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春秋老师泼墨山水画第八课课后拓展

山城愫心

<p class="ql-block">赵春秋老师的范画。</p> <p class="ql-block">话题导入:</p><p class="ql-block">中央美院的老院长,美协名誉主席靳尚谊先生在参观中央美院学生作品画展时提问: 怎么没有大写意呢?小写意也不多,都是工笔。你们国画系怎么啦?完了吗?由此全国掀起一片讨论的浪潮。本课讨论这个话题,对于我们的泼墨画是有帮助的,让我们知道泼墨画的边界感,我们的方向在哪里?</p> <p class="ql-block">关于院体画疏密对比导入吴道子和李思训为唐玄宗画蜀地山水的故事。李思训擅长青绿山水,用了几个月时间完成作品,等他画完了吴道子才回来。吴道子游山玩水归来在大同宴的墙壁刷刷点点用一天时间画完。唐玄宗认认真真看完,说了一句评语“李思训数月之耕,吴道玄一日之即,皆真奇妙!”这就是历史上第一个疏体与密体很明显的对比,那么李思训明显画的就是密题,吴道子画的就是疏体,就是大写意。</p> <p class="ql-block">李思训《江帆楼阁图》。密体。</p> <p class="ql-block">吴道子《送子天王图》。疏体</p> <p class="ql-block">课堂继续导入明代画家沈周的作品之粗细对比。老师指出“粗就是写意,细就相当于现代的工笔。”现代的工笔画就是过去的院体画。写意画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主流,始终存在着工笔与写意的这种不平等的待遇。古代院体画的画家始终要比文人画画家受重视得多。它是主流。 像四王是主流,而扬州八怪从来就没有进入过主流。现代工笔画就类似于院体画,只是现代不是为皇室服务。真正能代表中国画精神的应该是写意画</p><p class="ql-block">沈周 ,(1427年11月21日-1509年8月2日),字启南,号石田,晚号白石翁,长洲(今江苏省苏州市)人。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医学家。</p><p class="ql-block">沈周出身富裕的书香绘画世家,少时师从陈宽学习诗文,</p><p class="ql-block">青年时期师从伯父沈贞,还有刘珏、杜琼、赵同鲁等学习绘画。</p><p class="ql-block">其一生家居读书,吟诗作画,优游林泉,追求精神上的自由,从未应科举征聘,始终过着田园隐居生活。正德四年(1509年),沈周去世。</p><p class="ql-block">沈周与文徵明、唐寅、仇英并称“明四家”,是吴门画派的创始人。他师法“元四家”,并上溯董源、巨然,同时旁涉南宋院体画和浙派等,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p><p class="ql-block">在元明以来文人画领域有承前启后的作用。传世作品有《庐山高图》《魏园雅集图》《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沧州趣图》等。著有《石田集》《石田稿》《石田文钞》《石田咏史补忘录》《客座新闻》《续千金方》等,但大多散佚。</p><p class="ql-block">人物生平</p><p class="ql-block">明宣德二年(1427年)十一月二十一日,沈周出生于长洲相城里(今属江苏省苏州市)。</p><p class="ql-block">沈家给他取名为沈周,字启南。</p><p class="ql-block">宣德八年(1433年),沈周七岁发蒙,从师于陈宽学习诗文。沈周自幼聪颖过人,不几年,所作已在老师之上,陈宽于是主动逊谢。</p><p class="ql-block">正统四年(1439年),长洲知县故意在粮租上为难任职粮长的沈恒(沈周之父),沈周上书辩白。知县不再为难沈恒,于是时人推崇沈周,其父也将更多事情交与沈周处理。</p><p class="ql-block">正统六年(1441年),沈周代父听宣于南京,以百韵诗上呈户部主事崔恭。崔恭得诗惊异,疑非其所作,于是当面要求沈周短时间内作首《凤凰台歌》,沈周提笔迅速写成,崔恭大加赞赏,比之王勃,并同意沈周要求,免去其父粮长之役。</p><p class="ql-block">正统七年(1442年),伯父沈贞约于此时开始教沈周绘画。</p><p class="ql-block">正统九年(1444年),娶陈慧庄为妻。</p><p class="ql-block">正统十年(1445年),住在岳丈家中的沈周结识俞景明,两人从此结为至交,被当地人誉为“双骅骝”。</p><p class="ql-block">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堡之变”发生,沈周听闻,作《已巳秋兴》诗,颇寓忧国之思。</p><p class="ql-block">景泰元年(1450年),长子沈云鸿出生。</p> <p class="ql-block">细沈《庐山高》。