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湖法泉寺——历史与自然交织的心灵之旅

安如山

<p class="ql-block"> 游漳浦法泉寺</p><p class="ql-block"> 赤湖法泉古寺幽,明朝始建韵长留。</p><p class="ql-block"> 凤山莲影映禅意,灶案烟霞绕寺楼。</p><p class="ql-block"> 罗汉天王威凛凛,地藏巨石势遒遒。</p><p class="ql-block"> 中秋漫步心宁静,胜境难忘岁月悠。</p> <p class="ql-block">  中秋佳节,阳光明媚,怀着对历史的敬畏与对自然的向往,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漳浦赤湖法泉寺。这座始建于明朝的古老寺庙,原名观音寺,宛如一颗被岁月打磨的宝石,镶嵌在漳浦县赤湖镇北桥村西北那座名叫“晨东”的小山上。</p> <p class="ql-block">  这里依山傍水,朝着凤山、莲花山,“凤山朝阳、灯火夜光”两景令人神往;背后是灶山两景的案山,“丹灶出烟”和“尖峰笔架”更显神秘;西有远近闻名的“象石”,东南一隅可望赤湖城。这里山清水秀,自然风光如诗如画。</p> <p class="ql-block">  走进法泉寺,扑面而来的是一股宁静祥和的气息。青石铺地,树木青翠,在阳光的照耀下,仿佛每一处都闪耀着历史的光芒。寺前的赤湖溪波光粼粼,似在诉说着古老的故事。虽然没有中秋明月的映照,但那温暖的阳光洒在寺庙的每一个角落,也为这趟旅程增添了别样的光彩。</p> <p class="ql-block">  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赤湖镇遭遇了一场罕见的旱灾,田地干裂,庄稼枯萎,百姓们生活苦不堪言。就在人们绝望之际,一位神秘的女子出现在了赤湖溪边。她身着白衣,容貌端庄,手中拿着净瓶,挥洒着甘露。顿时,天空乌云密布,雨水倾盆而下,解救了这片干涸的土地。百姓们感激涕零,认为这是观音菩萨显灵。后来,人们便在这片土地上建起了观音寺,也就是如今法泉寺的前身,以感恩菩萨的慈悲救度。</p> <p class="ql-block">  1982 年,信众们在山背面的小丘上找到距今 600 多年的“观音寺”旧庙址,简易搭起供堂,供奉西方三圣,一时香火旺盛。后因政府规划用地,信众另择新址,便有了如今的法泉寺。1993 年移址兴建并改名法泉寺,2003 年,释妙空法师接任主持,在海内外高僧和信众的大力支持下,于 2004 年规划扩建。如今,占地从当初 1300 平方米规划到 20000 平方米,建筑面积达 7660 平方米。</p> <p class="ql-block">  大雄宝殿前的天王殿气势恢宏,天王殿两侧,底层是罗汉殿,上层是钟鼓楼。两殿左右两边建起长长两列楼房,念佛堂、五观堂、寮房、客堂等一应俱全。大雄宝殿左边的地藏王菩萨像,由一块巨石雕刻而成,整组配图 99 平方米,极为壮观。巨石另一面的顶上像天生一小石酷似济公帽,为佛门圣地更添殊胜之感。</p> <p class="ql-block">  法泉寺不仅是修行之地,还积极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寺院遵守国家宗教法规,修心办道,多次发动信众捐资捐物、开展优秀学子助学、为乡村造路建设等慈善事业,践行青少年传统文化教育学习,荣获“文明道场”“模范宗教道场”等荣誉称号。2009 年被列为漳州市第一批“对台交流重点寺庙”,东临台湾,祖籍闽南的台胞信众多,同根因缘积极推动闽台文化交流,促进两岸和谐发展。</p> <p class="ql-block">  在这个中秋的好日子,漫步于法泉寺,感受着历史的厚重与自然的美妙,心中满是宁静与喜悦。离开时,我们带着深深的眷恋与感悟,期待着下一次与这座神圣的寺庙重逢。</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