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出游时间:2015年3月</p><p class="ql-block">制作时间:2024年9月</p><p class="ql-block">配乐:我和我的祖国</p> <p class="ql-block">D7:游丽江古城</p><p class="ql-block"> 丽江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世界文化遗产,国家5A级旅游景区,也是中国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报世界文化遗产获得成功的两座古县城之一(另一个是平遥)。丽江是著名的旅游城市,拥有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世界记忆遗产纳西族东巴古籍文献三大世界遗产。丽江一直是云南人气最旺的旅游热点地区。</p><p class="ql-block"> 丽江古城,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始建于宋末元初(公元13世纪后期),坐落在丽江坝中部,是中国保存最为完整,最具纳西族风格的古代城镇,地处云贵高原,海拔2416米,全城面积达3.8 平方公里。1997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p><p class="ql-block"> 我们旅行计划中包含大水车、四方街、木府、黑龙潭公园等4个景点。司机师傅把车停在黑龙潭公园前的停车场,大家自由活动中午12点半在此地集合向大理进发。</p> ▲<br>丽江的早晨 ▲<br>黑龙潭鸟瞰图(网络照片) ▲<br>黑龙潭公园大门。黑龙潭位于丽江古城北端象山之麓,这里流出的清泉是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的源头,滋养了古城千百年。 ▲<br>黑龙潭游览图 ▲<br>黑龙潭全景图。象山脚下,一池碧水平静如镜。岸边垂柳依依,树底天光云影,树梢楼台隐现。湖中一座五孔石拱桥,长虹卧波一般将碧潭一分为二。湖中心一座小亭亭亭玉立。一幅美景倒影成双。美哉,黑龙潭。 ▲<br>黑龙潭的源眼,泉水从水面下汨汨涌出,像沸腾的水翻滚不止形成一个直径1米左右的水环。泉水在象山脚下汇成一汪近百亩的水面。这里流出的清泉是丽江古城区内的玉河水系的源头,滋养了古城千百年。 ▲<br>远处的玉龙雪山,白雪皑皑倒影湖上,美景成双。这是丽江最靓丽的名片。 ▲<br>黑龙潭上的锁翠桥,此乃锁住青山绿水永驻人间之意。桥头的廊柱上一副对联:“惊涛撼树飞晴雪,未雨垂虹卧曲波”,生动地描绘了黑龙潭美丽的景致。 ▲<br>锁翠桥侧影 ▲<br>黑龙潭上的五孔桥。五孔桥最美之处就是水中的倒影。彩虹般的桥身在水面上美影成双,五个桥孔正好合成五个圆环。玲珑俊美的一文亭和得月楼分别屹立内外潭心。成为湖面上最漂亮的景致。 ▲<br>分列五孔桥两侧的一文亭和得月楼 ▲<br>万绿丛中的五孔桥 ▲<br>得月楼,一座三重檐阁楼。楼名取自范仲淹对联“近水楼台先得月、向阳花木早逢春”中三字。1963年得月楼重建时,郭沫若为该楼题写了匾额“得月楼”三字及两副对联。 ▲<br>郭老为得月楼题写的两副对联。内侧一副红底金字,是集毛泽东诗词句:春风杨柳万千条,风景这边独好;飞起玉龙三百万,江山如此多娇。外侧一副蓝底白字的是郭老自己撰书的楹联:龙潭倒映十三峰,潜龙在天,飞龙在地;玉水纵横半里许,墨玉为体,苍玉为神。 ▲<br>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一文亭,原为“香炉亭”,据说一僧人化缘每家居民只化一文铜钱,积少成多建此亭,故名一文亭。 ▲<br>得月楼有石桥与湖岸相连,岸上一侧就是锁翠桥。 ▲<br>从另一角度看得月楼,好一幅天上宫阙美景。<br> ▲<br>远眺五孔桥和得月楼 ▲<br>黑龙潭留影 ▲<br>象山脚下的五凤楼,建于明万历年间。一座三叠八角飞檐楼阁,共有20个啄天飞檐,从各个角度看,都见五个飞角,就像五只欲飞的凤凰,故名“五凤楼”。此楼融会了汉、藏、纳西各民族的建筑特点,是纳西古代建筑中的佼佼者。明崇祯十二年春,徐霞客游历丽江,曾留居此楼八日,为土司木增编校杂著并作序,在纳西族文学史上留下一段佳话。 ▲<br>龙神祠,又叫“龙王庙”,是黑龙潭最古老的建筑群。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清嘉庆十七年(1812年)和光绪十五年(1889年),玉泉两次被皇帝敕加“龙神”封号,使黑龙潭成为中国名泉。 ▲<br>黑龙潭的出水口。清泉从这里注入贯穿丽江古城的玉河。水边立“古城源”石碑。 <div> 出黑龙潭公园,顺着玉河下去就是古香古色的丽江古城。丽江古城是少数几个没有城墙的古城,据说当年的丽江大砚古城里的土司,原名阿甲阿德。朱元璋赐他姓“木”。丽江的木府就是他的官邸。木老爷考虑到若在城外加建围墙,在“木”字加上“口”的城墙就成“困”字,把自己困住了,于是便放弃兴建城墙。因此丽江古城成为国内仅有的没有城墙的古城。</div><div> 丽江是一座水城,虽然不像苏州那样水网密布,但古城的水系布局是河水穿城,家家流水。穿城而过的玉河不过五六米宽,但在古城内的玉河水系上修建有桥梁300多座,其密度为平均每平方公里近百座。我们沿着玉河往城里走就路过好几座桥,有平铺的木桥,有石头的拱桥,还有雕梁画栋的风雨桥,这些桥连接着大街小巷、民居和院落,形成古城四通八达的街区网络。</div> ▲<br>玉河走廊,沿着玉河有一条三四米宽的石板路,直通丽江古城。玉河上架有几座造型各异的小桥。这是一座简易的木栏杆石板桥。 ▲<br>还有能够遮风避雨的风雨廊桥,给玉河增添几分姿色。 ▲<br>玉河走廊不长,不一会儿就到了丽江的招牌,大水车。广场的一端是一高一矮两座水车,有人说它是子母水车,也有人说它是情人水车。水车背后的影壁墙上是江泽民“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的题词。水车是我国最古老的农业灌溉工具,还可以用来提水舂米磨面,是水城不可或缺的工具,如今虽已排不上大用场,却成为丽江古城的标志性景观。 ▲<br>大水车是丽江旅游不可或缺的留影之地,游客们争相在大水车前拍照留影。 <div>▲</div><div>再往里走就是四方街,这里是古城心脏,是历代集市中心。这个占地4000多平方米的广场,五彩石铺地平坦洁净,晴不扬尘雨不积水。广场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传说是丽江木氏土司根据代表皇权的印玺形状设计修建,在茶马古道文化时期是南来北往的商人们交换商品的集市,街中路面均铺五色石板,经数百年走磨,石纹毕露,颇为别致。街道两旁尽是经营旅游文化产品、地方特产和风味小吃的店铺。到处是一派万头躜动摩肩接踵的热闹景象。</div> ▲<br>四方街广场留念 <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四方街周围的房屋建筑依然保持了纳西人明清建筑特色,“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走马转角楼”式的瓦屋楼建筑模式,既突出结构布局,又追求雕绘装饰,外拙内秀,玲珑清巧,被中外建筑专家誉为“民居博物馆”。这是丽江的魅力所在。国内有不少地方都在搞仿古一条街,有雷同的感觉,有点别扭。但在这里觉得非常自然,我心中的丽江就是这样的。</div> <div>▲<br>四方街以彩石铺地,清水洗街,日中为市,薄暮涤场的独特街景而闻名遐迩。其四周6条五彩花石街依山随势,辐射开去,街巷相连。四通八达,交通极为便利。