</p> <p class="ql-block">粗沈《芳园独乐图》。</p> <p class="ql-block">课后人物拓展:</p><p class="ql-block">吴道子。</p><p class="ql-block">吴道子(约680年—759年),又名道玄,唐代著名画家,画史尊称画圣。汉族,阳翟(今河南禹州)人。约生于公元680年(永隆元年) ,卒于公元758年(乾元元年)前后。少孤贫,年轻时即有画名。曾任兖州瑕丘(今山东滋阳)县尉,不久即辞职。后流落洛阳,从事壁画创作。开元年间以善画被召入宫廷,历任供奉、内教博士、宁王友。曾随张旭、贺知章学习书法,通过观赏公孙大娘舞剑,体会用笔之道。擅佛道、神鬼、人物、山水、鸟兽、草木、楼阁等,尤精于佛道、人物,长于壁画创作。</p><p class="ql-block">吴道子在洛阳与恩师张旭偶遇,恰好同时也遇上了裴将军,裴旻是非常善于舞剑的。然而,裴将军在持剑起舞,犹如神出鬼没一般,左旋右转,变化万般,给了吴道子启发,便在天宫寺墙壁上,笔走如飞,并且还飒飒有声,一气呵成。这就说明了:吴道子与高尚情操的人交往,他在绘画方面,确实是得到了完善与提升。</p><p class="ql-block">再者玄宗想看嘉陵江的景象,正好是用上了吴道子,派他前去写生。玄宗仅仅让吴道子去看几眼,这就能将嘉陵江的美景全部绘出来了吗?就连有名的李思训都得花上几个月的功夫,这才将嘉陵江的山水绘出来。吴道子回来后,他仅用一匹素绢,只用一天时间,在大同殿上画出了嘉陵江整整三百余里的风光,在时间上短于李思训,所以这才使得玄宗才赞叹不已。</p> <p class="ql-block">唐代画家吴道子的作品。</p> <p class="ql-block">课后人物拓展:</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靳尚谊,1934年12月出生于河南焦作,中共党员,中国当代油画艺术家、教育家,其主要作品有《塔吉克新娘》《青年女歌手》《晚年黄宾虹》《八大山人》等。</p><p class="ql-block">靳尚谊于1949年考入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绘画系;1959年,创作中国革命博物馆订件《送别》;1961年,创作中国革命博物馆订件《十二月会议》;1962年,调至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第一画室(吴作人工作室)任教,作品《傣族少女》参加北京市油画作品展;1980年,作品《探索》获得北京市油画展优秀作品乙等奖;1983年,创作《自然的歌》《塔吉克新娘》《双人体》等作品,《塔吉克新娘》《鲁迅》在“中央美术学院教师作品展”上展出,并被中国美术馆收藏,同年任中央美术学院副院长;1984年,作品《瞿秋白》获得“第六届全国美展”银质奖;2007年11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3年,当选为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二届全国委员会常委委员会委员;2018年,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第九届名誉主席。</p> <p class="ql-block">王维(693年或694年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省运城市)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p><p class="ql-block">出身太原王氏分支河东王氏。于开元十九年(731年)状元及第,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唐玄宗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王维被责授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上元二年(761年)七月去世,享年六十一岁。</p><p class="ql-block">王维不仅参禅悟理,学庄信道,还精通诗、书、画、音乐等。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年间,尤长五言。其诗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有“诗佛”之称。其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苏轼评之曰:“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存诗400余首,代表作有《相思》《山居秋暝》等。著有《王右丞集》《画学秘诀》等。</p>

沈周

吴道子

李思训

作品

正统

院体

画家

山水

靳尚谊

嘉陵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