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前段时间,看到一则令人心痛的新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在上海某中学,一名年仅14岁的女生选择跳楼自杀,留下一封千字遗书,让无数父母感到刺痛。 在遗书中,她写道: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你们爱的不是我,是冲进班级前十的我,是排名年级前二十的我,是考到满分的我。你们心目中的完美女儿太优秀,我达不到。人生一趟,遇见你们我很荣幸,若有来生,我们不要再见面了……” 她的悲剧着实令人惋惜,然而更痛心的是,近些年,这类青少年自杀的新闻不在少数。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前一份《国民抑郁症蓝皮书》中显示:在抑郁症患者群体中,有50%是在校学生;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到总人数的32%。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每年的开学季,儿童精神病院都爆满。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难怪北大精神科医生徐凯文不断呼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恐怕到了最糟糕的时刻,家长再不重视就晚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1 过度焦虑的父母,正在毁掉下一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之前有位咨询师,曾做过一期调研,并总结出了教育焦虑的三大根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首先,是父母自己没有成就,但不愿就此认命,于是将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盼孩子可以突破父辈的阶层,实现跃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其次,是父母的攀比心作祟,不关注孩子的真实想法,只一味地保有高期待,期待孩子在同龄人中遥遥领先,成为佼佼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最后,是如今的竞争太激烈,父母和孩子被“内卷”的洪流席卷,无法脱身,尤其是在各种“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舆论压力下,焦虑的出现自然不可避免。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但就像心理学家曾奇峰说的那样:“一定程度的焦虑如果饱含爱意,那么过度的焦虑,就等于诅咒。”父母对孩子有期待是正常的,但若是期待过了头,反而可能造成更严重的后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被理解的少年》 中记载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女孩蓁蓁在一所全国重点高中的文科重点班上学。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她从小就特别自律,甚至到了病态的程度:“如果看到别人在学习,看书或者做题,而我没有,心里就会慌张。”小学一年级时,她就开始做计划表,将日程精确到每个小时。到了高中后,虽然学校管的很松,但她依然很努力。放假时也从不松懈,每天早上4点就起床,学到晚上十二点才睡。但即使是这样,她的父母依然不满意,觉得她还不够优秀。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高三时,蓁蓁的情绪出现了问题,越来越难以控制,严重时甚至影响到她的身体。压力过大时,她拿着笔的手都会不由自主的抖动。去医院检查后,蓁蓁被诊断为重度焦虑和强迫症,有比较严重的躯体化 表现,还伴有中度双相情感障碍。更可怕的是,在蓁蓁所在的重点班,像她这样有心理问题的孩子还有很多。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作家周国平曾写过一句话,很扎心却引人深思:“家里养的花自杀了,遗书写道:一生不愁吃穿,唯独缺少阳光和爱。”不是现在的孩子变脆弱了,而是现在父母的教育中心偏离的太多了。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把学习成绩当作评价孩子的唯一标准,逼着孩子埋头苦学。孩子成绩稍微有一点波动,便会迎来劈头盖脸的指责;孩子稍微表露一点自己的需求,便被说不懂事、不知道理解父母的苦心……在这种氛围下,孩子的情绪难以表达、痛苦无处发泄,只能深藏在心底,时间久了,便成了各种各样的心理疾病。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长一定要明白:养育孩子最重要的,不是看他多么成功、能否成才,而是先让他成为一个人。不要让自己的过度焦虑,毁了孩子的一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02 孩子能不能真正快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能不能真正快乐 对以后的人生影响深远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麻省理工确实进行过一项关于抑郁症的治疗实验。他们为实验小白鼠提供了快乐的环境并留下了“快乐记忆”,然后将其置于压抑的环境中,导致小白鼠抑郁。然而,这个实验并不适用于人类,因为小白鼠和人类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结构存在显著的差异。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然而,研究人员发现,通过蓝光刺激小白鼠存储“快乐记忆”的脑区,可以恢复小白鼠的活力,这为抑郁症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蓝光可能可以唤醒小白鼠脑中存储的“快乐记忆”,从而缓解抑郁症状。