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新重庆的旧日记(33):劳动最光荣

韩冷

<p class="ql-block">四年的时间,有两次参观实习,我特喜欢。一次毕业实习,我特激动。还有一次是劳动实习,学习车工和焊工,我特疑惑。有这样的实习课程,是不是匪夷所思?俺将来是要当个文化人儿的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宿舍楼的坡下有一条小路,直通实习车间。以前没少走这条小路,装模作样的背外语,更重要的是路两侧有芭蕉树,虽然没看过结芭蕉果,可那湿漉漉的大叶子,充满了浪漫的气息,胜于老家的白桦林。</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我喜欢南方,这儿是起源之一。</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走过浪漫的小路,走进车间,黑咕隆咚的,一股子油腻味儿。</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前去工厂参观过,这场面不吃惊。</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每天走路到车间,再从车间走回来,就是一段从浪漫到现实,再从现实到浪漫的反复折腾。</p> <p class="ql-block">两周的时间,记了几篇日记。里面有对师傅的记录,有成绩的记录,有同学的记录,有花四毛钱买回自己产品的记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没照片,那个榔头纪念品最终也没了踪影。</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在重庆四年,时间不短,可要说对四川的文化有什么了解?真谈不上,学校里也没这方面的教育,生活范围就在校园那么大的地方,其实是个严重缺陷。</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如果有人问我,四川把那个东西称为“榔头”,不能叫“锤子”,为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只知道四川话的“锤子”有另外的意思,至于缘由,说不上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把网络上的解释截图下来,有兴趣的话可以看看。</p> <p class="ql-block">其实我们小学的时候就有“实习”课,准确的说法叫“劳动课”,说是防止我们变成“孔老六”他二哥那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学校的西侧是大片的荒滩。老师带我们整地,垫土,积肥,种地。</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所以劳动就成了没完没了的事,到了冬天以为可以休息了,不行的。让我们往学校里捡粪。上好的牛粪驴粪马粪大家都不愿送给学校,学校没办法,就让我们弄土和烂叶子堆在一起,外面浇水冻冰,里面唔成肥。</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那块地的北侧有棵大海棠树,旁边还有一口水井,是我们中午玩耍喜欢的地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老师说秧苗如果施肥太多,就会把秧苗烧死,我们想验证一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之后,几个人轮番对着一棵秧苗长期人粪直施,您猜怎么着,那棵玉米长得最壮。</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到了中学和高中就没了这样的课程安排,原因是我们这些农民的孩子不是必需接父母的班儿种地了,也允许学习陈景润搞数学研究,鼓捣科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学里的这两周实习课,是否也有让我们保持“劳动人民本色”的意思?估计现在很难求证了。</p> <p class="ql-block">我在日本上学的学校可不是什么名牌大学,只是一所技术学校。</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我在重庆学的那点焊接技术终于有了点用处。重要的是手拿焊枪不再哆嗦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大部分的技能证书,要到福岛县城去考,然后获得证书。我没打算在日本干这样的活,不用去考试。独有这门课学校就能给发证。所以才有了这个证书。</p> <p class="ql-block">要说两次学焊接的区别,还真有那么一点。</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最明显的就是场地卫生了。</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记得我们在重庆的时候用的是劳动布手套,一干活就油了吧唧。在这所学校学习大部分用白色手套,无论怎么用,手套一直雪白。</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脏活这个词儿估计在日语里没有。</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班里的老师除了班主任外都是兼职,手艺一流之外,比砖头还厚的教科书,滚瓜乱熟。</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提起这几位老师,脑子里就回响起送别时他们演唱《干杯》的旋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无论是少年时淘气的狂野实验,还是年轻时浪漫的芭蕉路,亦或是他国学焊接手艺时听到鼓舞人心的旋律,就像《干杯》歌词里说的:当你走上漫长的人生之路,其实就是个巨大的幸福,每一步都值得我们彼此干杯祝福。</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