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资治通鉴》开篇的第一个历史事件——三家分晋。讲的是春秋末年韩、赵、魏三家瓜分晋国的故事。</p> <p class="ql-block">初命晋大夫魏,赵,韩为诸侯。</p><p class="ql-block">一句话,字越少事越大。</p><p class="ql-block">周天子直接任命晋国的三个家臣为诸侯,这于礼不合,礼崩乐坏,直接导致春秋五霸之一的晋国消失,韩,赵,魏三国冉冉升起,天下形成了战国七雄称霸割据的局面。</p> <p class="ql-block"><b>【时间背景:三家分晋与东周的政治格局】</b></p> <p class="ql-block">从周武王推翻商朝后二百多年,王位传到了他的子孙姬宫涅(周幽王)手里,周幽王是西周的最后一个王,他宠爱褒姒及其儿子,废了申后和申后的儿子宜臼,改立褒姒为后,褒姒的儿子伯服为太子。</p><p class="ql-block">申后的爹不干了,联合其他势力围困镐京(西周的国都),灭了周幽王和太子伯服,拥立外孙宜臼为王,建立东周,迁都洛邑。</p><p class="ql-block">宜臼就是东周的第一个王——周平王。</p><p class="ql-block">东周的前半期称为春秋,三家分晋被视为春秋、战国两个时代的分水岭。</p><p class="ql-block">此时周王室名存实亡,下边有140个诸侯国,东周天子已经失去了实际权力,诸侯国之间不断兼并和争霸,形成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诸侯不再朝见周天子。</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18px;">故事发生在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就是公元前403年。</span>三家分晋的事件正式宣布了晋国大夫赵、魏、韩三家瓜分晋国成为诸侯,周天子失去了对地方诸侯的控制,天下进入七雄割据的战国时期。</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非常生气,一顿输出,事实上整本书里他说的话是很少的,开篇就发火一顿输出是为何也?</p><p class="ql-block">他说:“天子之职莫大于礼,礼莫大于分,分莫大于名。” 他认为,礼是维系君臣、上下、贵贱秩序的根本,而分则是确立各自名分(公、侯、卿、大夫等)的基础。三家分晋,不仅是对晋国的瓜分,更是对整个礼制的颠覆,因此司马光在开篇时就表达了自己的气愤,非常生气。</p> <p class="ql-block">接着他又举了孔子的例子。天尊地卑,乾坤已定,连孔子都说惟名与器,不可以假人。待遇、名头乱了,那分就守不住了,礼可能也就坏了。</p><p class="ql-block">做臣子的不能当诸侯,做跟班的不能让他当老大,即使他已经有当老大的能力了,这个名也不能给他。</p> <p class="ql-block"><b>为什么司马光发火,司马光“砸缸”?</b></p> <p class="ql-block">司马光撰写《资治通鉴》时,正值北宋时期,王朝内部和外部矛盾重重,礼制崩坏的危机依然存在。通过批评三家分晋这样的历史事件,他实际上是借古喻今,警示当时的统治者要重视礼制和秩序的恢复,以防国家的分裂与混乱。</p><p class="ql-block">三家分晋事件不仅仅是一个历史故事,更是作者对礼制崩坏、政治混乱的深刻忧虑。通过对这一事件剖析,注意历史中的教训,维护礼制和秩序是国家稳定的根本。</p><p class="ql-block">不作不死,尝试无为才是大智慧。守住管理体系,守住基本制度,守住阵地,能躺赢就不要作死。</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