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研究结果证明:想要通过制造新的快乐记忆治愈抑郁症是很难的,只有唤醒记忆中的快乐回忆,才有治愈抑郁的可能。 就像那句很经典的话:“幸福的人用童年治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治愈童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能不能真正快乐,对以后的人生真的很重要。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心理学专家贺岭峰分享过一个和女儿的故事。有一次,女儿的数学老师给他打电话,让他去一趟学校。他非常忐忑的去了,老师对着他一顿训:“你们家长是不是觉得生完孩子就没啥事了?我们现在要求孩子写完作业以后,家长要检查签字,你检查了吗?你知道你家孩子同一道数学题,现在已经错第四遍了吗?你怎么做家长的啊?”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被训完以后,贺岭峰心里很不好受,但他回家后没有再训斥女儿。反而对女儿说:“你最近一段时间的考试,数学卷面明显比以前整洁多了。老师通过这件事情,看出你学数学的态度比以前更加端正和认真了。就是希望你以后做题的时候,再认真审题,多验算,这样成绩才能提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为什么不训斥女儿呢?因为贺岭峰深刻的知道,老师的指责是老师的情绪问题,自己的难受是自己的情绪问题,与女儿无关,不该让她成为情绪宣泄的出口。他说:“一个人有什么资格让人喊你爸爸妈妈,你总得帮人扛一点什么吧?” 《最温柔的教养》一书中说:所谓父母,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呢?其实就是怀抱着对孩子无限的爱意,在一次次的失败和摸索中,陪着孩子一起成长。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给孩子过多的压力,保护孩子脆弱的心灵,才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p><p class="ql-block"><br></p> <p class="ql-block">03 父母做好这四件事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父母做好这四件事 才能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很认同《家庭的觉醒》 中的一句话:“当作为父母的我们一步步地摒除自己的焦虑时,我们的孩子也会相应地一步步朝着正确的方向迈进。”父母的状态,就是孩子的状态。焦虑的父母,教出焦虑的孩子。做好了这四件事,提升自己,破除焦虑,养出心理健康的孩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人们终其一生,都在追求爱和归属感。尤其是来自原生家庭中父母的爱,是一个人一生中安全感的重要来源。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一个孩子被父母好好爱过,会有充足的心理能量 ,能够更加勇敢、自信、有底气地面对生活,不管身处何处,内心都能有阳光照进来。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生活中,家长应该营造和谐有爱的家庭氛围,夫妻之间充满爱和关心,少争吵指责;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不要只在意孩子的成绩、外在表现,多关注孩子的内心、情绪,给孩子充分的陪伴,多一些情感交流,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家庭中,彼此尊重关怀、交流分享、充满爱的流动,这是孩子最需要的心理营养。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二、民主的教养方式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放任型教养方式下,孩子没有规则意识、缺乏敬畏心,自控能力差,心理容易被欲望驱使,为所欲为;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专制型教养方式下,孩子被粗暴管教、控制得多,想法和需求只能压抑在心里,时间久了心理就容易出问题。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孩子随着成长,有自主、独立的心理需求,他渴望能够表达想法,自己做选择、做决定,学会独立做事,从中获得自信心与自我价值感。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作为家长,应该充分创造机会满足孩子的这种需求,避免压制、强迫、命令,多一些欣赏、协助和智慧的引导。 </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 这样的民主型教养方式,是真正把成长的主动权还给孩子,同时也把成长的责任赋予孩子,孩子能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身心健康地成长。</p><p class="ql-block">试、试错,看得多经历得多了,孩子心胸会更宽广,内心更强大。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p><p class="ql-block"> 04 写在最后的话 </p><p class="ql-block"> 曾看过一个很让人深思的问答:“为什么医生养孩子都比较佛系,老师养孩子却比较严厉?”“因为老师见过最优秀的孩子,而医生见过最后悔的家长。”养育孩子,是一个做减法的过程。父母做的越多,错的也就越多。不要妄想把孩子变成你想要的样子,而是让他成为他想成为的大人。让花成花,让树成树,让孩子心向阳光,肆意生长!</p>