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奇帆:今后二三十年中国必将爆发的5大行业

莲花台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全文实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尊敬的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很高兴参加第七届中国制造强国论坛,结合今天的主题,我就以制造业为重心,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谈几点思考。</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党的二十大强调,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制造业是工业的躯干,经济的基础,民生的保障,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一环,与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制造业的发展存在着两个突出问题。</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方面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1年以来出现了较大幅度的回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在2006年时达到32.5%的峰值,然后就在峰值上徘徊平衡,到2011年开始逐年降低,2020年降到了26.3%,9年时间下降了5.8个百分点,全球主要工业国家,比如美国、德国、日本、法国、意大利、英国、韩国等等,制造业的比重出现明显下降的趋势,都是在迈入发达国家高收入国家行列之后发生的。与这些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制造业的比重从达峰到下滑,未老先衰幅度明显更大,速度明显更快。</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另一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中国制造业在品种和质量上还存在多方面的不足,主要体现在一是高端高质产品不足,很多产品属于低端低质,在性能、可靠性、寿命、良品率方面,与国际先进水平差距较大,往往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是同质化竞争严重,细分市场的开发不足。同一制造业门类从业企业数量众多,但缺乏专业化基础上的分工协作,容易陷入同质竞争。一谈哪个行业处于风口,大量制造业企业往往一拥而上,搞低水平重复,最后形成恶性竞争,产能过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三是关键技术被卡脖子,制造业许多关键环节中的核心技术,我们没有掌握,受制于人,很多产业链容易被人一剑封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四是缺乏引领国际的高端品牌,中国制造业体系存在大量的低端加工,缺少高端品牌以及相应的市场渠道优势。一个品牌往往需要十几年时间的专一专精才能得到市场认可,建立起畅通有效的营销渠道。而中国每年工商注册了上千万个企业,很大一部分都在5年内倒闭或者转行了。</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数据表明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为8年,日本是12年,相比之下,中国中小企业平均生命周期只有3年,自然很难建立起品牌效应。</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十四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制造强国战略,保持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从经济发展规律来看,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基本判断。一是国家在经济发展进入发达国家过程中,制造业占比会逐步下降。但不宜下降过快过早,至少应该等到整个国家人均GDP超过1.5万美元以后再逐步下降。我们国家在2011年人均GDP才5000美元左右的时候,就开始较快速度的制造业比重下降的现象,这就是一个问题。今后我们要着力延缓制造业比重下降的趋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二是相对于中国的国情而言,制造业占比不能够过低。无论如何制造业比重在2035年前不能低于25%,在2050年前不能低于20%。制造业之外,在工业范围内还有采矿业、电热气、水和建筑业,他们和制造业一起构成第二产业,大体上这一部分占GDP的10%,那么如果我们制造业能够保持25%以上,加上采矿业、电热气、水、建筑业的10个百分点,那么2035年的时候,我们的第二产业能保持在35以上,2050年以前后能保持在30%以上,总之中国不能走美国等国家第二产业占GDP比重不足18%的极端,美国的制造业占GDP是11.5%,美国的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在18左右,这个是脱实就虚。</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我们如果能够把第二产业保持在GDP的35%或者30%以上,这样体现了中国式现代化产业体系和美国的产业体系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是在制造业占GDP比重达峰并开始逐渐下降的时候,为了保持工业发展的势头,务必加大研发投入,使创新能力成为工业制造业的第一动力。就一个国家和地区而言,保持研发投入超过制造业产值的3-4%,保持从0到1基础研究创新投入占总研发投入的20%以上,保持制造业创新领先的独角兽企业占资本市场市值30%以上,是制造强国的标志现象。