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正流风——天下范仲淹

赵光

<p class="ql-block">  近些年写小楷,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不知写了多少遍。写的多了,对范仲淹的文采和人品就越来越钦佩。在书写《岳阳楼记》时,常常会被范仲淹慷慨兼济天下的抱负所折服。自驾游时,曾经专程两次到岳阳,登岳阳楼,去感受那份情怀。常常想,如果有机会,一定去范仲淹的故居和他曾经当过官的地方去走一走,看一看。</p><p class="ql-block"> 2024年的8月,去江南的路上,专门绕道泰州兴化,想去寻访范仲淹、郑板桥和施耐庵的旧迹。</p>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北宋时的杰出政治家,文学家。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范仲淹苦读及第,中了进士。他外任的第一个县令职务,就是在江苏泰州的兴化县。<div>  现在的兴化县丞署旧址内,有间不大的侧房,建了一座范仲淹纪念馆。范仲淹是天圣初年至五年(1023--1027),以大理寺丞知兴化事。在兴化任县令的时候, 这里是他办公的县衙。</div>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在兴化,一共做了不到6年县令。在这之前,朝廷是先派他到这里的西溪,做了一个管盐务的小官。当时当地因唐末多年战乱,海堤被毁,海潮泛滥 ,民不聊生。范仲淹先是与当地官员筹资兴建海堤,抵御潮患。在被推荐担任县令之后,又主持海堤修建,并在这里建学宫,教化民众;整顿吏治,造福百姓;兴建城市,鼓励农耕,为兴化的发展,尽心谋利。为官一任,虽时间不长,留下了不菲的政绩和官声。</p> 县令,在宋朝算是最基层的官员,也是最直接能为老百姓办事的地方官。但并不是所有的县令,都可以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为滕子京写《岳阳楼记》时,已经官声显赫,在北宋官场有过不凡的经历了。但兴化县令的任上,应该是他实践兼济天下的己任,积累政绩和阅历,一生外任仕途的开始。<div><br></div> <p class="ql-block">  千年之后,在兴化,还有一个令人称道的景范文化现象,值得所有为官者深思。</p> 范仲淹主持修建的海堤,在他离任后的第二年(天圣6年)完全建成,被当地百姓称为“范公堤”,并且在堤畔为筹建海堤有功的范仲淹、张纶和胡令仪,修建了“三贤祠”。古人为生者建祠,是比较少见的,足见当地百姓对他们修海堤、防潮患,休养生息,造福百姓政绩感激之情的真切。 在兴化做县令时的范仲淹,三十几岁,风华正茂。以才华和能力施展一方,为百姓造福,正是他实践抱负的广阔天地。 <p class="ql-block">  作为文人,官身之外时的范仲淹,在这里建沧浪亭馆(比苏州苏舜钦的沧浪亭要早建19年),梅亭;而且植梅,训鸥,与志同道合的同僚、文人雅集,留下不少佳话,还留下了不少诗篇。</p>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一生清正廉明,刚直不阿,大是大非面前,敢说真话。所以,一生屡次升迁,又屡次被贬。历朝历代,包括现在,为官者秉公刚正敢说真话的,往往不见容于上司,甚至不见容于同事、下属。但正是这些敢说真话的官员,同时也是一身正气,为政清廉,敢于担当,能为百姓办事,为当时和后世百姓认可的好官。</p> 这尊刻有“戒石铭”的东西,或牌,或匾,或石,在不同时代的官署衙门里,都能见到。与现在许多地方机关里“为人民服务”的几个大字相比,自然是境界、层次都低了些,也是历代为官者应终身牢记的。但有几个人能够真正实践,就难说了。 <p class="ql-block">  七律 兴化又见范仲淹旧迹</p><p class="ql-block"> 2024年8月30日 赵光</p><p class="ql-block"> 文正风流警天下,</p><p class="ql-block"> 江南江北思范公。</p><p class="ql-block"> 宦游四海存高远,</p><p class="ql-block"> 造福一方乃官声。</p><p class="ql-block"> 宠辱讒讥云烟过,</p><p class="ql-block"> 悲喜忧乐为民生。</p><p class="ql-block"> 出仕心中有百姓,</p><p class="ql-block"> 何虑衙门铁打成!