<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div><br></div> ▲<br>顺着街道走过去,路过一个宽阔的城门,上书“官门口”,这里是通往木府的路。城门一副对联:进府巷,入官门,立几重木石牌坊,当知此镜千秋重视读书明理;建金桥,刊圣孝,耸无数琼楼宇殿,乃悟南疆万众常怀报国尽忠。 ▲<br>“天雨流芳”牌坊。“天雨流芳”用汉语解是"皇恩浩荡如天雨流芳",也是纳西语“读书去吧”之谐音,体现纳西民族推崇知识的灵心慧性。 木府是丽江木氏土司当年在丽江的宫殿,纳西民族首领木氏自元世袭丽江土知府以来,历经元明清三代22世470年,木府是丽江地区政治、文化中心,被评为国家4A级风景区。丽江木府是丽江文化的“大观园”,有“北有故宫,南有木府”的说法,还有学者说“不到木府,等于没到丽江”。留存于世的明、清木府古建筑,建筑之宏伟、宫殿之辉煌、雕刻之精致、构件之玲珑、绘画之璀璨,真可谓美轮美奂,无与伦比。鼎盛时期木府占地一百多亩,有近百座建筑,是八百年大研古城的心脏所在。尽管它只是一座土司的宅院,但它的奢华与恢宏,并不亚于任何一座王公贵胄的官邸。其总体建筑风格为“仿紫禁城而建”。 ▲<br>木府前的影壁上写着徐霞客的话:宫室之丽,拟于王者。木府建筑群融合了明代中原建筑风格和白族、纳西族的工艺,是古城的一座地标。徐霞客的话是对木府的最高评价。 木府占地46亩,中轴线全长369米,整个建筑群坐西朝东,“迎旭日而得木气”,背靠狮子山,怀抱于古城,既有枕狮山而升阳刚之气,又有环玉水而具太极之脉。沿中轴线向上依次是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光碧楼、玉音楼和三清殿等大殿,两侧房屋罗列,楼台亭阁,数不胜数;花园回廊,风格别致。狮子山的最高处有万古楼。整个木府布局严谨,恢宏大气,颇具王者风范。 ▲<br>木府前的玉带桥。长3米,宽9.6米,因护城河从北、东、南三面玉带般环绕木府,此桥如玉带上的扣饰,故名玉带桥。一般的桥梁长度大于宽度,而玉带桥桥宽则远远大于桥长。<br> <br> <br> ▲<br>“忠义”牌坊。明万历年间,十九代丽江土司木增曾用马帮驮万两金银进京朝贡,明神宗大为感动,钦赐木增“忠义”二字。"忠义"二字是明神宗御笔。 ▲<br><div>木府景区大门。大门廊柱的对联:凤诏每来红日近;鹤书不到白云闲。是说皇帝的诏书一到,就觉得离京城皇帝很近了。征聘的诏书没有到来,这里就像白云一样悠闲。 充分显示了一个身处边陲之地的家族与皇家汩汩相通的关系。</div><div>三清殿:玉垒千年存古雪,金沙万里走波澜</div> ▲<br>进大门的影壁墙后面,是江泽民题词“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 ▲<br>木府的第一重大殿,议事厅。是土司议政之殿,端庄宽敞气势恢宏,屋檐下有明太祖、永乐、嘉靖三朝皇帝在各自当政时期亲笔所题并赐给的“诚心报国”匾额,彰显木府对中央政府的忠诚。 ▲<br>议事厅中土司的宝座。宝座背后的屏风上有“砺精治国”四个大字。 ▲<br>议事厅有一个非常有趣的地方,大厅顶部的天花板上飞腾着一条金龙,龙目园瞪直视下方,告白天下皇帝真龙天子在看着我,木府绝无二心。 ▲<br>顶着铜鼓的瑞兽 ▲<br>议事厅后面是万卷楼 ▲<br>万卷楼近影。卷楼为嘉靖年间木公所建,经过不断充实和丰富,到木增时,已成为云南最大的藏书楼之一。楼内收藏有大量历史文化典藉,名家书画,以及木公以来木氏诸人的诗文集的手稿和刻版,史载,“楼中凡宋、明各善本数以万计,群书锓版亦备其大要。”万卷楼和木牌坊匾额“天雨流芳”,体现了木氏家族“学书明礼”的家教家风。 ▲<br>万卷楼内部装饰 ▲<br>护法殿。又称后议事厅,是木土司商议家事的地方。殿前匾额“为国干城”是为国效力,做国家的捍卫者的意思。木府对后人是礼学传家,家法森严,堂中摆放着家法惩戒的器物。 ▲<br>木府家院,是木府主人和家眷居住的地方。