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览山西“雁门关”

英旋

<p class="ql-block"><b>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西北20公里的勾注山上,为世界文化遗产万里长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被誉为“中华第一关”,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与宁武关、偏头关合称“外三关”。</b></p><p class="ql-block"><b> 雁门关始建于2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当时为抵御塞北游牧部落的侵袭,开始建设庞大的防御工程~长城。整个长城共设200多个关口,其中最著名的有九大关隘,而雁门关为这九大关隘之首。</b></p> <p class="ql-block"><b>  从西周开始雁门关发生过大小战争2000多次,其中影响历史进程的事件有穆天子西巡、胡服骑射、白登之围、马邑之谋、昭君出塞、孝文南迁、炀帝北巡、宋帝虏北、慈禧南逃、雁门关伏击战等。</b></p><p class="ql-block"><b> 整个景区占地面积30平方公里,雁门关主要由关城、瓮城、围城三部分组成,苍凉凝重,雄浑大气,气势非凡。游览雁门关,睹物思人,睹物思史,遥想当年,深感震撼!</b></p> <p class="ql-block"><b>  名人壁,位于明月楼广场,长63米,高28米,上面镌刻有历朝历代具有代表性的、与雁门关有密切关系的帝王、公主、将军、文人雅士等59位,是雁门关历史文化的缩影。</b></p> <p class="ql-block"><b>  广场上两行雕塑格外引人注目,其内容是杨家将及历代戍边守城将士风姿,许多游人都在这里打卡留念。</b></p> <p class="ql-block"><b>  明月楼,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五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b></p> <p class="ql-block"><b>  进入明月楼便是雁门寨,向南一直到地利门。雁门寨清为“明月村”,民国初改为“雁门关村”,是中原与塞外的分界点。村民生活方式兼容南北特征,风俗习惯杂糅胡汉印记。雁门寨为全国现存不可多得的“边关村落”范本。</b></p> <p class="ql-block"><b>  御马泉,相传,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经用尽。这时,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中间喷涌出一股清泉。补足水源后,农民军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为了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词“御马泉”。</b></p> <p class="ql-block"><b>  豹突泉,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泉水北出塞口,流入桑干河,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b></p> <p class="ql-block"><b>  雁门寨村,是从北侧前往雁门关的必经之路,过去商贾旅客云集、马帮驼队穿梭,热闹非凡。如今游客如织,茶楼酒肆林立,小吃特产繁多,热度不减当年。</b></p> <p class="ql-block"><b>  雁门寨村南口是“商贸街”,是当年南北贸易的核心。街北牌坊额书“漠北达”,街南牌坊额书“江南通”。</b></p> <p class="ql-block"><b>  城下,有几处古代攻、守城设备,比起当今的装甲坦克固然不值一提。但是在冷兵器时代,能造出这样的武器,也能充分体现出古人的聪明与智慧。</b></p> <p class="ql-block"><b>  云梯,是古代用于攻城作战、攀越城墙的工具。有的云梯还带有轮子,可以推动行驶,亦称“云梯车”。一般配有防盾、绞车、抓钩等器具,有的带滑轮升降设备。相传,云梯的发明者是春秋时期鲁国的能工巧匠公输般(鲁班)。</b></p> <p class="ql-block"><b>  冲撞车,是古代协助步兵攻城的重型武器,主要作用是破坏敌军城门、城墙,削弱其防守能力。