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第一次来成都,是在两年前。因为停留很短暂,只是晚上去了宽窄巷子溜达一圈。印象最深的是,入住宾馆时,前台问我第二天早餐是否需要送到房间里,还是第一次见到。当时想,都说成都人爱享受生活慢节奏,可能是专门考虑夜里娱乐的较晚,第二天不愿意起床,所以把早餐送过去,这服务也真够周到,也是当地生活方式的应运而生吧。 第二次再来成都,很想好好的转转,更深入的感受一下成都的文化。但是会议上的事情还不少,所以一直“困”在宾馆的大楼里走不开。最为难耐的是,连续几天都阴沉得厉害,蒙蒙的细雨时不时就飘起来,想在就近公园走走也不可能了。每天早上起床,打开窗帘都投不进太多光亮,屋里屋外几乎一样的暗、一样的冷。实在让心里有些沉闷,老觉得有点上不来气。真有点无法理解,成都人在这样的环境是怎么适应的。</p><p class="ql-block">这次住的宾馆环境蛮不错,只是餐食实在不敢恭维,看起来种类不少,吃起来就太过无味,完全没有想象的“川味标准”。后来,得空与朋友在外面吃了几顿饭,串串香、火锅、兔头自不可少,只是味道有点太重了,特别是红油火锅,一大锅油辣汤,还要沾香油吃,口味实在太重了。只想挑些清淡的菜下去,可是进去之后就沉入锅底,由于上面厚厚的一层油,下去的东西马上就没了影,等找到再捞起来,已经被油浸了个透,还挂了厚厚一层,要在食碟里刷半天,才能稍微放松,可是马上还要沾香油料,基本是一口菜半口油的吞下去。虽然说香油是养胃的,可以阻隔辣对胃的刺激,可是这油太过浓重,也让我有点消受不起。当然,这只是个人口味和饮食习惯的问题,毕竟那么多人喜欢,而且也与这湿冷的自然环境有莫大渊源,断不敢轻易否定这公认的“美味”。</p><p class="ql-block">周六得空,与多年未见的老同学,也是最好的哥们,见了一面。一起游了都江堰和锦里古街。都江堰从小就知道,真到了实地观揽,感受顿然不同,山水美景且不多说,如此浩大而精致的工程,让你对古人除了赞叹还是赞叹,除了崇敬还是崇敬!</p><p class="ql-block">中午计划到附近南市一家河鲜吃饭,结果走了好远的路过去,店里根本没有座位,而且还有一大帮人排队等候。服务员说至少要等半个小时,想想算了,已实在没有那个耐心。于是就近找了一家小饭店,名为“兄弟河鲜”到很切合我们的多年重聚。店面是完全开放式的,和坐在外面根本无异,店很小,屋很冷,人很少,但鱼很嫩,听着外面咕咕翻滚的河水,似乎逆着这水流、顺着这声音就可以联通几千年前李冰治水的年代。当年,他带着当地人劳累一天之后,一定在附近吃过河鲜、开怀畅饮,也许就坐在我的对面。想及此处,这饭菜的味道顿时厚重了好多。阴冷的感觉也被一种跨越历史的热血豪迈所温暖。</p><p class="ql-block">晚上,又去了武侯祠和锦里古街,武侯祠因为从地下停车场直接上去,竟也没看到正门便进来了,隐约见了几座房子,没来得及细看就转入了锦里古街。这里大约就是一个夜市步行街,商铺接踵,人流熙攘,想起上次到宽窄巷子,大体也是如此。不知多是本地人还是游客,怎么这么晚还在逛夜市,成都人慢生活夜生活是有名的,在此也有感受了。节日一般的古街,各种杂货美食玲琅满目,即便不吃不买,也让人心里觉得放松和惬意。</p><p class="ql-block">从锦里古街转出来,同学专门带我去一家烧烤店,说是很火。去了才发现不是很火,是太火了。饭店在二楼,但是从二楼到一楼的楼梯上坐满了排队的人,真是让人瞠目结舌。周末吃烧烤时间恐怕短不了,但是外面排队的人就这样有说有笑的坐等,实在让人有点不可思议。再想想白天排队吃河鲜,也算又见识了成都人对于美食的偏爱,这样的等待一方面饿着肚子肯定不好受,另一方面等待的时间注定很长势必要烦急。但是,所有人都竟然如此悠然,其中绝不是简单的耐心问题,而是一种美食文化的心灵沉淀。为了美味有如此耐心,也是热爱生活和乐于享受的一种态度。