那么在这一点上,我们现在没有达到这些指标,差距还是比较大的,要在今后5-15年把这些指标能够赶上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伴随着一定比例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制造业占GDP比重逐渐下降的过程中,一方面制造品中相关的服务业占比逐渐加大到百分之30-60,也就是说一个制造业的商品镶嵌在制造业的硬件中的服务比重,服务价值比重会达到30-60%等等。同时伴随制造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也会逐渐加大到制造业增加值的50-60%。当这4个方面条件满足以后,与制造业、采矿业、建筑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主要成分的实体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将达到50%以上。</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中国在制造大国转变为制造强国时就有了坚实的基础,我们就有了以制造业为重心,而实体经济为主体的产业体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现代化产业体系除了要稳定制造业增加值,在GDP中的比重以外,还要积极进取,才能根本上摆脱我们在一些领域受制于人的境地。为此我们要在产业链供应链等产业组织层面有新的迭代升级,有更高质量的产业体系,才能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占据主动,才能发挥中国作为最大规模单一市场,内外循环相互促进的优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未来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努力实现产业链供应链的新进展新突破</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一是要以产业链招商打造产业链集群。要从过去招商引资就项目论项目的点对点招商模式,转变为产业链招商,打造空间上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节约高效,规模达千亿、万亿级的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从这次疫情的应对看,那些产业链相对完整,产业集群支撑体系的地方恢复起来,要比那些两头在外,高度依赖国际供应链的地方要快要好。这种集群化生产模式降低了从全球采购零部件所带来的风险,降低了物流的成本,在疫情时期更凸显出竞争力。</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要努力推动形成三种集群。一是某一个产品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比如说汽车这个产品,那么它的上中下游产业链,包括原材料零部件各种模组等百分之七八十的部件形成本地化的生产,这是一类。</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类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形成产业链集群。当几个同类大企业在一个地方落户以后,那么它的上游原材料零部件配套产业既可以为这家龙头企业服务,也可以为那家企业服务,这样就有条件把同类产品同类企业扎堆落户,形成集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最后一个是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共同合作,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也就伴随着制造业的上中下游产业链集群与之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也互动地形成生产性服务业的集群。比如新产品开发过程中,会有很多从事研发设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知识产权应用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位置的配套,这就涉及到创新链条的延伸,有条件的地方应该积极创造条件,促进这三类产业集群的形成。</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二是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补链、扩链强链。要围绕战略新兴产业,通过更大水平开放实施补链扩链和强链的行动计划,实现更高层次的水平分工,垂直整合,也就是要针对相对薄弱的物流、保险、工业、设计、金融、科技、数字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大力度吸引优势外资进入,补上我们供应链的短板,这就是补链。</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或者要利用已经形成的贸易关系,将产业链上下游的优势企业导入,形成产业链高度集成的新布局,这就是扩链。或者要推动现有优势企业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微笑曲线两端一延伸,两端往上拉了以后,我们也就把它叫做马脸曲线,像一匹马的脸,那么马脸曲线就是微笑曲线的两端往上延伸,那么这样的一个马脸曲线出现的话,将提升我国企业在全球价值链中的位置,这就是强烈推动补链扩链强链的目的。同样是为了形成更高水平的产业链集群,这种产业链集群在国外需求依旧疲软的时候,可以通过努力营造以当地需求、国内需求为拉动对象的内循环,保证产业链集群的健康发展。</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国外市场复苏的时候,进一步加强国际合作,扩大产业集群规模和发展质量。