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旅游是拉动经济的杠杆之一,是人们享受生活的一种积极方式,人们在吃饱喝足后,想出去转转的生活需求。每次出行后总会有人说“劳命伤财”,但大多乐此不彼,过不了多久又会背起行囊再出发。</p><p class="ql-block">旅游一般有两种方式,自由行(包括自驾游)和跟团游,自由行之前做好功课,景点、路线可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和心情,随时调整,我的行程我作主。前提是费用、时间的宽余。跟团游分出发地组团和目的地散拼团,行程路线,吃、住、行由之前认可的出团行程安排进行,只要有好的心态也还是不错的。</p><p class="ql-block">当然,出门在外,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状况,其实也就那些事。</p> <p class="ql-block">十多年前,我们参加了黔东南贵州的散拼团,来自全国的十六位散客在一位导游的引导下开心度过了八天的旅游行程,那位地方导游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p><p class="ql-block">他那幽默、诙谐和略带沙哑磁性语调,透出一股亲和力。导游开始,他自我介绍:我姓胡,名浩,大家可叫我小胡导游,阿浩导游,或者直接喊我胡导。</p><p class="ql-block">说我是胡导也有道理,虽然也有四五年的导龄,可我是半路出家,我和我老婆是四川大学的同学,她学旅游专业我学计算机专业,毕业后,我在单位从事计算机行业,她回贵州从事旅游业。几年前的一个旅游旺季,我正休假,她实在忙不过来,就叫我帮她忙几天带个团。她给我恶补了一下导游知识、规则,我虽然学工科可我的文史地知识是有基础的,对贵州的景点十分熟悉。赶鸭子上架,一个团带下来自我感觉良好,旅客反映甚佳。后来,老婆大人怂容我一起干导游,禁不起枕边风吹,我从单位辞职下海干起了导游,至于是不是胡乱瞎导,大家随时批评。</p><p class="ql-block">在黄果树瀑布,他指着瀑布两边的柚子树说,这瀑布叫黄果树是因为这些柚子树,我们这里叫它们黄果树,因此处有黄果树,故而得名。他用历史、传说讲解当地少数民族的由来——蚩尤后裔为避难而从黄河流域逃难到这荒蛮之地,形成今天的多个少数民族。明朱元璋屯垦边陲,加强边远地区的建设,有了后来的发展。在荔波,他告诉我们七孔桥下河水碧绿是因为含硫化铜量高所致。当路过景点,他会留有时间给游客自己欣赏感受。</p><p class="ql-block">八天时间他陪我们几乎游遍了整个贵州,亲切随和为游客而想,周到细微,树立了一个导游应有的形象。故而时至今日,也不会忘记他。</p> <p class="ql-block">多彩贵州七彩云南。</p><p class="ql-block">不知是时间变化还是不同地方导游的区别?</p><p class="ql-block">十多年后,今年夏天,再游云南,也是八天,也是散拼。可先后换四个导游,时常有被交割的感觉。他们的开场白都是:请不要叫我某某导游,叫我阿鹏哥,叫胖金哥,叫我这个哥,那个哥。</p><p class="ql-block">为啥不让称导游?是缺乏职业自信?还是别的原因?</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阿鹏哥带货</i></b></p><p class="ql-block">阿鹏导游四十岁左右,他自我介 绍,我虽是藏族人,老婆是白族人,是白族人的女婿,生活在大理,半个白族人。白族称男子为阿鹏哥,称女子为金花妹。大家不要喊我导游,就叫我阿鹏哥或阿逗哥——他的昵称叫阿豆。</p><p class="ql-block">呵呵,无形中我等成了他的小阿弟了,入乡随俗,由他去吧。</p><p class="ql-block">阿豆算是个称职的的导游,洱海周边的风景名胜,白族的历史,大理的风土人情给我们讲解了不少。一天半时间的相处感觉不错,第二天临近中午,他开始给大家品尝香花饼、鸡肉菇、牦牛干、麻鸭腿等地方食品,并详细介绍了当地的鲜花饼、小豆咖啡,牦牛肉干等食品,在大家有滋有味地品尝时候,开始推销:朋友自家办的厂生产当地特产,生意不好做,大家支持支持少数民族经济,买点自产的这边特产带回去。我和开车的师傅每份能得到十元提成,也算给我俩点奖励。可邮寄,把地址在微信里发过来就行,我按地点给大家发货。接着从前往后逐个询问。买点当地特产送人也不错,再说导游话都说到这份上了,车上十个家庭有,八个都卖了,有两个家庭当时说我们考虑考虑,架不住导游一再催问,最后只有一对女孩没买。</p><p class="ql-block">这边推销刚弄完,客车停下来了,有人从下面搬上来许多东西,这些东西后来成了我们当天的午餐。