</p> 范仲淹,被后世称作“北宋第一完人”。他生前和死后,其曾经为官的地方,建有不少范公亭、祠,主要是因为在清以后,范仲淹是在孔庙和帝王庙中享陪祀的。但是在华夏大地上,有多少座“范文正公祠”,现在好像没有一个明确的统计。 江苏无锡的惠山,有历代100多座名人的祠堂。其中著名的范文正公祠, 是为范仲淹建的。<div>  “文正”这个谥号,是谥赠文人的最高级,很难获得的。宋代有9人得“文正”谥号,其中就有范仲淹、司马光。<br></div> 我没有做过完全的统计,但是印象中历朝历代著名官员,死后被谥为“文正”的,并不是很多,大约只有二十几位 。 <p class="ql-block">  范仲淹一生曾在陈州、苏州,开封、邠州、庆州、邓州,杭州,青州等多地任职,也曾被朝廷授枢密副使,拜参知政事。</p><p class="ql-block">  尽管是个文人出身,但范仲淹文武兼备。曾经在处理与西夏的关系时,做出过重要的贡献。</p> 前些年去青州市,曾专程到那里的范公亭,不想正在维修,未得一见。所以至今也不知青州的“范公亭”什么样,留下些许遗憾。 千百年前的官员,为官一任之后,能给后世留下一座供人敬瞻的祠堂,及或亭或馆等纪念之处,肯定是因为他的政绩与品行为后人景仰,做了能够让后世怀念的好事。<div>  现在的许多官员,毫无敬畏之心,政绩和官声都经不起推敲,却动辄到处题词,然后又在多年后被人将题词除去。相比之下,真是不可同语。</div> 先忧,则“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p class="ql-block">  后乐,则“心旷神怡,宠辱俱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p> 看中国史书上记载的,那些能够名垂青史,被后世和百姓认可的好官,往往是不想当官,不愿当官,或不适合当官的人。抛开他们的官员身份,这些人往往都是才学了得,人品了得,甚至是极少人所能及。所谓“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只是他们立身的根本。一旦放弃官身,成为真正的自我的时候,哪怕是一首诗,一篇文章,都足以让他们流芳百世。 先忧也好,后乐也罢,关键在于能否“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宋史《范仲淹传》有论曰:自古一代帝王之兴,必有一代名世之臣。宋有仲淹诸贤,无愧乎此。仲淹初在制中,遗宰相书极论天下事,他日为政,尽行其言。......考其当朝虽不能久,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居庙堂之高,能兼济天下,被后世称为“济时良相”;处江湖之远,则忧国忧民,造福民生。<br>  范仲淹的一篇《岳阳楼记》,使他的一生,与这篇文章一样,流芳百世。 读宋史《范仲淹传》,通篇可以感受到一股正气。范文正为官大半生,当朝做宰相(参知政事),只有一年多。绝大多数时间是外任地方官。三十几岁当知县,六十四岁卒于赴知颍州的路上。列传中,讲范仲淹为官为百姓办事的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提到他仕途中的种种磨砺的笔墨,却也不少。可见,只要胸中有百姓,手中有权力,尽其所能替百姓办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对付那些官场上的种种磨砺。<div>  痴心为百姓,不难;真心做好官,不易;当过几年地方官的,都懂,都知道。</div> 与范仲淹同朝的,还有晏殊、富弼,文彦博,欧阳修,其中不乏范仲淹的伯乐、挚友。也许,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名垂青史的好官,除了政治家这个头衔之外,还往往称得上文学家的原因吧。 “余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 <br>  “然先忧后乐之志,海内固已信其有弘毅之器,足任斯责使,究其所欲为,岂让古人哉!” <p class="ql-block">  说到底,史书上有名,不如百姓心中有声。生前和身后都有祠供人景祀,才算有累世不倒的口碑。</p><p class="ql-block"> 先忧者天下也,后乐者亦天下也。以“先优后乐”而名扬天下者,千古范仲淹!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