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沟古城

无语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文字:无语</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图片:无语</p> <p class="ql-block">我们不是史学家,对历史没研究,也理解不透,即便是身边的一些人文地理,也是怀着好奇、肤浅的态度查阅资料走近,走近后,用浅薄的认知怀古看今。来到吊沟古城,眼前景象让人突生失望感:“吊沟古城遗址被民居房占据地盘后,掩映在狭小的空间中,如果没有政府立的标识碑和几十米长的石城墙残垣,怎么也不会想到这里与“城”能沾边。” </p><p class="ql-block">登临吊沟村半山上,极目四野,周围群山蜿蜒,山间有多座坟墓分布。据县志记载,吊沟古城有汉墓群,墓群北靠吊沟梁,南临耕地西接赵家湾耕地,东至西关村,东西长1公里,南北50米为保护范围。墓葬分布在吊沟梁下向阳的土坡地带。当地群众在1967年平田整地、修建房屋时发现两座小型单室砖墓,有斜坡墓道,东西葬向,随葬品有两个灰陶罐和几枚五铢钱。吊沟古城西侧,有1座砖墓,墓门已露出崖面。其墓东侧有1座墓,墓顶砖隐然可见。再向东约200米处,崖面上用石板平砌卷篷形窑的剖面,迹象表明,也是一座墓葬。 </p> <p class="ql-block">今天我们来到这里,追古溯前,放眼远眺,在绵延山间千亩良田,草木丰盛,村舍掩映其间,一派田园风光。翻开历史的画卷,透过时间隧道,恍惚看到古人在这里,男耕女织,物资互达,文化交流,商贾往来、官吏出入,驼铃声声此起彼伏,一派繁华富庶景象。</p><p class="ql-block">历经千年岁月沧桑,眼前吊沟古城仅存的几段残垣断壁,倒显得破败而又落寞,孤寂而又清冷。</p><p class="ql-block">据记载:吊沟古城为汉媪围县城。位于甘肃景泰县芦阳镇吊沟村大树梁沙河北岸,东距黄河8公里,呈不规则形。北半城筑在山梁,残垣现在还在原地留存。北垣138米,西垣225米,东、南垣各95米。基宽5—7米,残高1.5—2米。城中筑东西向隔墙一道,残高1—2.5米。吊钩古城东、南、北面山势陡峭,墙垣多处用石头垒砌草泥涂面,只有西垣全系夯筑。依山沟方向开东、南2门上建墩台。南半城在河谷中,矩形,周长2400米许,已经毁损殆尽,不见其迹。早先人们发现城内有残留的灰陶片、红陶片、汉五铢币、汉砖等。</p><p class="ql-block">从实地可以看出:山上是远古先民们居住的地方,山下宽阔地带则是他们的牧场。史料记载,吊沟一带居住着最古老的民族之一的彝族,春秋、战国、至秦这里归属月氏。在这期间,一条从陕西至泾川、平凉、到武威再到新疆的丝绸之路穿过此地。秦末汉初,原住我国北部的匈奴西进攻破月氏,将这里占为牧地,属匈奴休屠王之地。汉武帝开河西,列四郡,通西域、迁徙民众,充实边陲,发展军屯民垦,境内置媪围县,隶属于武威郡县治治所设在芦阳镇吊沟古城,为景泰立县之始。这一切,充分说明了古时吊沟地理位置在军事上和政治上的重要性。据居延汉简所记,过黄河向西北方行约十五里既媪围县,再经裴家营、大靖营、土门营最后抵达武威。可以认定,这一路线是最古老的丝绸之路,作为一个重要驿站,媪围县被称之为河西第一镇,成为丝绸之路上现存规模最大暗地汉代县城遗址,其不仅管辖和护卫黄河渡口,也成为保障丝绸之路安全畅通的一个军事要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媪围古城址的发现,揭开了景泰县两千年前的繁盛的秘密。从黄河渡口到武威郡这条400里长的地区,成为汉朝反击匈奴的前沿战地。烽烽丝路夜,萧萧班马鸣。登上吊钩古城,仿佛时空倒流又回到了那个人喧马嚣的茶马古道。‌</p><p class="ql-block"> 吊沟梁古城遗址呈现出一种奇特的形状,并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站在这样的地方,仿佛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岁月的流转!</p><p class="ql-block"> 历史烟云,古迹遗址,不计其数,了解的多了,你会发现你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你最终不如一堵城墙、一截断石、一条椽子、一节檩子,一张画上的头发丝。或许,你活着的时候放不下心中的执念,欲望、追求;或许你走完生命的终点后,那一堆骸骨难得再见天日。</p><p class="ql-block"> 时间在这里好像滞留或倒流,他管控着四季的节奏,也管控着风的长短,风在这里刮了千年,吹平山上的棱角,吹走山间的喧嚣,能动的走远,不能动的在原地高高伫立,任凭风吹雨打,执念不变。</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