接着上来一位穿着纳西族服装帅哥,在游客都不知情的情况下,原来第一位导游任务完成,换成第二位导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下海上岸的胖金哥</i></b></p><p class="ql-block">这位导游一落座就开始对我等游客说教起来。可能是一车人在他搬上搬下的时候没有出手帮忙,车上的游客不知要换导游,更不知他是干啥的。</p><p class="ql-block">“现在开始,我是你们的导游,请大家尊重我的劳动,在我讲解时候要专注,不要东张西望,不要交头接耳,不要打瞌睡。我们纳西族称男的称为胖金哥,称女的为胖金妹,你们不要喊我导游,有事叫我胖金哥。”</p><p class="ql-block">行程中一位游客想了解何时能赶到玉龙雪山,也许是习惯就问“导游,什么时候能赶到雪山?”这位胖金哥没有理睬,那位游客接着提高了声音又问一遍。这下,胖金哥不耐烦了:“忘了我之前跟你们讲的,应喊我胖金哥。你喊我‘哎导游,’我就喊你‘哎游客’,你不尊重我,我也不尊重你。”</p><p class="ql-block">为啥不让喊导游?又一次让人疑惑。“导游”和“老师”、“医生”不是一样,只是一种职业称呼吗?张老师、李医生、王导游有啥区别。</p><p class="ql-block">“大家不要认为花钱旅游就是有钱人,就了不起了,我前两年做生意也是很有钱的,只是开公司失败又回来干老本行。”接着是一番牢骚。</p><p class="ql-block">一番说教,对服务对象的欠尊重,对职业的不自信暴露无遗。加之,长时间的排队等候乘电缆车上玉龙雪山,在暮色和阴雨中登上雪山,四周茫茫,雪山无雪,大家的旅游兴致大打折扣。</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扎西导游</i></b></p><p class="ql-block">扎西导游,藏族,一个现代牧场主,这倒是一个有亲和力的小伙子,见面就“扎西德勒!”。他的热情与美丽的香格里拉很般配。途中,他按路途情景适时讲解,对藏传佛教很是了解,解释的较为易懂。在藏族土司宴上(有四五个旅游团聚集在一起,一两百人)扎西把我们当成娘家家人一样,不断地给我们盘子里加肉添菜,鼓励我们大口喝酒(青稞酒,有点喝不惯),大口吃肉(牦牛肉),很是热情。他告诉我们,两年前带团在虎跳峡,在他联系入场门票时,一位游客一停车就去上厕所,突发中风,没救治过来,虽然不是他的过错,但还是赔了两万块,不做导游了,搞起了牧场,牧场有三四百头牦牛。最近暑期旅游高峰,被召回来带下团,忙完这个旅游季还回去经营他的牧场。他也不希望我们喊他导游。</p> <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37, 35, 8);"><i>马帮舅舅培养的导游阿夏</i></b></p><p class="ql-block">摩挲导游阿夏,是位八零后,地道的摩梭人。他干上导游是他那赶马帮的舅舅栽培的,小时候因为舅舅是马帮常年在外跑,知道有文化的重要,在他上学的年岁,舅舅把他送到镇里小学读书,小学毕业后又送他到宁蒗县城读初中,初中毕业回家放牦牛,准备大一点后当马帮。后来国家扶贫,兴办旅游业,要培养泸沽湖畔当地导游,因读过初中有点文化,在舅舅的的鼓励下,被乡里推荐到丽江市进行旅游专业集训。三个月的专业培训获得了导游证。开始做起了导游。</p><p class="ql-block">“能把自己的家乡介绍给前来的客人,宣传我们摩梭人文化和习俗,我很开心。前两年受疫情影响,我们这边没人来玩,我就到厦门那边去做导游,赚的除了支付吃住费用以外所剩无几。”</p><p class="ql-block">他说他喜爱导游。“前几年,旅游业内卷厉害,低价吸引游客,用购物提成弥补费用,把行业搞乱了,把导游干臭了。虽然导游现在名声不好,但我还是喜欢导游职业,我不介意大家喊我导游。现在疫情过去,云南的旅游业复苏,我又回到家乡,我相信一切都会好起来的。”</p><p class="ql-block">这位阿夏导游虽文化程度不高,知识面有待丰富,但他质朴语言和诚恳的态度倒是让人敬佩。</p><p class="ql-block">常说“百年修的同船渡”,导游和游客既是一种契约关系,又是一种缘分关系。游客买了旅游产品,也就包含导游服务。</p><p class="ql-block">扪心自问,我们是十分尊重导游的,千里迢迢来到旅游地,人生地不熟,全仰仗着地导的服务,甚至可以说将身家性命都交给了导游和司机,喊其导游也是把他们当老师和医生一样的尊重。</p><p class="ql-block">希望这边树立起大旅游格局,整合资源,变零散的切块导游为统筹安排,给游客以整体感。</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