它以巨大的木桩及桩上的铁头,在遮盖物的内部前后摆动,反复撞击城墙或城门,达到破坏障碍物打开攻城缺口的目的。</b></p> <p class="ql-block"><b>  塞门刀车,是在城门被攻破时,用于堵塞敌军前进道路的守城器械。前刀壁上装有36把钢刀,使用时将其推至城门缺口处,既可杀伤敌人,又可挡住敌方的矢、石,形成难以逾越的障碍。</b></p> <p class="ql-block"><b>  瓮城,位于关城北侧,俗称“小北门”,明代建筑。门额嵌石匾,上书“雁门关”三字,两侧镶嵌有砖镌楹联:“三边冲要无双地,九塞尊崇第一关”,均为傅山所题。2010年修复。</b></p> <p class="ql-block"><b>  地利门,地利门与天险门相对应,明代建筑,高11.5米,门洞上方嵌石匾额,上书“埊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宁边楼”。2010年修缮。</b></p> <p class="ql-block"><b>  关帝庙,位于“地利门”西侧,坐西向东,大殿三间,正中塑关公坐像,两侧塑关平、周仓站像。大殿对面为三间戏楼。</b></p> <p class="ql-block"><b>  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底层面宽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二层为三间阁楼。宁边楼毁于1937年,2010年修复。</b></p> <p class="ql-block"><b>  宁边楼现为“雁门关军事博物馆”,展厅设于楼内,面积510平方米,分上下两层。馆藏文物155件,均为在雁门关修复过程中出土。展品真实反映了古代冷兵器的形制及其演变历史,至为珍贵。</b></p> <p class="ql-block"><b>  雁塔,始建于隋代,毁于清末,2010年复建。雁塔坐落于雁峰之巅,塔高21米,为四边九层密檐式实心砖塔,是景区的标志性建筑之一。</b></p> <p class="ql-block"><b>  敌楼,敌楼为四方形,分上下两层。上层设有箭窗,并置有燃放烟火的信号设施。下层辟有券门、楼梯,可供士兵屯驻或存放武器。现在已成为让游客感受、体验古代边塞军事文化的建筑景观。</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敌楼,放眼关城城墙,蜿蜒起伏,如同巨龙,遨游群山,煞是壮观!</b></p> <p class="ql-block"><b>  碑林,位于雁塔之下,呈七层阶梯状分布。林内共有石碑200余通,碑文精选历代名人咏雁门关的诗文,由当代著名书法家书写。</b></p> <p class="ql-block"><b>  天险门,为关城主城门,明代建筑。门高12.5米,门洞上方嵌石匾,上书“天险”二字,为武则天所题。城门上建有雁楼,门洞内的青石板为明代原物,600多年间的清晰车辙印仍然向人们诉说着多彩而辉煌的过往。2010年修缮如初。</b></p> <p class="ql-block"><b>  雁楼,位于天险门之上,建于明代,重檐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四周围廊,古时为兵丁巡察、瞭望之处。原建筑毁于1937年,1989年复建。</b></p> <p class="ql-block"><b>  雁楼,现为“雁门关建筑博物馆”,展厅设于楼内。展厅面积180平方米,馆藏文物58件,是一座以收藏、保管、研究、展示雁门关及晋北古代建筑史、古建文化、古建技术为主要内容的专题博物馆。</b></p> <p class="ql-block"><b>  威远楼,位于城西,建于明嘉靖年间,为守望瞭敌之用,与城廓北口的明月楼(宁边楼)遥相呼应,两边城墙连接天险门和地利门。</b></p> <p class="ql-block"><b>  站在威远楼城墙上,可以远望雁塔,近观烽火台。烽火台又称“烽燧”,俗称“烽堠”、“烟墩”“墩台”,是古代重要的军事防御设施,常用于边塞报警、号令传递之用。遇有敌情发生,则白天施烟,夜间点火,台台相连,层层传递,是古时快速传递战事信息的方式。</b></p> <p class="ql-block"><b>  校场及点将台,校场位于地利门西侧,为古代守关将士操练习射之所。点将台是古时王者点将出征之处,战时点将是王者择将出征时不可或缺的神圣仪式。</b></p> <p class="ql-block"><b>  关署,位于关城内天险门与地利门之间,又名“守备衙署”。占地面积1300平方米,建筑面积660平方米,设有正门、东西厢房、正堂、兵刑工房、科签房、幕厅、斋室等。