣传,点燃了这一地区的抗日之火。</p> <p class="ql-block"> 东北抗日联军第三路军总指挥李兆麟将军在诗中写道:“朔风怒吼,大雪飞扬,征马踟蹰,冷气侵入夜难眠,火烤胸前暖,风吹背后寒。壮士们!精诚奋发横扫嫩江原。伟志兮,何能消减,全民族,各阶级,团结起,夺回我河山。”设计人员根据史料制作了雪后的大片白桦林,重现了抗日战士围绕篝火团团而坐的露营场景。</p> <p class="ql-block">第五部分</p><p class="ql-block"> 东方主战场的东北抗议</p> <p class="ql-block"> 1937年7月13日,毛泽东在延安号召"每一个共产党员与抗日的革命者,应该沉着地完成一切必须准备,随时出动到抗日前线去"。图为1939年6月1日,毛泽东在抗大成立三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讲话。</p> <p class="ql-block">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后,从1937年2月起,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代表团在西安、杭州、庐山、南京等地就国共合作的具体事宜与国民党先后进行了5次谈判,最终促成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p> <p class="ql-block">第六部分</p><p class="ql-block"> 铭记历史,珍爱和平。</p> <p class="ql-block"> 这座雕塑叫作感谢中国养父母碑。它的主体是一对朴实无华的中国农民夫妇,手里领着一个可爱的小男孩。这个小男孩其实是一个日本小孩。1945年日本战败时,大约有五千多名这样的日本孤儿被遗弃在中国,其中最大的13岁,最小的刚刚出生几天。他们举目无亲,无依无靠。是善良的中国百姓以德报怨,向他们伸出了慈爱之手,将其养育成人。</p> <p class="ql-block">以史为鉴、企盼和平,警惕日本军国主义的复活。</p> <p class="ql-block"> 通过对“九一八”历史博物馆的参观,让我在这里回顾了历史,感受了历史,更深刻的懂得了这段历史,也更加体会到了当时中国人民的遭遇和抗争。我们要“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开创未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