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认识中国文化》主讲:方铭教授

乘风携酒

<p class="ql-block">唐尧虞舜天下公,</p><p class="ql-block">秦皇汉武逞英雄。</p><p class="ql-block">江山社稷传薪火,</p><p class="ql-block">秉承传统盼复兴。</p><p class="ql-block"> - - - -学员秦路川听课有感</p> <p class="ql-block">2024年9月15日,在保定莲池书院举办第三十九讲“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主讲人:方铭教授。</p> <p class="ql-block">方铭现任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所所长,光明文学遗产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光明日报文学遗产专刊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屈原学会会长,中国屈原学会宋玉研究分会会长,《中国楚辞学》主编。方铭教授深耕于先秦两汉经学、诸子、辞赋研究领域,著有《战国文学史论》《经典与传统:先秦两汉诗赋考论》《战国诸子概论》《楚辞全注》《方铭孔子与儒家文化研究文集》《诗经:古义复原版》《秦汉时期的文人》《屈原暨楚辞研究》等著作20余种。</p> <p class="ql-block">方铭教授以“如何认识中国传统文化”这一话题进行详细阐释。他将辨析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之间的微妙差异,强调唯有那些承载并传承了中华道统精髓的文化,方能被界定为中国传统文化。方教授将引领我们穿越千年的时光隧道,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揭示其背后的思想脉络、价值体系与审美追求。(摘自主办方预告)</p> <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承道统的文化</p><p class="ql-block"> 引言,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是不同的概念。</p><p class="ql-block"> 让我说,除非学校强迫你去读《四大名著》,否则小学生根本不需要看这些文学著作。既浪费时间,又没有什么好处。20世纪引用西方的文学理论之后,才认为小说是文学的主体。在中国古代,从来不把白话小说作为主要读物。如果这是中国的真正四大名著的话,六经的地位怎么算呀?《诗经》《楚辞》在传统文化上的地位,远远超过了四大名著。有人说,不读《红楼梦》不是中国人,那么这本书没有写出来之前,有没有中国人呢?这就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现在躺的是胡床,坐的是胡椅,跪拜的形式已经过时了。有人批评和尚居然用手机,现在通讯工具就是手机,原来和尚也写信,韩愈就和和尚通信。一切器物,都是形式。而传统文化,不是器物的问题,不是衣冠服装。有领导同志喜欢京剧,就和教育部说,让京剧进课堂。有人说书法很重要,让书法进课堂。现在重要的是把字写工整,而不是要学书法。这些,都是属于器的问题,而不是传统文化的核心。</p><p class="ql-block">我有个师兄,在百家讲坛做讲座,水平非常高。他把传统文化等同于儒家文化,我说不对,儒释道法都是传统文化,多种多样。</p><p class="ql-block"> 这都是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的问题。</p><p class="ql-block"> 现在包括学术界,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文化往往难以区分清楚。有人就说,书法是传统文化最重要的部分。有一次我参加外交部组织的论坛,主讲黄梅戏非常成功,又讲又唱,他说黄梅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部分。 在座的同学们,你们要学习理科文科,英语计算机,又要学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太多了,谁也学不过来。这就是没有抓住根本问题,对传统文化的概念没有了解清楚。</p><p class="ql-block"> 我们要首先了解,什么叫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传承道统的文化。</p><p class="ql-block">我们讲中国文化,应该包括“中国过去的文化”、“中国古代文化”、“中国固有的文化”、“20世纪的中国文化”,其时间的长度和地域的宽度可以无限延长,其内容可以涉及到各个方面,有道有器,有粗有精,有伪有真。但是,中国传统文化就其本意而言,只应该是中国传承道统的文化,也就是那些传自轴心时代而体现人类文明方向的核心价值就,是载道的文化。</p><p class="ql-block">在中华文明的历史上,政统的传承有时而斩,但道统的传承却历久弥新。如果把“中国传统文化”严格限制在“载道”的区域,就要树立“道统之传”自于孔子这个基本常识。如果在孔子之外寻求道统,显然是舍本求末。</p><p class="ql-block">(本笔记未得主讲人审阅。由于讲座时间限制,根据课件提纲整理时,适当参考一下主讲人其他著作,不妥之处,致歉意。)</p>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来,我们不断听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互相对立的评价。事实上,之所以会发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矛盾认识,就是缘于我们把“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国过去的文化”“中国古代的文化”“中国固有的文化”画了等号。