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阅读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不仅启智增慧,而且带给人强大的精神力量。“作为一名教师,肩负着教书育人的重任,更离不开书的滋养。热爱读书的教师,才能更好地教书和育人。2024年9月19日,李庄小学英语组教师开展了“多读书 善思考 乐教学”为主题的读书分享会。</p> <p class="ql-block">闻培培老师分享了朱永新教授《新教育》一书,认识到新教育是在原有的教育基础上进行改革开启一段新的教育实验,对于教学一线的老师来说,教育是实实在在的,学生能够学会知识,学以致用就是最棒的。然而新教育注重与人类的崇高精神对话,强调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让学生拥有一颗博爱敏感的心灵,重新塑造他们的精神蓝图。</p> <p class="ql-block">仔细读完《做不抱怨的老师》一书,刘芳芳老师陷入无尽的沉思之中,这本书确实是每一个职场人士的最好读物。我们每个人需要时刻对照书中罗列的工作现象,进行深入的长期的反思,并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和协调好各方关系。只有这样,不仅我们的工作快乐,同事关系融洽,而且,一切会比你想象的还要美好!活得更快乐。</p> <p class="ql-block">吴晶老师研读了《给教师的建议》,她认为这是一本神奇的书,只要用心研读,你会发现,在教学上遇到的许多问题与困感,都可以在其中找到答案,而苏霍姆林斯给教师的一些建议与思考,也值得我们反复阅读与推敲。书中有一段话,我感触很深:课堂得令人感兴趣,意味着学生在学习和思考的同时,还感到兴奋和激动,对发现的真理不仅诧异,有时甚至惊讶,意识到和感觉到自己的智力,体会到创造的愉快,为人的智慧和意志的伟大而自豪。让课程变得有趣,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兴趣,激发学生潜能,是上好一节课的关键所在。</p> <p class="ql-block">李奉孝老师读了《怎样成为一名优秀的英语教师》这本书,感受颇深。怎样做一名优秀幸福的英语教师?一个优秀的英语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是什么样的?焦晓骏老师在本书序言中就写得非常明白。首先,这类教师谙熟对学生的激励之道,总是用欣赏的眼光去激发学生学习的信心。其次,他们的课堂总是妙趣横生,即便是在看似枯燥的语法课上也笑声不断。再次,当学生需要帮助的时候,无论是在学业上,还是思想上或物质上,这类教师都会用温暖的双手来传递关心与爱护。此外,他们的业务水平自然也不错语音纯正、知识丰富、讲解清晰、教态自然。但当我看完这本书之后,我深深认为这是一本为真正教师而写、由真正教师所写、写真正教师教育教学里的书,要想成为成为一名优秀老师,最重要的就是坚持做下去,做一辈子。</p> <p class="ql-block">读了《英语可以这样教》这本书,史晴晴明白了课堂教学毕竟是一种有目的的、讲求效益的活动,教师在设计、安排课堂教学活动时,应避免形式化的活动。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学生学到什么、得到什么是任何教学活动都必须要追问和考虑的。而要解决课堂有效性的问题,关键在于既要真正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又要努力发挥好教师的引领作用。这启发我们怎么在备课磨课的过程中更加注重知识的的有效教学,而不是一场完美流畅的“表演”。</p> <p class="ql-block">有一句谚语说道:“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而教师就是这样一个特别的存在。张悦老师认为,没有一位老师不爱自己的学生。怀揣着这一份热爱,从教十多年的时间,她坚持不断充实自我,提高自我。半年来,她认真阅读了简•尼尔森的《正面管教》一书。这本书教让她用另一个角度和方式与孩子交流,结合自身的教育实践,让我们拥有了“雁引愁心去,山衔好月来”的收获。</p> <p class="ql-block">李茜老师最近阅读了程晓堂教授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22年版)课例式解读,英语课标从2001年至2022年之间来来回回修订过几次。标准的"变"与"不变",为什么要变,如何落地,程老师都进行了专业的解读。程老师基于英语新课标的最新理念,给我们分享了各式各样的案例,其中包括:专题教学活动设计、考试题型设计、单元主题教学设计等等。这部分能让老师更为清楚面对新课标,自己该做什么和不该做什么。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2022年版的英语课标,变化最大之处就是课程目标和课程内容,目标是努力的方向,内容是为了达到目标所要学的知识、技能等等。课程目标包括、核心素养内涵、总目标和学段目标。程老师就花了2个章节来讲核心素养。谈论核心素养,其实就是在解决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我们要谨记:义务教育英语课程的宗旨就是通过英语课程的学习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p> <p class="ql-block">教师写作应避免陷入“就事论事”的狭隘框架之中。书中强调的以多重视角审视教育实践,陈慧老师深读了这本书后,反思自身的写作习惯。我们的写作往往受限于功利心态,过多聚焦于评奖目的,而非真正致力于教育经验的学习能力深度剖析与广泛分享。这种心态导致我们的作品多停留于表面现象的描述,缺乏深入思考与后续的实践验证,未能形成思想的升华与问题的深入探索。颜莹老师的观点提醒我们,要从更广阔的学习打卡的“社会价值”视角出发,将写作视为一个持续迭代的过程。正如宁彦锋教授所言,好文章是经由不断思考、实践、再思考、再实践的循环往复而成就的。</p> <p class="ql-block">一本好书,给予前行的力量;一次分享,见证共同的成长。此次读书分享活动,让大家受益良多,进一步点燃了科组老师读书的热情,坚定了立德树人的信念。希望大家都能爱读书、读好书,享受读书的乐趣。</p> <p class="ql-block">摄影:吴晶</p><p class="ql-block">编辑:陈慧</p><p class="ql-block">审核:李奉孝</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