木府家院是一个微型的园林景观,有小桥流水、曲径回廊、雕栏玉柱,有南方园林的小巧别致。进到里面是宽阔的一进三院式的住宅,有的房间还保持着原貌,比如木家小姐少爷和仆人的房间,还有土司夫妇的房间等。有的房间已辟为陈列室或展室。 ▲<br>家院的院落 ▲<br>庭院里的“福”字地坪 ▲<br>土司夫人的内房。木增的妻子阿勒邱是一个能干美丽又善良的纳西族姑娘,阿勒邱相夫教子集美丽与智慧于一身,深得纳西人民的爱戴,直到今天,人们喜欢把贤惠能干的妇女比作阿勒丘。 ▲<br>土司的住所。就像一户汉族大户人家老爷的住处,从摆设布置可以看出很浓的汉族文化,挂在墙上的书画墨宝、装饰的瓷器瓶罐、卧室的木箱床和床品、以及堂屋里的会客桌椅等,都不似传统纳西族的家居装备,这也可以说明木土司推崇汉文化的表现。 ▲<br>过街楼。木府分为前后“两院”的,从仪门入去,议事厅、万卷楼、护法殿在“前院”,光碧楼、玉音楼、三清殿一直到狮子山属于“后院”。中间由过街楼贯接,过街楼下是一条宽敞的通道。导游介绍说,这条通道本来并没有,是木氏土司看到百姓无论是上街去集市还是下田去劳作,都得环木府绕一个大圈子,十分的不方便,便主动让出来的。这条通道让出来后,人们再不用绕府而行,可以直“穿府”而过,非常便捷;同时,木氏土司还可以站在过街楼上体察民情,了解民意。 ▲<br>光碧楼,是木府宴请宾客的地方,也木府后花园的门楼。最初曾是木府的藏书楼,史学家称光碧楼等建筑“称甲滇西”。 ▲<br>玉音楼。玉音楼是土司歌舞宴乐之处,当年接圣旨也是位于此楼。 ▲<br>三清殿是木府推崇道教文化的产物。三清殿为三重檐攒尖顶楼阁式木构建筑,屋角飞翚,二层施作四个歇山在外,尖端排山,四角飞檐;底层四个单坡出檐。八角飞檐,屋顶富于变化,以地制宜,靠山一侧作简化。这座建筑有极高的美学和观赏价值。 ▲<br>三清殿上方有平台。站在平台上向下望去,中轴线上层层殿宇的屋顶鳞次栉比,是一片飞檐争秀的海洋。各层屋顶左右对称整齐美观,两旁的配属建筑错落有致,整个建筑群显得雄伟壮观。木府墙外是密密麻麻的民居一直延展到对面的山脚下,在远山和古城格局的映衬下木府显得格外大气,难怪徐霞客对木府曾叹曰:“宫室之丽,拟于王者”。 ▲<br>从平台上俯瞰丽江古城。城内灰色的瓦房鳞次栉比。一直延伸到遥远的天际。瓦屋的海洋,巍巍壮观。 ▲<br>三清殿旁边有一条山路直通狮子山顶,山顶有一座高33米的塔式五重檐全木结构建筑,取纳西语“温古轮(意为观览畅怀于制高点)”谐音而得名,名为“万古楼”。 ▲<br><div>万古楼。为塔式五重檐全木结构建筑,高33米,象征原丽江纳西族自治县33万各族人民。主体柱子16根,都是通天木柱,是中国全木结构斗拱建筑一柱通顶不连接的第一楼。柱长22米,反映民间“好事成双”的说法,以及婚嫁选择双日为吉的习俗。采用16根通天柱,反映纳西族东巴象形文字中有开天九兄弟、劈地七姐妹的传说,寓意纳西儿女共同创造美好的世界。</div><div>登上万古楼,便可北眺神奇美丽的玉龙雪山,东观小桥流水人家的丽江古城,西瞰多姿多彩的丽江新城,南望如诗如画的田园村落。<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万古楼一层的大门。门上匾额为纳西族象形文字“万古楼”。 万古楼位于狮子山上制高点,是俯瞰丽江古城风貌的绝佳位置。登上二楼观景平台环顾四周,丽江古城美景尽收眼底。狮子山被绿色海洋包围着,茂密的绿树掩映着几顶飞檐争翘的古建筑尽显几分古韵;山坡下那一片富丽堂皇的大宅院就是木府,显示着土司曾经的荣耀辉煌;四周连绵的城区中,房舍簇簇高楼点点街道弯弯庭院深深一派安静祥和的市井景象;远处的群山环绕着古城,守护着古城的平安;天际边的玉龙雪山依稀可见的皑皑白雪更为古城增添几分神秘的色彩。啊,美丽的丽江古城。 ▲<br>万古楼上眺望狮子山下丽江古城的秀丽景色 ▲<br>木府前的《徐霞客和木增》青铜像 <div> 丽江土司木增与大旅行家徐霞客有过一段深厚的友谊,至今仍广为流传。