因此,在讨论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的时候,首先应该准确定义“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区分“中国传统文化”和“中国文化”的不同。“传统”本义所指政统传承的纯粹性和系统性,体现的是“传统”的严肃性和重要性。</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既然以“传统”标榜,这就决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并不是一个可以随意定义或者具有无限包容性的,而是应该有明确所指的体现原初性、纯粹性和传承性的。</p> <p class="ql-block">  现代朝代是一个词,古代是两个词的复合。这些习俗都在变化。</p><p class="ql-block">朝,同姓,如秦始皇、秦二世。</p><p class="ql-block">代,异姓,如秦汉。</p><p class="ql-block">还有文章,文字,名字,也这样的。</p><p class="ql-block"> “易姓为代,传统为朝”。自夏后启开辟废禅让而实行世袭制度,开始了“天下为家”的时代。“传统”一词,本义用于说明政统传承在纯粹性和系统性基础上的合法性,即在同一姓之间嫡系体系中的传承。</p> <p class="ql-block">  道、圣人和六经是三位一体的关系,也就是说,道由圣人书写在六经之中,圣人通过六经阐明道。如果六经不能体现道,六经就不能称为经典;如果六经没有经过圣人的整理,也就不可能体现道;圣人通过整理六经,把道体现在六经的文本之中。</p> <p class="ql-block">  “传统”的本意,指君主把权利传给血脉里的长子。</p><p class="ql-block"> 孔子之所以是圣人,因为他整理了六经。而六经,古人认为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p><p class="ql-block"> 韩国信奉孔孟之道,货币是印的是文化名人。中国文化和现代文化并不隔绝,货币上印袁世凯、孙中山和领袖及群众。</p> <p class="ql-block">商鞅游说秦孝公,先说五帝天下为公之道,孝公不觉悟;然后说三王德治之道,孝公也无兴趣;商鞅改说春秋五霸之道,孝公以为善;商鞅明白孝公是个功利之徒,所以索性以等而下之的富国强兵之道投合孝公,因此得重用。而商鞅自己也知道,以富国强兵之道治国,必然没有办法达到三代的水平。所谓“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p><p class="ql-block"> 只有掌握了权利,才能实现自己“道”</p><p class="ql-block">的理想。谁能突破底线(也是一种创新)谁更接近成功。人们把《厚黑学》当作成功学,刘备脸皮厚,曹操心肠黑,他们都能成功。</p> <p class="ql-block">仁义,就是爱人的原则,为了你好。为“义”而干准确的事。为“邪气”,才干坏事。</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大侠见到兄弟打架,不问青红皂白直接帮忙。而真正正义的,就是先拉开双方,问清楚曲直缘由。</p><p class="ql-block"> 朋友干坏事,也要反对。而现实中,按人际关系的远近,确定支持谁。</p><p class="ql-block"> 孔子旗帜鲜明的指出处理方式。《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p> <p class="ql-block">  “柯之死,不得其传焉”。汉以后的儒家都不是正统的了。</p><p class="ql-block"> 胡人为了获得士大夫阶层的支持,才祭孔。</p><p class="ql-block"> 朱熹这样写他:“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p><p class="ql-block"> 读书人掌握价值观,上奏书常常说:子曰。</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  孔子说“施取其厚,事举其中,敛从其薄” 征收要轻,政府各项支出要节俭,事情要办,但不要超过财力可支撑的限度,量入以为出。“施”的意思,是上古“养民”举措的传承,是福利措施。主张:税不及十一。</p><p class="ql-block"> 比如明朝 增加了辽响,相当于爱国附加费,促使李自成造反。抗日战争时,国民党政府让人提前交爱国税。可见“苛政猛于虎”。</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朱熹理学,想回归儒家。</p> <p class="ql-block">《秦汉时期的文人》讲,秦实行分封制,以后权利都在君主手中了。</p><p class="ql-block"> “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是真实的法家思想,而非儒家思想。</p><p class="ql-block"> “儒以文乱法,侠以武乱法”,至于推崇什么,一切都要以统治者的利益为重。</p><p class="ql-block"> 经典的流传有几种方式,当然书籍是最主要的,有的是文人背过了,口口相传,得以存世。</p> <p class="ql-block">  “大道之行,天下为公”,要让没有能力的人,也有生存的空间,才不至于挺而走险干坏事。</p> <p class="ql-block">  尧舜禹时期是禅让制。夏后启即位后,结束了近年考古学界有人提到的“古国”时代,而建立了以地方自治为特点的“方国”时代。夏后启取代乃父夏禹,开始了父死子继的世袭制,以“天下为公”变“天下为家”,是上古社会的一次大变革,这次的变革的后果,到了辛亥革命胜利,才被终结。这次变革对官制设置和官员的影响,都是不难想象的。