</b></p> <p class="ql-block"><b>  镇边祠,始建于明正德元年(公元1506年),为纪念战国时赵国守关大将李牧而建,原名“武安君庙”,俗称“李牧祠”,后改为“护国镇边寺”。庙宇占地面积3190平方米,建筑面积1510平方米。1937年遭日军破坏,2009年复建,并改名“镇边祠”,成为展示西周至明朝守关名将事迹的主题展览馆。</b></p> <p class="ql-block"><b>  现镇边祠主要有“偃公堂”、“武安堂”、“忠武堂”、“群英堂”、“文定堂”、“武惠堂”和“革命传统教育馆”。</b></p> <p class="ql-block"><b>  偃公堂,堂内供奉目前已知镇守雁门关之最早大将(公元前1022年)西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姬幸(号偃),因其镇守雁门有功,被成王赐名为姓,从而成为全球“幸氏”之祖。同时供奉历代镇守雁门关幸氏将领。</b></p> <p class="ql-block"><b>  武安堂,堂内供奉战国“守关第一名将”、赵国大将李牧(武安为李牧因功所得封号)。同时供奉汉将李广、隋将李景、唐将李大恩、李靖、李克用、李嗣源等6位名将。</b></p> <p class="ql-block"><b>  忠武堂,堂内供奉北宋名将杨业(忠武为杨业谥号,也是古代武将之最高谥号),同时供奉大郎杨延平、二郎杨延定、三郎杨延光、四郎杨延辉、五郎杨延德、六郎杨延昭、七郎杨延嗣和八郎杨延顺。</b></p> <p class="ql-block"><b>  群英堂,堂内供奉西汉卫青、霍去病,东汉杜茂,西晋刘琨,唐薛仁贵、张公瑾、薛万彻,明徐达、陆仲亨、周遇吉、李文忠等历代虽未专职镇守,但却征战雁门关内外的名将11位。</b></p> <p class="ql-block"><b>  文定堂,堂内供奉北宋名将张齐贤。公元987年,张齐贤继任杨业为代州知州,屡败契丹,安定边关。后任兵部尚书、宰相,谥文定。同时供奉西汉郅都、东汉郭谅、曹魏牵招、唐裴行俭、明周遇吉等文武兼备之将5位。</b></p> <p class="ql-block"><b>  武惠堂,堂内塑有北宋名将潘美像,从公元979年开始常年在雁门关御辽,以“雁门之捷”封代国公。公元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而被削秩三等,死后谥“武惠”。出于历史形象,为其塑像;出于民间形象,让其孤立。</b></p> <p class="ql-block"><b>  祠内院中有一口青花瓷缸,缸内有一尊古代所用龙头龟身吉祥物,称为“玄武”,缸则称为“避灾缸”。自古以来“玄武”就有辟邪镇灾之说,是吉祥的象征。</b></p> <p class="ql-block"><b>  关道,古雁门关道,南起南口,北至广武,有“雁门关道40里”之称。关道北通塞外高原,南接中原腹地,在三千多年的历史中,始终为中原北出和草原南下之咽喉要塞,战时为戍守之关卡,平时为商家营输之必经,行人往来之通衢。</b></p> <p class="ql-block"><b>  关道沿途崖壁一侧有许多石刻,也有一些不同时期的碑刻,以及当年的车辆。这些都是古老关道的历史见证。</b></p> <p class="ql-block"><b>  云际泉及雁池,云际泉早在元代就已闻名。“泉出过雁峰崖畔,水声潺潺流远,犹如天边云际而出”故名。云际泉旁凿有半圆形水池~雁池,古为过关商旅汲水处,也是大雁停歇饮水处。相传是王昭君的“落雁”之处。</b></p> <p class="ql-block"><b>  关陵,是民国15年(1926年),阎锡山的晋军与冯玉祥的国民军在雁门关混战时,晋军阵亡将士的公墓陵园。如今硝烟散尽,但是陵园内长眠的人们,仍然在向世人诉说着战争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深重难。</b></p> <p class="ql-block"><b>  壮士亭,是阎锡山在战后,为缅怀晋军阵亡将士而建。亭内墓碑系晋军参战旅长李培基为阵亡将士所立。</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雁门关后,要到后腰铺驿站乘车返程。后腰铺驿站是雁门关外的第一个村庄,也是商旅马队休整之所,历史上客商云集,店铺林立,热闹非凡。现已成为蒙汉风情的集旅游咨询、餐饮住宿、休闲娱乐为一体的综合性旅游服务区。</b></p> <p class="ql-block"><b>  游览雁门关,重温边塞史,震撼之余,深感今天的安宁来之不易,只有国家强大,人民才能幸福!</b></p><p class="ql-block"><b> 本文图片拍摄于2024年5月11日</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