通过加强区域产业链合作,推动全球产业链的大循环,这样既有助于我们防范和应对类似新冠疫情这种因天灾导致的全球断链的风险,又因为产业链集群本身形成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可以有效阻遏未来在某些关键领域被人卡脖子的风险。</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三是要培育并形成一批既能组织上下游产业链水平分工,又能实现垂直整合的制造业龙头企业。中国制造业门类、企业门类齐全,实际上在全世界形成了一个十分突出的产业能力,也就是对复杂产品的组装能力。这类高技术的复杂产品的总装厂固然停留于微笑曲线的中间,与掌握这三链的跨国公司相比,我们所在的中间环节的增加值并不是很高。但也不能小瞧了这一能力,因为它是成百上千企业组成的产业链上的龙头企业,这些能力的背后是对企业管理水平,供应链组织能力的集成,也是我们不可多得的一大优势。</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这种能力的形成一方面与中国超大规模的市场带来的产地销、销地产的产业链集群模式分不开,另一方面也与中国的基础设施水平,产业配套能力,高素质的熟练工人队伍以及日益精进的科研开发能力分不开。过去跨国公司在中国建了不少合资的汽车主机厂,手机组装厂,家电的组装厂等等。经过几十年的改革开放,我们很多的内资企业也都已经学会了这种大规模制造的管理能力,为我们培养自己的富士康,培育新时代的制造业龙头企业打下了基础。</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四是要培育中国自己的生产主导型的链主企业。微软公司、谷歌公司、苹果公司是生态主导型企业的典型例子。以苹果公司为例,它已经是一个无组件制造商,是一个以其知识产权为基础,组织全球价值链特殊的商业组织。苹果公司不直接生产苹果手机,却凭借其拥有的专利、商标、版权、品牌、产品、设计、软件、数据库等,在生产前和生产后组织管理和经营着全球产业链的标准,供应链的纽带和价值链的枢纽,主导着整个苹果的生态。</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当前中国在部分领域已有此类企业出现,比如华为,我们要倍加珍惜。一是要用中国大市场为这类企业推广其应用迭代其技术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二是鼓励这类企业树立全球视野,根植全球化基因,通过搭建国际交流,项目合作和市场开拓平台,帮助这类企业在全球开展知识产权行业标准的布局。三是强化知识产权保护,生态主导性的猎头企业的共性特征,是在底层技术上形成自主的知识产权,支持此类企业发展壮大,强化他们的知识产权保护,就是从根本上对其竞争力形成有效保护,在这方面需要持续加强。</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第五,谋划和布局一批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这是新一轮产业变革的制高点。产业链的集群化,真正在于一些世界性的具有万亿美元级别的耐用消费品。事实上全世界每隔二三十年就会有4-5个有代表性的耐用消费品进入千家万户,成为风靡一时的消费主流。不管在中国还是亚洲或者欧美地区都是如此。比如上世纪50-70年代是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留声机等等。到了八九十年代是空调、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录像机等等。</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新世纪以来的20年是手机、基本电脑、液晶面板、电视机、汽车等等,这些产品的市场规模往往超过万亿人民币,在全球超过万亿美元。哪个国家哪个城市能够把这些产业发展起来,就会在国际竞争中走在前列。当下就应该抢未来的四大件五大件,国务院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提出,从符合未来产业变革方向的整机产品入手,打造战略性全局性产业链,就是这个意思。</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今后二三十年能够形成万亿美元级别的五大件,大体上包括以下五种,一是无人驾驶的新能源汽车,二是家用机器人,三是头戴式AR、VR的眼镜和头盔,四是柔性显示,五是三D打印设备。要积极进行前瞻性的布局和主动出击,围绕这些重点产业,形成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产业链集群。</b></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因为在过去五六十年的过程中,过去的三个时代的四大件五大件基本上都是欧美日本发明,然后我们引进消化吸收的。所以不管我们洗衣机、冰箱、彩电或者笔记本电脑、手机生产能力都是世界第一,世界前列,但其实它的源头创新可以说都是舶来品,都是引进、消化、吸收、合资形成的生产能力。</b></p> <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那么对未来世代的四大件五大件,除了要进一步开放,进一步地引进消化吸收之外,我们更要有自己的品牌,自己的生产线,自己的新开发的产品,形成三大件四大件五大件。这样的产品一般我们自主形成,那么猎头企业就是我们自主的企业形成的。代工龙头,也是我们自主的企业来安排的,那么整个的制造业产业链,不管它放在中国还是放在世界各地,我们就掌控了世界级产业链集群安排布局的主动权。</b></p><p class="ql-block"><b style="font-size:22px;">总之,建设以实体经济为重心,制造业为重心的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稳中求进,不仅能构建中国本本土的更具竞争力的产业链体系,而且还有一批能在全球布局的产业链供应链的龙头企业和链主企业,这是我们统筹发展与安全的根本之道。</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