</p><p class="ql-block"> 五“帝”是有“道”时期,是以“天下为公”为基本制度的“大同”时代,领导人的遴选采用“选贤授能”的“禅让制”,领导人的责任是保证社会的公平性和公正性。而夏禹之子取后益而代之,开始了以“天下为家”为基本制度的“小康”社会,贯彻“德治”原则,代表性的时代是夏、商、周三王时代,领导人的任用采用世袭制,社会的公平公正被颠覆。“小康”相对于“大同”,是一种彻底的社会退化,因此,对于夏禹来说,或者对于终于“天下为公”观念的五帝时期的人民来说,夏后启时代的开始,就是夏禹“政衰”的开始。</p><p class="ql-block"> 应该说,周朝建立的是“天下为家”的体制,“天下为家”的体制决定了领导人的恶行和善举最终都是为了维护其统治,而与“天下为公”的一切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目的不同,但是,周朝的文化传统显然继承了先周文化传统,希望在“天下为家”的体制下,能实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也正因此,《保训》之中,才强调遵从百姓之欲望,以及领导人自身的自律。先周文化和周文化本身,与近代以来的人类文明成果的核心价值是联系在一起的,是体现了人类普遍价值的观点。</p><p class="ql-block"> 利天下而弗利己,就是一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p> <p class="ql-block">  井田属‌周王所有,分配给庶民使用。领主不得买卖和转让井田,还要交一定的贡赋,也可以以劳役代替。</p> <p class="ql-block">  西方国家的面包店,按时停业,有人想买也不买了,老板认为:赚到钱够我生活就可以了,其余的钱让大家赚。</p><p class="ql-block"> 唐人街的店普遍关门晚,营业时间长,无论因为什么原因,都想多多地赚钱。</p><p class="ql-block"> 道家没有情怀,看到老虎吃人也不会去救。认为群众比领导还幸福呢!</p><p class="ql-block"> 墨子兼爱,认为所有人应该平等的爱。</p><p class="ql-block">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强调个人的责任,义务。周代以后没有集体养老,变成宗族养老。培育有希望的年轻人,往往也是整合一个家族的力量。</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爱别人如同爱自己,这就是“恕”。</p><p class="ql-block"> 忠,敬业。</p> <p class="ql-block">  均平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现在我们发展很快,但是贫富差距太大了。中国富人比外国百年企业的家族还富有,因为外国有遗产税、房产税等等,中国只有工资的所得税。</p><p class="ql-block"> 好多中国人靠出租就能生活得非常好,这对社会的公平有严重影响。对一个人来说,无论如何,有资产的时候,有要保持劳动的本色。</p><p class="ql-block"> 即使生活遇到了大的挫折,也要有勇于作一个乞丐的勇气。</p> <p class="ql-block">  齐国怕鲁国有孔子会使鲁国强大,会对齐不利。就想办法促使孔子离开了鲁国。而孔子想的是愿意天下人都好。</p><p class="ql-block"> 今天中国推行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愿意全世界都好。比如向非洲投资,先让非洲人挣到钱。</p> <p class="ql-block">  佛教在中国的盛行影响极大,让道德水准严重下降。无论升官发财,治病生子,都可以靠捐香火钱解决问题,到哪里谈公平呢?“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对从始至终行善积德的人来说,也不是一种公平。</p><p class="ql-block"> 而儒家推崇备至的“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已经越来越少了。全国无数的庙里都香火鼎盛,但是孔庙又有几座呢?只有日本、韩国孔庙比较多。</p><p class="ql-block"> 马克思主义来自西方,如果孔庙能修到阿拉伯,才是中国文化的成功传播。</p> <p class="ql-block">  孔子认为治理国家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过好日子,而是保持社会的公平。</p><p class="ql-block"> 所谓“中华文化立场”,就是按照中国人的价值观观察问题和思考问题。当然,我们这里所说的中国人的价值观,指的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也就是孔子构建的以唐尧虞舜的“大同”时代“天下为公”为终极目标的价值体系。中国人在构建“大同”和“天下为公”的价值体系时,没有证据证明这个体系受到过外来文化的影响。即使是孔子认为后退了一大步的夏、商、周三代的“德治”文化,也是中国人独立形成的。虽然中国历史上并没有多少机会实践“大同”和“天下为公”以及“德治”价值体系,但却一直是中国人社会治理的终极目标。这个终极目标在今天不但不过时,而且更加具有普遍性和迫切性</p><p class="ql-block"> 中国传统文化指的是“传承道统”的中国文化,即孔孟之道或者仁义之道,其核心是“天下为公”。同时,我也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具有全人类共同价值的文化,这应该是我们今天讲“文化自信”的根基。我们提出“中华文化立场”,就是坚信中华传统文化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成果,体现了全人类共同价值。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有责任有义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