崇帧九年(1636),年已51岁的徐霞客,从现在的江阴出发,开始了他一生中时间最长、路程最远、也是最后一次考察旅行。崇祯十二年正月二十五日,徐霞客到达丽江,他受到土司木增的盛情接待。丽江,远在云南边睡,交通不便,壮丽雄奇的金沙江和玉龙雪山,令徐霞客神往。丽江木氏土司木增热衷中原文化,也使徐霞客十分钦慕。霞客为木增著的《云薖淡墨》书稿整理编校;徐霞客又应木增之请,指导木增的儿子木宿写作;霞客还受木增之托,举荐名士黄道周。霞客在丽江的十天里“连宵篝灯,丙夜始寝”,圆满完成了木氏土司对中原汉文化的需求。徐霞客在木府做客时,对木府建筑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宫室之丽,拟于王者。在丽江期间,霞客在日记中,详细记录了明末丽江纳西族聚居地的生活状况、民族关系、礼仪习俗及气候、物产、景物等,为后人研究留下了宝贵的文字资料。徐霞客在丽江以及鸡足山期间,还完成了《丽江纪略》、《鸡足山志》的写作,撰写了《溯江纪源》、《滇中花木记》、《法王缘起》等重要著作。其中《溯江纪源》中首次肯定了金沙江为长江的上源,纠正了前人“岷山导江”的错误认识。</div><div> 由于徐霞客常年行旅,积劳成疾,致使他最终“两足俱废、心力交瘁”。木增毫不犹豫地派人用滑竿护送霞客东归。一行人跋山涉水、日夜兼程,历时达156天,徐霞客与纳西人结下了生死情谊。<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div><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br>再过“忠义”牌坊,出木府。 ▲<br>再过官门口 ▲<br>丽江古城留念 ▲<br>再见,丽江古城。 <p class="ql-block">《云南游》词十五首之六</p><h1>沁园春 <b>游丽江古城</b></h1><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center;"><span style="font-size:15px;">河洛翁</span></p><p class="ql-block"> 三山为屏,瓦屋栉比[1],丽江无城[2]。三河穿城过,水流万家 [3];廊桥檐飞,拱桥如虹。彩路相连[4],商铺云集,四方街上生意隆。水车转[5],安祥古城中,龙睛灵动。</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登临万古高楼 [6],俯瞰古城如画美景。玉龙雪山下,城区恢弘;市井交错,车水马龙。殿宇嵯峨,飞檐争秀,巍峨南陲紫禁城[7]。议事厅,三帝赐金匾,报国心诚[8]。</p><p class="ql-block"><br></p><h5>自注:</h5><h5>[1] 丽江北倚象山、金虹山、西枕狮子山。徐霞客在《滇游日记》中描述当时丽江城“民房群落,瓦屋栉比”。</h5><h5>[2] 据说丽江当时的统治者是姓木的,考虑到若在城外加建围墙,则等如在“木”字加上“口”形成“困”字,于是便放弃兴建城墙。 </h5><h5>[3] 丽江古城水系的特点是“三河穿城,家家流水”。</h5><h5>[4] 丽江街道以红色角砾岩(五花石)铺就,雨季不泥泞、旱季不飞灰,石上花纹图案自然雅致,质感细腻,与整个城市环境相得益彰。</h5><h5>[5] 大水车是丽江古城的标志性景观。</h5><h5>[6] 万古楼位于狮子山上制高点,是俯瞰丽江古城风貌的绝佳位置。</h5><h5>[7] 徐霞客曾赞叹木府曰:"宫室之丽,拟于王室"。</h5><h5>[8] 木府中的议事厅屋檐下有明太祖、永乐、嘉靖三朝皇帝在各自当政时期亲笔所题并赐给的“诚心报国”匾额,彰显木府对中央政府的忠诚。</h5><h5><br></h5> 中午12点半大家都回到黑龙潭停车场,上车后继续赶往下一目的地大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