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行散记 之六——雁门关

蓼花河人

<p class="ql-block">  9月11日09:20,从应县木塔景区乘车前往忻州市代县的雁门关。</p><p class="ql-block"> 路上,导游简要介绍了景区概况:这是一个以雁门关军事防御体系历史遗存、遗址为主要景观资源的‌边塞文化、‌长城文化、关隘文化旅游区。雁门关,作为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天下九塞,雁门为首”。自赵武灵王在此设关,历为中国北境重镇要隘和重要的戍边军政治所。“汉高祖北征”、“昭君出塞”、“宋钦徽二帝北掳”、“杨家将镇守三关”等重大历史事件均于此关联。真是“一座雁门关,半部华夏史”。雁门关被誉为“‌中华第一关”。</p><p class="ql-block"> 10:20许, 自雁门关北门的后腰铺驿站乘景交车到“名人璧”停车场。名人璧对面的关桥两侧是杨家将雕塑。望着这组威风凛凛的塑像,耳边仿佛又听到了刘兰芳播讲的评书《杨家将》中描绘的“战马嘶鸣、纵横驰骋、刀光剑影、浴血奋战”的场景。杨家将的英勇形象仿佛穿越时空,依然在守护着这片土地。杨家将的故事,让我们懂得了忠诚与勇敢的真谛。</p> <p class="ql-block">  过关桥南行不远,就是雁门寨明月楼。这是一座明代建筑,由砖券洞台基和单层单檐歇山顶楼身组成,台基3孔门洞,正中上方嵌“雁门寨”石额,上部檐下挂有“明月楼”牌匾。楼身为砖木结构,面阔5间,雄伟壮观,是古代雁门关城廓北口的第一道门户。</p> <p class="ql-block">  进入雁门寨沿青石铺就的道路上坡南行,路西有一眼圆形水井和两个石臼,井旁的宣介拦上写到“御马泉”。</p><p class="ql-block"> 相传,明末农民军领袖李自成带兵路过此地,士兵们长途行军,携带的水已经用尽。这时,他的战马突然仰天长嘶,在地上刨出一个大坑,中间喷涌出一股清泉。补足水源后,农民军一路向东,攻克北京,推翻了明王朝。据说为了纪念此事,李自成亲笔题词"御马泉"。</p> <p class="ql-block">  再往前走,便看到一八角凉亭,内有一眼井,亭旁有一石碑,上书“豹突泉”。据明万历版《代州志》载:“平地突出,若猛兽然”,故名“豹突泉”。如今,泉水依然清澈,旱不涸而涝不溢,千百年来滋养了无数守关将士和边民。</p> <p class="ql-block">  从“豹突泉”上行便是“边贸街”。据介绍:雁门关也是重要的互市通商口岸,中原与漠北的“南北通衢”,是有名的“玉石之路”和“茶马古道”。曾经,这里人来人往,商队络绎不绝,各种货物在这里交换流通。如今,在边贸街上,依然有不少的游客在此购买土特产。</p> <p class="ql-block"> 边贸街的南端紧接着“宁边楼”。宁边楼位于地利门之上,又名六郎庙,为纪念北宋守关名将杨六郎所建。楼高12米,底层面宽5间,进深4间,四周围廊,二层为3间阁楼。楼宇毁于1937年,2010年修复,现为展示古代冷兵器演变历史的古代军事博物馆。</p> <p class="ql-block">  从宁边楼上开始攀登围雁门关而建的长城(这段是否应该叫“围城”?)。与本次旅行的室友相约,从西边爬起,依据时间,再决定是否游览东侧段落。</p><p class="ql-block"> 登长城的新鲜感和刚开始积蓄的力量,爬起来尽头十足,不多会便到了第一个烽火台。登上烽火台二楼,见西北侧山峰上还有一座更高的烽火台(还是敌楼?),便决定继续攀爬。这一段的台阶更加陡峭,但每隔几蹬便有一级的台阶的砖是横铺的,台阶的高度相对小,爬起来就省点力,不得不佩服古人的智慧。</p><p class="ql-block"> 登上最高处的烽火台,绵亘的山峦时而尽收眼底、时而被阴云笼罩。仿佛古时边塞的镜像:时而安宁,时而狼烟起、战火飞。不由地想起一句话: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挡风遮雨罢了。如今亦然,感恩强大的祖国,感恩戍边卫士。</p> <p class="ql-block">  见东侧长城段景色更美、且离集合的时间尚早,便决定沿东侧段继续环行。</p> <p class="ql-block">  过“威远楼”和“天险门.雁门关楼”继续向东北方向攀爬,便到了“敌楼”,从楼内狭窄、陡峭的木质楼梯上到楼顶,“雁塔”、蜿蜒起伏的长城等景致尽收眼底,不禁让人心旷神怡。</p><p class="ql-block"> </p> <p class="ql-block">  环行雁门关长城,足足五千米,虽是两万多千米长城的四千分之一,但也过了一把“不到长城非好汉”的瘾。</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