</p><p class="ql-block">为了吃饭排如此的长队,我这个东北人显然等不得的,于是在旁边就近就便选了一个川菜饭馆。吃最典型的川菜,辣子鸡、麻婆豆腐、夫妻肺片之类,味道确实很好。晚饭之后,同学带妻子和两个女儿回家,我自己独行回宾馆。</p><p class="ql-block">第二日,同学还要陪我,但是考虑他两个孩子需要照顾,还是决定自己独行,去熊猫基地。走进去就让人身心清爽,一墩一墩的竹丛,汇成茂密的竹林,那种深幽让心灵有种莫名的归属感。禁不住几次驻足深深呼吸,似乎可以与天地自然联通气息。北方的草木往往粗砺,感官上有些不易亲近,南方的草木很是柔和,让你忍不住想融入。在基地参观了不同年龄熊猫的栖息地,看到那些憨态可掬的大熊猫,完全没有电视里见到的那样白绒绒的,整体是泛着灰黄呢,可能都是在地上来回滚的。无论如何,那呆萌的样子着实可爱,特别有的淘气的爬到很高的树上睡觉,肥厚的脚掌还时不时悠哉的摇晃着,如此神仙般的惬意,真是讨人喜欢。此时不由得想,成都人骨子里可能都有大熊猫的情怀,始终不慌不忙,悠然自得的生活。没有小鸟的苦心寻觅,没有狗狗的摇尾乞求,没有虎狼的残暴掠夺……当然,这与人工养育的特殊地位有关,终日不愁吃喝。但是同样人工养殖的猪猪却大不相同,猪猪更多时间满足于吃饱喝足,而熊猫更多时间满足于生活状态,层次似乎大不一样。</p><p class="ql-block">返程的路上,开始细细回味一下对于这座城市的感受,更多也是对于成都文化的感受。几乎接触的每个成都人都坦承成都人的“慵懒”“贪玩”,对于爱玩乐、爱享受毫不晦饰,你却不觉得他们玩世不恭、不求上进,反而能够感受到一种直袒胸意的真诚,并隐约发现一种见诸行动的人生智慧:驻足当下,享受生活。接触的几个成都人,也会对自己的城市文化津津乐道,但是却并不让人感到自我炫耀。印象最深的是一个出租车司机,一路上都操着浓重川音的普通话给我介绍,杜甫草堂、武侯祠等名胜古迹,他的介绍与很多地方不同,更多的不是夸夸其谈“显摆”我这里有什么,而是细细的给你讲解其中的典故由来,话语间都是希望你来看不要看热闹,要多去了解多去感受。如此一来,这个谈话的层级就提升了,让人感受到一个出租车司机对于城市历史与城市文化的一种无意识热爱与担当。打车遇到几个司机,都是这样客观的评价成都。他们最以为荣的,似乎不是历史、规模、人口、财富,唯有快乐的生活。</p><p class="ql-block">就说我的同学,他是典型的成都人,很注重自己的实际生命感受,虽然也要努力生活,但是从不费心去追求,特别不勉强自己的内心感受。从军队回来,本可以找个公务员的工作,但是说不想受人管了。于是现在自己和老婆开个小饭店,刚刚起步,生意一般,每天只有两口子忙碌,而且所有饭菜都是他自己做,其实也挺辛苦的,但他觉得充实而又满足。原本想说他不该这么选择,但是看到他的实际状态,才发现自己看起来更为理性明智的盘算,很可能在抵达真实快乐的道路上绕了远。</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ql-indent-1">几乎每个成都人,都会给外地人说起“蜀犬吠日”的俗语。听起来,蛮有趣味。如果要自己在长期这样“不见天日”的环境中生活,实在难以开怀。现在终于明白了,成都人为什么不在意天气阴晴,因为他们最在意的是内心感受。如果他们很在意天气的话,幸福指数一定大打折扣。之所以不关心是因为关心也没有用,总是阴沉沉、雨淅淅,所以反而不渴望晴朗了,老天爷要怎样,便随他去。不那么在意自然世界,反而可以更专注于心理世界,活得开心才是硬道理。于是我想,成都人之所以那么快乐,很可能是他们在特殊的自然与历史人文环境中积淀形成一种共性人格,把生命的价值更直接的定位在心灵感受之上,所以可以更加专注的活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至于天气的阴晴完全可以不在意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